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伯景区,瞻仰江南先贤(下)
★旅游地点:无锡泰伯景区
往前走就是仰止阁,应该是景区最高的建筑,阁高19.99米,四四方方的塔形三层仿古建筑,这是由香港实业家吴天赐先生捐建的,建造年代是1999年,原来高度是这么来的。
走进阁内,里面供奉着一尊泰伯的铜像,高3.5米,重2吨,这是由香港吴木源先生捐塑的。阁内还有关于泰伯功绩的文字介绍,虽然是简体字,但是竖排的版式还是让我们阅读的速度稍稍受限了。登上三楼,可以远眺景区。
仰止阁后面是后门厅,挂着一块金底黑色的牌匾“大德无疆”,两侧是一副对联,但是这字太古体,一半不认得。
走出后门厅,迎面就是照池,俗称月牙池。池形如弯月,面积3亩,深6米,是明代花岗岩建筑,周围有57根栏柱,与后面的泰伯墓封墩相对,寓意“日月同辉”。
照池东侧有一口古井,是谓“让泉井”。相传泰伯生前狩猎铁山,驯化野牛,见地有泉水渗出,便挥剑成穴,垒土成井。当时可没有什么自来水,井水可以称得上是当地百姓主要的饮用水来源。为了感念泰伯的功德,乡民们就把这口井称为“让泉井”。
照池后面是三门四柱的棂星门,花岗岩材质,看着倒是颇有些年头的样子,柱子上端有些黑了。柱头刻云龙纹,额枋上刻“至德墓道”,上布有一块椭圆形的火焰牌,上书“古皇山”。
走过一段墓道,就是泰伯享堂,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面阔一间,单檐硬山顶。走进去有一块牌匾,红底金字,上书“千秋俎豆”。下面是一尊古色古香的龛,供奉“始祖泰伯公神位”的灵位。两侧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字这倒是很端正,让今天的游客也完全没有阅读障碍:“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抷万古江南”,这是嘉庆年间无锡籍知县齐彦槐撰写的。这样的功绩,称泰伯为“皇”,也是后人表达的景仰之情。
再上三段台阶,就是泰伯墓。墓前有一块明代所建的四棱碑,顶高1.13米,座长1.36米,宽1.30米。脾的正面阴刻“泰伯墓”篆文,周边饰双龙戏珠纹饰。东侧有一块 《重修泰伯墓碑记》,由明代弘治年间的杨文撰写。北侧有一块《泰伯墓碑阴记》,由高攀龙于明代天启年间撰写。
泰伯墓冢以青石砌封,前面还立着一块青石碑,阴刻“泰伯墓”,周围饰云龙纹、火珠线图案。两侧有望柱一对,柱头上各雕刻一只小狮子。
墓冢周围翠柏围绕,按说这种植物是四季常绿的,但其中有一棵已经泛出了枯色。不过仔细看的话,似乎中心还有一点绿色,不知道能不能活过来。
原路从墓冢返回在,在照池旁边还有一道粉色的围墙。门洞上方刻着“归宗碑林”,原来这里是吴氏后裔前来鸿山认祖归宗所立,因为后代众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规模颇大的碑林。还有一些地块空着,以后还陆续会有吴氏后人来认祖吧。
让我们惊讶的是门口的一块碑,上书“古吴泰伯丝绸之路起始地界无锡”,原来泰伯不仅教化荆蛮民众,还开启商业贸易了吗?这么说来,丝绸之路的开辟,还可以往前追溯到周王朝?
碑林的地面上还刻着十二生肖的图案,这是我们原路返回的时候注意到的。虽然前面也有扇门,不过没有打开,所以还得从原来的路出去。
门口有一座面阔三间的游客休息区,里面桌椅齐备,旁边还有书报架。门口有位工作人员,笑眯眯地说:“你们可以进去歇一歇,没关系的。”
泰伯景区虽然颇大,但大多数是平地,只是在后面一段有比较缓的坡度,并不费体力,我们也没觉得累,于是谢了她的好意,原路走出景区。
自由行:无锡泰伯景区
2月初春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太湖畔的明珠!江南“小城”无锡的新区究竟有多美? 14104
- 【发现中国美,水韵江苏】魅力无锡,醉美马山,禅意美学秘境 79234
- 多情秋日相约无锡,太湖畔的浪漫与情愫 7113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