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9

下梅古村茶路缘 —“武夷秘境”系列之七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12 月 人均:20 元 和谁:夫妻

       在距武夷山景区以东8公里处,有一个名为下梅的小村庄,我原以为此村属于上梅乡,实际上这是武夷镇的地界,下梅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但很多来武夷山旅游的朋友并不知道这里,前两年景区和市区均开通了前往下梅的公交,现因疫情游人较少而停开了,但从景区打车到此只需10分钟,交通还算方便。下梅古村始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盛于清朝,村庄并不大,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村落建筑面积为12.5平方米,全村现有500多户、2500多人,因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下梅。下梅村在地理上山环水抱,堪称钟灵毓秀之地,虽四面环山,山麓层叠,但当初先民选址于此时就有考虑,南、北群峰海拔高度都在800米以上,有利于减弱秋冬冷空气对流的侵扰,东、西面的山岭高度只有400米左右,有利长时间日照,而村头有梅溪纵贯南北,并与村中的当溪交汇,形成丁字形水网。发源于梅岭的梅溪全长50多公里,在清代中晚期曾发挥了重要的商贸水运作用,两岸有许多村落以梅命名,如梅岭、上梅、下梅、梅溪村等,一度繁荣的下梅茶市,其主要货物通道就是通过梅溪外运。

下梅古村导览图

        下梅村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古朴风貌,乡土气息浓郁,别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以及古街、古井、古码头、古集市,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在福建一提到“三坊七巷”,人们往往会想到福州古城建筑遗存,其实在下梅村也有“三坊七巷”,那就是少微坊、中坑坊、百岁坊;达理巷、鸭巷、新街巷、芦下巷、邹家巷、东兴巷和下陈巷,虽然现在这些古坊古巷大多已成遗迹,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下梅村的繁华景象。下梅古民居独具风格,人文景观资源丰富,至今仍保留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座,成为古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民居布局错落有致,巷道曲径通幽,结构精巧的闺楼、书阁、别业、花园、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门面多饰砖雕、吊楼,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也一应俱全。为了采光、集雨、通风,各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摆设长条石花架,供户主养花、赏花,外部结构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民居门楼大都饰以精美的砖雕,体现豪华和富贵,砖雕以浮雕为主,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风物花卉等,图案讲究精雕细刻,人物造型逼真。石雕主要用在础石、门当、石鼓、花架、池栏、井栏、水缸等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不失为赏用兼备的工艺精品。古民居的木雕亦是精彩纷呈,有挑梁、吊顶、桌椅、栏杆、窗棂、柱础等,尤以窗棂为最,窗户以透花格式为主,为四至八扇为一樘的格扇窗,图案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植物、人物、祥云为题材。

下梅村小巷

在下梅村古民居中,以西水别业、隐士居、大夫第最为著名,我们从停车场的旧村部右侧小巷进入,首先来到的是西水别业,此屋的主人为下梅首富邹家的创始人邹茂章,这邹家乃下梅村的望族首富,祖上原籍江西南丰,邹茂章于清康熙初年来到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下梅,先以砍柴烧炭为生,后四弟邹英章也来到下梅,两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及贩茶,逐渐薄有产业,康熙十八年(公元1694年)乃将父亲及兄弟从江西南丰接至下梅居住,邹家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终于发展成为闽北有名的商贾,取得成功后建豪宅70余座,大兴土木修当溪、建码头、立家祠、设文昌阁,邹氏的田产很多,不仅下梅有,还在曹墩等地购置田产,并设庄收取田租,用于家族公共开支。西水别业虽然门面不大,但墙上的砖雕富有特色,保存也完好,里面有一个“婆婆门”很有特色,虽然你曾经见过各类的屋门,但是这里的“婆婆门”应为一绝,其门框有如芭蕉叶状,看那门形曲线优美,凹凸有致,让人浮想联翩。这扇特殊的门是由邹茂章之妻张氏设计,并成为选取媳妇身材的标准,不仅要有一定的高度,还要有良好的身段,据说走到门中屈膝微坐臀部镶入凹处,抬头将背部靠向凸处,只有达到门框形状的身段才能进邹家门

西水别业大门
“婆婆门”

穿过长巷从后门进入隐士居,这是下梅最古老、面积最大的老房子,也是村里最早的名人故居,为明代程春皋所建,格局为“四门五厅”,加上前门、后门共六道门,连通着五层厅堂,进深达80余米,上一层台阶就是进入一层厅堂,每级台阶高约半尺,自外向内递升,当地人把这种平面布置称为“步步高”,现已辟为“饮闲堂”茶馆,其门面比西水别业大多了,砖雕工艺也非常精湛,看来古人建房对门楼都极其重视、耗资巨大的,这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脸面,财富和实力都基本体现在门面上了。

隐士居正门砖雕
隐士居正门砖雕
隐士居正门砖雕

走出隐士居,前面就是下梅村的中心地带,当溪从此穿村而过,此溪原是一条自然过水坑,发源于村南的芦峰支脉大元岗,在下梅村头汇入梅溪,从源头算起全长2000多米,其中穿过下梅村的地段有900多米,当溪将村庄一分为二,是下梅村落的“中轴线”,临河的街道大多建有廊棚,还有一溜“美人靠”坐椅,颇有些浙江西塘水乡的风韵,只是溪流窄小一些,时值秋末初冬,各家门口散坐着一些晒太阳的村民妇幼,一派悠闲自得的乡村气象。

当溪
当溪
当溪

我们跨溪过桥走到对面,首先看到的是大夫第,此宅为邹氏祖房,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为庆祝户主邹英章60大寿而建,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因邹茂章诰封中宪大夫、邹英章诰封奉直大夫而得名,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当时邹家并排建了6栋房子,全长116米,最宽处40多米,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的大夫第为主人居住,其余几栋为书房,客房,偏房等,门口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砖雕的门楼位于第二进,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得体,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进去,门楼四纵并列,各室旁门相通,两厢的隔窗均饰以木雕,分别雕刻蝙蝠、花卉、几何图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二厅三进的建筑格局,设有厢房、书阁、小花园等,处处都在述说着主人当年的富贵与显赫。

大夫第
大夫第砖雕

大夫第的左侧就是邹氏家祠—下梅村的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市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只见门楼高耸,气势非凡,两侧墙上砖雕图案丰富多彩,技艺精巧,美不胜收,高高的马头墙层层上升,傲然翘立,门楼左右是“木本”、“水源”两幅篆刻横披,意思是说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深植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圆形砖雕图分别刻着“文丞”、“武尉”,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门础上立着一对抱鼓石,构成了“户对”,门楣的上方原来是四只半尺左右长的雕花石柱,称“门当”,门当户对是建筑部件,起着镇宅求安的作用

邹氏家祠
邹氏家祠
邹氏家祠
邹氏家祠

祠内大厅正堂神坛上供着祖先灵位,每至清明祭祖时还要供奉邹氏艰苦创业时的扁担麻绳,借此激励后人要知道创业的艰辛,不忘祖先功德,下厅是用于搭建临时戏台的场所,顶上构建是藻井,两侧是厢楼,供听戏时用,这里每年举行春秋两祭活动,除祭祖外还请戏班唱大戏。邹氏家祠和大夫第均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点,此外村里还有一些古宅,里面都是以前茶商生活的地方,这些大户都建有小后院,里面设有莲池、山石、花木盆景,体现主人的雅趣闲情,此外村口处的祖师桥也有些特色,但原桥已于1958年建公路时被拆毁,现桥系重建。

祠堂内景
祠堂内景

     

村口祖师桥

       下梅不仅是个古村落,还有一个更显赫的身份—中俄万里茶路的起点,这个小村在清朝初期已是武夷茶外销的集散地,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乾隆年间下梅已发展成崇安最大的茶市,商贾云集,热闹非常,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武夷岩茶主要在下梅集运转销,从这里走梅溪水路运出,出口国外,远销欧洲。说到这里的茶商,有一家人是必须要提及的,那就是大夫第的邹家,其住宅和家祠坐落在下梅村的中心位置,也彰显了邹氏家族对于下梅村的重要性。邹英章在广东经营茶叶长达30余年,是武夷山至广东澳门茶路南线的开拓者,也是第一个把茶叶通过厦门出口到欧洲的中国人,当时武夷山岩茶还没什么名气,因为茶产量低,采摘费力,可谓长在深山无人识,邹英章在主掌邹家后迅速采取行动,大力发展武夷岩茶,使之成为东南地区数一数二的茶叶经销基地,后来又与山西省榆次的常氏晋商合作,每年获利多达百余万两银子。据《常氏庄园儒商文化书系·榆次车辋常氏家族》记载,1638年蒙古汗王曾送给俄国沙皇200包茶叶,随着俄罗斯上层贵族的痴迷,茶叶逐步走进百姓生活之中,成为家庭中必备的饮品,但当地并不产茶,晋商常氏看准这个商机,最早南下寻求货源,1718年来到武夷山,第一站便是下梅村。

中俄万里茶路起点

初来乍到的常氏看到邹氏在茶叶交易中注重诚信,遂与下梅邹氏“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邹氏腾出商号的仓库和厢房,给常氏储存趸下的茶叶,还为他们一路风尘远道而来的10余峰骆驼搭建喂料棚,当地人们第一次见到庞然大物骆驼都觉得很稀奇。晋商常家与邹氏达成协议,共同出资在下梅设立茶号,雇请当地茶工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乌龙茶、砖茶,运往蒙古及俄罗斯,常氏在武夷山也经营茶园种植,同时还拥有制茶作坊,独立生产茶叶,学会了制茶技艺。清康熙年间邹氏出巨资对当溪进行全面改造,除将当溪南北岸坡改造成街路外,还在当溪各段修筑埠头9处,使之更适合发展水运,人们将其称为“小运河”,晋商对外发货时,满载茶叶的竹筏就从芦下巷口河埠下水,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北上的茶叶通过梅溪水路运至崇安县城,经双方共同验押后,雇用当地工匠达千余人,用车马运至江西沿山县的河口镇,改由船帮水运至汉口,过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尔后再用马帮驮运,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最后用驼队穿越一千多公里的荒原沙漠,终点为中俄边境口岸城市的恰克图,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

中俄万里茶路示意图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中俄茶叶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19世纪开始清政府同俄国的茶叶贸易进入了辉煌时期,茶叶出口量逐渐超过棉布、丝织品而跃居第一位,茶叶出口俄国已占当时两国贸易额的88%。1857年,马克思在《俄国对华贸易》一文中说:“在恰克图,中国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 恰克图这个昔日的边境小沙丘,也由于贸易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繁荣一时,这条兴盛了近两个世纪、全长5150公里的“茶叶之路”就此进入繁荣阶段,史称中俄万里茶路,下梅这个偏于武夷山东隅的小村就这样这条茶路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万里茶路第一村”。下梅邹氏与山西常氏精诚合作100多年,也学到了晋商的经商之道,由单一的茶叶交易到贩各类货物,生意日隆,交易多元化,资产遂增,邹氏投入重金购骆驼,用驼队运货到恰克图交换皮货、药材,换洋铁、洋油、洋火等,如今邹家还保存有从恰克图带回的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箱及邹氏茶庄号“景隆号”、“集春号”及验押茶货的“素兰号”木印模等,这些都是下梅邹氏当年与晋商进行武夷岩茶贸易时使用的实物遗存。这条万里茶路兴盛于17世纪,未落于18世纪中期,途径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是继丝绸之路后中国又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商道,虽然开辟时间比丝绸之路晚了千年,但经济意义和巨大的商品负载量比起丝绸之路毫不逊色,万里茶路不仅成就了下梅邹家,同时也成就了武夷岩茶。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武夷岩茶又改为闽江而下至福州入海,运往广东远销东南亚,有的还销往欧洲,其南下贩茶的路程也有1000多公里,但武夷山的茶市中心发生了转移,从下梅改到崇阳溪畔的赤石渡口,盛极一时的下梅村慢慢走向衰落,后来陆路开通后,水路更是渐渐萧条,这里也繁华不再,游人们只能通过富商巨贾留下的豪宅深院来追忆当年的景象。今天除了我们一行人,村里几乎看不到外来游客,显得十分安静,小桥、流水、人家、风雨廊、美人靠,古朴中透着婉约,午后坐在长廊上晒晒太阳也是很惬意的。

下梅古村
下梅古村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下梅古村茶路缘 —“武夷秘境”系列之七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