文博界有这样一句话“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说的是以古建筑为代表的地上文物数山西最丰富。但这并不代表山西的地下文物就乏善可陈。而恰恰相反,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山西地下文物也不遑多让。本着就近的原则,这一次的博物馆之旅就从隔壁的山西开始。
二访大同之后,继续南下来到山西省会太原。自打去年偶然发现一列去往北京的高铁是太原始发,随即确认了从张家口可以高铁直达太原,进而可以继续在太原中转去到西部、西南各省,比从去北京中转更近、更方便、更便宜。甚至去我们自己的省会国际庄的高铁也是绕行山西的,更是有网友锐评:感谢太原铁路局为河北高铁市市通省会做出的贡献。
l 山西青铜博物馆
从大同坐高铁,中午到达太原。为了方便在下午直接去山西青铜博物馆,选择住在长风文化商务区的万象城。简单吃过饭就步行前往。位于汾河左岸的长风广场,被五座建筑呈梯形围绕。自北向南依次为太原美术馆、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大剧院、太原博物馆和山西省科技馆。与大同的新区场馆群非常类似,这几座场馆也是造型独特,风格各异。其中,太原博物馆,也就是共用场地的山西青铜博物馆造型最为独特。从卫星影像的俯瞰角度,这就是五个大椭圆;而从地面视角看,又像是五个巨大的红色马芬杯。两点多去的,门口仍然在排队,人气比晋博毫不逊色。
山西青铜博物馆是2019年从山西博物院单独分出来的,也是我国第一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也许是好东西太多晋博放不下了,又或许是近年来打击文物犯罪追回了不少文物,总之,能以青铜器一类文物成立博物馆且其中不乏精品,这样的博物馆一定不能错过。基本陈列名为“吉金光华”。所谓“吉金”就是青铜器,因为它铸成时最初的样子就呈现金色的光泽。
“华夏印迹”展厅以历史为线索,诠释“器”与“国”的关系,讲述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三晋大地,追溯早期文明,陶寺是跳不过去的华彩篇章。彩绘龙盘虽为复制品,但陶寺铜铃和土鼓是货真价实的原件。在看过纪录片《陶寺——地中之国》后,我又在北京的中国考古博物馆陶寺展厅,看到了一件彩绘龙盘原件以及朱书扁壶。2024年年底的某一天,在开车下班的路上听广播里说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了,我的博物馆打开清单上自此又多了一行。母子丁天鼋觯、天鼋献斝、天鼋盉、天鼋犬觥这一组酒器小巧精致,尤其是母子丁天鼋觯还残存着“吉金”的光泽。子匿方鼎和子匿鼎,一字之差,却是一小一大,一方一圆。下一组都有个“翼”字,翼斝、翼罍、翼方彝。兽面纹簋上的纹饰极为清晰,而云雷地乳钉纹瓿的纹饰则更加细腻。接下来的小单元名为“赫赫晋邦”。晋国作为西周姬姓诸侯国,这一展厅的青铜器来自这一家族几代的传承。各种盘、簋、盉、卣、尊、甗一应俱全,大名鼎鼎的晋公盘也位列其中。相比其他盘最多盘内有些铭文,晋公盘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盘内呈现的“动物乐园”。立体的水鸟、乌龟、青蛙、游鱼,它们甚至还能转圈。如此抢夺天工的青铜器,寄托了前世晋文公嫁女的离别与思念之情,又演绎了今生被盗掘贩卖后追回的坚韧与不屈。
“礼乐春秋”以“礼乐制度”为核心,阐释中国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的鲜明特色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义尊首先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器身装饰有夔龙纹、凤鸟纹、兽面纹、蕉叶纹,纹饰之华丽繁复,浑身透着一股明星气质,就是放在一众宝贝中能一眼吸睛的那种。难怪会成为“吉金光华”主题背景中的C位和唯一的立体造型。目云纹提梁卣鼓腹长颈,饰目云纹,有弧形提梁,提梁两端的兽首造型是名为“貘”的动物,在我见过的有动物造型的青铜器里不算多。盘蛇形鼓座以三条蟠蛇相互纠结,盘绕而成,蛇头都朝向插口,共同支撑其上的建鼓,底座上还雕刻了人、牛羊、猴子等造型。动物系列还有没完,一组鸟型器中,雁鱼灯吸引了我的注意,从灯筒的样式很容易联想到长信宫灯,果然是出自汉代。鸿雁回首,衔鱼伫立,节能环保,文明不息。刖人守囿车精致小巧,又是一件汇集了猴、虎、鸟等多种动物的器物。当我们的目光被这些活泼的小动物所吸引,又有谁会注意守门的刖人遍体的残缺。与晋公盘充满了亲情的铭文不同,霸姬盘的铭文记载了一件女性维权的诉讼,是2500年前的女权先锋。侯马盟书看上去就是一些散碎的玉片,恕我真的看不清上面的字迹,只知道其历史价值、书法价值颇高。最后出场的是重量级人物赵鞅。从列鼎的形制就能看出墓主人身份不凡,而大块头的蟠螭纹镬鼎更是目前所知春秋时期最大的鼎之一。墓主人该是善战的,虎鹰互搏銎内戈本身就是一副激战的画面,而行军随身携带的虎形灶和蟠螭纹帐顶都是生活必备且容易拆装。除了实用,艺术与美也不能少,但谁能告诉我这赵卿鸟尊为什么是复制品,原件在哪儿?好在隔壁匏壶是原件,壶盖也是一只异曲同工的鸟,提梁同为虎型,应该是同系列。还有一只神鸟纹高足方壶,壶身上的菱形几何纹样神似当代某奢侈品。总结一下,墓主人有权有势有排面,还特别喜欢老虎。
“技艺模范”反映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先进技艺和贡献。此展厅其实是个“动物园”。首先登场的是水牛。各地出土牺尊不少,形态各异,这一尊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却也是著名的山西浑源李峪青铜器之一。子之弄鸟尊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本与赵卿鸟尊同出一处,此刻却远在大洋彼岸。貘尊、兔尊憨态可掬,不知道遇见蟠蛇纹镂空鼎能否逃生。要说山西青铜器中鸟的造型是真的多,这又来一个立鸟型灯,以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为底座,上托一莲瓣形灯盘,工艺之精湛不逊鸟尊。
历史上种种原因,山西文物流失海外数量众多;近年追回不少,才有了这座专题博物馆。但未能回归的国宝还有很多,希望有一天这座博物馆能因它们的归来而继续扩建,那将是三晋大地之喜,华夏神州之幸。
l 天龙山石窟、晋祠
这一天天不作美,预报有雨。早上起来阴天,但还没下雨,犹豫再三还是出发了,目的地是太原西南边的晋祠天龙山景区。
公交从市区到晋祠附近,正赶上一趟观光1路发车,4块钱直接上天龙山。可能是天气不好,又不是节假日,车上加司机一共四个人,几乎成了专车。途经天龙山网红公路,越往上走水汽越大,开始下小雨了,路况也越来越差。到了龙门平台下车,师傅说通知后面不发车了,庆幸赶上了最后一趟。不过后来看实际情况,好像后续还是有车上来的。穿好雨衣,从游客中心出发,沿台阶依山前行。经过高欢避暑行宫、白龙庙,来到西峰石窟,第9到第21窟依次分布在这一侧。继续向前不远,东侧是东峰石窟,第1到第8窟分布在此。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东魏、北齐和隋唐历代开凿,现存25窟。跟大同云冈比起来,这里的石窟规模较小,能看到的比较大的也就是第九窟漫山阁。而更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上被盗严重,看到的大部分洞窟几乎都没有头像,有的更是只剩下残影。眼前的一切让冒雨前来的我略感失望。继续下山,来到天龙寺,门口的蟠龙松形如一柄绿色大伞。穿过两个牌坊,最后来到停车场周边,数字展厅和佛首回归特展都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件隋代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佛首,在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后,于2021年回归故里。看到视频里播放的春晚回归视频,作为《国家宝藏》的铁粉,似乎也找回了一些印象。近距离观察这尊闭目含笑的佛首,刚刚的失落感在这一抹微笑中渐渐淡去,只留下风雨无阻的坚定和值回票价的喜悦。
仍旧是坐观光1路下山,到达终点时运气不太好,正赶上雨下得最大的一阵,情急之下跑到了车站旁边的消防队,门口站岗的小战士给了我们一个临时避雨的容身之处。好在瓢泼大雨时间不长,谢过小战士后,去附近吃了午饭,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饭后去逛晋祠。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而建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和晋国宗祠。这里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是我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的一个集中展示,再次印证了“地上看山西”的所言非虚。同样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这里与苏州园林的风格大相径庭。没有了后者的清丽婉约和布局巧思,晋祠带给人的直观印象更加端庄大气、典雅厚重。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晋祠“三宝”是这里的代表性建筑。“难老”匾、“水镜台”匾、“对越”匾——晋祠“三匾”则是这里书法艺术的经典。周柏苍苍,侍女亭亭,永锡难老,泉水清清——以晋祠“三绝”为代表,这里是三晋历史文脉的载体和佐证,历经千年的岁月沧桑,感受晋文化的渊源与传承积淀。
l 北齐壁画博物馆
和山西青铜博物馆类似,北齐壁画博物馆也是一座专题博物馆,它是国内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同时,这也是一座2023年底才开放的新博物馆,馆藏文物基本上也都来自晋博,算是继青铜馆之后,晋博的又一个专题分馆,可见晋博这宝藏之多。这座博物馆是依托徐显秀墓的原址建设的,因此位置比较偏。馆藏以壁画为核心,除了徐显秀墓,还有太原娄叡墓、忻州九原岗、朔州水泉梁等墓葬的壁画,算是山西一带古代墓葬壁画的集中展示地。这些壁画以北朝时期为主,晚至隋唐,讲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早期格局,和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多元融合的演进过程,是研究草原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瑰宝,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壁画主要在第一展厅“别都华彩”和第三展厅“简易标美”。
首先看到的是忻州九原岗墓门上方的《门楼图》,一座三开间庑殿式建筑将北朝建筑的形制和结构呈现在世人面前。图中细致描绘了屋脊、斗拱、门扇、铺首,还有屋顶上方的凤鸟和鸱尾形象。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已无实物的北朝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同样来自九原岗的还有《狩猎图》和《升天图》。《狩猎图》是目前世界上出土壁画中最大的一幅,在展厅中分了四幅展出。图中人物姿势以拉弓射箭为主,骏马飞奔蹄下,猎物们只得四散逃窜以求幸免。《升天图》也分多幅展示,以祥云为背景,大量神怪形象的出现,第一眼就让我联想到《山海经》。那些四不像的神兽、神鸟形象真的与现在出版的《山海经》里的图非常相像。
接下来出场的是人物叫娄叡。娄叡是谁?上网检索,此人为北齐权臣,有身份有背景,娄昭君是他姑姑,所以他的背后靠山就是他的姑父,东魏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说到高欢,觉得耳熟,但参观当时就是没想起来是谁,甚至都没想起来前一天去天龙山石窟还有一座他的避暑行宫。回来之后,某天忽然想起河北博物院也有一个北朝壁画展厅,那里有一家子姓高的,还有个叫茹茹公主的。更重要的是两处相距不远,又都同属一个历史时期,壁画的色彩、风格看着也非常相似,难道他们之间有某种联系?继续查资料,果然让我猜对了,他们就是一大家子沾亲带故的北齐皇室贵族;资料越差越多,一不小心就把从北魏到东魏再到北齐这段历史查了个七七八八。而这一切的关联在壁画风格上得到了更有力的印证。先是几幅拼接起来的《驼队与群马图》和《回归图》,群人群马,颇有阵仗。人物形象不似典型的中原人,带有西域胡人特征,衣着发饰也很具北朝特色。再来看到的是禁止出国展览的《鞍马游骑图》,它描绘了当时的贵族将领的骑马游猎场景。整个画面还保留着鲜明的色彩和流畅的笔触,画中的人物身姿矫捷,马匹飞奔的姿态更是让观者感受到十足的动感。相比之下,河北博物院的展品复印图居多,原件也多为局部小幅,色彩磨损也较为严重。而山西这边的壁画明显保存更为完好,一些细节都清清楚楚。比如那匹正在拉屎的马和他的小眼神,简直不要太好笑,难以想象这个画面出现在墓葬中,属实有些抽象了。除此之外,据统计娄睿墓壁画里有200多匹马,形态各异,无一重复,算是这一时期画马的巅峰之作了。此外在第三展厅还有娄叡墓出土的《七人宾礼图》和《鼓吹图》。河北山西两地博物馆的壁画,串联起北齐皇室的家族图谱和那个历史课本里不会细说的短暂王朝,提供了一次非常难得的了解历史细节的机会。
第一展厅最后是徐显秀墓壁画《墓主人和乐伎图》,有壁画局部原件和清晰的复原图,展现出贵族宴饮的热闹场景。墓主夫妇居中,坐在热腾腾的食物两侧,仪态端庄,衣着华贵。两人身边各有一头梳双髻、手捧漆杯的侍女。帷帐外两侧有一支男女混编乐队,手持琵琶、饶钹、箜篌等乐器。除壁画外,这里还有一副名为北齐“众生相”的组图,把壁画上的人物面部单独拿出来放在一起,清晰呈现了北齐时期带有强烈民族融合风格的面部特征和发型头饰。
第三展厅的最后是朔州水泉梁北齐墓壁画。这一组壁画采取“复原性”保护技术,把原壁画直接揭取,在展厅里按照原有的墓葬结构拼接复原,环形围绕,增强了参观者的沉浸感。从左到右依次展示了三幅壁画:《牛车出行图》、《墓主夫妇宴饮图》、《鞍马依仗图》。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风格色彩,与前面几处出土的壁画都颇为相似,如出一辙。大概这就是当时达官显贵一族间流行的文化。
第二展厅“一眼千年”围绕徐显秀墓展开。博物馆就建在遗址之上,隔着玻璃能直接看到长长的墓道。墓志及盖分别用隶书和篆书书写,保存比较完整,自己非常清晰。各类彩绘俑也非常特别,大大小小,有男有女,身份、服饰、神态、造型各异,又是一番陶俑北齐“众生相”。
如果说敦煌壁画是佛国的五彩斑斓,那这里的壁画就是北朝贵族生活的生动写照。整个博物馆面积虽然不大,但原件多,保存好。更特别的是这里的展出模式,没有拉起老远的隔离带,让观众能如此近距离地欣赏跨越千年的壁画作品,在我走过这么多的博物馆里,这是独一份的。而且,比起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目不暇接只能走马观花的参观方式,这里有更少的人流和更具沉浸式的体验。所以,这也是我到过这么多博物馆中,最能静下心来观察细节,还不用担心有人打扰或妨碍他人的一座馆。
l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大厅的一副影壁用各种字体的“晋”字,传递着三晋大地传承与演变。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气候适宜,物产丰饶,成就了第一单元文明摇篮。以西侯度、丁村、许家窑、峙峪等遗址出土的时期为代表,丰富的旧石器时期遗存为探索早期人类起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4300年前,陶寺文明与“尧都平阳”的重叠,昭示着华夏民族跨入文明之门。除了在青铜博物馆的陶寺出土文物,晋博同样把陶寺作为重点展示。纪录片中提及的土鼓和厨刀在这里可以看到。
追寻尧都的记忆,早期国家和社会制度逐步形成。随着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第二单元名为夏商踪迹。夏代仍以陶器为主,到商代就是青铜器了。兽面纹罍和兽面纹铜鼎都是典型器物,但最有代表性的还属龙形觥。在各大博物馆几乎都有觥的身影,最常见的样式是有着两个蜗牛一样触角、圆腹、方座或椭圆座的兽形觥,像这样身形颀长、宛若龙舟的器形比较少见,而器身两侧装饰的鼍纹也不常见。独特的造型与纹装,猜测不属于同时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另一件青铜器鸮卣长得就不那么严肃了,或者说颇具二次元风格,也有说像愤怒的小鸟。造型为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以头为盖,以身为器,圆眼圆身,萌态尽显。从大名鼎鼎的妇好鸮尊到这只萌萌的鸮卣,话说在那个时代,猫头鹰还真是可爱的祥瑞之鸟。可后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从萌宠变成夜猫子的?
第三单元来到春秋战国,从叔虞封唐到改唐为晋,历代晋侯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成就晋国霸业。最为延续至今的简称,这一单元自然成为馆藏的重点。展品主要来自曲沃晋侯墓地,这是一处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的晋国王侯贵族墓地。晋博标志、镇馆之宝之首晋侯鸟尊,携一众青铜器闪亮登场。存世鸟尊不多,除流落海外的,国内现藏的都在山西。比起青铜馆那个光泽如新的赵卿鸟尊复制品,这件晋侯鸟尊原件才更有历尽千帆的厚重感。凤鸟回首伫立,凤尾下有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鸟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鸟背上有盖,盖钮也是一只小鸟。同属动物系列的还有兔尊和鸟盖人足盉。晋侯苏钟有两件在此,其余14件在上海博物馆。论规模霸气,看过曾侯乙编钟后就再难有出其右者。但在晋侯苏钟胜在钟上錾刻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时期的一场战争,历史价值极高。论精致小巧和工艺精湛,来看人足方盒和铜牺立人擎盘。前者由四角的青铜小人支撑其整个盒体,顶部两扇小盖课开,有猜测可能是古代贵族女性的梳妆盒或首饰盒。后者由下方的不知名动物、其背上的立人和人手擎竖杆上的镂空圆盘组成,重点是顶上的圆盘是可以转动的,甚至两千多年后还能拆下来。玉组佩见过不少,这一件来自曲沃晋侯墓的有2米长,两百多件组成。还有一件精美之物高柄小方壶仿佛是穿越而来的,壶身上的菱形和几何纹图案,确实与现在一些潮流奢侈品品牌的花纹图案如出一辙,可这小方壶的设计早了两千年。侯马盟书,依旧是重要展品,但依旧看不清楚。
第四单元主题为民族熔炉。一路从大同市博物馆到北齐壁画博物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平城、北齐晋阳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北方草原民族的交融已经有所了解。胡傅酒樽和胡傅温酒樽通体鎏金,前者器身有彩绘的各种动物,后者器身上的动物图案则是浮雕。图中的动物既有来自草原,也有汉族传统神话传说中的神怪,体现了西汉时期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与互动。另一组来自东汉的金箔饰片有骑射、舞蹈等姿势的人物,也有豹、狼、鹿等动物,同样带有鲜明的北方草原风格。再次见到雁鱼铜灯还以为极易出现偏差,对比了一下在青铜馆拍的照片,发现这两盏灯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并非同一盏。这一展厅中也有不少来自大同的文物,就比如在大同市博物馆见过的杂技俑的原件。但漆画屏风仍然是复制品,看来原件的状态和保护需要都不允许它展示真身。司马金龙墓的墓表和石雕帐座也在这里。还有一件雕琢极为精美繁复的石雕人物动物砚,同样来自北魏平城。智家堡石椁壁画《夫妻并坐图》和彩绘墓椁与北齐壁画博物馆的展品无论在题材还是风格上都如出一辙。看得出那一时期貌似很注重家庭氛围,墓葬壁画中大量出现夫妻并坐、夫妇宴饮的主题。同样在北齐壁画馆有过出场的娄叡、徐显秀墓的部分出土文物也出现在此单元包括壁画、墓志、彩绘俑、瓷器、金器等。大约是太多了,就借着徐显秀墓葬原址建了专题墓葬壁画博物馆进行展出。最后出场的是隋代虞弘墓的墓志和石椁。石椁的外形是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前檐有四根柱子,下有覆莲柱础,是非常典型的中原建筑样式。而浮雕彩绘的图案则具有典型的波斯、粟特等西域风格。这又是一件紧扣主题的展品。
走过云冈、天龙山,看过众多石窟、造像、壁画、寺院、佛塔,便不难理解山西是佛教艺术的圣地之一。这第五单元就叫做佛风遗韵,时间跨越从北朝到唐代。整个展厅被石碑、佛像环绕,充满了佛国的庄严与虔诚。无论是早期的中西交融,还是大唐的丰腴健美,历朝历代的人们以自然之石为纸,以笃信与技艺为墨,绘制了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绚丽画卷。但还是看到了那么多的残缺和身首异处,然而佛首微笑依然。
第六单位戏曲故乡是在其他博物馆比较少见的主题。山西作为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故乡”,拥有悠久的戏曲历史和丰富的戏曲文化。山西的戏曲艺术在宋晋时期初步形成,并在明清时期成熟和完善。这一展厅以文物的形式展示了戏曲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北宋的乐舞壁画呈现了七名手持乐器正在演奏的女乐工,还有两女舞童随乐起舞。大量砖雕展示了“社火”的故事内容及角色形式,表情生动,姿态各异。上过《国家宝藏》的董明墓金代戏台以复制品呈现。北壁上方正中的小戏台并排而立五个不同角色的涂彩杂剧砖俑。就是这组戏俑把我国戏曲史向前推进了500多年,影响力自不必说。
第七单元名为明清晋商。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商帮”之一,明清以来晋商的兴盛,被很多影视作品反复呈现。展厅中复制了明清晋商的建筑、匾额,同时展示了众多票号、当铺使用的工具和历史文本的实物。
除了历史单元,晋博还有几个专题展厅。瓷苑艺葩可以看到来自定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大同窑、怀仁窑、介休窑等不同产地的瓷器。清乾隆豆青釉葫芦瓶釉面光滑,呈现的豆青色极为纯净,手机厂商大可借鉴一下。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造型饱满,纹饰华丽,色彩深沉,为元青花之典范。土木华章展厅以建筑为主题,包括九原岗门楼图在内的壁画、陶楼、建筑构件、建筑模型等,以实物诠释了“地上看山西”。玉韫华夏展厅展示了大量精美玉器,包括璧、琮、璋、圭,以及人物、动物等多种造型。
即便是走马观花,逛完整座馆也是中午一点多了,实在太累,有些不太重点的展厅就草草带过了。这还是把一些藏品放到了青铜馆和壁画馆之后的结果,可见山西大地历史上留下的宝藏之丰富。
l 太原美食
在太原一直住在长风商务区万象城的公寓式酒店,楼下就有很多餐厅可选。中午多在外面吃,晚上回来就在周边解决。楼下有一家大同削面特别好吃,虽然这不是在大同。还喝到了太钢汽水,想来应该是属于这个城市的记忆吧。
在太原吃的最正式的一餐是参观完晋博,已经中午一点多了,急急忙忙赶往老太原菜馆南环店。饥肠辘辘想着多吃点,就团购了4个菜的套餐。但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之所以放弃小吃选择正经的大饭店,就是想尝尝正宗的山西菜。但或许是因为离山西太近饮食习惯也太相似的缘故,莜面、糖醋丸子作为我家老太太的拿手菜和保留菜,她的评价是“比我做的差远了”。糖醋丸子个头不大,外层的焦壳和糖醋汁也都还可以,但最致命的问题是吃着没有肉感,还有明显的腥味儿,吃完第一颗,我们都沉默了。莜面栲栳栳在我们这边叫莜面窝窝,俗称推窝窝或搓莜面卷。从小的耳濡目染,连我都会卷,我家甚至还有表面光滑,专门用来搓莜面的砖。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堂堂招牌菜的莜面卷居然不是手工推的,就这种排列整齐、薄厚一致、连在一起的方式,一看就知道是机器压出来的,口感自然也和手工推制的完全不一样。整个套餐里最好吃的只能选凉面和酸奶——有一说一,凉面是真的好吃。两道菜经典菜、代表菜做成这个样子,也难怪老太太要对120多块的一顿饭大呼上当和不值。
从北齐壁画博物馆出来,在太原的最后一晚决定前往老城区的柳巷和钟楼街。真古或仿古的建筑,老字号六味斋、老太原、上海饭店,与众多的奶茶品牌和各地网红小吃交相辉映。与大多数城市的知名美食街大同小异,倒也没有什么新鲜感。能力有限,就只按照攻略有取舍地打卡了老鼠窟元宵和上帝炸鸡,谈不上踩雷,但对比探店博主们享受的表情还是略显夸张。
l 后记
拖延这么久之后来写这篇游记,为丰富头脑,专门去回顾了一下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的第37集。再看之下,竟然发现片中大量出现了此行中到过的大同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北齐壁画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这再次印证了“读书、行路,再读书、再行路”这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才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正确打开方式。你总会在新一轮的读书中,发现上一次行路中忽略掉的小小细节,于是产生了新的遗憾,内心就会萌生出“要是能再去一次一定不要错过”的冲动。这些年也陆陆续续走了不少城市,可回头去看,每个到过的地方似乎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这样的遗憾。或许,人生也就是在这反反复复的“向往、实现、遗憾、重访”中不断成长,也不断历练,不断丰富,又不断升华。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2020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晋是如此美 33223
- 山西旅游攻略|#不止于春#去平遥,还一场春季旅行 48256
- 中国四大古城你来过几个?民间故宫你又知道多少? 2245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