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

天津津南 | 天津“小站稻”是怎么来的?它跟两位安徽人有关

天数:1 天 时间:5 月 人均:100 元 和谁:一个人

天津市津南区的小站镇有一处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古迹。这处古迹是为两个亲兄弟建的,他们跟大家熟知的“天津小站稻”有联系。那么这两个兄弟是谁?与“小站稻”有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跟着我们的镜头到天津津南区小站镇的周公祠,去一探究竟吧。

天津小站镇因“小站练兵”而兴盛,又以“小站稻”而闻名。历史上,天津小站曾出了17任总理、28位督军,是一座中国历史的古镇。那您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小站”呢?

天津小站是渤海湾的一片退海陆地。在明代《沧县志》里把这里称为“下污”,属于明代盐场管辖的草荡,最初的名字叫“屯涝水套”。光听这个名字,您就能知道,当时的小站这里就是一片落荒盐碱的水坑。

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城发生“天津教案”。这件事让一直惦记着中国的英、法、美三国有了借口。他们的军舰集结在天津大沽口外的海上,准备开战。同治皇帝连忙下诏让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调派他的“淮军”驻扎京畿地区。

李鸿章这支淮军的负责人,就是今天视频的主人公之一,他叫周盛传。当时,他率领9000军士的“盛字军”,从山西临汾来驻扎在现在的河北省青县,他们在青县县城东北修筑炮台群。第二年(1971年),周盛传又接到在渤海边修建“新城炮台”的命令。这个炮台的位置,就是现在的天津滨海新区的塘沽新城镇。

为了方便交通,同治十三年(1874年)周盛传和他的军士在青县马厂到塘沽新城之间修筑“马新大道”,而且在“马新大道”上,每40里设一个大的驿站,每10里设置一个小的驿站。这样“马新大道”全线一共有4个大站和11个小站。

光绪元年(1875年),周盛传的“盛字军”从青县马厂转移到“屯涝水套”驻防。他们的驻防的位置,是“马新大道”上大沽以西的第5个小驿站,所以军士们都习惯称这个地方叫“小站”。当年,清政府决定在这里建镇,于是“小站镇”的名字就沿用至今。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天津津南 | 天津“小站稻”是怎么来的?它跟两位安徽人有关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