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

走进腾冲,细品和顺

编辑

古村环山渐次递升

小河蜿蜒绕村而过

群鸭戏水,村妇捣衣

畅游水碓数日

让人久久舍不得归去

数百年丝绸之路文明的孕育

风俗淳美,代代传承

历史在和顺古镇写下独特的注脚

百花吐艳,杨柳含烟

稻田里翻滚出的是一部田园耕读史

驼铃叮当,百年亭台

中西合璧呈现出的是一部文化交融史

极边古镇  丝路侨乡

这里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早在明朝时,和顺乡民为了谋求生计,便沿着古道前往海外经商。

“过了霜降,各找方向。楸木开花,游子回家。”和顺的民谚唱着游子思归的心情,少小离,老大回。楸木开花,便是游子归家之时。

从一个边陲之地,到文明礼仪之乡,奥秘何在?《阳温暾小引》或许能让人一窥究竟。《阳温暾小引》写于清末,以手抄书的形式流传和顺百余年,可以说是一部近代和顺乡民外出拼搏的必读攻略。

“游有方,急早回,以解亲忧”“做生意,要公平,不欺老幼”……易读易背,朗朗上口,辛酸苦辣的侨旅生活成为通俗易懂的处世哲理。讲孝道、求和顺,走出去的和顺乡民亦商亦儒亦侨,为祖国、为家乡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西合璧  和顺典雅

依山傍水的和顺古镇,拥有100多栋百年宅院、8个宗祠、9座寺观,堪称一座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上千幢特色民居鳞次栉比,妙在“和”与“顺”。

在沧桑巨变中,和顺的古建筑群沉淀出“和璧隋珠,顺时随俗”的底蕴。中式的月亮门,点缀上西式的阳台,这在上世纪20年代是一种时髦。如今,走在水碓的巷道上,依然随处可见这样中西合璧的宅院。

“枕山、环水、面屏”,民居群落随形顺势,与邻里一道顺巷而建,和睦而居。村落依山而建于坡地上,多“高墙窄巷”,为的就是不占用良田,节省出种植庄稼作物的土地。

走进一家民居改造的咖啡馆,火山石作基,木质结构的古朴老宅,布局紧凑、用料考究、工艺精良,显得厚重又典雅。水碓的民居多为合院式建筑,一般由正房、厢房、厅房、照壁等基本元素构成。

徽派建筑的神韵、江南民居的雅致、西方建筑的元素……风格各异的古建筑群落兼容着不同的文化符号,不同的建筑文化共存交融又各显魅力,形成了独特的古朴典雅、和顺和谐的建筑风格。

传世家风  成风化人

孝悌、礼义、仁爱、勤俭……在水碓,这些传统美德体现在各个细节之中。巷道口,一字形石构方门引人注目,门后有木构单坡瓦顶门房。这是进入各巷道门口的总大门。过去和顺通常都是聚族而居,每一族姓居住的地名和巷道以姓氏或籍贯命名,在巷道设一总大门,便是古代所称的“闾门”。

“风俗淳美”“兴仁讲让”“景物和煦”……闾门门额嵌有题刻,有些闾门两侧还镌刻着有教化之用的对联。随着历史变迁、人口繁衍,先后迁入的各姓人家逐渐杂居,但是这些地名、巷名及闾门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标识”。

近代以来,和顺名人辈出,有哲学大师艾思奇,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原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等。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和顺、仁义、坚韧、友爱,这样的家风乡风早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取向。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漫步水碓,脚下斑驳的石板砖和身旁沧桑的墙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数百年的时光雕琢了古村的诗情画意。野鸭湖畔,家风文化长廊记载着和顺数百年有口皆碑的家风故事。古树掩映下,半月形的台子上,村民们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的拉拉家常,有的打着太极,观山赏月,谈天说地,一派和谐之景。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走进腾冲,细品和顺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