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9

带着父母去旅行,从北方来武汉——记录外地人如何慢节奏游江城

编辑
天数:4 天 时间:3 月 人均:500 元 和谁:和父母
虽然是阴天,但远处的五重塔在没有落日的迟暮下,依然最美地绽放。
【行程和费用】

我们此行的路线是:武汉—宜昌—恩施—武汉。全程一共九天,具体行程如下:妥妥的老年团行程。

我们是2023年3月16日一早天津-武汉,24日晚上武汉-天津。提前一个月买票,往返机票651元/人。 此行,我们是7人成行,其中3位成人,2位60-65岁老人,2位70岁以上老人。所以在景区购票上,会有2张优惠票和2张老年免费票。

武汉门票信息如下:

1、湖北省博物馆、东湖听涛景区、古德寺、昙华林、晴川阁:免门票

2、东湖樱花园景区:成人55元;优惠票29元

3、黄鹤楼:成人65元;优惠票35元

因为带着老年人出行,所以抵达武汉落地租车9天,天河机场借还,武汉-宜昌-恩施-武汉,全程1528km,租车,别克GL8 / 2.0T自动 / MPV / 7座,没买任何保险,费用如下:

这里简单说一下租车:可以全程APP操作,落地拿车时很顺利,还车时更顺利,基本上可以认为没有验车环节。所以感觉只要没有明显的伤残,都不是事儿。

【老人出行的行程思考】

之前的旅行,大多都是带着女儿出行,随着女儿的年龄越来越大,我们的旅行从马代、泰国、东马之类的海边度假,慢慢过度到埃及、摩洛哥之类的需要行走的文化之旅,再到乞力马扎罗这样的徒步登山的自虐行程。所以,我的惯性的行程思考,并不适合老年人。说白了,我——慢—不—下—来!

此行,是和表妹一起,分别带着自家老人。在讨论行程时一再被告诫:要慢,要慢,要慢!

整个行程中,两坝一峡的游轮和恩施大峡谷,是必须一整天的,还有武汉的东湖(听涛景区+樱花园)面积很大,也可以算作是一天的行程。所以这三天,前后都穿插了只有半日的行程,剩下的半天就是睡个懒觉+出门吃吃喝喝,或者是在城市中转的路上。

而最后实际走下来,同计划有差别的:

1、清江画廊只包船在清江上游览,没有进里面需要走台阶的景区(当然也省了门票钱)

2、从清江画廊到达恩施的梭布垭石林,已经来不及进景区,且景区门口的大喇叭反复强调,体力不好、有心脏病、高血压的老年人慎入景区,所以梭布垭石林未能成行。

3、恩施大峡谷实际用了1.5天的时间,因此也放弃了土司城和女儿国的计划。即便如此,第二天的大峡谷云龙地缝景区,也是中午才走完的,当天回到武汉已是23:30。

老年人的行程之所以慢,

一是,的确腿脚不好,容易累;

二是,老年人喜欢拍照,且对照片质量有要求,会经常要求重拍;(捂脸小蜂)

三是,需要频繁的去洗手间,是我不曾考虑到的。

不过总的来说,尤其是在武汉的3+1天,还是非常轻松的。

【武汉游记正文】
D1-1 吉庆街 

租车的柜台,就在武汉长河机场的地下三层,服务人员特意告诉我们长江大桥和江汉桥的单双号限行规则,并隐晦地说了下:在武汉开车只要在路口不压实线,基本上都不会违章。且本地司机开车不是很规矩,要多注意抢道和并道的车辆。

从机场出来,直接去了吉庆街,吃午饭。吉庆街是江岸区的一条民俗文化街。排挡文化在这里享誉盛名。不过,只能说,这里曾经是名噪一时吧!因为饭点时间11:30,这里竟是萧条至极。

沿着短短的街区走了个来回,也没有见到能让人有欲望进去的馆子。甚至有的馆子根本都没有营业。

转了一圈儿,最后把目标锁定在汉小城和隔壁的巴蜀餐厅。我们完全是在点牛眼,并依托门口服务员的热情程度,在比邻的汉小城和巴蜀餐厅之间,选择了汉小城。7个人,310元,味道嘛,各花入个眼吧!

非常有特色的餐巾纸。

小的可怜的叫花鸡,去掉泥巴之后,形同乳鸽大小,味道还可以。

吉庆街上的汉小城,主打的是老汉口藕汤。排骨藕汤,是湖北的特色。甜口的汤,里面主要的食材是排骨和莲藕。不是本地人,可能对这个味道难以描述。也不是不好吃,就是有些怪怪的,但尝试一下应该很有必要。

这是在武汉第一次吃拇指生煎包,卖相和味道都很赞。酸甜和辣味,两种蘸料,我更喜欢辣味的。这一份28元,同后来在各个小吃街吃的1元/个的生煎包比起来,已经算是良心价格了。

油炸臭豆腐,一直是我没有勇气涉猎的食物。据比较爱吃臭豆腐的妹妹说,仅就“臭豆腐”而言,味道一般般,吃不出来武汉特色。

蟹钳热干面,应该算是热干面的升级版吧。传统的热干面不是这样的。

比食物更有特色的,是这里的装修,模拟了20世纪80年代的复古风格。店家把那个年代的武汉展现在了食客面前。

D1-2 湖北省博物馆

今天的重头戏,就是湖北省博物馆。省博提前7天开放预约。馆内的编钟表演每天四场,上下午各两场,需要现场预约。我们是周四13:15进馆,排队到编钟表演售票窗口的时候,今天最后两张票正好售罄,可见火爆程度。

下午14:00,馆内各个展馆几乎都有免费讲解,有的展馆15点还会加一场免费讲解,有的则没有。所以如果想每个展馆都能听到免费讲解,需要自己安排好场次和时间。

湖北省博的镇馆之宝,2020年底,由“四大”,升级到“十大”,我觉得最值得看的两个,一个是曾侯乙编钟,一个是越王勾践剑。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中一件镈钟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

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越王勾践剑。

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八字铭文表明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

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其剑刃薄而锋利,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这把青铜剑深埋地下2500余年,为何不生锈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认为,一是选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带剑鞘,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传说,越王勾践剑在出土的时候,是雌雄一对剑。但向公众展示的从来都只有一把,是雌剑,稍短,上面刻着越王勾践的名字,就是湖北省博展示的这把越王勾践剑。另一把雄剑,被锁在国家博物馆里,被另外两把青铜灵剑镇压着。这似乎是一个风水局。国博的稍长,省博的稍短。国博的那把旁边有吴王阖闾剑和吴王夫差剑。阖闾和夫差都是越王勾践的宿敌,所以是两把镇压的剑灵。

越王勾践剑,是一个单独的展馆。展馆内昏暗无比。这里允许拍照,前提是不能开闪光灯。但很多人用智能手机,并不知道闪光灯的开关在哪里,所以展馆里配备了至少4名工作人员,专门警告人们不能开闪光灯,并指导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如何关闭闪光灯。即便如此,还会有很多道光,划破展馆的黑暗。

我倒是觉得,这里大可效仿埃及博物馆的木乃伊展厅和图坦卡蒙展厅——干脆不允许拍照!

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又增加了展馆的神秘感,还能防止展品四周因为众多游客拍照而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境况。

吴王夫差剑。

相比于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就显得如此“寒酸”了。考古发现,吴王夫差剑共有九把。这里陈列的是1976年湖北襄阳出土的吴王夫差剑。

曾侯乙尊盘。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

专家认为,曾侯乙尊盘鬼斧神工的工艺,堪称2400余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精密制造,当之无愧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虎座鸟架鼓。

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该器物通高约136cm,宽134cm,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屈伏于六蛇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

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悬于凤冠之下,两只小虎后足蹬踏凤鸟背脊,前足上托鼓框。该器物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东周铜鉴缶。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鉴高61.5厘米,边长62.8与63.4厘米;尊缶高51.8厘米,口对边长23.8厘米,底对边长21.8厘米;鉴缶总重168.8公斤;过滤器通高88.5厘米,杆长70.8厘米。

这是一套大型酒具。在盛水的“鉴”内装上盛酒的“缶”,鉴与缶之间可以放置冰块,堪称最早的“冰箱”。鉴底设有3个拴钩,套住缶底的榫眼,可使缶固定在鉴中。构思之巧妙,在同时代器物中亦属罕见。

曾侯乙建鼓底座。

这造型,简直就是一个龙窝。这文物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的底盘上拖着无数条千姿百态的龙,整体呈锥子形,从上到下逐渐增多。这些龙彼此缠绕着,呈现出一种急于向上攀爬的姿态。有意思的是,当代的专家们想制作一件复制品却望而却步。因为制作工艺太过复杂,现代人办不到,是的,办不到。

铜连禁大壶。

出土于曾侯乙墓。壶高99厘米,两壶分别重99公斤和106公斤,禁高13.2厘米,长117.5厘米,宽53.4厘米,重35.2公斤。出土时双壶放在铜禁上。

禁,是用来放置酒器的器皿。周人为了吸取商代亡国的教训而取名“禁”,有禁止酗酒的意思。铜禁以四只昂首张口的小兽为足,其玲珑的形象与体积大的禁面和铜壶形成强烈的对比。此器为盛酒器,在祭祀与宴飨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用于贮酒。

大铜尊缶。

1978年出土于随州擂鼓墩1号墓曾侯乙墓北室。通高126厘米,腹径100厘米,重327.5公斤,是目前考古出土最大的青铜酒器。肩部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出现了青铜器,经历殷商时代的第一个高峰期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是其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曾侯乙墓的青铜器正处于第二高峰期的鼎盛阶段。

东周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听讲解员说,湖北省博物馆的一大技术优势,是对水下考古的技术能力非常强,这边很多的文物发现时都是在水中发现的,这也使得很多文物保存的非常好。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1978年出土于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这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第1件文物。讲解员说,考古人员本来已经对这里失去了信心,然后突然发现了这个在水面上漂浮的东西,宛如一只活的鸳鸯。于是,这才开启了曾侯乙墓的正式挖掘。由此可见,别看这个东西其貌不扬,却是意义非凡。

彩漆木雕鸳鸯出土于曾侯乙乐师的墓穴里,考古人员分析,它应该是乐师的物品。漆盒腹部两侧绘有武士随鼓起舞,和神兽持棒奏钟的图案,让人们第一次了解编钟的演奏方式,以及古代宫廷乐舞场景。

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外棺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后来看墓室模型,各个墓室中也有类似的孔洞。可见,在东周时期,人们就已经认为人死之后,灵魂还在了。

与这具外棺相比,里面的内棺更加精美,彩绘图案更加华丽。内棺形制略小,棺身遍涂朱漆,其上彩绘具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图案中以黑、黄色漆绘各种形态的龙、蛇、鸟、兽、神等,绚丽多彩,具有战国时期楚地文化当中神秘浪漫的色彩。

铜鹿角立鹤。

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青铜鹿角立鹤。这是一件合鹿角与鹤身于一体的艺术品。鹤嘴部右侧有铭文一行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终”。此器鹤身鹿角,寓意吉祥长寿,造型优美,形态美观,风格独特。我看它没准儿在东周时期是衣架的存在吧!

一直到17点闭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从博物馆出来。虽然外面下着小雨,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去粮道街寻找武汉的小吃。

D1-3 武汉长江大桥

19:30,吃好饭,晚上回家的时候,正好路过武汉长江大桥。刚好这时雨停,于是,我们就去江边转了转,雨后的江边好冷呀!3月下旬,身着薄毛衣+风衣,我竟冻得瑟瑟发抖。

妹妹原本还有夜游长江的计划,被我不置可否地冷暴力拒绝了。因为我们过几天在宜昌还有两坝一峡的行程,也是乘坐类似的游船,只不过一个是白天,一个是晚上。我是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在这里花100元夜游。

而我呢,本来有从桥头堡上去,在大桥上走一走的打算,但一来由于全程开车,二来老人们似乎对这个活动并不感冒,也被大家冷暴力地拒绝了。

在江边偶遇一上海阿姨,说到武汉已经有几天了,今天的长江大桥这里出奇的人少,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原因。平日里,这里可是人满为患的。看来,挨冻,还是值得的。

20:30,到达我们预定的民宿——位于武昌区亚贸广场附近的满月house民宿。我们在这里订了2晚。周四307元,周五337元,性价比尚可。房子有一点点陈旧,但卫生条件还可以。四个房间,住7个人刚刚好,每个房间都有空调。今晚,暖风对我们来说简直太重要了。

我的单人间,有些太过狭窄了。

这是转天一早的小区。雨后,很清新。

D2-1 东湖之听涛

妹妹和我说,带着老人出行,节奏要慢。每天不能太早出门,不要赶时间,一天一个景点,晚上早点回来休息。

今天一早果然是9:30才出门,但老人们其实早早就起床了,该沏茶的沏茶,该收拾的收拾。真正需要睡懒觉的,其实是妹妹自己。这个懒虫。

等到吃完早饭,出发去东湖的时候,已经是10:30了,这一上午,妥妥的浪费掉了一大半。

之前只是听说东湖很大,需要玩1-2天。我是搞了好久,才明白东湖的这个景区的。包括景区分布,各个景区的看点,什么情况下乘游船合适,什么情况下不合适(自驾车肯定是不合适的)等等。

3月份去武汉,樱花是重头戏,磨山景区自然是必去的。且磨山有灯光秀表演,所以我把磨山安排在了下午。在剩下的听涛、落雁和吹笛景区中,听涛的名气最大,且相对方便停车,所以我们上午就安排了听涛。

由于听涛没有门票,所以也就没有景区入口的明显标识。还没到景区,车子就已经沿着湖边走了一段路了。等我们在停车场停好车,问路哪里可以进到景区时,被告知“你们已经在景区里了”

可能是因为樱花季,大家都集中在磨山那边;也可能是因为今天阴天;或是因为这本就是常态,听涛这边人很少,很清净。偌大的湖边,游人寥寥。

听涛景区是东湖最初开放的景点,是一处狭长的半岛。如果想看东湖最初的模样,那就推荐到听涛来看看。

听涛的前身是民族资本家周苍柏先生的私家花园——“海光农圃”。这里主要景点有行吟阁、屈原纪念馆、沧浪亭、长天楼、鲁迅广场、九女墩、湖光阁、楚风园等。

老头儿老太太们对拍照的意愿和钟爱,超出了我的想象。尤其是老姨,每走三两步,看到稍微好一些的景色,就要求停下来拍一下。而妈妈呢,每次老姨拍照后,也会凑过去要求拍一张。

这应该是一个拍照打卡地吧,从这里可以远眺对面的磨山景区。

心仪的照片,都是这样拍出来的。即便如此,老太太们对照片还是表示不满意,说自己笑得不好看,说拍出来的照片显得人很胖,脸色也不好……

老姨拿出她朋友圈的晒图,我们一再解释那是美颜相机的产物,是不真实的,看上去好假……但不论如何解释,还是各种不满意,就是觉得人家那种失真的照片更好看!

哎,美颜这东西,让老年人中毒也如此的深入骨髓。

今天的风很大,湖水波澜起伏,这可苦了湖里面的小鸭子。随着此伏彼起的湖水,看上去,小家伙不论怎么游都是在原地转圈圈。

前面这座桥就是荷风桥,荷风桥前面的雕像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雕像的背后就是行吟阁了。

听涛景区这边有两个码头可以乘游船开往对面的磨山景区,行吟阁的旁边就是码头之一——行吟阁游船码头,单程0.5小时。我们的行程是上午听涛,下午磨山,如果不是开车过来的话,完全可以从这里乘船去磨山那边了。

这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建造的行吟阁,行吟阁位于一座圆形的小岛上。行吟阁的名字来自于《楚辞渔父》中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行吟阁是东湖风景区最有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亭阁上面的“行吟阁”三个字是郭沫若所题写的。

行吟阁这边的几株樱花正在绽放,为整个听涛景区增色不少。我们在这流连了好久,这里也是唯一一处需要抢位拍照的地方。

从行吟阁的顶层可以环顾整个圆形小岛,近处的水,远处的楼,风景还不错。就是爬楼的那个旋转小楼梯有点迷你,胖子上去有点费劲。

过了行吟阁,前面的这条路就是东湖的名片了,很多东湖的宣传片都是来自于此。湖中间的一条笔直的道路,道路两侧笔直的池杉。这里就是池杉大道了。即便它还未到枝繁叶茂的时节,也已经很有韵味了。

由于是开放式的景区,这里通常会看到很多骑行游览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在这一个上午,大车小车自行车,一辆都没有见到。

前面是落羽桥,过了落羽桥是滨湖画廊。再前面是屈原纪念馆。这些我们都忽略了没有进去。其实真实的原因是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点”

据说这个小白象,承载了许多武汉本地人的回忆。

是呀,每一个城市,貌似都有一个这样的公园——它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被翻新了数次。庆幸的是,小时候的某个被烙印在了某个小的景物或者雕塑里的记忆,却意外地在公园翻新中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再前面是听涛景区乃至整个东湖最有特色的一个位置了,叫做碧潭观鱼。它是以自然湖池冠以曲、桥、亭、廊,所相连的一个园林式建筑。俯视像是个品字形,也有人说像条鱼。

这里有很多金鱼,我们去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出售鱼粮的工作人员。于是拿出自家的好利来小饼干喂了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好久没有吃到食物的原因,待我们弹尽粮绝,准备离开的时候,锦鲤们跟着我们游了好一段路,我们在廊桥上走,它们就这水里一路尾随,甚有灵性。

从碧潭观鱼再往前就是是长天楼和咖啡小镇了。咖啡小镇以前也叫异国风情园,是一些欧式建筑。再往前就是梨园大门,如果是打车或者公共交通过来游玩的,最好的方案就是从梨园大门出景区,这样就避免了走回头路。但我们是自驾过来的,只能原路返回。

下午2点,我们离开了听涛,开车去往磨山。

D2-2 东湖之磨山樱花园

都说樱花季,这里不好停车,其实并不然。我们下午3点抵达,有很多车位。

门口的大肉串10元一串,我不知好歹地问了一下老板:这是什么肉?

老板头也不抬地答复我:羊肉!

这么大一串,10元,羊肉?

骗小孩吗?

除了这大肉串,其它的吃食真心不便宜。正新鸡排比正常价格翻了一番。白吉馍要到25元一个。

磨山景区是中国最大的楚文化游览区,有楚天台、楚城、楚市、楚才园、南国哲思园、离骚碑、朱碑亭等景点。同时也是中国梅花和荷花研究中心的所在地及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

3月份来武汉,看樱花当然是重头戏了,所以,我们下午只有一个目的地,那就是位于磨山景区内的东湖樱花园。东湖的樱花园和梅园一样,都是季节限定的,梅园是冬季限定,樱园是春季限定。

樱花园开园时间是7:00-17:00,夜间闭园时间延长到22:00。

刚一进园区,右手边为致敬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医护人员的雕塑就映入眼帘。武汉这个城市如今的繁华,让你很难想象昨日她都经历了什么。武汉不容易,所有人都不容易!

过了致敬医护的雕塑区再往前一点点,右手边就是曲院樱艳,正好赶上复笙歌的表演。水面上会有干冰喷雾,仙气十足,气氛渲染的非常好。

左边的湖心岛上,也有演出。其实今天真的非常冷,不知道演员们在水上这种轻移莲步,闲婉柔靡的表演,会不会因为冷而影响正常发挥。

从这里上去就是五重塔,晚上在五重塔这边会上演灯光秀,上映时间是19:20,19:45,20:20,20:45和21:20。我们其实傍晚就想离开了,但为了灯光秀,特意等到晚上。说实话,有点失望。

樱园在东湖的中心,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陆路水路都能到。樱园内种植了60个品种的1万多株樱花。

这几天不是下雨就是阴天,东湖樱花园里虽看不到漫天飞舞的花瓣,但被雨水打下的落红同样织就了温柔的梦境,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彰显着楚风汉韵。

3月下旬是白樱绽放的季节,粉樱还没到时节,据说要等到4月份。

也有几株先行开放的粉色的樱,但不多。满眼望去,还是以更加纯净的白色为主。

不管是多大年纪的女人,看来都无法抗拒花的魅力。这是属于樱花和女人的浪漫,美丽而旺盛,和年龄无关。

顺便说说武大的樱花。

2023年3月底,已经算是新冠疫情的尾声阶段了。那时的武汉大学还未正式对外开放,但随着樱花季的来临,在武大官网上已经放出了3月12日20:00可以预约3天后赏武大樱花的抢票通告。当时甚是高兴,感觉自己的运气爆棚。

因为每天只能抢3天后的那一天的票,我们的行程是17、18日在武汉,所以只能在14、15日抢票。从12日开始,我们每天都订了19:55的闹钟,前两天是模拟和观望,为后面的抢票做准备。

结果,12、13日连续两天,20:00抢票秒没。丝毫不亚于春节的火车票。于是,心就凉凉了,不出意外地,在14和15日都没有抢到武大樱花的门票。

后来,群里有人说,如果赶上是学生执勤,遇到好说话的,哪怕没有预约也可以进校。那时,我已经释怀了,不去也罢。其实武大樱花和东湖樱花园这里的樱花又能有什么不同?花是一样的,只是氛围不同罢了,一个是在游人如织的公园里,一个是在书香满堂的校园罢了。

有机会去武大更好,没机会在东湖也不错。

樱花园这边的人超级多,拍照都是要排队的。

晚18:00,樱花园开启了夜景模式。雪白的樱花在不同的灯光下,被折射出不同的颜色,其实我觉得,还是白天的本色更好看。

虽然是阴天,但远处的五重塔在没有落日的迟暮下,依然最美地绽放。

五重塔位于东湖樱花园中心位置,这是一座精细的仿日建筑。其实,五重塔是唐朝时日本学习模仿大唐建筑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唐朝时的木结构宗教建筑的模式。东湖的五重塔高31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巍峨壮观,飞檐描金。武汉东湖樱园与日本青森县的弘前樱花园,美国的华盛顿州樱花园并称为世界三大樱花之都。

提到樱花,自然同日本少不了干系。据说在以前的中日友好时期,每逢樱花时节,这里会播放日本民间小曲,并提供众多日本风味小吃,整个景区体现会散发出浓郁的东瀛风情。

不过,今年的樱花节,东湖公园内,没有丝毫日本元素的痕迹。

因为之前看过很震撼的灯光秀,所以,我对樱花园的灯光秀也充满了期待。本来17点就已经逛完了,硬是饿着肚子,扛着严寒,等到了晚上19:20。还一度担心灯光秀这边会人满为患,特意在18:30就过来抢占有利地形。谁知道,直到19点,这边才陆陆续续的有人过来。

19:20,灯光秀表演准时上演,奇幻的灯光在光影交错之间,将樱花与江城的不解之缘娓娓道来。但若论“壮观”,真的一点都谈不上。可能是我对它太过期待了,也可能是看的别的灯光秀太多了,五重塔这边的灯光表演,让我废然而返!

短短的10分钟,看完灯光秀表演,我们就随着人流,向出口走去。灯光下的樱花,增加了些许酒醉沉迷的味道,就像是20年代的大上海夜总会门口的舞女般妖娆,不知道是不是也有留客之意。

灯光下的曲院樱艳,那身着汉服的女子已不见。

20点,我们离开了樱花园。终于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了。

开车到距离磨山最近的一家蔡林记,不知道是太晚了关门了,还是倒闭了,反正20:30到来的时候,已经大门紧闭了。

无奈之下,我们就近找别的饭馆,发现营业的竟然寥寥。

后来进到一家商场的负一层,这里应该是各类餐馆的聚集地,居然也门可罗雀。不禁感叹武汉的夜生活——几乎没有呀!这在我大天津,这个时间,正是吃饭的高峰时段呢!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正在准备打烊的饭馆,随便点了4个菜,卖相居然出奇的一致。不知道是我们点餐的水平差,还是老板的手艺差。反正这顿饭,没有得到好评。

21:30吃完晚饭回家,说好的带着老人出来,要每天早点休息呢!可一天下来,总会身不由己。于是,妹妹说,明天大家睡到自然醒吧!

其实,只有她自己睡到了自然醒!

D3-1 古德寺

昨天是9:30出发,今天是10:00,还好,只比昨天晚了半个小时。

最后一个起床的妹妹,最早收拾好了行囊,委屈的坐在角落里,接受着大人们的数落。

今天的行程并不紧张,先到小区外面吃早餐,顺便逛逛街巷里的农贸市场。

早餐依然是热干面+各种汤面。

回到小区,又简单收拾了一下,从民宿离开的时候已经11:40了,我们住的离古德寺并不远,到古德寺的时候正好12点。今天阴天,有阵阵的小雨。

都说古德寺这边不好停车,所以我们把车子停在了最近的空降兵部队医院里,众所周知,医院的停车费——便宜!

古德寺不需要门票,可能是因为周末的原因,这里的人真的很多。 一进大门,我就讶异了,这是寺庙吗?中国寺庙?这建筑,看上去更像是教堂吧?

武汉“古德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初名为“古德茅蓬”,后来两次进行扩建,改名为“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的意思。

入口处就有请香的地方,从入口进去就是一个广场,广场里的大香炉香火很旺。

香炉后面就是天王殿,这里的天王殿竟是粉墙黛瓦的典型徽派风格。虽然同通常的寺庙不同,但这好歹也算是中式建筑了,也是古德寺内唯一的中式风格建筑。除此之外,整个古德寺,包括后建的斋舍,也都是中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交融的风格。

天王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和四大天王。——佛,还是我们的佛。

古德寺的核心建筑就是这座圆通宝殿了。这座宝殿集汉传佛教建筑风格、印缅佛寺建筑风格、古希腊神庙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一体。

因为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虽然是佛教建筑,却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满满的异域风情。以南传佛教的群塔型建筑为主,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汉传佛教建筑的灵感,这些不同艺术风格的建筑形制、元素叠合在一起,成就了圆通宝殿的独一无二。

古德寺率先摒弃宗教之间门户之见,大胆革新,吸取其他宗教建筑的长处,留下了一座精美绝伦的寺庙建筑。

这真的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最特别的天下无双的寺庙,它就在中国,在武汉。

圆通殿外部看起来就像一个哥特式教堂,充满了哥特式建筑的上升感。它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具有希腊神庙的风韵。回廊立柱上有教堂中常见的尖拱,尖拱之上是三个一大两小圈形窗户,大窗采用教堂常见的圆圈花纹,而小窗则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八卦纹饰。

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代表五佛四菩萨的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如果不是用上帝的视角俯瞰,不管从哪个角度,你只能数出七座佛塔,而不是九座。

九座塔的流线形塔身,以及内外墙面装饰的花卉、狮头、象头和大鹏金翅鸟等细部,再现了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帕那瓦建筑风格。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上面的96个莲花方墩,寓“国之四维,天圆地方”。这种融汇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并具有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建筑,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

古德寺里还有一幢“崭新”的建筑——斋舍。

这建筑很唬人,如果是没有做任何攻略前来的游客,很容易把它错认为是古德寺的主体建筑。而它只是一座斋舍,也叫斋堂,是现代仿制的建筑。

虽然里面也供奉了佛祖和菩萨,但更主要的作用应该是解决僧人们的食宿需求。

身处古德寺里,这新的建筑自然也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了。门楣上的菩萨以这样的方式出现,也是举世无双了。

斋舍的一楼是佛堂,上面是他们的住所。不能去到顶楼,那是他们的私人空间。

在我看来,斋舍的更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在古德寺里,以另一个几乎平视的视角,去看圆通宝殿顶层的佛塔,而不是只能在地面仰视。

这里也是武汉小哥哥和小姐姐们的网红打卡地,这边拍照,也是要排长队的。

下图就是真实的排队拍照的场面。

这些是妹妹拍的庭院里11个不同形态的小和尚,很是有趣。不知道11个是不是全部。

潜心向佛的——

努力学习的——

热爱劳动的——

13:00,离开的时候,雨大了些——必须打伞的那种了。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去昙华林看看,然后再驱车去宜昌。

D3-2 昙华林

说实话,昙华林这种地方,老年人并不适合,尤其还下着雨。但如果直接就去宜昌,又有些太早了。踌躇不决之后,我们还是决定过来看看,没想到,最后的一杯奶茶,耽误了后面的行程。

关于“昙华林”的来历,有两种传说——

第一种说法,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的是昙花,因为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故而得名;第二种说法,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于是就有了“昙华林”。

如今的昙华林,在我看来,更像是“学府一条街”。或者说,是一条很有文艺范的街区吧!

街道两旁有几家创意小店,兜售一些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还有咖啡馆。让我比较瞩目的,是湖北中医药大学对面的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这个招生办,因为它和昙华公书林同为一处。

昙华公书林的前身是文华公书林。这是1899年,美国人玛丽・伊丽莎白・伍德到中国探望其在武昌昙华林的弟弟罗伯特・伊・伍德,并留在昙华林的文华书院教基础英语,随后建立了文华公书林,并面向社会开放,成为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先生称文华公书林“弥孚众望”。

2021年,武汉市结合十四中校园建设工程项目,重建了昙华林公书林。新落成的昙华林公书林免费提供阅读服务和读书交流服务。

但已经成为了景点的场所,真的会有人在这边读吗?反正我在这里面的时候,这些书籍,是动都不敢动一下的。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也不知道武汉十四中在当地教育资源中排名如何,但看这招生的架势,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吧!

毕竟,人家十四中有着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的“公书林”、昙华林抗战文化宣传基地的“三厅”和“中国近现代教育博物馆”的雄厚家底,且十四中校园还是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的遗址。有着这些加持,想不成为名校都难呀!

一个拥有自己文创店的中学,国内能有几家,我不知道。反正据我所知,天津应该没有。

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这应该也是十四中的“资产”吧!

之所以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老年人,就是因为如今的昙华林更像是文艺青年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的旅游产业,凭借着快手抖音短视频,硬是打着文艺小清新的招牌,把一些原本有着厚重历史的街区绑架上了网红的快车,反正我是觉得挺遗憾的,但也只能在角落里无力地呐喊。

好在昙华林还保留了一些老建筑,虽然他们也在不断的翻新中。

昙公馆原名徐源泉公馆,是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徐源泉在武汉的公馆之一。

绕过徐源泉别墅后院,攀上凤凰山,就是夏公馆了,夏公馆为四坡顶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砖混结构,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中西式建筑。

夏公馆原是历史名人夏斗寅的故居。如今是昙华林的“亼美术馆”。

从夏公馆再往上走,有几家咖啡馆,环境很不错。只不过这么冷的天,尤其还下着雨,这室外的场所,有些不合时宜。

昙华林的尽头就是茶颜悦色奶茶店了。因为在全国还没有铺天盖地的加盟店,所以妹妹强烈要求,也要加入这排队的长龙中。

雨越下越大,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茶颜悦色的热情。从外面排队,里面下单,到拿到饮品,我们足足等了近一个小时。

就是因为这杯奶茶,我们22点才抵达宜昌。说好的到了宜昌吃的晚饭,被迫在高速休息站以方便面的方式解决了。

16:30从昙华林出来,给轮胎打了气,给座驾加满了油,开始奔赴我们的下一城——宜昌。

【D4-D8宜昌&恩施】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别移步宜昌和恩施部分游记

D9-1 晴川阁

今天是湖北行的最后一天,所以一定要再吃一次武汉特色的早点。

罗氏和鹏记热干面都是连锁店。罗氏在武汉可谓家喻户晓,可是隔壁的鹏记,虽然名气没有罗氏大,但据本地人说,鹏记更好吃。比邻而居的两家店,门前都排着长队,我们毫无悬念地排了鹏记。

两家都是主打生烫,但据说罗氏的热干面失去了灵魂;而鹏记,不仅生烫堪称一绝,热干面也非常好吃。

前几天热干面吃的太频繁了,所以这次7人全部要了生烫。7大碗,一共112元,味道好,且牛肉给的真是足足的量,必须赞!

鹏记的门口,还有炸油条和鸡块的,我们分别买了点,味道一般般,付款的时候才知道,虽然是同一个店面,但却是不同的老板,钱嘛,是各付各的。

网传晴川阁没什么玩的,但一来这里免门票;二来我们今天要去黄鹤楼,而这里距离黄鹤楼很近;三来它毕竟名声在外,所以我们还是来了。

汉阳龟山上的晴川阁,濒临长江,与长江对面的黄鹤楼夹江相望。晴川阁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三楚胜境”。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是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依据唐朝诗人崔灏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创建于1547—1549年间,以纪念曾在此处治水成功的古代治水英雄——大禹。

景区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另外,还有禹碑亭、荆楚雄风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的小景点,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风貌。

此时,是我们在湖北的九天里,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见到太阳,虽然它很短暂。我们离开晴川阁的时候,太阳也跟着消失不见了。

禹稷行宫,也称作禹王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始建于1131年,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1304年重修,1621—1627年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现存建筑为1863年重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

禹稷行宫,也就是禹和稷的别墅。“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则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传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稷则教民种植五谷杂粮,救民于饥寒,由此禹稷得以并称。

经修缮的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

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

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鸱吻、坐兽等。

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晴川阁景区并不大,里面亭台楼阁,绿树成荫,是武汉当地人拍摄婚纱照的热门地。

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历史上的晴川阁同黄鹤楼一样,数次被毁,现存的建筑为1983年按清光绪年间式样重新修建的,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

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重檐歇山顶式,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

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

晴川阁与对岸黄鹤楼江南江北,楼阁对举,交相辉映的形势和格局,被称为“天下绝景”。数百年来晴川阁成为游客流连息游,文人荟萃胜地,当然也是文人墨客赋诗作画之绝好场所。

登上二楼,可以观赏武汉长江大桥最美的全景。

登上二楼,可以观赏武汉长江大桥最美的全景。

这是轮渡时刻表,让我想起了“翠翠”

长江对岸的黄鹤楼隐匿在了高楼大厦中。想来在几百年前,对岸的黄鹤楼应该是鹤立鸡群吧!

在晴川阁上,还可以看到龟山上的龟山电视塔。电视塔高二百多米,于1986年建成,不仅是当时第一个电视塔,也是最高的,被称作“亚洲桅杆”,耸立在龟山上,笔直地插在城市中央,被山水大厦包围。如今的龟山电视塔已经不再开放了。

轻松游完晴川阁,可以去对面的龟山公园转一下,但听说还要爬楼梯,老人们断然拒绝了。龟山下面有几株樱花正在群芳争艳。但同东湖樱花园比起来,规模嘛,就差得太多了。

铁门关,如今看来更像是一个门楼。

武汉铁门关位于汉阳区晴川阁景区内,始建于三国时期,史载“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

D9-2 黄鹤楼

我们租的车尾号是单数,长江大桥今天限行。从晴川阁出来,再到江对面的黄鹤楼,停好车,用时不到一小时,说好的,离得很近呢?

黄鹤楼的门票70元,65岁以上老年人半价,70岁以上老年人免门票。黄鹤楼是老年人对于武汉的执念,然而我们没有。经过一番长达半个小时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老年人自己进去玩,而需要买全票的我们只在外面周边转转。

所以,以下黄鹤楼景区里的图片来自老年人的随手拍。

由于黄鹤楼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宠儿,所以它太过盛名了,以至于人们会感叹上天的仁慈,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历史文物。尽管不愿意承认,但还是无可否认——现在屹立于长江之滨的这座楼,其实重建于1985年,仿的是清朝同治年间的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765年的黄鹤楼已具规模。然后战乱频起,以后各代屡毁屡建、屡建屡废,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所以黄鹤楼又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黄鹤楼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至1985年重建。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所以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就把黄鹤楼建在距旧址约1000你的蛇山峰岭上。191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

主楼是以清朝同治年间的黄鹤楼为蓝本,但新建的楼想的更高大雄伟,因为以前的黄鹤楼又三层,现在重建的有五层。此外,还增加了历代名人的壁画,可以说这个黄鹤楼,从内到外,都不同于最初的黄鹤楼了。

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又以其历史之悠久,楼姿之雄伟而居三楼之首。

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黄鹤楼开始修建时,并不是为了观赏风光的用的,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就在长江边上的蛇山上建了一座楼用来了望军情,这是黄鹤楼的前身,后来战争过去了,黄鹤楼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游山玩水的好地方,尤其是唐朝时的几位文人,在这里都留下过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趁着老人们在景区里玩耍的空档,我们在外面的邮局文创店里逛了逛,妹妹买了明信片,我给闺女挑了礼物。

三个人,15元买了一根雪糕,用作道具各种拍。道具的职能结束之后,味道不敢恭维。

D9-3 户部巷

从黄鹤楼出来,我们直接驱车去了户部巷解决晚餐。户部巷始建于明代,清代因毗邻藩台衙门(对应京城的户部衙门)而得名,民间有“早尝户部巷,宵夜吉庆街”之说。而凑巧的是,我们的武汉之行起于吉庆街,止于户部巷——一反既往地吃在武汉!

户部巷果然是吃货的聚集地,几乎每家铺面前都排了队。

我们从街头溜到了巷尾,最后锁定了蔡林记和四季美。

蔡林记的热干面堪称武汉热干面的刚把子,我们从隔壁买了汤包,为了比较,也从蔡林记买了汤包,实际品尝下来,两家的汤包味道其实差不多,蔡林记的热干面并不觉得比别处的热干面好吃。

因为两家店的人都超级多,我们好不容易在蔡林记找到了座位,于是想带着四季美的汤包过去蔡林记吃。同收银台那里商量,说是要付100元押金就可以。于是我们就带着四季美的托盘和笼屉,到了蔡林记。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户部巷食客太多的缘故,如同姊妹店的这两家,不论在哪家吃饭,都是要抢座位的,服务员根本忙不过来,所以桌子椅子自然也擦不干净。好不容易找到个座位,也凑不齐7张凳子。并且,你在吃,身后还有人站着等,搞得食客都是狼吞虎咽,还不如路边摊消停。整个店堂都是乱哄哄的,让人没有食欲。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我们并没有觉得大名鼎鼎的蔡林记和四季美有多好吃。

不知道什么样的店面,才有资格在这里挂上牌子。

户部巷无人问津的相亲角。

好啦!——湖北的行程告一段落啦,下一站,去哪儿呢?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带着父母去旅行,从北方来武汉——记录外地人如何慢节奏游江城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