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枇杷熟了
品尝塘栖枇杷
杭州人对塘栖的枇杷是情有独钟 ,每年的五月下旬,都会赶往塘栖去,走走老街,品味历史的足迹。塘栖在我的记忆中,就是很远的地方了,是可以在轮船码头坐船,行走于京杭大运河中一个地名。记得以前过年的时候,马大嫂们都会到轮船码头去买来自塘栖的红毛腺鸡,买上一两只回家,就是上好招待客人的白斩鸡或者是虾油醉鸡!那鸡的味道特别的鲜美,肉质疏松,有嚼劲,还不塞牙,特别是啃鸡腿的时候,好像能感觉到它满山遍野飞奔的速度,吃完后满嘴流香,还不忘吮吸一下手指!----鲜字当头!随着每年塘栖枇杷节宣传,人们对塘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各地的旅行社也有枇杷采摘线路的推出,人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也繁荣了当地的经济,双赢!
塘栖枇杷是余杭乃至全国享有盛名的传统特色果品,其优良品种软条白沙和大红袍的品质与风味均为全国第一。塘栖枇杷有1400余年的栽培历史,因品种优良,品质上乘,风味独特,自唐代起被列为贡品,《唐书·地理志》中有“余杭郡岁贡枇杷”的记载。塘栖枇杷在塘栖镇形成了独特的枇杷经济、枇杷文化和枇杷生态。据史书记载,塘栖枇杷始种于隋,繁盛于唐,极盛于明末清初。塘栖在明清时名列江南十大名镇之首,有“江南佳丽地”之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塘栖枇杷胜于他乡,白为上,黄次之。”清光绪《塘栖志》中记载:“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远返苏沪,岭南荔枝无以过之。”
有见历史有500年的广济桥,只是干旱的原因,运河的水位很低,水也浑浊!
今年的旱情还真是严重的!水位都这么低了,露出两岸的河床,长满了青草
顺德码头上停泊着从杭州驶来的运河船
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当地的传统的老字号也赋予了老街新的亮点!
老街上现在都是塘栖特色的商铺,糕点就有就是“发根”糕点铺,“朱一堂”,。“朱一堂”家的绿豆糕、芝麻酥糖、立夏饼、重阳糕、糯米糕等60多个品种足以让你目不暇接。对于法根糕点曾有个说法――“不买发根糕点就不算到过塘栖”,就是现在也有很多的老杭州专门跑到塘栖去买。
我最喜欢吃的粽子就是肉馅的,只能阿姨们手脚麻利地在几十秒中就能包好一个粽子!
自家腌制的酱肉洗净后用酱油泡好,酱油搅拌后有淡淡酱香的糯米,只要两片粽叶折叠在一起,先放上糯米,在放上两大块酱肉,随后放上糯米,粽叶一合一个转身,用细绳一绑就成了,说说好简单的,我也只能是还是纸上谈兵哦!
买上几个,就是明天的早餐了!
超山的青梅成熟了,可以作成青梅酒,蜜钱等!
酸酸甜甜的,很脆,很爽口!
老刀糕点摆设很古老,有特点
老物件,老机器----和面机诉说着糕点历史悠久!
蓑衣
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临河的长廊可以聆听运河上“突,突”船只马达声,“滴滴”的笛声,
好喜庆的年画----年年有鱼
在如此漂亮的灶台烧饭,一定很有乐趣!
传统的手艺,破茧成丝的过程!
水中是一个个的蚕茧,用手把它给拨开,再把丝给拉开来,
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桥边上还有小狗卖哦!
胆怯的眼神!很是可爱
八哥鸟也在想,“怎么这么多的人哦,来吵我的清静”
塘栖古镇还有一个重要的镇镇之宝,就是通高5.4米、宽1.2米的乾隆御碑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御碑,位于塘栖广济桥北岸,属杭州市文物保护点。1985年,塘栖文化站进行文物普查中发现这块御碑。
塘栖乾隆御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二。此碑高达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镌有双龙抢珠石刻,高1米,宽1.5米;碑身下有碑座,碑座出土高度1.1米,宽1.8米,厚1米。整块碑地面高度达5.45米。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
塘栖是在杭州余杭的管辖中,它的枇杷非常出名。端午的一天,我和朋友一家自驾去了一趟塘栖。因为驾照还没有“满月”,车技实在是不敢恭维,不敢走高速,搭好友的便车,嘻嘻!希望童鞋们见到新手要多多体谅的哦!
说起余杭塘栖镇,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塘栖的枇杷。其实,作为曾经的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古镇在历史上曾风光无限。康熙两次南巡,君驾塘栖;乾隆下江南时在塘栖水北街原通判府内立下乾隆御碑一座,是江南第一大碑;民国初期,镇容规模更是空前,方志载:“百货凑集,舟航上下,日有千百”。
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只知道花式还漂亮的
作为塘栖镇镇之宝,横跨京杭大运河的唯一一座七孔石拱桥广济桥风姿卓越,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这座桥全长83米,上下共有160级石阶。到了古桥边就见好多人的围着看热闹,诶,这种热闹我最喜欢,也去凑凑!
清晨的塘栖古镇就我们一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闲地买上小菜往家赶
可惜我们去的时候,在修缮,只能去瞄了瞄。碑是真迹,用塑料布包着,其他的都是现代重修的。
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相会
松树下的以书会友
缠绕着的丝瓜藤
瓶中的石榴寓意着多子多孙
在小镇旁还有人种着蔬菜,有刀豆、茄子、南瓜、毛豆等,这些都是时令蔬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