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亲爱的用户:感谢您对游记业务的长久支持。由于战略方向的调整,我们将于2025-11-30 23:59 停止游记业务的运维。您已发布的游记会继续保留,但不再提供“编辑”功能。后续您可以通过【发布笔记】,记录您的美好旅行。
2025.09.12

鄂州行| 西山寻幽:千年风云里藏着武汉之根

编辑
天数:3 天 时间:8 月

鄂州行| 西山寻幽:千年风云里藏着武汉之根

8月16日,在鄂州度过了一天。若非此次行程,我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几乎空白。直至查阅相关资料,我才惊觉——最早的"武昌"竟坐落于今日的鄂州境内,这或许正是其被世人誉为"武汉城市之根"的渊源所在。

 

这座古城的历史脉络,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其一,历史积淀之厚重:作为拥有近三千年建城史的吴王古都,孙权曾在此君临天下、开基建业,由此催生出璀璨夺目的社会文明;其二,武昌发轫之源头:鄂州实为古武昌之肇始之地,其与今之武汉武昌区血脉相连,对武汉区域发展影响至深;其三,文化底蕴之丰沛:这座浸润着千年风华的历史文化名城,犹存吴王避暑宫等众多历史遗珍,承载着厚重的三国文化意蕴,堪称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活水。

 

早餐之后,手机下单,约了滴滴车启程前往西山。那位滴滴司机在途中坦言:"鄂州可游览的去处确实不多,本地人出游多往武汉。西山我小学时去过,算是咱们这儿最值得一去的地方了。"

 

鄂黄长江大桥如钢铁巨臂托举车流,西望可见一抹黛色横卧水天。这座海拔仅170米的小山,却在历史长卷中激荡出层层回响。

 

西山集多元景观于一体:这里既有彰显吴王故都风范的历史文化遗存,又镌刻着孙权与苏轼等历史名人的精神印记;既有以古灵泉寺为象征的佛教文化景观,又融合了以西山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画卷。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既留存着三国吴主孙权运筹帷幄的治国遗迹,浸润着晋代高僧慧远参禅悟道的空灵禅意,更见证了岳飞等抗金名将的飒爽英姿,以及陶侃、庾亮、李白、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陆游、彭玉麟、张之洞等历代名士的翩然踪影——他们或在此讲经弘法,或习文练武,或游猎宴饮,或避暑隐居,诸多胜迹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这些先贤留下的锦绣诗篇与翰墨丹青,更为中华文化艺术殿堂增添了熠熠生辉的瑰宝。清末书法大家张裕钊、辛亥首义英烈彭楚藩亦在此留下不朽印记。红色记忆里,贺龙元帅曾率部在此设防戍边;新中国成立以来,董必武、王任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视察;1965年深秋,陈毅元帅登临西山绝顶时,由衷赞叹"西山不亚于庐山"。

 

大半个小时之后,车子在停车场停下,滴滴帅哥用当地话问了问已下山的游客,告知我可以从这个门上山。

 

抬头望山门,一副对联映入眼帘:“读万卷书,乃有胸中丘壑;听一窗雨,而知天下风云”。横批为“书堂夜雨”,深以为然。

我踩着阳光中褐红色的木栈道向上,两旁古木参天,蝉鸣与松涛交织成天然的迎宾曲。一路上全是阶梯,也不知走过多少阶梯,途中经过揽胜亭等几个小亭子,到达议政厅时已经气喘吁吁。

吴王故地:避暑宫里论英雄

眼前矗立的是后来复原的一座汉代风格的建筑群。

 

议政殿内,孙权的青铜塑像威严端坐。两侧廊柱上的对联"华域三分功迈父兄承志业,戎衣一着君临吴楚坐江山",道尽了这位江东霸主的赫赫战功。公元221年,孙权在此接受曹丕的吴王封号,将年号定为"黄武",取曹丕"黄初"与刘备"章武"各一字,尽显政治智慧。然而殿中陈列的荆州地图,却无声诉说着他袭杀关羽、撕毁孙刘联盟的历史争议。在这个决定三国命运的房间里,我仿佛看见张昭的忧色、周瑜的剑影,以及那个在历史十字路口徘徊的孙权。

 

孙权曾在议政殿里与群臣商议"是战是和",最终以"孤与老贼势不两立"的决断改写了历史。而此刻的我,却在江风里读出了更深的意味: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决胜千里的谋略,更需有胸怀天下的格局。

吴王避暑宫始建于公元221年——229年之间,相传孙权在战争期间常在西山避暑读书,在西山寒溪建了这座避暑行宫。“昔日吴王避暑宫,三分割据各称雄”,“岂是英雄真避暑,遥看赤壁好鏖兵”,这些诗句道出了避暑宫内外的运筹玄机。吴王避暑宫的朱漆大门上,"英雄避暑"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999年迁址重建的这座离宫,将孙权的雄图大略浓缩在80余亩的天地间。

进去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宽敞的一座避暑宫,摆放了一排排类似茶几的长形小桌,后面有小凳。宫殿的左手边是一座舞台,上头搁了一架编钟。原来是喝茶演出的地方,要另外购票。唯一与避暑有所影射的是宫里放了一台空调柜机。在我看来,既然是皇帝的避暑宫,至少要有一张胡床,让吴王舒舒服服地倚靠在那里,有宫女给伺候着,哪有这么挺直了腰板,像听老师上课似的坐在那里避暑的呢,真有点牵强附会了。

 

下山时还看到:英雄避暑的牌坊,显然是新建的。

 

避暑宫旁边还有一建筑叫读书堂。读书堂是个院落型的建筑,四边皆为厢房,中间一个大大的庭院、绿树成荫,芳草茸茸。里面展出的是东吴的发家史,老祖宗是孙武,中间衔接不上来了,便直接跳到孙坚,接着便是孙策和孙权。后面便是一本扯不清的糊涂账,三轮接力之后,到了孙权的孙子孙皓手上,把国家给玩儿丢了。读书堂景致很好,厢房四周墙上的画很精致。

抬眼望去武昌楼高高在上,五层飞檐如大鹏展翅。楼顶的牌匾“武昌楼”三个字由郭沫若所写,匾额在风中猎猎作响。因为昨天登上了黄鹤楼,今天面对着武昌楼望高生畏,不敢再登楼了。后来回到滴滴车上时很后悔,因为帅哥说他登上了武昌楼,从上面可以望到长江,景色很不错,他还拍了照片和视频。后来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作家王蒙撰写的《武昌楼记》碑刻在武昌楼的阳光中泛着幽光。凭栏北望,万里长江奔涌东去,黄州赤壁的轮廓若隐若现。试想当年孙权站在此处,是否被大江东去的气势所震撼?

苏轼弟子:松风阁里听千年

松风阁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后在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作了《松风阁》这首诗,《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至此此亭阁命名为松风阁。

 

转过青龙峰,一座飞檐斗拱的楼阁突然闯入眼帘。松风阁的匾额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黄庭坚的墨迹穿越千年时空。推开门,满室墨香扑面而来,墙壁上复刻的《松风阁诗帖》如虬龙盘结。公元1102年的那个雨夜,黄庭坚裹着僧毡卧听松涛,酒醒后挥毫写下"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的诗句。此刻站在阁中,窗外的松枝正随着山风摇曳,恍惚间能听见雨打屋檐的声响,与历史的回声重叠。

庭院内有黄庭坚的塑像,右手握笔,左手背在后面,目光炯炯。诗韵墨香中的宋代巨擘黄庭坚被称作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的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书法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

 

阁中有《重修松风阁记》,陈列的拓本让我驻足良久。黄庭坚的书法如长枪大戟,提按顿挫间尽显君子风骨。他在诗中写道"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既是对西山古松的赞美,也是对自身操守的自况。这位"苏门四学士"之一,在贬谪途中仍能写出"山川光辉为我妍"的诗句,其豁达胸襟让阁外的松涛都染上了几分清逸之气 。

秀园探微:咫尺之间藏天地

从松风阁下行,穿过茂林修竹,豁然开朗处便是西山秀园。这座1991年重建的江南园林,以"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匠心,将松竹梅桔揽入怀中。入园处的太湖石假山如青虬卧波,石隙间清泉潺潺,倒映着粉墙黛瓦的影子。这个小庭院,高低错落,景色秀丽。

 

沿着曲径前行,见山楼、听雨轩、揽胜亭次第展开。最妙的是"一池三山"的布局:清池如镜,中设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遍植翠竹,微风过处,竹影在水面摇曳生姿。廊檐下的美人靠上,一位老者正专注地临摹《松风阁诗帖》,笔尖游走间,墨香与桂花香交融,让人恍然置身于宋代文人的雅集之中。

智能机器人告诉我园林深处的智慧厕所很不错,外墙的显示屏实时更新着空气质量和如厕人数,内部设施却依然保持着古典韵味。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恰似西山本身——承载着千年文脉,又在时代浪潮中悄然蜕变。只是没如厕亲见。

 

古寺梵音:菩萨泉边悟浮生

从秀园出来,一路问询,终于有人给我指明了古灵泉寺的方向。顺着阶梯往下走,古灵泉寺的飞檐突然出现在绿树丛中。这座东晋高僧慧远创建的千年古刹,在青龙、白虎二峰之间静卧了1600余年。山门"积翠门"的匾额被岁月染成深褐色,门前的菩萨泉却依然清澈如初。

 

古灵泉寺又名“西山寺”,是东晋太元年间高僧慧远所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古寺的山门,名积翠门。一条溪涧,由寺后山谷而下,串联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菩萨泉、洗墨池,经过积翠门,直泻寒溪,盛夏置其间,心境恬逸。

 

寺中有一堂(文殊师利堂)、三泉(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六殿(天王殿、拜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武圣殿、念佛殿)。殿堂为砖木结构,莲花斗拱,飞檐射脊,红椽彩厅,金碧辉煌。大雄宝殿内,数十尊罗汉菩萨或坐或卧、或动或静,造型精巧,惟妙惟肖。

 

寺内的供奉着文殊菩萨,殿中数十尊罗汉塑像神态各异。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常渡江至此与寺僧论禅。他曾写下"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的诗句,将人生的豁达融入这泓清泉之中 。

 

菩萨泉边的石碑记载着"天下第二泉"的来历。泉水甘冽醇厚,大旱不涸,大雨不溢。据说寺僧用泉水制作的东坡饼,酥黄粉白,入口即化。但我没发现,否则真要买几个尝尝。我看着阳光穿过香樟树的枝叶,在水面洒下点点金斑。这泓泉水见证了苏轼的十数次到访,见证了黄庭坚的洗墨挥毫,更见证了无数善男信女的祈愿。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将千年的风雨都化作了水中的涟漪。

山水沉思:不足与期待

西山别有一番韵味。我走在下山的路上,朝停车场走去,看树木葱郁,听归鸟在林间啁啾。然而在这如画的景致中,仍有一些遗憾如沙砾般硌人。

 

部分山路年久失修,石阶上布满青苔,对老年游客极不友好。景区内的指示牌虽然美观,却不够清晰,为了寻找秀园,我问了好多路人。更令人惋惜的是,古灵泉寺新扩建的部分与原有建筑风格脱节,钢筋混凝土的现代结构破坏了整体的古朴感。此外,景区内连个卖矿泉水的地方都没有。

 

但这些瑕疵终究掩盖不了西山的光芒。西山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既有彰显吴王故都风范的历史文化遗存,又镌刻着孙权与苏轼等历史名人的精神印记;既有以古灵泉寺为象征的佛教文化景观,又融合了以西山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画卷。值得一游。

 

当我离开时,松风阁的剪影在暮色中愈发清晰,仿佛黄庭坚的身影仍在阁中挥毫。这座承载着三国风云、宋代文气、佛教禅意的小山,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长江之畔默默诉说着中国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或许,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西山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值得探寻。

 

下山的路上,我忽然想起苏轼的那句"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在西山的山山水水间,历史与现实、英雄与文人、出世与入世,都在这方天地里找到了和谐的共鸣。这座小山已经在我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是完美的风景名胜,而是一部活着的中国文化史,等待着每一个有心人去翻开新的篇章。

(4631  2025/8/20)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鄂州行| 西山寻幽:千年风云里藏着武汉之根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