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9

在楚天第一楼赏古今书法碑匾 品大禹治水故事 观长江两岸风光

在楚天第一楼赏古今书法碑匾 品大禹治水故事 观长江两岸风光   

多次从武汉长江大桥经过,看到立于龟山和长江之间的晴川阁,总会想起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为了近距离欣赏连李白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的风光,于是决定去实地看一看。

晴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有“三楚胜境”之美誉,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世称“楚天第一楼”。乘地铁4号线到钟家村转553路公交很快到达晴川阁。

晴川阁建筑依地势由低到高。仿古景区门楼,正面匾额“晴川阁”由著名画家周韶华题写,背面匾额“涛浪风云”由湖北省暨武汉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陈义经先生题写。

进入大门是一院落,正对面的围墙上是一组银灰色的大禹治水浮雕,显得古朴典雅。

门楼左边是三开间二进院门,正面“三楚胜境”牌匾是当代书坛巨擘林散之先生89岁时题写;背面匾额为“千古钜观”,彰显出晴川阁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进院如梯田一样分上下两层,下层“荆楚雄风”碑刻于清乾隆35年,黑底白字,笔力苍劲,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之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上层有一亭名“禹柏轩”,掩映在苍翠的树木之下,只是亭门紧闭。

禹柏轩右侧是登山石阶,石阶尽头是一道牌楼式拱门,门楣上有“古晴川阁”匾额。

牌坊前有3条参观线路,左侧“铁门关”,中间“禹稷行宫”,右侧“晴川阁”。

通往铁门关途中有一座禹碑亭,亭内立有清初名士毛会建于乾隆35年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数百年间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现为1990年重建。飞檐戗角的城楼,城墙用红色砂岩砌筑,城门洞上镶嵌“铁门关”匾额。

走进“古晴川阁”拱门,里面是一幢粉墙黛瓦的古建筑,三道拱门,中间一道匾额“禹稷行宫”。禹稷行宫原名禹王庙,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现存建筑为清同治3年重修,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清代木结构建筑,由大殿、前殿、左右庑廊、天井等组成。

大殿门楣匾额“万世蒙泽”为当代书法家沙孟海书写;廊柱上镌有书画家刘海粟题写的楹联:“三过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大殿轩廊两侧分别置镇水铁牛和祭祀铁钟,天井中置一铁鼎,彰显着大禹治水的功绩。

大殿中央一尊金色的大禹塑像,背衬《禹迹图》,上悬“德配天地”巨匾为苏州左书名家费新我题写。墙上挂着《九州禹踪》图片展,是全国各地历代纪念大禹所建庙宇、碑刻、雕塑的资料。

禹稷行宫右边就是晴川阁,是一幢两层楼阁,二楼正面匾额“晴川阁”为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手笔。前廊柱上挂有著名书画家陆少俨题写的楹联:灵渎走双龙,夹岸直疑银河落;仙踪杳孤鹤,隔江但有白云飞。

进入晴川阁,正中屏风上挂着一幅《江汉三镇图》,画中长江、汉江帆樯如云,晴川阁与黄鹤楼隔江相望。上方“山高水长”出自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毛会建书写。两旁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晴川阁所撰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由“海上鲁人张成之”所书。

登上二楼,正中屏风上是一幅中国画《胜览晴川阁》,两侧立柱引用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作对联。

站在晴川阁二楼回廊,武汉长江两岸的景色一览无余:奔腾的江水,行驶的轮船,对岸的高楼,万里长江第一桥更是近在咫尺。

景区内的楚波亭始建于明代,重建于1986年,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朝宗亭相传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处,《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

信步来到江边,见有游人在山脚拍照,走近一看,原来此处有一条沿江“诗词碑廊”,廊壁上镶嵌着各种字体的碑刻,大约有50块多块,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3.12.19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在楚天第一楼赏古今书法碑匾 品大禹治水故事 观长江两岸风光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