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1

City walk2024之武汉篇

编辑
天数:3 天 时间:1 月 人均:1000 元 和谁:和父母

借着参观博物馆的契机,来到一座城,开启又一次的City walk。这一次打卡的城市是九省通衢、江城武汉。

2018年,我曾因公出差来过一次武汉,但行程匆忙又有工作,只去过黄鹤楼、户部巷和武汉大学一角,至少在我这里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来过武汉。这一次时间充裕,没有特种兵的紧急,势必要走一走偌大的武汉三镇,尝试发现热干面和鸭脖之外的更多惊喜。

l  Day 1:楚河汉街、武汉长江大桥

由于周日博物馆观众太多,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将参观的行程分作两次,于是在参观完观众相对较少的地下1层和3楼,并预约了下周二的门票之后,就离开了博物馆去吃饭。

在楚河汉街的“来菜”吃饱喝足,顺便逛一逛。水果湖边的汉秀剧场上一次来过,晚上亮灯比较漂亮,白天就平平无奇了。仿古商业街的形式快要烂大街了,千篇一律的模式,貌似每个二线以上城市都有这么个标配,有的城市还不止一个。武汉的这个街区稍微长一点,商家多一点,大家吃吃喝喝还算热闹,至少比很多城市的冷冷清清还是强不少的。

楚河汉街
楚河汉街

离开楚河汉街,前往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建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和武汉的标志性建筑,来到武汉没有不来“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道理。在武汉的这几天,由于酒店订到了汉阳古琴台这边,几乎每天都要坐车通过长江大桥。公交车在大桥两岸的站点距离远远超过了常规两站点间的距离,可以真实感受一下大桥的长度。在大桥下,看一列列火车穿桥而过,看长江江面上大小船只缓缓而行。对岸的龟山电视塔矗立在雾霭笼罩的龟山上,与两侧林立的高楼,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天际线。沿台阶来到桥上,远远望见大桥纪念碑。老太太问我,那上面写的啥。想我这高度近视,怎么可能看得见,便随口胡诌“一桥飞架南北”。走近一看,咋还蒙对了。想来这也不难猜,与这座桥关系最密切的文学作品应该就是伟人的这一首了吧。历经半个多世纪,大桥与名篇都深深刻进了一代代国人的记忆里;诗词与大桥相互辉映,成就了物质与文化景观的完美交融。上一次看长江大桥的视角是在黄鹤楼上,但没有近距离接触。这一次计划全程高铁,但唯独从郑州到武汉这一段选择了普速软卧,只因为高铁不走老京广线,就不能坐火车通过长江大桥。再加上在武汉的最后一天还坐了游轮夜游长江,船通过长江江面从大桥下穿过。至此,我完成了公路、铁路、轮船、步行四种方式,楼上、桥上、桥下、江上四种视角对武汉长江大桥的全方位打卡,那些所谓的网红打卡方式在我这儿是不是都弱爆了?

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

l  Day 2:武汉大学、汉正街

就在出发的半月前,网上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受口罩影响取消对外开放已久的大学校园陆续重新开放,第一批的名单里赫然写着武汉大学的名字。想到2021年去兰州没能去看看兰大的遗憾,这个消息于我而言简直就是瞌睡送枕头。在中国,所有学测绘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的人大概都对武汉大学的学科实力有所耳闻。更有像我这样的平庸之辈,去武大“朝圣”成为了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我曾不止一次与身边的亲朋、学生谈及,如果年轻十岁,或许我会考虑试试考个武大的博士。而实际上这种想法始终带有自嘲和玩笑的成分,武大的本硕博,没有一个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倒是申请个访问学者,或许还有些许可行性。2018年,我曾有幸到来武大图书馆交流。不同于普通游客,那一次我们有幸进入图书馆,看到武大学子认真求学的状态,甚至还应邀进到了古籍典藏部门,看过专业老师修复残破古籍的工作状态。但也有遗憾,就是除了图书馆和标志性的牌楼,偌大的武大其他地方都没去。而这一次是单纯的私人行程,我预留了一整天的时间,就想好好看看中国最美校园之一的武大。

提前一天在公众号进行了预约,但由于我们是坐公交去的,公交站就在校园内的地下通道里,所以上到地面,其实就已经在南北两院中间的八一路上。身在路南侧,于是决定先去南院的信息学部,之后再去路北的主校区文理学部。而信息学部就是原来的武汉测绘学院,我心心念念的那些重量级院系、实验室和学界大咖们都在这里。遥感院、资环院、测绘院,还有一众重量级实验室,每个门口都挂满了各种牌子,彰显着这里的学科地位。那天是武汉最冷的一天,但寒风挡不住本人的热情。我在每一个学院门口驻足打卡,满眼都是赞叹与艳羡。学校应该是已经放假了,只有少数学生,估计大多是研究生还在忙碌。穿过停车区,就偶遇两个年轻人在调试一辆数字摄影测量车,密密麻麻的线连着车顶上各种认识或不认识的仪器。赶紧给我家老太太做个科普显摆一下——一般游客他也不来信息学部,来了他也不认得这个车。这样的平台,这样的设备,看得人眼馋;不禁感叹,还是要努力考上更好的大学。

武大信息学部
武大信息学部
武大信息学部
武大信息学部

在信息学部绕一圈,出北门向西走,就来到主校区的广场,转向北面就是国立武汉大学牌坊。相比略显冷清的信息学部,文理学部的学生和游客都多了不少,大多数游客也都是到这里打卡,鲜少有游客会冒着寒风跑去信息学部拍那几个学院的名字。沿自强大道一路向北,经过珞珈广场、振华楼、历史学院、化学院、六一惨案纪念亭,之后就看到一系列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先来到宋卿体育馆,远远看见屋顶上绿色的琉璃瓦便知这建筑肯定有些年代,走近一看发现里面不仅有人,还在打篮球,这竟是一座还在使用中的建筑。查过资料后才了解到,这座1936年的建筑还与黎元洪大有渊源,以及设计师将拱形钢结构与中式歇山顶融合的巧思。穿过鲲鹏广场,步入樱花大道。即便不是樱花盛开的季节,穿行在两旁的枯枝之间,抬首就能看见老斋舍巍峨耸立在狮子山上。作为武大早期建筑的代表,这里就是我们经常能在各种武大宣传或种草视频中见到网红打卡点。建筑依山势而建,中间和两侧是台阶,每栋每层的拱门上写着“X字斋”。古典文化匮乏,只有查过资料才知道,第一个字是以《千字文》的前16个字依次命名的。本就依山而建,又大量使用了花岗岩,建筑整体显得厚重而大气,非常符合高等学府的气质。修缮后的红色木窗与砖墙、石柱相得益彰,再脑补一番春日樱花盛开的景象,想不成为网红都难。还好我们去的时机不算旺季,游客并不算多,可以美美地拍到空镜。老斋舍后面也是一系列老建筑,包括老法学院、老图书馆、数学与统计学院、理学楼。很难想象在这样具有年代感的老建筑里研究、学习、生活、打球,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对武大学子的羡慕又增加了几分。

国立武汉大学牌坊
宋卿体育馆
鲲鹏广场
老斋舍
老图书馆
老斋舍
老斋舍
老斋舍
理学院

樱花大道尽头连着人文路。一侧是九一二操场,另一侧是新传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然后是行政楼和万林艺术博物馆。午时已过,又刚好走到梅园餐厅,打算尝尝食堂。但门口提示不对外开放,只得作罢。不过旁边就有好几家常见的商业餐饮品牌,包括呷哺呷哺、K记,甚至还有瑞幸和茶颜悦色,真的是不出校园啥都能买到。最后选了周麻婆这家店,菜量适中,经济实惠,符合校园定位。饱了口腹暖了手脚,接下来去珞珈山逛逛。提到武大就不能不提此山。据说当初武大选址是地质学家李四光选定的珞珈山。而如今武大主导研制的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也以此山命名为“珞珈一号”,当初看新闻就觉得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名字了。此外还有那只已逝的网红小狐狸“珞珞”,都让这座并不算高的山“有仙则名”。网上关于珞珈山的旅游攻略相对较少,可能大多数游客也不选择爬山,所以原本只是打算在山上走马观花。但真正走进山中,才发现这里藏龙卧虎,别有洞天。沿环山南路,先看到武汉大气遥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再走一段,没有遇到小狐狸,倒是一大片中西合璧的老式别墅群出现在视野里。珞珈山“十八栋”,早年武汉大学教授的居所,也有周恩来、郭沫若等名人曾经入住,现在也作为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九一二操场
行政楼
万林艺术博物馆
珞珈山
珞珈山别墅
珞珈山别墅
珞珈山别墅

离开珞珈山,从凌波门出武大,坐公交前往汉正街。本来汉正街不在此行的必打卡地,但架不住来武汉这几天寒潮过境,阴天没太阳,气温也不高。加之一路向南,出门就没穿在家最厚的衣服,也没带帽子。这一整天在室外,就算是北方人也吃不消。实在扛不住了,那就去汉正街吧,看看老武汉的市井,顺便购置一些保暖装备。公交车沿途经过东湖、中山大道、吉庆街,一路上看到不少老建筑。汉正街不愧是华中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我们只逛了云尚的两层,时间和体力都不足以支撑逛街模式了。这里随便一家都极具性价比,一条加绒牛仔裤80,加绒卫衣100两件,一件羊毛衫六七十块钱,65买到两个双面可带的帽子,雪地靴甩货几十块一双。价格感人,自然人流如织。有结伴来买过年新衣服的闺蜜团,也有一家人来统一大采购的,更有外地来搞批发的商贩——这热闹的景象仿佛穿越回上个世纪每个城市都有的批发市场。在这个电商当道的年代,如果不是亲临现场,真的很难想象眼前的一切。最终我们也算满载而归,一共才花了200块。如果不是不想增加行李的重量,我几乎要忍不住买买买了。

中山大道
吉庆街
汉正街
汉正街

l  Day 3:昙华林、黄鹤楼、黎黄陂路、夜游长江

早晨出发较晚,先去粮道街吃东西,顺便逛昙华林。这一带也是有很多老建筑,像是仁济医院和一些名人故居,中西风格兼有。其间还有一些或新或旧的民居和文艺范儿的商业。区域面积不算大,属于很“出片”的那种历史文化街区,拍照的人很多。

离开昙华林,二进博物馆把周日没看完的2、3楼看完,然后回粮道街吃油焖锅,晚上计划打算乘游轮夜游长江。这个项目从第一天就在计划中,但由于这几天正赶上降温还有风,大晚上长江上吹风的计划就一直拖到了最后一天。吃饱喝足,按着导航穿过一条拆迁的破烂小巷去坐地铁。巷口的尽头豁然开朗、人声鼎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上前一探究竟,只见好多年轻人挤在一面红墙前拍照。再抬头,原来墙后远处的背景是江城的门面黄鹤楼,而旁边就是进来出圈的地铁司门口黄鹤楼站C口。看到此情此景,忽然就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前不久登上微博热搜的黄鹤楼打卡的新玩法嘛。由于上一次来武汉去过黄鹤楼,所以这一次的行程就没安排。微博热梗也早忘了,网红地铁站这个景点真的不在计划中。可这就是City Walk的一大乐趣,处处有发现,转角有惊喜。一不小心就站在了网红打卡地,不留个痕迹对不起这意外的相遇;但满眼的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打消了中老年组合挤进去的企图。对了,网上不是说还有滚梯打卡的方法吗,怎么滚梯上没啥人呢?哪里人少去哪里。我毫不犹豫站上滚梯下去,掉头又站上了上行的滚梯。打开自拍,调好画面,手不要抖,开始拍摄,最终拍到了黄昏时分的黄鹤楼。正确的网红打卡方式,get。

黄鹤楼

从司门口坐地铁到江汉关,再步行到粤汉码头,顺便逛逛黎黄陂路,按时登船完成最后一项乘游轮夜游长江。网上购票90,比现场的150便宜不少。形式跟上海黄浦江游轮夜游差不多,但视觉上还是有落差的。无论是摩天大楼的数量、高度都不在一个量级,而灯光的变化只有颜色没有画面,还不如青岛五四广场的灯光秀壮观。唯一的优势大概就是不是旅游旺季天气又冷,船上游客不太多,优质观景位置不用抢,甚至大多数人受不住全程在户外,舱内的座位反而比较紧缺。登船时,工作人员还调侃我们这些游客,“这么冷你们花这钱干嘛,有啥可看的”。大哥就是这么实在,可来都来了,下次不冷也不来了。

l  武汉美食:

酒店附近有一家“蔡明纬”,在武汉的几天,大部分的早餐都在此解决。第一天先吃热干面和面窝。第二天吃了骨汤细粉和三鲜豆皮。第三天没去“蔡明纬”,附近还有一家包子铺,买了汽水包子,本质上和水煎包差不多。包子只买了两个垫一垫,留着肚子重点去粮道街吃“赵师傅红油油饼包烧麦”。果然是大网红,即便不是最旺季也不是周末,排队现场依然很壮观。这个是真的好吃,烧麦里应该是加了猪油,特别香,强烈推荐。

攻略上提到了连锁的“三镇民生甜食馆”,逛完汉正街刚好看到一家,就进去打卡。晚上吃不多,就只点了“桂花米酒汤圆”,后因太好吃,又点了一份。店门口有个卖鸭货的,不是什么品牌,买了鸭脖、鸭锁骨、藕片,偏甜口不是特别辣,甚至没有我家附近那家辣,越吃越上头。果然真正地道的武汉鸭货不是简单粗暴的只有辣。

上一次来武汉公干,在酒店第一次吃到了湖北传统名菜排骨藕汤,当时非常惊艳。回家后试图让我家老太太复刻,但也只是在炖排骨的时候加了藕片,虽然味道也不错,但始终感觉不是同一道菜。这次来武汉,老太太最想吃的大概就是这排骨藕汤了。网上的攻略太多,有些选择困难,最终在地图上定位到一家位于“楚河汉街”的“来菜•湖北头牌藕汤”。店里生意很火,一进门就看见一个个打包袋等待取走。门口的服务员确认了人数让直接上楼,这一上就上了四楼,下面都没位子了。在团购了个119的套餐,包括铫子筒骨煨藕汤、烧椒皮蛋擂茄子、蒜蓉粉丝蒸虾和一锅米饭。没错,是一锅米饭,最先上来的就是一个小巧精致的电饭煲。米饭很香,没吃完还打包回酒店晚上泡开水吃了。藕汤用的是筒子骨和糯藕,汤特别浓稠,如果没有科技和狠货的话,应该是熬了很久。藕糯得像土豆,重点是还可以拉丝。就是这一罐藕汤,让我瞬间找回回忆。没错,当年第一次吃到排骨藕汤时,也是人生中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藕断丝连”。也难怪复刻无法成功,北方只有脆藕,买不到糯藕,这汤就少了灵魂。烧椒皮蛋擂茄子也不同于北方常见的做法,居然是皮蛋多茄子少。但重要的是味道淡了一点,之前在保定、石家庄吃到的“小放牛”的同款菜更胜一筹。

不吃小龙虾不算来过湖北。但考虑到老太太不太能吃辣,最后一天决定去粮道街。按照攻略,除了油饼包烧麦,还选了“辣胖子小龙虾油焖锅”。原计划是先去吃午饭再逛昙华林,仔细一看发现这家中午不营业,下午四点才开门,只好临时改变计划。在武汉的几天,似乎都习惯了一天两顿饭,不是中午吃太饱,就是吃成了“午晚餐”。于是下午四点,我们准时打卡,成为当天第一桌客人。由于去的太早,只有老板兼厨师一个人在店里,老板娘和服务员是后来到的。还是团购的129招牌油焖锅,除了小龙虾,还有虾、蟹、鸡爪、鲍鱼、虾滑、翅中、翅尖,还有几种蔬菜和小麻花,一大盆端上来,看着就有食欲。不是特别辣,但也很下饭。一开始以为吃不完,最终不但吃完了,还吃爽了。唯一的缺点是,这次来的时间不巧,正赶上湖南湖北一带大降温,这没有暖气还没有人气的屋子实在太冷了。刚出锅的米饭不一会儿就凉了,饭吃到最后,脚冻的受不了。难怪网上流传着“南方小土豆”从东北回家后不适应没有暖气的段子,作为北方人,不能更同意了。

l  武汉印象

此次在武汉呆了三天,才真正见到了我不曾见过的,关于一个城市最真实、最平常的一面。作为一个北方人,露天阳台或窗户外挂衣服虽然少见,但也算不上奇怪,但挂肉挂鱼可真是头回见,这等待风干的鱼甚至挂上了长江大桥;在汉正街看到很多卖巨厚的棉睡衣的摊位,原来这里男女老幼都爱穿着它直接出街,连年轻女孩都完全没有偶像包袱。地铁上,人们大声地聊天、打电话,一声更比一声高,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吵架;而周围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自己的风俗和习惯、地气和烟火。站在异乡人的视角,从惊讶和不解,到释然甚至融入,这才是City Walk真正意义。

上一次因公来武汉是疫情之前。而如今我们回归日常也已经整整一年了。时隔五年再临江城,一切像没发生过一样。今天的武汉像中国所有大大小小的城市一样,其实也看不到太多那三年的痕迹。以至于一个异乡人很难想象,整整四年前的这里和这里的人们所面对的是怎样一种痛苦和艰难。伤痕可能淡去,记忆可能模糊,但生命已然历尽千帆。在经历过那些变故和岁月之后,重生的城市和生命都变得更加厚重而坚定。踏万水千山,看世间万象,生命会因这一路前行而处处繁花,遍地风景。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City walk2024之武汉篇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