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无锡吴文化公园
因为下午有无锡的行程,我们上午就出发,以便于途经堰桥的时候,可以去吴文化公园。前两次都是回程的时候游一游,等我们到的时候民俗村已经闭园。因此,这一次我们趁着天光甚早,走进熟悉的“吴孕门”,就直奔民俗村。
民俗村的大门上面写的是“无锡民俗村”,下面写提是“稻丰圩”,丰收的稻谷,听起来确实很有民俗的味道。
走上小巧精致的丽日桥,特意看了看两岸的景色,很朴素的江南小园林,倒是没有看出什么亮点来。
迎面的一方湖泊不是很大,对面临水的建筑看起来正在修缮,搭着脚手架,我们有些遗憾,看起来似乎选择的时机有些不巧了。但既然来了,我们自然还是不死心地要过去看看。好在修缮的是外观,脚手架搭得看似吓人,里面倒还照常开放。
大厅里竖了几块宣传板,介绍了吴文化公园的概况、功能及现状,原来民俗馆还有不少场馆,全方位介绍吴地生产和民俗,虽说不算是公园的主场馆,但也是了解吴地文俗的大课堂,要是我们一直没踏进来的话,倒也是件颇遗憾的事。好在,我们还是逮着机会就来了。
厅内有一组实物景图,布局与我们走过的吴文化公园略略有些差异。当然,也有可能是我们的空间方位感比较差的原因。
旁边的小木屋和柴草垛,就真的很“民俗”化了。木屋小小的,窗户也小小的,这是村民房屋按比例的缩小版。屋前还摆着三只小板凳,有的地方叫马扎。旁边的柴垛和木堆,也是按比例缩小的。要知道稻谷从田地收起来的时候,堆着的柴垛那可就壮观了。
旁边有一幅“西高山先民耕作图”,图中画的是先民们在这里耕作的情景。我以为无锡的先民在梁溪一带,却不知道原来西高山也有先民,不知道属于什么文化。要说到西高山的来历,还要追溯到三国时期。
时当三国鼎立初期,群雄割据,江东名士高岱隐居高山北麓,耕读自误。高岱的父亲也是大名士,叫高彪,高岱称得上是家学渊博,当时孙策久闻高岱的大名,强令其出山为江东霸业出谋划策,但高岱自许名士,不愿与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阀们同流合污,坚持不愿献策。于是,孙策就把他囚禁起来。高岱在江东名气可是很大的,江东人民集合到孙策府中静坐,要求放出高岱。当时请愿的民众坐满了街头,绵延了数里之长。孙策一看高岱这么得民心,又不肯帮助自己成就霸业,万一心生怨怼,反过来对付自己,那可不得了。于是不顾民众抗议和反对,把高岱给宋了。江东人民满腔愤怒,可是对于武装分子也没有办法,只能把高岱安葬在他生前隐居的山麓,为他修起了高大的坟墓,并把这座山命名为高山。所以这个“高”并非指山有多高,其实这座山挺矮小的,在西北西南人的眼里,压根儿连山都称不上。这个高是指高岱的姓,也是指当时民众为他修长的坟墓之高大。县东境有座胶山,在无锡方言里与高山音同,于是便命名“西高山”,一直沿用至今。相传高岱的子孙,也在山下聚族世居,绵延不绝,山东有高巷,山西南有西高里,现在的堰桥镇原名叫高鲁堰桥,高岱虽死于屠刀之手,其身后依然得到了江东人民的爱戴。
会议室里桌椅摆放得很整齐,唯因修缮墙面剥落,地上比较狼藉。这间会议室大概也能容纳好几十个人,规模不算太大的活动还是可以举行的。
蚕桑馆展示的是江南的蚕桑文化,江南养蚕桑的历史很悠久,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还能看到一片桑林,那时候和同学们走老远去采桑葚吃。其实也未必能采到几颗,才那乌紫的果实吃到嘴里,真叫一个透心的甜。现在超市和水果店里也有卖桑葚的,但味道真有种说不出的怪异,总觉得不像是自然成熟的。于是,现在我也很少吃桑葚了,只是有时候陪小伙伴去采摘园采摘。
馆内有一些缩小比例的模型,展示江南种桑养蚕的场景。墙上也有几幅绘画,都与蚕桑有关。玻璃窗内还陈列了桑枝桑皮,我们看过桑树,还真不知道桑皮的柔韧性竟然这么好,可以当绳子用。
长桌上还供着一尊神仙,大概是种桑养蚕的先祖,我想应该是嫘祖。相传蚕桑是嫘祖发明的,蚕桑文化也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早在四五千年前,在黄河、长江流域就已经开始种桑养蚕并利用蚕丝织绸了。
相邻的住俗馆展示的是江南的住文化,说到住,无外乎房屋和床,也有架子床。馆内陈列了很多架大大小小的床,都算不上精美,看来就是普通人家使用的。若是大户人家,总少不了精雕细刻。
中间则是一套桌椅,都是方方正正的,线条很刚硬。旧时农村不用圆台,都是八仙桌,一张桌子可以坐八个人。
走出住俗馆,往前走有一条特别迷你的小桥,叫静夜桥。其实不只半夜,就是大白天,这里也是很安静的。
前面有一间小房子,里面摆放着各种我们看不太明白的用具,有桶,有鬲,还有两件居然是“江阴市酒厂”的,大约是酿酒用的吧。
外婆桥也很短,不过从静夜这么诗意的名字,一下子跳到外婆这么接地气又带着亲情的名字,似乎有些让人不习惯了。
有了外婆桥,不远处还有一座外婆亭,也是座新建的亭子,四四方方,仿古的建筑,单层翘檐。看来江南人对于外婆,还是很有感情的。
旁边有一间很普通的江南民居,面阔三间,里面没有隔断,很空旷的样子,放着一些大概是以前农村人常用的物件。屋顶上还有一个看着像缩小版的迷你小阁楼,看位置可能是烟囱,不过造型做得还挺艺术。
绕过消夏桥,就到了船桥史馆,这也是民俗村挺有特色的地方。毕竟,唯有多水的地方,这船桥的历史才有看头。要没水,那只能造立交桥。
看到清朝徐扬《盛世滋生图》的局部图时,我以为看到了繁华的姑苏城。走近了,还就是姑苏繁华图。但既然把这幅图放在无锡民俗村里,大概是苏州和无锡的地域环境比较类似,或者在清朝的时候,无锡有一部分本来就属于苏州府?
船桥史馆分为上下两层,中间的大厅是中空的。正中的玻璃展台上,陈列着一艘船的模型,有三页帆。玻璃展台里,也有船的模型,不过缩小了很多比例。
旁边是辛一心先生的半身铜像,这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创建者之一,当代中国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始人,为开创当代中国的船舶设计、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的造船学家和教育家,是无锡人氏,当时无锡还只是一个县。
座基上是上海交大造船系学子拜谒辛一心老师题写的“饮水思源”四个字。辛先生以省立南京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大,是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造船和航运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交在学子,是真正的饮水思源啊。
“吴地船民俗信仰”也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这种祭坛仪式只有海边的渔民才会有,没想到吴地也有“祭玄坛”的仪式。每年航船春天初航的时候,也会有一个挺隆重的仪式。祭坛的时候,将公鸡缚在船头,祭坛人头戴头号笠,手失香烛上在船头鞠躬祈祈祷,保佑全年出入平安。我以为吴地的渔民不过是在太湖里打打渔,要说风浪真不能跟海上比。可能渔民们祭坛,更多地是想祈求丰收吧。
荟萃人文调素剑,乡情浓郁抚华琴。
九桥十美垂杨岸,直透疏阳照茂林。
——七绝
自驾游:无锡吴文化公园
5月初夏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太湖畔的明珠!江南“小城”无锡的新区究竟有多美? 14041
- 【发现中国美,水韵江苏】魅力无锡,醉美马山,禅意美学秘境 79181
- 多情秋日相约无锡,太湖畔的浪漫与情愫 711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