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0-08 13:47
由玉屏旅游组织的《游走西北:甘肃与内蒙古行》团队第二次来到武威,是在结束了内蒙古巴丹吉林大沙漠的行程后,于2024年9月12日下午15:30,再次回到武威入住的海锦天大酒店。趁着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决定再来个武威二次游。
鸠摩罗什寺(摄影:冯赣勇)
在地图上搜索了一下周边的名胜古迹景点,首先选中了鸠摩罗什寺一观。于是放下行囊后,从酒店出发,依然只花了6.8元的打车费就来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上的鸠摩罗什寺的山门前。
鸠摩罗什寺留影(摄影:路人)
来前,在网上了解了一下该寺的相关情况后得知,该寺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寺院。该寺始建于后凉,塔及寺院在唐代时大力扩展,明、清皆有修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五凉文化、汉传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
鸠摩罗什像(摄影:冯赣勇)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精通梵文和汉语,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走进寺院(摄影:冯赣勇)
如今,站在这座历史悠久、庄严肃穆的寺庙——鸠摩罗什寺前,只见一座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牌楼建筑,矗立在人们眼前,门楼上方正中的匾额蓝底上,五大金色大字“鸠摩罗什寺”闪闪发光,异常醒目。
大雄宝殿(摄影:冯赣勇)
踏入鸠摩罗什寺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与宁静祥和的氛围扑面而来。漫步寺内,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庄严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等佛像。
释迦牟尼佛像(摄影:王珏)
步入大雄宝殿内,只见其佛像庄严肃穆,法相庄严,令人心生敬畏。殿内的香火袅袅,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祈福,击钵诵经之声轻轻飘荡,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神圣的世界。
鸠摩罗什舌舍利塔(摄影:王珏)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鸠摩罗什舌舍利塔前。这座塔是鸠摩罗什寺的核心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鸠摩罗什舌舍利塔。塔高八角 12 层,高 33 米,空心砖砌,塔座呈八角形,塔门朝东。
近观舍利塔(摄影:冯赣勇)
站在塔下,仰望着这座古老的佛塔,心中不禁涌起对鸠摩罗什大师的敬仰之情。鸠摩罗什大师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的高僧,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精通梵文和汉文,译出了众多经典的佛教经文,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什塔院匾额(摄影:冯赣勇)
传说鸠摩罗什大师圆寂焚身之后,“薪灭形碎,唯舌不坏”,弟子们遵其遗嘱,将他的舌舍利供奉于寺内,并建此塔以作纪念。
千手观音菩萨(摄影:王珏)
与此同时,寺内的观音殿、大经堂等建筑也各具特色。观音殿内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菩萨的法相慈悲庄严,令人感受到无尽的慈悲与智慧。大经堂则是僧人们讲经说法、研习佛经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罗什法师纪念堂(摄影:冯赣勇)
在寺内漫步,还可以欣赏到许多佛教文物和书画作品。这些文物和书画作品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寺内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文献,为佛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寺内甘露泉(摄影:冯赣勇)
鸠摩罗什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庙,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文化的交流,是中国佛教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见证。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大雄宝殿与佛塔(摄影:冯赣勇)
走出鸠摩罗什寺,心中依然充满着对这座寺庙的敬畏与赞叹。这座千年古刹,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佛教文化的精髓。它的存在,不仅是武威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佛教艺术陈列馆(摄影:冯赣勇)
如今的鸠摩罗什寺已成为武威市的重要文化景点和佛教活动场所,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寺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广场上的马踏飞燕(摄影:王珏)
2024年9月12日下午16:15,记者一行结束了鸠摩罗什寺的瞻仰,我们顺着北大街向着南门城楼方向漫步而行,途中经过武威文化广场。只见这座始建于上世纪1986年6月的整个广场,其中最醒目的就是以19米高的城标“马踏飞燕”雕像为中心,南边与步行商业街相连。
广场上导引路牌(摄影:冯赣勇)
广场上亭台楼阁喷泉水池与绿地交相辉映,还有反映武威历史文化的雕像,老人健身打拳,小孩奔跑嬉闹,成为武威的一张靓丽名片。如今,这座文化广场反映了古丝路重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
昭武门(摄影:冯赣勇)
经过文化广场,再向南行即来到了坐落在武威地标性建筑南城门楼上的武威五凉文化博物馆继续参观。在登上城楼前,我们首先以城楼的南北两面分别拍照留影。城门朝北的方向上书“昭武门”,向南的方向则为“凉州”。
凉州门楼留影(蔡琪)
武威南城门又名凉州昭武门,凉州古城门。是隋文帝为纪念凉州总管卫王杨爽的赫赫武功和功绩所建。武威南城门楼始建于隋朝开皇八年(588年),明代重修,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造型古朴雄伟。据说,每当天气晴朗无风时,夜晚登上城楼,可以清晰地听到如细雨在瓦上淋漓的声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称,是凉州古八景之一。
走进五凉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顺着城门楼一侧的阶梯,我们登上门楼来到武威五凉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外表古香古色,内里却别有洞天。刚进入博物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只见宽敞的展厅、明亮的灯光,以及精心布置的展柜,让人们好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五凉时代。
展厅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沿着参观路线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五凉政权兴替的展示部分。通过文字、图片、文物等多种形式,人们能清晰地了解到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这五个割据政权在武威这片土地上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非遗:凉州攻鼓子(摄影:王珏)
这一段历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以及统治者们的雄才大略。每一个政权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治理理念,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五凉文化的政治基础。
展品武威石塔(摄影:冯赣勇)
在“经济繁荣、贸易畅通”的单元,人们看到了五凉时期武威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时的武威,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展柜中陈列的各种钱币、陶器、瓷器等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文物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从这些文物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熙熙攘攘的商队、热闹非凡的集市,以及人们安居乐业的场景。
帐居图壁画砖(摄影:冯赣勇)
“名门著姓、文化传承”的部分,更是让参观者印象深刻。五凉时期,武威地区人才辈出,许多名门望族和学者士人在这里著书立说、传承文化。他们的作品涉及经学、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白玉卧羊(摄影:王珏)
看着那些泛黄的古籍、精美的书画作品,我不禁对这些古代学者们的智慧和才华深感钦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敬仰。
石窟佛像(摄影:冯赣勇)
博物馆中还展示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佛教在五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那些精美的佛像、佛塔、佛经等文物,不仅体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佛教对五凉文化的深刻影响。
墓志碑(摄影:冯赣勇)
除了文物展示,博物馆还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技术,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五凉文化的魅力。在一些展厅中,通过 3D 影像、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将五凉时期的历史场景、文化活动等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五凉文化的内涵。
从城楼上俯瞰(摄影:冯赣勇)
参观结束后,我们来到了博物馆的观景台。站在南城门楼上,俯瞰着武威市区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这座古老的城市,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五凉文化作为武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佛风东渐群塑像(摄影:冯赣勇)
参观武威市五凉文化博物馆,通过浏览观赏五凉时期的文物,人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刻感受到五凉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观后令人获益匪浅。
天梯山石窟文物碑(摄影:王珏)
2024年9月13日上午09:20,《游走西北:甘肃与内蒙古行》行程进入尾声,团队在导游张宏斌带领下,从武威入住的海锦天大酒店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此行的最后一站,位于武威市城南约 50 公里的武威天梯山石窟风景区观光。
走进天梯山景区(摄影:冯赣勇)
导游张宏斌又再次请了景区的一位优秀解说员鲍睿,为团队做了精彩生动的讲解。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被誉为“石窟鼻祖”。
黄洋河水库景色(摄影:王珏)
团队在鲍睿的引领下进入景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片澄澈翠绿的黄羊河水库。湖水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蓝天白云。
天梯山石窟留影(摄影:蔡琪)
大家漫步而行,放眼望去,只见远处的山脉连绵起伏,与水库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沿着道路往前走,一边是宁静的湖水,一边是具有丹霞地貌特征的山体,山体的颜色呈现出红褐色,给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感觉。这种山水相融的景色,让人们瞬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罗汉洞(摄影:冯赣勇)
继续向前,就来到了罗汉洞。罗汉洞是 1994 年为参观大佛窟而开凿的,2002 年在通道两边石龛里摆放了十八罗汉像。进入洞中,只见这里的罗汉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神态安详,有的表情严肃,有的则面带微笑,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每一尊罗汉像都雕刻得十分精细,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展现出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罗汉佛像选(摄影:冯赣勇)
走出罗汉洞,拐过一个山脚,一条弧形的长长水坝出现在眼前。水坝一边是清澈的库水,一边就是天梯山最大的石窟--大佛窟。站在远处眺望,大佛窟巍峨壮观,宛如一座神圣的殿堂屹立在山崖之上。
近观平视石窟大佛(摄影:冯赣勇)
走到近前,人们可以看到,眼前的天梯山石窟现存洞窟三层,共18个,其中最著名的是第13号窟的大佛,高达28米,宽10米,气势磅礴。
石窟景区一角(摄影:冯赣勇)
顺着台阶下到大佛脚下,抬头仰望,只见这座最高的释迦牟尼造像高 28 米,宽 10 米,巍然端坐。佛像面部丰满圆润,眉若新月,嘴角微翘,含笑不露,眼睑下垂,微微凝视着前方,双耳长且略向下垂,神情安详、亲切,庄重、温雅、睿智,令人敬而不惧。
仰望大佛(摄影:冯赣勇)
大佛左右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 6 尊造像,造形生动,神态威严,形象各异。
石窟壁画一角(摄影:冯赣勇)
窟内南北两壁上绘有大幅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气势磅礴,形象逼真。虽然由于年代已久,又曾被水淹过,佛像和佛龛上原有的色彩基本已经剥落褪色,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与壮丽。
大佛脚下留影(摄影:冯赣勇)
站在大佛脚下,人们不由得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时代,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出了如此巨大而精美的石窟,塑造出了如此栩栩如生的佛像,这是何等的不易。
近观大佛脚趾(摄影:冯赣勇)
天梯山石窟作为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该石窟不仅是研究我国宗教史、民族史、古代语言文学、古代艺术的宝贵资料库,还对后世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景区观光小路(摄影:冯赣勇)
游览完天梯山大佛石窟,我们沿着山间的小路漫步,欣赏着周围的景色。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洞窟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远处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山上的植被虽然稀疏,但却给人一种坚忍不拔的感觉。
丝绸石窟走廊留影(摄影:蔡琪)
圆满结束了在武威的最后行程,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慨,意犹未尽地离开了天梯山石窟。此行的游览观光,不仅让我对天梯山石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我相信,天梯山石窟将会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魅力和价值。(图文:冯赣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