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大多数留英的人们会把荷兰列入第一批可参观的欧洲城市,而我和王先生,将用它结束我们两年来的欧洲之旅(也许以后还会去哪,但已不是最初环游欧洲的初衷)。
留英自伦敦奥运年以来,到现在已经是整三年,开启第四年的节奏,在2013年4月第一次踏入法国境内时,才发现我们与欧洲其他国家竟然真的是一步之遥。从此,我们开启了周末及节假日的欧洲之旅。至此,我们已行走20国,除英国的22座城市及镇郡外,欧洲其他国家共先后到访36座城市。不敢说是游玩最全面的,但我们已经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在每个城市不留下遗憾。
荷兰,对于我和王先生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它曾是他决心读书的国度,但他因她而放弃了它来到了伦敦;它曾是她为了他去努力争取的地方,那时她的电脑屏保就是它的美景。最终他和她共同来到伦敦,却迟迟未去看过它。只因希望在五月郁金香绽放的时节,领略它最美的一面,便一年年的等待。但等待终抵不过年年六月的考试月,所以当过去了两个五月的时候,他和她妥协,在今年八月底,把它放在最后,去圆最初的梦。
再次踏入欧洲之星的站台,在布鲁塞尔换乘,最终历时五个多小时抵达阿姆斯特丹。荷兰的温度比伦敦要暖很多,在气候方面,大陆国家即使临海也确实比岛国要强很多。英国真的是无论什么方向都有风,无论什么季节都有雨。
阿姆斯特丹给我的第一印象特别好,火车站附近就已经地处运河地带了,所以风景也非常美丽。出火车站步行仅需10分钟左右就可以抵达我们入住的酒店,酒店非常宽敞,管理的也很棒。里面古典神秘的装修很漂亮。
由于阿姆斯特丹没有什么特别景点必去,所以游览的没有什么目的性,我们出宾馆后便朝着地标性建筑——水坝广场走去。【水坝广场】又称作达姆广场,是阿姆斯特丹的心脏,是其历史的发源地,也是荷兰最具盛名的广场。广场曾经是阿姆斯特丹唯一的市中心广场。阿姆斯特河曾经流经广场,河上的第一个水坝就建在这里,因此得名。
广场对面是瑰丽宏伟的荷兰王宫(Paleis),由 Jacob Van Campen依荷兰古典风格建筑而成。王宫的石砌地基由埋于地下14-16米的13659根木桩支撑,在木桩上用石块砌成地基,然后在地基上建造楼房,因此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建筑奇观“木桩上的宫殿”。
位于广场上的国家纪念碑建于1956年,高22米,是为纪念二站中牺牲者而建,每年5月5日女王会来此参加二战停战纪念仪式。5月4日晚八点,全国举行献给二战死难者的两分钟默哀,活动场地即在这里,并通过电视向全国播出。
从水坝广场回来我们便一路沿着阿姆斯特丹运河带往中央火车站方向行走。阿姆斯特丹城以中心火车站为圆心,经由弧形绅士运河(Herengracht)、国王运河(Keizersgracht)、王子运河(Prinsengracht)和最外面的辛厄尔运河(Singel)层层铺开,其主要景点都集中在大约1.5公里半径的运河带中。
运河沿岸景色优美,作为曾经的经济繁盛地带,它还有着古老的经济风韵和人文特点。这个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小国家,面积是今天北京的两倍半,但它却是世界第三大农业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在八百年以前,这里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
阿姆斯特丹号称“北方威尼斯”,河网交错,丝毫不逊色于真正的水城,游荡其间,有大小一百六十多条人工开凿或修整拓宽的运河道,而房屋也因此需要打桩入水,才能够保证稳固。由于水渠纵横,地势低洼,阿姆斯特丹在古时常患内涝,地质沉陷,以致瘟疫横行。游人常常疑惑阿姆斯特丹随处可见的“XXX”的标志,实际上就是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箴言:“防水防火防瘟疫(黑死病)”。如今的阿姆斯特丹早已摆脱了久治不绝的水患和瘟疫,而规划整齐的运河就是其中的功臣,防止水流泛滥,导致灾祸。
傍晚我们选择了一处毗邻运河的一家餐馆,开启了三天喜力啤酒的序章。
晚餐后,我们徜徉在运河边的街道与小巷间。其实我倒觉得,城市真正的意趣不在于这些标志性建筑,而在于街巷之中。沿着运河逡巡,走过建城期留下的路基,黄金年代的老屋和19世纪末的坊肆,总有种历史在此凝缩的错觉。
我不是很懂建筑,但也看的出许多有趣之处。阿姆斯特丹的房屋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窗比门大,其二是墙面美观。第一特点的典故是曾经有法律规定户头按门的大小来收费,所以把门做小少交税,窗户做大点,有什么家具都吊运上去。至于墙面,多采用山型墙,既是造型别致,又拓展空间。
阿姆斯特丹虽不算很大,但是使用步行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来链接景点还是需要勇气的。我们乘出租车从运河区域来到阿姆斯特丹真正的市中心。
【博物馆广场】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靠近广场的有许多博物馆,比如梵高博物馆、国立博物馆等等。当天有许多户外演艺活动,类似于英国的海德公园。在博物馆门前有一个很大的阿姆斯特丹的英语拼写雕塑,但由于当天有活动字幕被遮挡上了。只能从侧面窥视一下。
广场上有许多小吃店,其中一家的桌椅配色非常喜欢。桌子上还摆着小雏菊。
来荷兰,就不能不看梵高的画作。碰巧星期六【梵高博物馆】晚9:00才关门,所以我们晚七点半,开启了梵高画作旅程。
展厅一进去就是一幅很大的梵高的自画像印在墙上。我不知道怎样去定义一个人是否是天才,但是梵高是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他的画将情感和美感融入,偏偏特别动情,偏偏特别美。新修建的展厅呈环形,第一层基本上是生平介绍。墙面是大幅的梵高自画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那双深邃的眼睛始终在看着你。
梵高在1880年决定开始正式画画,那时候他27岁,他搬去乡下跟他的父母住,没有工作且单身。那时候的梵高,虽然在画画,但是日子过的很压抑。他也没有那么多钱去请模特,所以就请当地的村民做模特,练习绘画。他最初的梦想也是做一名农民画家。
梵高有非常多的自画像,但事实上并非他自恋,而是因为画家请不起模特,拿自己下手不需要花钱。
所以他早期的作品很多都是自画像,或者是农民肖像或农耕时的景象,那时他的作品普遍比较灰暗,颜色比较单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画出了《吃土豆的人》。准确地说,这幅画是1885年画的,但在那之前,画家已经开始构思练习了。
梵高在1886年去巴黎,可以说,终于踏上了艺术这条不归路。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莫奈,马奈,毕沙罗,罗丹等等艺术家在巴黎正以“先锋艺术”的形象大展头脚。梵高就像一个小粉丝一样,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住进巴黎蒙马特。那段时间,他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开始经常出门去画这个城市,画市郊,画静物。这时候他的作品开始出现明媚的颜色。
沿着楼梯逐层向上,展现的是其在各个阶段的作品。认为他不会画画的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第二、三层的作品,早期的绘画技巧已经非常成熟了,中期的作品色彩使用更明艳,给人温暖热烈的直接感受。馆内许多作品都有显微屏,可以一寸一寸的观赏细节。我一直以为梵高所有的画都把颜料甩开来用,其实大谬。他很严谨,每一次点抹都十分考究,远景比近景下色轻,阴面比阳面下色重。但他的后期作品我就看不明白手法的使用,只能看出线条感越来越强烈,到处都是突兀的漩涡式笔触,视觉冲击异常强烈。
当时的法国很流行日本艺术浮世绘,有人认为是浮世绘“活在当下(living in the moment)”的精神深受小市民的欢迎而奉为主流思想。梵高期间也模仿过好几幅浮世绘。
1888年,梵高搬到了阿尔勒。坊间流传他的精神开始不正常了,但是馆内的语音导览并不同意这一说法。在这之后,他的作品色彩更明亮,也更狂热地去尝试新手法。这幅画有十一幅,荷兰这幅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作品,英国也有一幅,此外德国日本应该也各有一幅。
这幅黄房子并未在梵高博物馆中展出,但在这里的用意是这是他的住所,再下幅的《Bedroom in Arles, 1888》正是这座黄色墙体绿色门窗的建筑的里面,左边那扇绿色的窗户就是他的卧室。
在阿尔勒的时光应该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他为此还画了自己的房间给好基友高更,邀请他前来同住。然后高更来住了。两个神经病的碰撞结果就是在1888年圣诞节前夕,两人大吵了一架,于是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
我想,人的情绪有时候像一碗水,寡情的人水少,碗怎么晃动也不会洒出,因此看上去很平静。而梵高情绪太丰富,水已经要溢出,稍微一晃动就一发不可收拾。和高更的争吵一定是让他伤尽了心,于是他想换一个方法转移痛苦,然后把耳朵割了。事实上梵高并没有割掉一整个耳朵,只是割下了耳垂上一小片。然后他把这片耳朵送给了他当时的心上人——一个妓女(语音解说称梵高3段感情,前两段都和妓女有关,在情感多次被伤害后35岁的梵高就已不再相信爱情)。
随后,他被送去了圣雷米的疗养院。事实上是,梵高挺享受在疗养院的日子。因为很安静平和,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情绪波动。他像是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终于不用被外界打扰了。
1889年。他在精神病院里,画出了《星空》。那大概是梵高内心最纯净的颜色。这幅画目前在纽约。
1890年,他在法国的Auvers-sur-Oise画了《麦田里的乌鸦》。根据梵高博物馆的解说,这幅画并不是他的绝笔。梵高的绝笔是一副植物的根交错的画。不过画完《麦田》没多久,他就被发现开枪自杀在麦田里了。
另外让我印象深的是他在最后的一段日子中频繁在画作中出现的白色玫瑰,看着清雅,恬淡。和之前明亮的风格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对比。
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他的画作等于是在19世纪末期,在之前一点点,古典主义着重的是形体和轮廓,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也就是说,一张油画就像是照了一张照片。
而当时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开始强调不同的光影对色彩的变化,莫奈有许多捕捉统一景物在不同光线下色彩的油画,也就是像在照片上加了不同效果的滤镜。而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派,则是将心境画入作品中,主观意识的表现取代了客观的描绘。就像大多他的画作使用颜色的对比映衬来反映当时的情绪或是一种感觉,而非画面中的那个部分一定有着什么。
开启不同于前人的艺术,启发后人的艺术,这就是梵高作品的伟大之处。
傍晚我们回到了宾馆,在房间可以眺望这座城市。阿姆斯特丹被称为“世界的熔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令它更具多元化的魅力,美丽的郁金香、浪漫的运河、随处可见的自行车、珍贵的艺术收藏、喜力啤酒、红灯区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阿姆斯特丹确实是一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城市。
第二天早晨,我们准备从阿姆斯特丹前往鹿特丹。上午的天还没有那么晴朗,阴郁的天气反倒正好衬托着阿姆斯特丹的美景。于是我们从宾馆走到火车站,沿路一路拍照。
来到火车站后,左手边就可以看到【泪之塔-Schreierstoren】,建于15世纪,航海家亨利哈德逊从此处出发前往北美探险。作为欧洲最大的港口之一,阿姆斯特丹在漫长的历史上迎来送往无数的水手,在大航海时代乃至更早,踏上海洋意味着九死一生,亲眷们只能在塔上眺望远方,以泪洗面,故由此命名。
临走时再回味一下这个曾经的商业帝国。在17世纪的时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它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1609年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多年。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早餐我们就在火车站旁边的一家临河的餐厅解决的。一丝不苟的早餐配着美景,阿姆斯特丹确实让我非常喜欢。我和王同学对于走过的地方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愿意去居住和不愿意去居住。有些国家虽好但也未必愿意去生活,比如北欧,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等。有些地方就是我愿意去居住生活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就是其中的一个。
十点多火车开始向鹿特丹方向行驶,在途中竟然还偶遇了这座梵高笔下的吊桥。
抵达鹿特丹后,第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火车站。伴随着随后的旅行发现鹿特丹的建筑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楼房,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在其中。
鹿特丹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电车,除了火车站很难找到出租车,公交车也是没有,都是依靠有轨电车作为公共交通的。
抵达鹿特丹后我们先去了【小孩堤防】去看风车。这里起名于一个民间传说。1421年由于风暴的吹袭,荷兰受到可怕的水灾,导致南荷兰省和布拉班特公国之间的部分地区从此淹没,幸好附近南荷兰省内的低田得以保护。当风暴减弱后,有人去到灾区的堤防尝试寻找生还者。他们看见远处有一个木制摇篮漂浮着,但是并没有人意识生命的存在。当摇篮飘近时,人们看见在摇篮内有只猫,它为了保持摇篮平衡不进水而来回跳动。当摇篮飘到堤防时,人们吊起摇篮,惊人地发现摇篮内有一个小孩正在安详地睡着。就这样,这个感人的传说一直相传至今,也成为了小孩堤防历史的一部分。
风车是荷兰的象征,我们很多人是把二者划等号的。我也是在郁金香和奶酪之前就通过认识风车而知道荷兰的。据介绍,荷兰风车的历史已经有了几百年,至今全国任然有一千多座风车保存了下来。
这里的风车密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约建于1740年,共建了19座风车,并完好的保存至今。使用这些风车可以利用风能将积在低于海平面的低洼中多余的水排出,但是没有发电的功能。现在该地区已经完全使用水泵排水,那里有欧洲最大的水泵站。1997年,小孩提防Kinderdijk的风车群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荷兰城市与城市之间都非常近,均半小时的车程,所以中午我们临时决定,往返一次海牙。
海牙(Den Haag)除了是荷兰的中央政府所在地,著名的海牙国际法庭和其他国际组织都位于海牙这座城市。海牙是荷兰第三大城市。没想到反倒是海牙带给了我更多的惊喜。所以如果只能去两个城市的话,我的推荐是阿姆斯特丹和海牙,鹿特丹可以省略。
13世纪以来,海牙一直是荷兰的政治中心。许多政府机构、大使馆、国际组织都设在海牙。荷兰女王和皇室成员的官邸也在这里,因此海牙是荷兰的“皇家之城”。这里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殿堂,拥有5个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画家的顶级作品。我们先观赏了一下海牙的街景,然后向海滩出发。
【国际战犯法庭】简称ICC,由罗马条约建立。不过外观就是一个办公楼。所以我们也只是看了一下大楼的外面,边继续前往海滩。
【席凡宁根】是荷兰最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这里旅游业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世纪以前。19世纪末开始,人们到这里是为了享受健康的水疗设施,好比今天流行的SPA。当时的健康中心Kurhaus如今已经改为豪华的大饭店,宫廷式的建筑外观也成为当地的观光景点之一。
来沙滩是意外收获,所以我们并没有可以晒太阳的沙滩设备,只是在沙滩上走了走。这个沙滩非常宽,沙子也很细,适合度假。沙滩上好多人晒着太阳吹着海风。
温柔的海风,舒适的海滩,垂涎欲滴的鱼餐。吹着大西洋的海风,嗅着略带咸味的潮潮的空气,享用着来自深海纯净水域的海鲜,让味蕾也在席凡宁根转一圈,才不枉此行吧。各种鱼档海鲜馆儿沿着海滩一字排开,我们选择坐在半开放式的排档里,点了一份很好吃的鱼排,加上一品脱的冰喜力啤酒,海鸟在头顶盘旋,非常有度假的感觉。
从沙滩出来我们前往最后一个旅游景点——和平宫。【和平宫】是联合国国际法院、国际法图书馆和国际法学院所在地。它建造于1907年至1913年之间,主要来自于美国人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捐赠,它容纳着国际法庭(常常被称为世界法庭)、常设国际仲裁庭、海牙国际法学院和庞大的国际法图书馆。
和平宫进门左侧有这么一株许愿树,挂满了世界各国祈福的白色布条。从中还翻到了几个汉子写的愿世界和平。
这座宫殿之所以被命名为和平宫,是为了表达它对解决争端和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性。1946年,国际法庭第一次开庭。这个法庭也作为联合国的司法机构,解决其成员国之间的争端。它同时也是战争罪行的审判地点。当天不能进入参观,我们只是在门口的展厅中看了一下。
下午的光线特别好,和平宫外的景色也很美,所以我们开启了拍照模式,在这里短暂的逗留了一下才回到火车站返回鹿特丹。
傍晚返回鹿特丹,酒店就在火车站的对面,一个马路的距离。高层的好处就是可以登高望远,看着太阳慢慢的沉入金色的城市。
旅行的最后一天,自然醒,然后慢游鹿特丹。
我们从宾馆出发,先看了卡包鹿特丹的城市景观。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第二大城市,长期为欧洲最大的海港,以集装箱运量计算。 所以我们决定去坐船,看一看海港的样子。
乘船要去伊拉斯谟斯大桥桥边,可乘坐Spido去看海港。伊拉斯谟斯(Erasmusbrug)以“天鹅大桥”的美称闻名于世,拥有简洁俐落的外形,雪白的桥身修长挺拔,像一只优雅的白天鹅高贵地游荡在马斯河上。天鹅大桥单臂高达139米,桥身长达80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斜拉索桥。这座单向斜拉式大桥将钢索悬挂在塔门上,弯曲着抵抗拉力,支持着桥身。
Spido这个船很大,有三层可以乘坐,能容纳600人。船上活动范围也大,有Bar可以点饮品。
Spido分为普通行程、加长行程和夏天的夜游行程。我们选择的是其中普通行程,约75分钟。游船的航线包括马斯河在市区的部分(主要看建筑)以及在鹿特丹港区的部分(主要看工厂和港口),体会欧洲第一港的繁忙景象。
Spido可以进入港口,去目睹海港的船坞、码头和成千上万集装箱的超现代化转运。
其中游船会经过欧洲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军的强力轰炸,将港都鹿特丹市中心大部份炸成废墟。这座于战后建成矗立于市公园内的欧洲塔,当时对大部份民众来说是个现代化,未来希望的的象征。其高度、形状和位置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是俯视鹿特丹和欧洲第一大港的最佳位置。
在鹿特丹还有一个闻名世界的景点——立方体住宅,它是由荷兰建筑师PIET BLOM设计。立体方块屋又被称为树屋,由51座方块房子组成。这些色彩鲜艳的方块屋,每间房屋都装有不同朝向的玻璃窗,可从不同方向采光,并可透过窗子从不同角度享受不同视野。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拱形市场。就在立方体房屋的旁边。这个市场是2014年新开的一个市场。它集食物,娱乐,生活与公园于一体的项目,占地十万平方米,各种系统完全融合,以提升和发挥不同的功能及可能,这是一个从住宅中诞生的公共建筑。巨大的拱形包含228个公寓,其中102个用于租用,这个拱形将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安放下100个货摊,商店和餐厅,1200个停车空间及一个地下超市。
内拱面印着着由艺术家Arno Coenen和Iris Roskam创作的“丰收之角”(The Horn of Plenty) 大型壁画,壁画面积达 11,000平方米,堪称荷兰最大的艺术品。“丰收之角”采用超大图像显示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其中的花朵和昆虫则展示出荷兰自17世纪开始闻名于世的静物画特色。为了实现足够的清晰度,图像是由Pixar软件进行渲染并印刷在穿孔铝合金面板上,然后贴覆一层吸音板以控制噪音。这幅巨型喷画的打印分辨率相当于一本时尚杂志。
一层至二层共有20间零售商铺、8间餐厅和咖啡厅。所有的商铺都与食物相关,包括一间葡萄酒行。地下一层是一座超市,商品非常齐全。
我们选择了一家可以吃海鲜的餐馆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餐。主要是为了在这个层经以渔业起家的国度多尝试些鱼餐。
由于出租车非常少,所以我们同城坐了一次火车。从这个市场出来就是一个很大的车站,我们从这站乘火车回到中央火车站。
三天两晚的荷兰旅行至此结束,它带给我的感受总体来说还是很美好的。我们从鹿特丹乘坐火车抵达布鲁塞尔,再从布鲁塞尔乘坐欧洲之星返回伦敦。很显然,布鲁塞尔非常舍不得我们,大雨把欧洲之星的铁轨都淹没了。所以我们坐在欧洲之星里,在布鲁塞尔的多逗留了两个多小时才返回到伦敦。
就在三百年前,这样一个小国家成为了当时欧洲的“海上第一强国”, 他们几乎垄断了世界的海上贸易。 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它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的迅速发展成为史上的一个奇迹。曾经是依靠捕鱼为生的小国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欧洲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如今,虽世界霸主地位淡去,但他们依旧过着安逸的生活。地低,人高,灯红,草绿;河宽,路窄,桥多,车少。这就是荷兰,一个人类发展指数第四的国家。
从成都到德国杜塞尔多夫,在阿姆斯特丹转机,请问,在阿姆斯特丹转机需要办理什么手续,才能到登机口。
2018-12-26 4回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