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4

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千年谜团,考古新发现

编辑
天数:1 天

      在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飞凤路边,有一开阔的地段,座落着震惊考古界的战国高等贵族墓群——鸿山墓群。鸿山墓群的发现与发掘,墓葬器物的出土对吴越历史文化与当时社会结构、生活水准、工艺的先进等等都有着十足重要的参考价值。2010年11月,鸿山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现今的鸿山遗址博物馆是建立于邱承墩贵族墓原址上的展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墓式和出土文物与生活架构综合体现的遗址博物馆,共分为古墓惊现、等级之尊、奢华生活、贵族玉礼、乐库华章、千古之谜六大板块。

      作为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遗址博物馆,长江下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类遗址,现已抢救性考古发掘出老虎墩、老坟墩、曹家坟、邹家墩、杜家坟、万家坟、邱承墩等7座大型春秋战国贵族墓。其中马家浜文化至良渚文化时期的邱承墩遗址,保存完整,墓式成“中”字型,出土了大量的青瓷礼器500余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鸿山遗址出土礼器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吴越文化系统和中原文化系统。吴越文化系统的礼器有越式鼎。常见的礼器有罐、盆、盘、碗、角形器、璧形器等。而温酒器、冰酒器、吊釜沥水器、扁腹壶、炙炉、虎子和盘蛇玲珑球都是首次新发现面世的礼器。

      邱承墩遗址是目前发现发掘的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陵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第二大墓,其中出土的大量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充分反映出越王勾践时期的强盛和辉煌,为越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形态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和科学的考古资料。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埋葬制度和等级制度,首次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社会性质。

      江苏省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山墓群为依托,倚特大型墓葬邱承墩原址而建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分为两馆一址进行展示,即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和邱承墩战国贵族墓原址。博物馆内陈列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仿制品,但是邱承墩战国贵族墓原址却是真实地全面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墓葬形制和等级规格体系,两侧辅以发掘前原貌,铺设以玻璃走道,墓葬结构一览无遗,再现了考古发掘过程,普及了文物考古知识,让人对春秋贵族大墓有了个全面的认知,印象深刻,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考古资料的空白。

      作为江苏省第一个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的大型遗址——无锡鸿山遗址,是目前国内仅有36座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其中兵马俑、殷墟、三星堆等早已名声在外,而鸿山遗址被认为可以媲美上述任一重量级遗迹,可见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考古价值的重要性。同时,鸿山遗址也是国内评定的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与殷墟、三星堆、周口店、圆明园等大遗址一起,成为“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一员。

      大家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而歌’吗?其中的创意灵感就是鸿山遗址出土的青瓷缶。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作为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解吴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通过场景复原手段,结合从马家浜、崧泽、良渚到马桥文化时期发现的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综合展示了吴国由建立、崛起到称霸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在青铜冶铸、造船水利、渔猎农桑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鸿山遗址的发掘对于全面了解昌盛一时的东南霸主吴国和越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也为研究战国早期的吴越地区陶瓷史、音乐史和工艺美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3年,无锡新区鸿山镇一块建筑工地上,沉睡数千年的鸿山遗址,被现代机械的轰鸣声所惊醒。原本要建设的鸿山国际家具城基建工地上发现零星出土文物之后,政府决定停止建设保护文物。很多文物古迹在工地基建发现时很难逃过一劫,将其完整保留下来,并申报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无锡首屈一指,成为全国首个将抢救性发掘变成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
鸿山遗址博物馆
硬陶提梁罐

提梁罐

      硬陶提梁罐的提梁为兽身,两端出兽首与兽尾,身上装饰鸡冠状脊刺,是比较罕见的越国礼器。单单只通过一个器物就足以见证古人的智慧与想象力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有很多都是我们现在所无法企及的。

玉飞凤

玉飞凤

      玉飞凤,共出土三件,造型稍有不同,均作振翅欲飞状,雕琢工艺精良,正反两面均阴刻极浅极细、羽纹雕刻更是惟妙惟肖,堪称是精美绝伦的“微雕”作品,是国内发现最早的微雕玉器。现无锡市博物馆只有其中的一枚。玉飞凤现已成为无锡市徽标的主体造型。

螭凤纹璧形佩
双龙管形佩

双龙管形佩

      中部为方形管,一孔上下贯穿。管的正反两面均阴刻双钩云纹,间以细斜方格纹。两侧各有一透雕的龙,龙回首张口,身体弯曲成“S”形,龙身阴刻绞丝纹,间以细密的鳞纹。

磬——远古乐器

      磬,被界定为最古老的乐器。磬的名称,见于《世本·作篇》,传说为尧、舜时人无句所作。其实磬起源于某种片状劳动工具,其形制在后来有多种变化,材质也从原始的石质进一步有了玉质、铜质的磬。商代时磬已广泛流传,制作精美,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

句鑃
悬铃

悬铃

      未解之谜——悬铃。悬铃作为乐器使用并不见于现有文献记载,其具体功能还是未解之谜。但《伯乐相马经》曰:“目如悬铃”,乃用来形容良马的眼睛高巨。据此类半球形、中空并可悬挂的乐器世人猜测可能即为“悬铃”。原始青瓷和硬陶悬铃以往在浙江的绍兴、萧山、长兴等地均有出土,然而其名称上尚未统一。不过,悬铃的基本特征虽符合乐音乐器,然其形体较小,且数量较多,可能是悬挂成排以桴来回滑动以演奏上、下滑音的滑音乐器。这些都只是人们的揣测,终究如何使用,有何作用,目前还不得而知。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

镇馆之宝:琉璃釉盘蛇玲珑球

      位于鸿山遗址邱承墩特大型战国贵族墓室的东部,发掘出4件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质地为泥质灰白陶,球形,中空,下部为矮圈足,圈足内侧有单向凹槽。整个球身由盘曲的八条蛇互相交叉缠绕组成,一蛇用口紧衔另一蛇尾、身,或蛇头上扬,圆目,口微张,蛇身盘成圆圈状,形成玲珑球状,生动形象。蛇头和蛇身饰点状的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在已发掘的鸿山墓群7个大型土墩中仅见于特大型墓邱承墩,盘蛇玲珑球不见于文献记载,在考古发掘中也为首次发现。其特有的造型、红白蓝三色的制陶工艺、点状琉璃的施釉技法,使其成为中国古代陶器的珍品。有学者根据玲珑球的器形、置放位置和出土墓葬的等级,推测其可能为王权或神权的象征。但其究竟有何作用,目前依然还是个谜。

      整个球体并不大,与成人两个拳头不相上下,器形完美,神秘感十足。古代人的智慧让今人难以琢磨。

邱承墩贵族墓原址

邱承墩贵族墓

      邱承墩是无锡鸿山遗址中最大的一座墓葬,墓葬距今两千多年,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但所有文物没有任何文字痕迹,且墓主人尸骸、棺椁严重腐朽,对其墓主人的判定至今悬而未决,专家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基本判定是越国贵族墓葬。但这个越国贵族的名号是谁?目前依然是个谜。目前有不少专家推测邱承墩墓可能是越国士大夫范蠡的墓。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在谋士范蠡与文种的计谋下,卑躬屈膝、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于公元前473年消灭了曾经雄霸一方的吴国。之后不久,越国国力强盛,历史上每当这个时候也是大肆杀戮功臣的时候,越王勾践也不例外。

      人们的印象中范蠡在越国灭吴强盛之时退出政治,携手西施,泛舟五湖。但是究竟是不是这样美好,也不尽然吧。贾谊在《新书》中曾提到“范蠡负石而归五湖”,隐隐表明范蠡的归宿也许并非“泛舟”那样美好,而极有可能是被勾践负石沉湖而处死。最终,范蠡也许和文种一样,未能逃脱厄运。

      范蠡死后勾践或许是迫于朝廷舆论,也或许是出于个人悔意,对功臣范蠡依然按其生前身份进行厚葬。邱承墩是“中”字形的墓葬布局,这在越国墓葬中极为罕见。古时只有中原地区墓葬大都采用“中”字形墓室,而范蠡出生河南,为他的墓葬专门采用中原模式,也算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邱承墩贵族墓原址

      但是,在越国与范蠡地位相当并同样被勾践处死的文种,也完全有可能是邱承墩的主人。

      从出土的国宝级文物琉璃釉盘蛇玲珑球来看,又有不少专家推测邱承墩墓主人或许可能是越国中比较重要的大祭司。因为邱承墩的地层原址是良渚时期的宗教祭台,选择这样的一处曾经具有宗教色彩的高地埋葬大祭司,或许不是一种偶然。

      综其种种,皆有可能,或许这样的未知能在今后的发掘中找到答案。

      考古与历史息息相关,没有考古发掘的实物作为佐证,就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与事件。考古为我们解决了许多的历史疑问,但还有更多的悬念与疑惑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与解答。

景点地址:江苏无锡市新吴区新区鸿山镇鸿山街道飞凤路200号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整修(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免费

停车:免费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千年谜团,考古新发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