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

触摸历史的痕迹,腾冲龙川江上的这些古桥打卡走起!

编辑

龙川江也称龙江,作为西南边地沟通经贸、文化往来的西南丝绸古道开辟早,沿用时间长,跨越龙川江为古道必经线路,故在龙川江沿线建造了大量桥梁,保存较好并沿用至今的主要有顺河通济桥、石墙木悬臂桥、野猪箐木悬臂桥、曲石向阳桥、曲石民福桥、桥街龙江桥六座桥梁,形成了龙川江古桥群。2019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 济 桥

通济桥位于界头镇顺河村西侧龙川江上。桥为两墩一孔悬臂式木拱桥,依两岸江堤用条石支砌桥墩,其上利用杠杆原理分别将三排巨大的圆木逐层叠压,相向延伸至江心连接形成桥拱,桥总长52.5米,净跨28米,面宽2.4米。

通济桥桥蓬结构

据现存碑刻记载,清乾隆52年(1787)当地乡村集资在此修建木拱桥以供通行。年久桥朽,一度改建平板木桥。民国初年,随着两岸民间交往的日益扩大,当地绅商民众乃于民国9年(1920)再度集资重建木拱悬臂桥,以通畅济渡之意命名“通济桥”,并沿用至今。

石墙木悬臂桥

石墙木悬臂桥位于界头石墙村西1公里龙川江上,为腾北古道从石墙岔固东支线过龙川江的主要通道。桥依两岸崖壁支砌桥墩,用当地所产的优质紫楸圆木按杠杆原理逐层相叠延伸,形成桥拱,再在面上架设梁柱,覆盖锌皮形成风雨桥篷,净跨23.7米,面宽2.85米。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初年由当地民众集资重修,并沿用至今。

野猪箐木悬臂桥

野猪箐木悬臂桥位于曲石镇箐桥村东南约300米的龙川江上,为古道从永安龙江东岸直下千双转西前往曲石的主要过江通道。桥原名“成德桥”,依两端江岸崖壁支砌石墩,墩上利用杠杆原理以五排巨大的紫楸圆木逐层叠压,相向延伸至江心,连接形成桥拱,总长40.65米,净跨28米,桥面宽3.3米。

据建桥碑记载,此地旧设小舟于渡口,为解渡河之难,僧人李成德于清康熙32年(1603)出资建桥。康熙44年(1616),桥梁被水冲毁,乡民杨上宾重建。后屡毁屡建,1942年滇西抗战爆发后,为阻止日军进攻腾北抗日根据地而主动将其炸毁,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有效解决古道交通难题,恢复发展地方经济,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倡导和乡绅吉运春的主持下,利用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且相关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利条件,于1948年集资将其改建为悬臂式木拱桥,沿用至今。

曲石向阳桥

曲石向阳桥位于曲石镇西南2公里向阳村西侧龙川江支流灰窑河上,为腾北古道由界头经曲石前往腾冲城的主要过江通道。桥为两墩一孔钢缆吊桥,北—南走向,以两根钢缆加墩铆实悬吊而成,总长48.3米,净跨44.1米,桥面宽4米。

明初大军开边,曾由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组织修建铁索吊桥,沿用数代。清初桥毁,里人于乾隆35年(1770)捐资重修,并于南岸山头建龙神祠以为护佑。至清末回汉战争时又被烧毁。光绪初年,腾越厅同知陈宗海奉命整治战后乱局,恢复发展地方经济,乃于光绪5年(1873)捐资重建铁索桥,历七年而成,时以永镇江河之意更名“镇龙桥”。1950年,为加大古桥的承载能力,腾冲县政府将其改建为钢缆吊桥,并恢复旧名“向阳桥”。之后数十年间,古桥几经维修加固,现仍为当地村民日常往来的过江通道。

曲石民福桥

曲石民福桥位于曲石镇平地村及干榨村之间的龙川江上。桥为东-西走向,两岸以条石砌墩,墩上利用杠杆原理以五排巨大的紫楸圆木逐层叠压,连接形成桥拱,两端各设一亭,顶覆锌皮,桥长33米,面宽3.6米。据桥亭铭文记载,其地原为渡口,于1952集资兴建木拱悬臂桥。

桥街龙江桥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触摸历史的痕迹,腾冲龙川江上的这些古桥打卡走起!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