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5

陕西小北京韩城游必去的两个地方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2 月 人均:200 元 和谁:和朋友

 (一)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党家村)! 

从西安出发走 绕城高速再转西禹高速,大概230公里。下了高速约10公里就来到了古民居地―韩城党家村

 党家村韩城市区9公里,是距今630多年的古村落,因其独特的建筑和建筑群落保存的完好,成为为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代表。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的教授考察后说: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 

 党家村始建于1331年,后成为党,贾两姓人共同经营的村镇。 几百年前,特别是在清嘉庆道光咸丰三个时代,这里的人,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经商,取得了很大成功。据传当时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日进白银千两”。财富日盈,党家村翻旧盖新,进入了一个持续百年的修建四合院高潮时期,一并筑起了祠堂、庙宇、文星阁等配套建筑。使党家村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以好宅子闻名的富足之乡。

 不过使党家村民居饮誉中外的,是得益于1986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的共同联合组团的两次深入细致的调查。  1991年,由该团日方团长青木正夫教授执笔用日文写成的《党家村》一书问世。标志着对党家村的重新发现。党家村就成了闻名中外的中国民居代表。

 村子的建筑主要在一片河套地,游人下车后需下坡步行三四百米方可进村。走在黄土坡道上,满目的土崖荒原,正在困惑之际,眼前赫然出现了一片青砖黛瓦,轮廓整齐的村落。

村子包围在一层密密的白杨林中,远处有一个高高的砖塔映照在阳光之下。好多红的黄的灯笼挂在冬天枣树的干枝上,随风飘动。这个坐落于黄土塬上古朴的建筑群,令人感到遗世独立的辉煌与自信 。

  进村后,凸凹不平,坑坑洼洼的大青石砌成的村道,把人一下拉入到几百年前的党家村。

村道不宽,但是可以过马车。 村子分东西两部分。村子西面的应该是比较富贵的人家,门楼高大,门前的石鼓石墩,雕花更精美,偌大的石狮子把守着大门,威风凛凛。东面有些民居还有祠堂,私塾,小庙,和哨楼,防御的通道。 东西向的大巷子中分出南北向的若干小巷子,弯弯绕绕。  每巷子里约十来户人家,各家门楼上的题匾很多:谦受益,孝悌慈,耕读第,进士第等,还有院落里外的各种刻在石头上的家训。儒家文化的浸染,显然是这个村落兴起的文化根基。

在这里党家村人繁衍发展,至今已经二十五代。据说曾经有六十年里出过一个进士,五十五个举人,四百多个秀才的记录。  党家村的富有,是六百多年以来,在贫困积弱的中国大地上创造出的神话!此地隆盛的文脉大约是黄土塬上的党家村人更多的看世界,闯世界的根源了。

时至今日,除了文革中少量破坏掉的祠堂庙宇,保留的四合院三合院,经历了六七百年的风雨侵蚀,看上去仍毫无颓废之态。一座座建筑上,瓦挡凸花,飞檐凌空,站立在飞檐上的瑞兽,精神抖擞。院落整齐,高墙巍峨,墙壁上的拴马环,门前的上马石,提醒游人当年主家的殷实。一路所见的木雕,砖雕,石雕,精美考究,让人感叹当年建造者的百年大计,用工用料自非平凡人家可承担。

家训

韩城的党家村不仅成为中国古村民居的典范,也是当代建筑人应到之地,其建筑艺术的精美传达了古人的建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更多的乃是建筑百年大计的理念。时下动辄车超重塌桥的建桥者,更应来党家村参观学习。

党家村的这座古村落,包含了一种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其良好的宗族教育,家风传承,形成了子孙富民兴邦的长远思维。一切财富都是思想与奋斗的成果。

(二) 司马迁祠高入云表,信史千年彪炳春秋

离了党家村,走107国道。驱车25公里 ,就到了居于韩城南面10公里芝水镇的司马迁祠

  司马迁是韩城(古夏阳)人氏,生于西汉时期。他著作了史记,开创了中国通史体例。成为后世正史的奠基之作。是我国西汉的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祠与衣冠冢建在一处高高的山岗上。据说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600年了。当时的夏阳县令殷济,有感于太史司马迁的人格和著成史记的伟绩而修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前87年。大概活了56岁,卒日不确。)

 千百年,若个朝代以来,司马迁祠不断被修缮扩建。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曾敕令改扩建。一个外族入侵者,在史记中看到了大一统的思想,对司马迁的才德深为赞许。 司马迁祠的大规模改建是在康熙七年,还是一个县令,他和二十位乡绅协商筹款,大兴土木,填沟铺道,改建了后的司马迁祠,修了九十九层的朝山台阶,使祠和墓高入云表。

墓碑是清代陕西巡抚毕阮所提

当地人有: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的自豪。在往司马祠途中感受到与党家村的安居乐业的不同气息。这里建筑高峻宏伟,气势巍峨。山下有一个开阔的司马迁祠广场,广场上耸立着一尊约两丈高的司马迁雕像,两侧是汉唐时期的历史人物的石塑 壁画。

  在广场后几百米, 远远望去,山巅之上,如一尊石化的旗帜,那就是司马迁祠和墓地所在了。 拜谒司马迁祠和衣冠冢,要走长长的登山路。九十九层的长石条铺就的司马古道,历经岁月洗礼,凸凹不平,尽现沧桑。过三个山门,四个平台才可到司马祠。攀爬不易,大约需要半个小时,要相当的体力。

沿着千百年,亿万人朝拜圣贤走过的路,令人油然而生怀古之情。  到达了最高的山门, 上有“太史祠”三个大字。一个小院,几株参天古柏,简单古朴,极具沧桑感,令人肃然起敬,。

司马迁的衣冠冢,上有“五子登科”古柏
司马迁祠中共有65块石碑,其中以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的梦碑和郭沫若的诗碑为最著名。

不大的祠堂,分寝殿和献殿。在寝殿里尊奉着太史公像。献殿里有金色匾额,上书:文史祖宗!  在祠堂外周的边沿是用砖砌的数仞高的跺墙,依山就势而建,一改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格局,赫然醒目。

在祠堂的后面,是太史公的衣冠冢。圆形,砖垣围护,周长18米,高3.08米,青砖围砌的据说是八卦图形,象征史记的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正面是清代陕西巡抚毕阮所提 “汉太史司马迁之墓” 的黑色墓碑,在冢上面,有一棵千年柏树据说是建墓初期的西汉所植。

 从司马古道登祠,山路陡峻,其间的三进牌楼。分别题匾:高山仰止,河山之阳,史笔昭世。 站在高高的墓茔旁,隐约可见遥远的黄河,芝水,背靠的梁山,气象万千。山下人形如蚁。司马迁墓俯视万古长流,山川逶迤,人间百态,他是在作高古难解的哲学思考吧!

河山之阳
史笔昭世
高山仰止

有意思的是司马迁衣冠冢,蒙古包样的墓茔上长的千年古柏,同根却长成五棵,被人称为五子登科树!    人们大概寄托了太多的登科及第为官的期望! 我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墓茔上的古柏,是太史公巨手擎起历史的象征!

 司马迁祠里除了司马迁墓茔,现在还有,碑苑,铁笔写春秋,龙门谒司马,千秋太史等九个小展馆,对了解历史,欣赏名家书作,颇有裨益。

 修建者高建司马祠的良苦用心令人·感佩!九十九阶台阶是中国的最高礼遇,三道牌匾,尽颂其彪炳万代的功德!

中国5000年历史,司马迁史记写了3000年。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史官林林,但敢于秉笔直书者凤毛麟角。司马迁写史的“史德”令后世高山仰止。  他生活在西汉,但对开国皇帝刘邦的“痞气”“无赖”竟毫不回避,在项羽本纪中,写刘邦为逃避项羽追赶,竟亲手把一双儿女推下马车。写刘邦不喜儒生,一次把尿撒到儒生的帽子里。试问当今士林,谁有此胆量和风骨,几人能秉笔直书帝王,历史的阴暗!

 与若干帝王将相的墓园相比,司马迁祠规模不大, 墓茔有些简陋寒酸。可是一个史家的铮铮铁骨,成就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其崇高的历史地位,又岂是走马灯似的历史君臣,昏庸之辈可比?史记的文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被列为中国经典的24史之首。马迁作为“文史祖宗”和他的史记是万世流芳的! 

太史官不算大,却关乎历史的面目清正。司马迁当时冒死进谏,为降将李陵求情。触犯皇威,为了完成史记,他身受宫刑。不惧屈辱,苟且人世,历时14年,终成史记!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五十二万多字的煌煌信史,丰功伟业彪炳万代!

   韩城真是人杰地灵!出了司马迁,还出了党家村。山川毓秀鈡于一乡。 环顾山川,我忽心生感慨: 一个受过宫刑的太史公,铁卷载信史!  今日时下,史家学者,官场众众,几位德才兼备,哪个能立德立言!庙堂之上,该大声呼唤太史公了!

                                                                              青鸟

                                                                      2020.2.25于北京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陕西小北京韩城游必去的两个地方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