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法:摄影,自驾,人文,自由行
发表于 2025-08-16 07:57
2024.08.07(D7),沪深大酒店客房是弥漫性供氧,标准间的两床之间有氧气喷口,自动监测房内氧气浓度,一旦发现含氧不足,便会立即启动喷氧。X.J.对供氧感觉明显,他说睡觉时面朝氧气喷口会感觉舒适,背过脸就会不适。但我对供氧并不敏感,整晚都睡得很好,也不觉得是否面朝氧气喷口会有什么差别。这可能是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对氧需求相对不高的缘故。
酒店早餐是9:00开始,我们第一时间去吃早餐,餐后立即出发,驱车直奔红其拉普国门。此番来疆前曾获前些年到过红其拉普国门的友人提醒,国门不允许自驾车进入,游客必须在山下接待站转乘接驳车上山。而且,红其拉普国门接待能力有限,游客是逐批放行,晚到者要在山下等候很久。因而,我们一路上都是尽量赶超越别人,力争早到早排队。
红其拉普国门是我国通往巴基斯坦的公路口岸,因而,国道G314从喀什到红其拉普国门的这一路段也被称为是“中巴友谊路”。另外,它也因跨越中、巴两国的界山——喀喇昆仑山脉,而被称作“喀拉昆仑公路”。巴方名称Karakoram Highway,简称KKH。
国道沿着塔什库尔干河溯流而上,一路向南,沿途不时可见雪山冰峰,景色极佳。这一带的山峰都是属于昆仑山系,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延申,横贯新疆、西藏,直抵青海,屹立在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南侧,绵延长达2500多公里。昆仑山是完全处于我国境内的大山,西高东低,其最高的山峰都在山脉西段。我们昨日已曾邂逅位居昆仑山脉高度前三的公格尔、公格尔九别与慕士塔格雪峰,今日所见都是无名小峰。然而,考虑到此处地面已是海拔3000多米,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小山,应该也都有4000米以上之海拔,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9:48驶经G314与盘龙古道交汇的岔道路口,左侧不远就是盘龙古道游客服务中心。今日的计划是首先前往距离最远的红其拉普国门,然后再掉头,渐次游览其他景点:酒店→红其拉普国门→瓦罕走廊→盘龙古道→石头城→酒店。
继续沿国道G314向南,一路可见雪山连绵,塔什库尔干河也始终是在我们的右手边流淌。这一带地处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国境线附近,右侧远处的雪山背后应该就是就是塔吉克斯坦。沿途经过若干塔吉克族村落,在每一座村庄的入口处都可见到一位佩戴红袖标的当地村民,他们是村庄护边员,承担严防不法分子混迹边境的责任。这些少数民族同胞都是祖国边境的忠实护卫者。
10:19驶经一块路牌:由此向前直行66公里是巴基斯坦;右拐6公里是瓦罕走廊、100公里便是是阿富汗。有位当地少年在路牌旁边摆摊售卖氧气,我猜想,这块路牌应该是过路游人绝佳打卡之处,但我们没有停车,因为要赶路。
再往前没多远就是三岔路口,指路牌显示右拐通向卡拉其古。“卡拉其古”扼守瓦罕走廊的入口,隶属于塔县达布达尔乡的阿特加依理村。
我们继续直行向南,前往红其拉普方向。在公路上行驶也可远眺瓦罕走廊,它是由昆仑山(右侧)与兴都库什山(左侧)所挟持的一条狭长山谷,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通道。兴都库什山是亚洲中部的一条高大山脉,全长约1600公里,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主要是在阿富汗境内。只有其最东端延申进入我国,其位置就在瓦罕走廊一带。
马不停蹄继续前行,10:24驶经国道G314的“紫花牧场停车区”,10:28驶经位于国道1861里程牌处的“勇士山停车区”。这里有勇士山观景台:勇士山是兴都库什山脉的一座山峰,它就坐落于瓦罕走廊的入口处,因形似一位戴着头盔的战士,被称为“勇士山”。
继续向南,出现在眼前的雪山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路右侧,一座座冰峰相连,形成一道靓丽的雪山风景线,它们都属于喀喇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是世界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总长约800公里,分别位于塔吉克斯坦、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境内。眼前出现的喀喇昆仑山段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界山,右侧远处大片雪山的后面就是巴基斯坦。
喀喇昆仑与昆仑山脉虽然都有“昆仑”之称,但却是毫不相干的两条山脉,昆仑山完全存在于我国境内,“喀喇昆仑”则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印度的界山,而且,其大部分山体都不在我国境内。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的西端与兴都库什山脉的东端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山结,它就是帕米尔高原,我国古称“葱岭”,分属中、塔、阿、巴四国管辖,只有其东部地域为我国领土。
继续向红其拉普进发,10:40驶经“中巴会晤站”旧址,此处海拔约4000米,距离中巴两国边境线约28公里。这是一处曾见证中巴两国历史友谊的地点,但现已被废弃,内中无人,大门紧闭。再向前行,一座接一座的雪山迎面而来,山顶积雪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所处的海拔也越来越高。
10:49,距离国门前哨班还有16公里,10:59驶经红其拉普牧场,11:05驶抵海拔4700米的国门前哨班停车区。此处有座红色屋顶的二层小楼,它就是国门前哨班的驻地营房。我们一路超车而来,原本以为应该算是捷足先登者,谁知抵达后才发现,游客中心已是热闹非凡,停车场上早就摆满了汽车。不过,所幸从游客中心(海拔4700米)至国门(海拔5100米)的摆渡车往返频繁,只要是能排队买到车票,几乎就能随时上车。
买好车票,11:27登上摆渡车,11:32抵达国门所在之山顶,也即喀喇昆仑山的红其拉普达坂。“国门”现已开发成为景区,面积颇大,附设广阔停车场。而且,就风景而言,国门四周雪峰环绕,此地也是我们新疆之旅所遇,能够最近近距离地接触雪山之处。
透过国门傍边的栅栏,可以遥望对面的巴基斯坦边防站。很多游客在界碑前留影,但因排队之人太多,我没过去掺和,只是站在远处,用界碑、雪山为背景,拍下一张留影。
12:12搭乘摆渡车下山,逗留山顶总共约40分钟。国门所在位置的海拔是5100米,自我感觉良好,这让我自己也有点儿意外。因为,同样是5000米以上的海拔,2002年在西藏的米拉垭口(5020米)、那根拉垭口(5190米)、卡若拉垭口(5039米),以及2017年重返西藏米拉山,都是明显地感觉到气短,但这次却是没有。估计是因为前两次都是初上高原就直接登上5000米,而这次是行走一路,海拔渐高,逐渐适应了高原的缘故。此外,提早很多天就开始服用红景天,也应该是起了一些保护作用。
重返游客中心停车场,又稍事逗留,拍了一会儿照片、视频。12:37驱车离开国门景区下山,驶往塔县县城方向,下一站是要探访“瓦罕走廊”。
12:49,在下山途中经过边防战士的营房,山坡上建有哨所,两侧的红色大字“扎根帕米尔,忠诚戍边关”非常醒目, 地面上用石块拼砌“卫国戍边”。
12:54,距离麻扎尔23公里,距离塔县98公里。13:01再次驶经“中巴会晤站”,这里正在建设,好像是也要打造成为景点。车行一路,雪山连绵。
13:25,驶抵国道G314的麻扎尔路口,左侧有岔路通向麻扎尔村。路口即为“勇士山观景点”,此处有一座帐篷,还有一大块介绍勇士山的展牌。根据展牌上的文字介绍:勇士山是属于兴都库什山脉的一座山峰,位于瓦罕走廊入口处,因其状如一位头带盔甲的勇士,故而得其名。当地人传说,古时曾有一位内地公主远嫁波斯,途径瓦罕走廊遇到劫匪,护卫队中有一位勇士拼死抵抗,方使公主转危为安,但这位勇士却是最终倒下,转化为这座山峰。
在三岔口见到有数辆汽车驶入这条岔路,于是拦车询问,获知此岔路可以通往瓦罕走廊。然而,我们的“导航”却是指引继续沿G314直行。于是,又拦下一位骑电瓶车的塔吉克族少年询问,他也确认岔道通向瓦罕走廊,而且,还非常友好、礼貌地让我放心走,称呼我为“大叔”。此番来南疆的一个特别感受,就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不论是警察、老人,还是少年、孩童,都是特别地友好,有礼貌。
驱车驶入岔道,路右侧是广袤的草原,有一条塔格敦巴什河静静地流淌。它源自喀喇昆仑山的雪峰,给草原带来了丰沛的冰川融水。
13:42驶抵瓦罕走廊,它是两山挟持的西东走向峡谷,北侧(昆仑山)的山体为黄、红色,南侧(兴都库什山)明显呈现乌黑,两山色彩差异分明。
13:44驶经位于瓦罕走廊入口处的卡拉其古(旧称明铁盖),此地隶属塔县达布达尔乡的阿特加依里村。该村所辖区域北邻塔吉克斯坦、西邻阿富汗、南邻巴基斯坦,一村邻三国,是座典型的边境村庄。现时的卡拉其古就只是一大片荒原,唯有新疆军区的卡拉其古边防连在此驻扎,央视CCTV 7频道曾专门对这一英雄连队进行过采访、报道。
有一条喀拉其库尔河从瓦罕走廊内流出,公路沿河进入走廊。13:52,我们在一处居民点稍停,此处有民宿、餐厅、茶室,好像是专为发展旅游而建,它在百度地图上被标注为“富民村”。村口有块“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石碑”,1400多年前唐玄奘赴印度取经,东归返国曾经路过此地。
再往前行不远就是阿特加依里村(原名排依克村),14:04抵达塔县公安局排依克边防派出所,这是游客进入瓦罕走廊所能抵达的最远之处。再向前行就是“边境特别控制区”,未经特别允许,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擅自进入。
瓦罕走廊全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四分之三在阿富汗境内,属我国管辖不足100公里。其中,作为可以通行的“走廊”,南北宽约3~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派出所干警告诉我们,此处北面高山(昆仑山)的背后就是塔吉克斯坦,南侧(兴都库什)山后是巴基斯坦,由此处往西约80公里,便是阿富汗。卡拉其古就是瓦罕走廊的最东端。
为满足各地游客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以及边境军民常年护边的感人事迹,排依克边防派出所将其旧址(使用期限为1992-2010年)改建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而且,凡有游客到访,当地干警都会主动担任讲解。
此地展出戍边官兵当年曾经使用过的办公室、宿舍、装备、家具,车库中还停放着一辆老式吉普和一部上世纪60年代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轻型卡车(仿制前苏联嘎斯轻卡)。它们是派出所的第一代运输车辆,轻卡至今仍能开动。庭院中还搭建了两座反映当地牧民生活状况的帐篷,游客可进入帐篷打卡、拍照。这些干警不但都是非常礼貌、友好,而且各个风度翩翩,这让我猜想他们应该都是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派出所的黄色院墙上写着“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这是我国边境很多军警、边民的共同心声。前些年我曾在北疆哈巴河县的桑德克哨所见到过类似的标语,哨所护边员马军武驻守(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30年如一日,他是全国劳动、道德模范,曾经两获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塔县也有一位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他就住在瓦罕走廊附近,祖孙三代协助边防战士护卫边疆,2024年9月13日,由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自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我们在派出所逗留了10多分钟,在此期间也有其他几拨游客到达,公安干警都是热情接待,无一例外。14:04,有一家三口要求X.J.为他们拍照,“想你的风吹到了。。。。”,是我们此番来疆随处可见的游客打卡模板。
14:15离开派出所,倒车时有位民警从我们车前走过,我向他挥手致意,他也礼貌地回应,但走了几步又突然返回,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我说没有,只是因为要走了,跟“东道主”打个招呼,他也再次向我们挥手告别。14:17驶经阿特加依里村委会,路边有家“红色瓦罕走廊超市”,门面小得可怜。阿特加依里村的居民全为柯尔克孜族,常住人口只有400多人。
下一站是瓦罕走廊观景台,位于瓦罕走廊的正对面,与排依克边防派出所相距约11公里。14:25再次经过卡拉其古荒原,路边有块巨大石碑,上面镌刻“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行经处”,它是由塔什库尔干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与喀什地区旅游局在2014年7月5日联合树立。
14:35抵达瓦罕走廊观景台,此地实为一处路边山坡,面向瓦罕走廊的出口(卡其拉古)。这里最著名就是“瓦罕走廊”四个红色大字,慕名前来的游客都会选择在此处打卡拍照,我俩也不例外。观景台上还有一座“钟声传四国”小亭,这稍许有点儿夸张,钟声或许是可以传抵巴基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但阿富汗肯定是听不到,因为边境尚在100公里开外。
从瓦罕走廊内流出,呈西→东走向的喀拉其库尔河,在这里与源自喀喇昆仑山的南→北走向塔格敦巴什河汇聚,成为塔什库尔干河,向北流向塔县城区。丰沛的雪山融水养育了我们脚下的广袤草原,这里也是当地著名的牧场。对面山坡上“祖国万岁”赫然在目,它是当地军民用白色石块摆放而成。
东晋高僧法显与唐朝玄奘赴印度取经都曾经由此处归国,作为“东行传法第一人”的古安息国王子安世高,也是在东汉末年途经此处,首次将佛教传入中国。我们在此处逗留大约25分钟,X.J. 放飞无人机。
15:01离开观景台,前行大约6公里后进入国道G314,继续向北行驶。 15:48抵达盘龙古道入口,此地有座面积颇大的停车场,还有游客服务中心。作为一处旅游景点,目前的“古道”仅允许7座以下小型客车行驶,而且,仅限(西→东)单向通行。西侧入口属塔什库尔干乡,海拔3500多米,东侧出口为瓦恰乡,海拔3200米。“古道”总长约36公里,中间须翻越属于昆仑山系的一道道山梁,最高点海拔4200多米。
公路蜿蜒山间,全程共有600多个弯道,180°的急转弯比比皆是,部分转角甚至接近270°。这“600多道拐”每年都会吸引众多自驾爱好者前来挑战,体验自己的驾车技巧和毅力。游客中心停车场上有幅巨大标语,“今日走过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15:55驶入盘龙古道,起初就只是一般的山路,16:11开始频繁拐弯,弯道高处设置停车场,建有一座观景台称“龙回头”。站在观景台上回望,刚才走过的道路的确好似一条巨龙,雄伟地盘踞在山间。
再向前行,公路继续爬升,16:25驶抵乌古力牙特达坂,这里是盘龙古道最高点,海拔达到4216米,头顶上的白云也好似并不算太高。停车场面积颇广,还有一些旅游服务设施。“达坂”源自蒙古语,意为“山顶隘口”,它给我的感觉应该是指地形险要之处。然而,眼前的达坂却是辽阔、平坦,放眼所及就好像是广袤无垠的草原,游人纷纷走向“草原”深处探秘。X.J.停车放飞无人机,但传回来的影像却显示周边地域景色平平。于是,我们就没去追随众人,只是呆了不一会儿,然后就登车继续向前。
随后的景观可谓渐入佳境,“古道”之最精华路段接踵而来。16:40行至“水袖舞路段”,道路曲折、蜿蜒下坡,站在路边的“水袖观景台”上俯瞰,眼前的公路就好像是舞者甩出的长袖,行云流水,在山谷间飘荡。
继续下山,17:10行至“望龙亭”观景台,脚下就是著名的“大盘龙”。它是整条盘龙古道之最壮观区域,设置多处停车区,还有两条长长的观景栈道。我站在高处眺望,脚下的公路好似一条黑灰色的巨龙,盘桓在黄褐色的昆仑山岭之间。眼前所见就好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大自然画卷,惊天地,泣鬼神。刹那间,就让我被一种好似直击心灵的震撼感觉所笼罩。
站在此处,也可远眺山下瓦恰乡—— 它不仅是盘龙古道的终点,更是十分难得之高原绿洲。这片土地气候严酷,目之所及多是寸草不生的荒原,苍凉雄浑,满眼黄褐。唯有一条瓦恰小河蜿蜒流淌,给荒原带来雪山冰川的融水,浸润着这片土地,在广袤的褐黄色中勾勒出一条细长的绿洲,它就是瓦恰乡。在绿洲的背后,高耸入云的喀喇昆仑山脉连绵起伏,皑皑雪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圣洁壮美的雪山,映衬苍凉的荒原与灵动的绿洲,共同构成一幅层次分明的高原奇景。
盘龙古道最早只是一条扶贫乡道,专为便利瓦恰乡牧民前往塔什库尔干县城而建。2019年铺上柏油路面以后,被前来塔县的外地自驾游客发现,经互联网广为传播,又因唐朝玄奘取经东归亦曾途径此地,这条盘山乡道便有了“盘龙古道”之称谓。然而,随后当地政府又修建了一条跨越班迪尔蓝湖,再经隧道穿山,将瓦恰乡与县城连通的更为便捷公路。于是,脚下的这条盘山路也就华丽转身,从一条普普通通的乡间道路,演变为成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山间塞满来自全国各地牌照的汽车,当地牌照的车辆反倒是成为稀客。
17:56行至小盘龙路段,它是盘山路即将落入平川之前的急剧下坡,密密麻麻的急转弯,一拐接一拐地横亘在狭窄陡坡之上,抵达山脚后又笔直地朝向远处的绿洲延申。它虽不如“大盘龙”那般气势磅礴,但却十分秀美、精致,急弯也更加密集,堪称是整条盘龙古道的精华。
18:18在盘龙古道终点停车场稍事逗留,又见“今日走过了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大约2小时前曾在古道的入口处见到过这幅标语,对于驾车的X.J.而言,当初可谓激励,此刻则是欣慰与自豪。
经瓦恰乡返回塔什库尔干县城,高原绿洲也是风景如画,沿路可见多处民宿、餐馆,倘若时间宽裕,在此住上一晚也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白天可以尽赏高原绿洲的美丽风景,夜晚可以仰望璀璨星空。
从瓦恰乡经由班迪尔乡通往县城的这条公路无需翻越重重山梁,它依仗架桥、凿洞,基本上都是走平路,而且还是双向通车,现今的瓦恰乡民前往县城,应该都是改为利用这条公路。
19:07行至班迪尔蓝湖,它是高山环抱下的一片洁净水面,也是塔什库尔干河的一处河段。塔什库尔干河从瓦罕走廊向北流淌,经过塔什库尔干县城以后,折向西方,在这个位置又接纳了几条小河(包括瓦恰乡的母亲河瓦卡代里牙河),然后继续向西汇入叶尔羌河,后者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与阿克苏河、和田河汇流,最终是形成塔里木河。然而,与白沙湖一样,班迪尔蓝湖本质上是也是一座水库,2007年在塔县班迪尔乡的下坂地村建成大坝,拦蓄河水。因而,班迪尔蓝湖又称下坂地水库,它是一座具有生态补水、春旱供水以及发电等功能的大型水库。
班迪尔蓝湖是一个几乎未被开发的纯自然景区,驾车沿湖行驶,一路享受着宁静与自然之美。据说,因为含有特殊矿物质,这片水面在不同的季节会呈现出不同的蓝色,夏季为青蓝,冬季则为深蓝色。不过,此刻引入我们眼帘却是一种微微带绿的浅天蓝色,而且,随着视角的变化,湖水以蓝为主也会发生微妙的改变,有时倾向纯蓝,有时又是蓝中泛白。湖水周边的山峦寸草不生,色彩为鲜明的黄褐,再映衬蓝天、白云,湖畔景观也是别有一番风韵。
继续前行,驶过一座跨湖长桥,车辆从塔什库尔干河道的左岸转为沿右岸行驶。19:20穿越葱岭1号隧道,这座隧道洞口上方组成“葱”字的“匆”已脱落,“心”字也不完整,来到此处的游客只能辨认出“岭1号隧道”。然而,十分有趣的是,就在百度地图上,居然也将此处标记为“岭1号隧道”。
19:30,我们抵达百度地图所标注的“帕米尔之眼”。这是也一处未经任何雕琢的原生态秘境,景色之壮丽,令人屏息。塔什库尔干河穿谷而过,公路沿河蜿蜒,两侧绝壁危峰高耸。河对岸的山体严重风化,所产生的碎石流沙如瀑布般倾泻,从山顶直抵山脚。作为流沙母体的岩石含不同矿物,致使流沙也呈现出黄、橙、灰、褐及灰绿等不同色彩,加之强烈阳光,更显光怪陆离。
峡谷逼仄,山影遮天。站在谷底仰望,巨量流沙好似扑面而来,这种强烈的压迫感与震撼,唯有身处现场、亲临体验才能感知。但我始终不解,此地为何得名“帕米尔之眼”,或许是因头顶那块被流沙环绕、形似眼珠的巨岩?但是在我心中,“塔什库尔干峡谷大流沙”才是更为契合眼前奇景的称谓。
驱车继续前行,依旧是一路峡谷风光,大约是19:50,视野豁然开朗,我们驶出了峡谷。道路左边的塔什库尔干河道也变得非常开阔,显露出大片的绿色湿地、草场。20:00左拐进入国道G314(乌红线),向塔什库尔干县城方向行驶,我们今日计划内的最后一处景点“石头城与金草滩”,就在县城地域之内。
20:08驶抵“帕米尔旅游区”,这里也就是“石头城与金草滩”旅游景区,我们按照路标指引直接驶向景区,但却在入口被截停,工作人员告诫,只能将私家车放置在游客中心停车场,然后购票乘坐景区交通车,方能进入景区。
20:21购票,20:25经排队坐上景区电瓶车,20:37进入景区。先是抵达“石头城文化历史陈列馆”,司机让我们下车,他说可以先参观陈列馆,然后再依次参观石头城遗址与金草滩。回程时可在石头城遗址的出口处等候、搭乘交通车,那里有乘车点,直送游客重返服务中心。
陈列馆很小,进去只是转了一下就走出来了。根据馆内资料介绍,石头城建城从西汉蒲犁国起始,经历汉唐时期的竭盘陀国、唐代安西都护府管辖之葱岭守捉,乃至清代、民国的各个时期,前后约2000年。不过,现今所见之城廓实为清代城堡的遗迹。
20:44走出陈列馆,登高前往古城,20:46看到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表明“石头城遗址”由《汉--清》至今跨度约有2200年。
古堡本身没啥可看,我原以为应是条石构筑,但实际却是用卵石拌合泥土垒砌,经历风雨沧桑,现时就只剩下一座高台,看不出有多少建筑物遗存的摸样。不过,将城堡遗址当作观景台,眺望脚下金草滩,风景却是这边独好。
金草滩地处塔县“阿拉尔村”,故而也称阿拉尔金草滩,亦称阿拉尔国家湿地公园。此刻正是夕阳西下,碧绿的草滩映衬夕阳,呈现出一片片的金黄。塔什库尔干河流经此处,造就了这一大片水网密布的湿地,牛羊沐浴在金色阳光下吃草,头顶蓝天白云,远处是雪山连绵。景色之美,令人难以言表。
景区还构建了长长的观景栈道,方便游人深入湿地、草滩游玩。然而,我们抵达太晚,时间已近21:30,景区交通车很快就要停运,故而未能深入草滩一游。只是站在古堡高处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就匆匆下山,搭乘交通车重返景区游客中心。
X.J.外出旅游向来是对美食并不在意,游客中心旁边有火锅城,他若是征求我的意见,我就会建议晚餐吃火锅,但他率先表示并不太饿,打算返回宾馆餐厅去吃碗面条,我也只好顺水推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