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5

徒步珠峰东坡|穿越嘎玛沟,这里有温暖与生命

编辑
天数:8 天 和谁:和朋友

“这短短短一生,

我们最终都会失去。

你不妨大胆一点,

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欢迎进入云端之上的雪域世界|珠峰东坡

关于珠峰东坡的记录,目前已知的是1921年,英国登山队对珠峰的攀登路线进行的实地考察。

 一代传奇乔治·马洛里是其中的成员之一。他和他同伴那句名言:“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永远飘荡在珠峰的沟壑之间。而作为首批进入珠峰东坡考察的探险者,他当年走过的线路至今仍在被无数徒步者不断重复着。

随着探险家们的相继到来,嘎玛沟的秘境才逐渐被人们知道,这里也成为了通往珠峰最负盛名的徒步线路。

这里不通公路,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牦牛。

时至今日,能够到达嘎玛沟的人并不多,这条隐世的山谷依然静偎在珠峰的怀中,带着顽强的生命力,独享着这片雪域净地。

我们的徒步行摄路线,将穿越“世界上最美丽的山谷”:嘎玛沟。与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三座8000米的雪山近距离接触,珠峰(世界第一)、洛子峰(世界第四)、马卡鲁峰(世界第五)。

欢迎进入云端之上的雪域世界。

向山而行,开启身体的潜能| 优帕村--晓乌措

Day1:曲当乡-优帕村(3800m)-晓乌措营地(4700m)徒步10公里8小时爬升750m

珠峰东坡的徒步起点是从优帕村开始的,它紧临边防线,像是一个进入与世隔绝秘境的入口。牦牛也是在这里,一次性装上我们这几天的全部物资。

也许是因为这里只有3800米 ,也许是因为秘境入口的这头正是阳光灿烂,在面对眼前这条通往喜马拉雅深处的碎石小径时,我们是那么地兴奋、无畏且快乐。

蓝天白云、阳光与小溪,耳边传来阵阵牛铃声,这不就是徒步该有的惬意环境吗。

可谁知道沟里天气如此多变,刚没走几步,就开始风雪交加。

徒步的第一天,雪就这么一直下着。

当洁白的雪撒在黑色的石头上,当天气始终以一种高级灰弥漫着我们时,那一刻,就好像离开了地球表面。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力竭,仿佛进入了《死亡搁浅》的末日美学。全程裸露在这天地之间,无处可避,在大雪封山之前必须安全到达营地。

领队说,第一二天是最辛苦的,因为你的身体需要一个适应期,熬过去就好了。

于是我迎着风雪,一边精疲力尽的走着,一边在脑子里竟然想起了在抗衰界的领域里,有博士提出过,我们的身体是需要有时暴露在寒冷和艰辛的环境里,激发身体去对抗环境,从而激发长寿因子。

我们日常在都市的安逸生活里,很容易让身体的各种能力逐渐减退,让炎症充满我们的身体,产生各种疾病。

不得不承认,这在力竭的徒步状态里,它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并不把目光放在身体不适、寒冷、肌肉酸痛等感受里,而是去看到它们背后所带来的巨大益处。

在珠峰东坡的徒步里,是会让人充满惊喜的。谁知道翻过那座黒石堆砌的大山后是这样一番景象。

这里叫莲花谷,我已经开始期待漫山遍野杜鹃开花的模样了。

该怎么形容这里呢?就像翻山越岭后遇到的世外桃源。为我们提供着精气,抚慰着疲惫的身躯。本以为的力竭,再一次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多变的路途,多变的天气;

多变的海拔,疲惫的身体,

都挑战着我们的毅力。

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还是太少了,

借助着和大自然的连接,走出舒适区,去探索那未知的潜能。

小贴士:晓乌措营地在天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一览马卡鲁峰倒影在冰川湖上的壮丽景象的。

因为天气原因,我们虽未能得见,但是顺利完成第一天的徒步,安全到达营地,已经让我满怀感恩了。也让我看见在大自然的秩序和时间里,我们身而为人的渺小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人与自然,相互守护|晓乌措--卓湘营地

Day2:晓乌措营地-晓乌拉山口(4900m)--卓湘营地(4030m)徒步9公里 8小时爬升250m

雪还在下着......

今天对我们来说,巨大的挑战是要翻越4900米的晓乌拉山口。

而在此之前,要先爬过悬崖,走过牛粪与泥土交融的泥泞路,穿越被雪覆盖的怪石群......

徒步者都有一个习惯:走路的时候不看风景,看风景的时候不走路。

特别是在翻越悬崖的时候,领队一再提醒我们,“别顾着拍照,先好好走路,每一步都必须踩踏实了。”

在徒步的过程中,配合我们的呼吸,身体需要适应一个对自己来说,刚刚好的节奏。然后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如果走两步停两步,我们的身体很难找到这种节奏,从而使前行更加困难。

就算中途休息,也不能休息太久,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不然身体会很容易失温,造成感冒。

海拔逐渐升高,空气也越来越稀薄,掌握好这种节奏,就至关重要。

云雾偶然散开时,才发现原来雪山离自己那么近。而在这个时候,也再一次发现自己的渺小,再一次在心中肃然起敬。那些还未被人类所破坏的净土,是多么宝贵啊!

大自然真的很包容,那未被人类破坏之手所触及的地方,它都守护着这片生态环境,而最终受益处的,难道不是我们人类自己吗?

嘎玛沟里孕育着珠峰地区最完整的原始森林,还有难以计数的生物物种。由于冷空气不断地吸入,伴随着咳嗽和鼻涕。于是,这种叫龙胆花的植物,就像造物主安放在这里的特别呵护。

它是藏医常用药物之一,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悬崖上、草丛间、岩缝中,到处都可以见它的身影。

在领队允许的情况下,我摘了一点来泡水喝。于是,这一路上,这种植物都陪伴着我,缓解着一些不适的症状。

而它的花语是:爱上忧伤的你。

一路上,还能看见很多这样的石头。据说,石头上布满的物质是一种微生物,在高山特有的生态环境内得以繁衍,构成生命与历史相融共存的奇特景观。这微生物是一种苔藓,只有在空气质量、生态环境极好的情况下,这种苔藓才能够生存。

时而拍着植物图鉴,时而默默走路,

在风雪交加里,我们也顺利抵达了4900米的晓乌拉垭口。

这两天,我们走了约有19公里。

从4900米的晓乌拉垭口,陡坡下降到嘎玛沟的起点,4030米的卓湘山谷地带。

 终于到达了卓湘营地。

 不知道后面的路程,还会经历什么呢?

一间冰天雪地里的石头小屋|卓湘营地

Day3:卓湘营地(4030m)

第三天醒来时,拉开帐篷,才发现雪已经积得很厚了。好像能把我们的帐篷都淹没了似的。

连续几天的积雪,牦牛出走觅食,我们也被困在了这里,走进了当地人的生活,感受着此刻的卓湘。

藏族同胞邀请我们一起围坐烤火,这可比待在冰冷的帐篷里要舒服太多了。

在这冰天雪地,无处可避之处,这样一间小小的石屋,这样一群人,是多么地温暖啊!

我忽然想起了电影《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那间小屋,可是庇护性命的地方啊!

这位阿姨,是和我们一路上来的,看管着驮我们行李的牦牛。

在我中途走得力竭的时候,她把身上仅有的糖给了我。

那双从指甲缝里都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手,捧着的是她身上的所有。

如果大雪继续这么下,我们被困在这里,将会面临物资缺乏的困境。

......

敬畏与感恩|被困卓湘营地

Day4:卓湘营地(4030m)

第四天的清晨,当雪山露出一角的时候,天气有了好转。

如果说头两天在风雪中的的徒步,就像是小岛秀夫的末日美学。

那么此刻的卓湘,定是冰雪奇缘的幻觉。

拉开帐篷的那一瞬间,就像《纳尼亚传奇》里,穿过衣柜的那一瞬间。

我们就这么静静地等着,等着天空从东方既白变成桃夭再变成曙红色,温柔地洒在珠穆朗卓雪山的峰顶上。

可沟里的天气,一天能经历四季。

转眼间,又是大雪纷飞。

我们也被遗憾的告知,如果第二天雪能小一点,就原路返回,不再前行。必须得确保安全第一。

珠峰东坡之行,会不会连一座世界级的雪山都没有见着,就在这里划下句点呢?

直到第五天一早,护卫队长、领队,向导还在分析讨论着 ,是继续前进,还是原路返回。

因为这几天连续下雪,山上大雪到底积了多厚?5344米的垭口,我们能不能安全翻过去?牦牛有没有草吃?其实都是未知。

可那一刻,我们,没有一个人 ,愿意选择后退。

但我们也尊重护卫队长的判断与决定,默默地等候着。

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有多少遗憾,我们都已经收获了在此之前,从未经历过的人生体验。

当我们真的就站在雪山面前,和它近距离对望的时候,

当我们无论多么想前进,都不敢任性而为,都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和次序时,

心中只有敬畏与感恩。

人的末路,就是那创造者的开端,

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有限。

“热情像一座火山,山顶不会长出犹豫之草”|卓湘营地-汤湘营地

Day5:卓湘营地-汤湘营地(4550m)徒步9公里 8小时 爬升751m

此刻 ,雪还在飘着。

其实我们心里已经做好了走原路返程的准备,突然领队一声“出发”,大家都在一片惊呼和狂喜中,开始了新的征程。

五天了,终于感受到了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度。

而今天我们要翻越5座4500米以上山头,全程9公里,垂直攀升751米。

这和第一天,还没走到营地就想退缩的自己,已截然不同。

在这五座大山面前,不给自己退路,走得会比我们想象地更远。

我们穿过了被晨雾唤醒的原始森林,踩在泥泞的泥土上时,不会觉得脏,反倒是每一步都带着清香。

阳光穿透森林,洒在皮肤上时,我们就和这鸟鸣声、溪水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还有我们在稀薄空气里的呼吸声,一起构成了最美的生命乐章。

穿过森林,翻过雪山,就可见一片高山草甸,漫山遍野的野生杜鹃正在吸取着大地的滋养,等待着它们盛放的时节。

我们也顺利抵达了汤湘营地。

汤湘营地的凌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雪山,转瞬即逝的晨光,好像足以让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随云雾悄然散去。

明明是在4550米,可还是怕这一刻消失得太快,不想错过,

于是我飞奔向营地远处那块巨大的岩石,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和勇气,仿佛是连滚带爬地站到了岩石上,感受着云雾与晨光将自己环绕,像是站在了云端,还有伸手可及的雪山。

这一刻,也许只有短短几十秒,无人机还来不及一个完整的环绕,云雾就已经遮住了雪山,什么也看不见了。

但飞奔时的心跳速度,

攀爬岩石的没有退路,

寒风与晨光同时洒在脸上的温度,

都足以让这一刻刻骨铭心。

忽然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话:“热情像一座火山,山顶不会长出犹豫之草。”

交集,徒步的意义|汤湘营地-措雪仁玛

Day6:汤湘营地-措雪仁玛(5014m)徒步7.5m 爬升750m

从汤湘营地到措雪仁玛,也来到了5014米。

此刻对着雪山,晒着太阳,啃个苹果,竟是件那么幸福的事情。

远处的珠峰、洛子峰和珠穆朗卓也伴随着我们的步伐,若隐若现。

这条徒步线路原是当地牧民世代放牧的地方,他们不是因为喜欢徒步,也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生活,才铤而走险,把这原本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路。

我们羡慕他们健步如飞的徒步能力,他们也对我们手里的相机产生好奇。

也是因为外界人类的探索欲,才让这里的人,有了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对我们彼此而言,谁能想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和素不相识的人,早已建立了一条彼此需要的连接线。

于是,人和人产生了交集 ,

这也是徒步的意义之一。

流动的画卷|措雪仁玛

Day7:措雪仁玛(5014m)--朗玛垭口(5350m)-曲当乡徒步12公里9小时 爬升400m下降1100m

第七天的凌晨,措雪仁玛,海拔5014米,也是这几天中最冷的地方。

醒来后嗓子已经开始刀割般的疼,冷到实在不想离开帐篷,小腿也早已肿成了香肠。

有人说,在高海拔地区,意志是很有用的东西,当意志力变强的时候,身体的状况也会跟着变强起来。

很难想象,这一路我们是如何在5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冒着风雪完成徒步,同时还要兼顾拍摄的。

而此刻的我们,要再一次战胜自己,在5000多米海拔的严寒之地,在这个彻底与世隔绝的地方,暗夜追光,去跟随内心的声音。

我们摸着黑,找到了那个可以倒影8000米雪山的湖泊,在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空之境,等待着第一缕阳光点亮世界级的山峰。

在珠峰东坡的徒步行程中,措雪仁玛绝对是每一个来这里的徒步者都满怀期待的地方。它是整个行程中海拔最高的营地,也是同时与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三座8000米的雪山近距离接触的地方,珠峰(世界第一)、洛子峰(世界第四)、马卡鲁峰(世界第五)。而在这三座8000米的世界级雪山以及其他7000米以上的雪山下面又刚刚好有这样一个湖泊,可以同时倒影它们的身影。

这是大自然怎样精心设计的画卷啊!

我们就这样坐在湖边,从漆黑的天色,到中国传统色的色谱在天幕中轮番地铺成开来。

夜色散去,曙光微起,是东方既白,

雪青色是在桃夭般粉色天空的前面,它是雪山反射的光的颜色,是冷调的淡蓝紫。

而它之后,是日光渐露的曙红......

这个过程,每一时每一刻的变化,所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好像一位有魔力的画家,打破黑暗,你看祂慢慢给天幕染上颜色,又慢慢勾勒出雪山的轮廓......

祂的画作不是定格在某一个时刻里,而是不断地流动、流动.....

像生命一样,带着温暖。

人类首次登上珠峰的登顶者,诺尔盖回忆当年登顶的情景时说:“我看到了前所未有、今后也不会再看到的景象,这种感觉既美好又恐怖。当然恐惧不是我当时唯一的感觉,我太热爱这座雪山了!对于我来说,峰顶上所见到的不仅是岩石和冰,所有的一切都是温暖的、富有生气的。”

也许攀登珠峰不是我们能企及的,但在珠峰东坡,对每一个平凡的我们来说,诺尔盖的感慨,在这一刻,似乎我们也能开始理解。

我也找到了那个我不曾发现的自己,在意志力和身体上,都变得更加强大的自己。

这里 ,是珠峰东坡,

有未被探索的自然,

未被探索的故事,

还有未被探索的自己。

这里是5000米之上的绝世圣境,

是温暖与生命。

人间所有,皆是彼此守护|写在最后的只言片语

今年五月份,这条通往秘境的大门,会再次开启。

如果你也准备进入这道大门,请一定一定保管好自己的垃圾。

人间所有,皆是彼此守护;和谐共生,才是永恒的归宿。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徒步珠峰东坡|穿越嘎玛沟,这里有温暖与生命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