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9

徽饶古道精华段(十堡、察关、虹关、岭脚古村)、篁岭晒秋两日游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10 月 人均:400 元 和谁:夫妻

既然这次要到徽饶古道,那就简要介绍一下古徽道和徽饶古道的区别,因为十一去石台古徽道走了一段,到底两者有没有分别,下面好好聊聊:石台县仙寓山处于徽州和安庆之间,安庆曾经是安徽的省会,这里也是安庆通往徽州、江西、福建和浙江的交通要道,因此留下了一条历史悠久的古徽道。

古徽道在古代所经过的地方有池州、屯溪、景德镇、上饶等地,这条线正是古徽州风景最美的地方。

自古以来,休宁、婺源两地古时皆属徽州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其中婺源县在民国时期才从安徽划至江西,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婺源都在徽州府治下。故休婺地区实则一脉相承,只看那家家户户的白壁灰瓦马头墙就是了。

徽饶古道:由徽州府城至江西婺源县,进而向南可通江西省饶州府。古道最高点的分水岭为婺源的浙岭,是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的边界,立碑“吴楚分源“。春秋时,浙岭为吴楚(国)划疆之地,至今岭脊尚存一方碑高1.7米、镌刻阴纹隶书“吴楚分源”青石界碑。文字笔力刚劲,为清康熙年间着名书法家詹奎所题。现在这里是安徽省和江西省的界山。

通过上面的叙述,古徽道应该是从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到江西的上饶,徽饶古道应该是从当时的安徽徽州府到江西的上饶,徽饶古道应该是古徽道的一段。

我们此次跟随户外团只走了徽饶古道其中一小段:浙源--察关--虹关--岭脚(由于正在修路,车辆无法到达岭脚,如果徒步来回需要1个小时,就没去)。

网络图片示意图:跟下面图片和地图比较,浙源到察关、虹关、岭脚基本直北方向,该图只是示意图,大致方向不能搞错。

网络图片:该图很细致,驴友画的,挺准确,徒步游览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图片:吴楚分源界碑,吴楚分源于浙岭之巅,浙岭,脉由五龙山逶迤而来,峰峦相接数十里。形势险要。古为兵家要冲,亦为婺源东北主要屏障,古为徽饶必经通道。

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瑶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余路段多为公路利用。古时,此道为婺源和徽州的联系通道,婺源茶叶由人力通过此道挑运至休宁龙湾,然后由水路或陆路运屯溪;由屯溪运去食盐、布匹、粮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现存徽饶古道精华段位于休宁县樟前村和婺源县浙岭乡境内,以樟前村履安桥为起点,浙岭乡岭脚村为终点。古驿道不等同于一般的青石板路,有一定的宽度要求,以满足当时官员的八抬大轿和马匹安稳通过。古驿道上亭很多,观音亭、熊志亭、万善庵、五猖庙、同春亭、燕窝亭、松珍亭等,有的精细,有的简陋,依山而建。一小石屋,面积数平米,内设石凳,为过往路人游客遮风避雨,提供茶水。此段古驿道“七上八下十八折”,与松珍公路和浙岭公路形成一个完好的旅游线路图。2014年5月11日,多位徽州学爱好者发现”吴楚分源“古石碑被盗,一块被打碎另一块被扔河中。

                                                               很有历史感的照片,是不是这个碑被盗

徽饶古道是古代徽商进入江西最重要的经商通道,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整个路线经由徽州府衙到达江西饶州府,全长百余里。整个路面全部是由麻石板铺砌而成,所有石板由人工雕凿,整个工程极其耗时耗力。历经时代变迁,如今的徽饶古道因为风景优美、延线民风淳朴而吸引了无数人来此旅游观光。旅程适合徒步进行,那么最好徽饶古道徒步线路图是怎样的哪?从安徽省休宁县的漳前村开始,可以走到江西省婺源县的虹关,现在是徒步旅游的热线。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

徽饶古道它是古徽州和古饶州的通道和桥梁,是古吴国和古楚国的分水岭,饶州的茶和徽州的墨由它开始流向四方八方。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

我们户外团一行一路高速从婺源北下高速,沿S303(国省干线公路命名编号调整以后的公路编号,浙源龙天塔至岭脚正在修路)大巴车艰难前行,先到浙源龙天塔游玩。

                           服务区停满了出行的车辆,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拉动旅游经济的增长。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徽饶古道深度游的游玩攻略:先人不辞辛苦修建的古道保存至今,徒步古道就像是在阅读她一样,感受历史,欣赏美景,得到的是不一样的心境。徽饶古道全程:33Km休宁县汪村——桐子岭——连坑——石屋坑——塘窟——婺源沱川——理坑——白石坑——虹关——岭脚(耗时约13小时),为了方便叙述,资深驴友把适合徒步的古道分段介绍,此行程大概需要三天时间,您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段或几段来走(分享、点赞就是支持)。

休婺两地古道户外徒步攻略如下:

第一段(桐子岭古道):休宁县汪村--桐子岭--连坑--石屋坑,8公里,3个小时左右。汪村经桐子岭到连坑间有一条古道,古道不长,但保存得很完整。石屋坑村位于安徽休宁西部边陲,与婺源毗邻,是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之一,是当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石屋坑是个沿溪而建的小山村,溯溪而上翻山越岭可以抵达婺源的鄣山顶村,中间有岔路可以直达六股尖。独特的生态的环境,让这里的冷水鱼远近闻名,现在已卖到50元一斤。

第二段(塘窟古道或石沱古道):休宁石屋坑(或者先到岭脚村)--塘窟--婺源沱川。8公里,3个小时左右。从休宁石屋坑茶厂旁的一条小径上去,全程石板路,每五里一座歇脚亭,第二亭子处在桠口位置,后开始往下行,到达婺源的村庄叫塘窟,徒步结束。这里离沱川还有五里,有村村通相连,但无班车,可让当地人叫车或继续徒步到沱川。 沱川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最北端边陲,村中古宅众多,河边柳枝倒悬,景色很美,吸引了许多美院的学生来这里写生。沱川周边景点很多,建议在沱川附近游玩一下,并住宿沱川(如果到的早时间充裕,也可以到下一站点虹关住宿)。沱川附近的理坑、篁村、溪头已被开发成景点,沱川的旅馆很多,来这里不用担心住宿。点评:此线路是沿六股尖横切,石板路保存完好,途中少有岔道,强度中等。

 第三段(沱虹古道,徽饶古道的一段):沱川--小沱--白石坑--虹关。15公里,4小时左右。 白石坑到虹关有个岔路口,左行沿石板路平走。

第四段(徽饶古道的一段):虹关--岭脚。2.5公里,不到1个小时。可徒步可搭车。我们此次走的应该是此段。

第五段(浙岭古道的一段):岭脚--官坑。8公里,2个小时。 途中有惟一的岔道,直走,点评:这是一条成熟的徒步路线,油菜花开了的季节,每天都有驴友涉足。

古道七上八下(上七华里,下八华里),全程青石板路。第五段可以改为从岭脚走古道北上到休宁板桥乡漳前村。从岭脚村后出发,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犹存,行至公路前行5米,寻到盘山古道的入口。古道时有时无,与公路纠缠在一起,需仔细找寻。爬至海拔1116米的浙岭,岭顶有古亭、古碑,亭为“同春亭”,旁边石碑上刻有“吴楚分源”四个大字,此碑为仿制品,原碑在婺源博物馆。下行走一小段公路,寻得古道入口,此段古驿道保存完整,路遇一亭谓“继志亭”,为规整青石彻成,沿青石板路蜿蜒而下与溪流平行,出古桥至公路,到达梓坞村,继续前行至漳前。 点评:这是徽饶古道的一部分,现在已修通了沥青路面,古道断断续续,需仔细找寻入口,其中需翻越徽饶古道的最高处——浙岭。

第六段(觉岭古道,徽婺古道的一段):婺源官坑--休宁凰腾。13公里,3个小时。觉岭古道位于休婺交界处,海拔1072米。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古道是用清一色的规整青石板,铺在蜿蜒曲折的山径间,绵绵不断地向前延伸。觉岭古道沿途生态优美,古道的石碑、歇脚亭犹存,阳春三月,梨花、杜鹃花竞相争艳。二十五华里的翻山越岭,途中林密壑幽、深涧飞瀑,风景秀丽、植被丰富。觉岭古道曾经是连接休婺两地的重要通道,而它的行走功能早已被废弃,现在用“人迹罕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点评:为古时连接休宁至婺源的古道之一,最高处为觉岭。前半段为石板路,后半段为不规整的青石路,到篁腾林场的岔道要注意,左行是对的。以上六段加起来,从休宁汪村镇出发,最终返回休宁的板桥镇凰腾村,大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或实际情况安排途中住宿或露营(沱川,虹关,官坑等地都有客栈可以选择)。此乃非常棒的一个户外徒步露营线路,古道风光无限好,古道图片大家可以百度图片浏览。到达官坑后,也可以走婺源官坑--裔村--登顶五龙山--休宁里庄村(回岭古道),约30华里。从官坑出村左拐上老桥,沿田间小道前行,翻一小岭下公路后,进入裔村。裔村分为上下村,村庄为典型的徽派民居。古道穿村而过,沿溪水蜿蜒而上,往左跨过溪水过岭脚亭、半岭亭至回岭洞。回岭海拔742米,坳口有一拱形石门洞,上题“峡挹”二字,回来查了字典仍不得其解。 过回岭有岔道,直下全石板路到休宁回溪村,往右山路到休宁里庄,有点绕远。 点评:此线路为古时裔村至休宁的古驿道,青石板保存完好,只是古道少有维护,竹枝、箬叶丛生,颇显荒凉。

以上是笨骆驼(资深驴友,谢谢你)查阅多方资料,对比考证后,加以户外徒步的需要,对皖南赣北交界处的这几条保存尚且完好的古道进行一次整理。其中的古道笨骆驼也不曾走过,就是因为想去走走才感兴趣并作此整理,将来肯定用得到。在这里,笨骆驼要感谢户外先辈们用脚实际丈量这些古道后留下的宝贵资料,也希望笨骆驼的这番整理对其他朋友能有所帮助。休宁婺源界内有数不尽的古道,笨骆驼能力有限 ,不足或错误之处请不吝赐教,谢谢!

浙源龙天塔耸立在浙源乡政府所在地凤山村头小溪旁。始建于宋,后毁,复建于明万历年间。传因凤山村多火灾,村人遂建此塔以镇火神,并取名“龙天”,与“凤山”村名呼应,有“龙凤呈祥”之意。塔高30余米,为砖石结构,六面七层。腰檐层层展出,其宽度向上逐层递减,每层檐角悬吊有铁风铃,每当风起,铃声悦耳。内置木制扶梯与楼板层,扶梯而上,登顶层远眺,尽收古老的千烟之村于眼底。

赏古屋飞檐戗角与天空的灵动;惊周遭山脉奔塔而来的气势;听古老得尽乎于传说的故事,让人不经意里错越时空。龙天塔耸立在婺源县北,浙源乡凤山村头的浙溪之畔,该塔始于明万历年间。相传建塔前凤山村多火灾,村人遂建此塔以镇火神,并取名龙天,与凤山村名对称,有龙凤呈祥之意。

这个地方比较幽静,只有我们一张大巴车前来探秘,但是村中那个大姓“查”,却是如雷贯耳。

婺源凤山村属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政府所在地,建村历史悠久,有1030余年,全村2000余人,大部分为查姓。

在龙天塔旁,春天有樱花含笑,绿柳傍溪。青山如屏,田地上油菜花飘香。粉墙错落,店铺门对公路,车声不断,人影不绝。浙溪潺流,晨昏可见溪边的浣衣身影。

龙天宝塔旁就是一方矮矮的石坝,清澈的水流穿行而过,溅起点点水花,油油的水草在水底招摇,或隐或现。跟着大部队悠哉悠哉,浏览半个小时左右上车往北前往十堡村,沿途路面正在大修。

正在修路,大巴车停在公路边,大部队步行到村口。

300米左右到达村口

村口一古樟树。

一座麟济桥雄踞十堡村水口,红栏青瓦,气势非凡,桥中央供奉着禹王,上书“中流砥柱”匾额,以堵洪水泛滥之灾,迎浙水长流之福。

桥侧绿树如茵,古木参天,掩映着村中的白墙黛瓦,远处山峦锦绣,美不胜收。

穿过麟济桥右转就是十堡初级小学,白墙上写着醒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于2003年集资重修,另一边的墙上写着每一位捐助人的名字。《欢乐颂2》也曾在这里取景。

村中小径,狗狗真乖,见到这么多人一声不吭,跟没看见一样,一点都不热情。

村子不大,十五分钟游完,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出村口

十堡村口标语不错。

继续步行300左右到达网红打卡地:察关村祭酒桥。

2007年被评为"中国经典景观村落",“徽州最美水口”,1974年由祝新运先生主演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外景拍摄地,也是电影《捕蛇少年》的拍摄地;2016年电视剧版《致青春》的主要拍摄地。察关水口主要包括文昌阁,祭酒桥,祭酒厅,28棵古树(古樟树,古枫树,古苦槠树,古栎树等),印石浮纱,徽饶古驿道,岚山庙溪。

察关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北部,现属于虹关村委会管辖;

祭酒桥,长约42米,宽约6米,内高约7米,跨径约14米。又名寡妇桥,号称“中国第一寡妇桥”,由于徽州山多地少人多,大部分人很早就外出经商,徽州地区多老幼和寡妇,相传此桥建于南宋中叶,距今已有800多年,后因年久损毁,由村中一寡妇四方募钱,捐资照原样复建。

桥上本有石栏,后村人念其功德,特将石栏拆去,取无栏(男)之意。故该桥又名“寡妇桥”。时至今日,村人每逢婚嫁喜事,必不行经此桥,不惜绕道远行,以避“寡妇”之讳。

“28棵古树(察关樟树,古枫树,古苦槠树,古栎树等)组成的古树群,参天而立,斑驳的树干上交错的虬枝在春风的摧促下绽出了簇簇新枝,洒下了一片绿荫。这些古树全都绕着一座单孔石拱桥而种,当地人取“二十八星宿(秀)拱月”之意,就称该桥为“秀拱桥”。

好照片都是抓拍出来的。印石浮沙,人站在石拱桥上向上游望去,河中卧着一块大如巨鲸,状若宝印的磐石,那就是“印石浮沙”。相传村中哪位学子能撼动此石,日后定能“高中状元,贵为将相”。

网红扮演者,脾气挺大的,差点顶到人

文昌阁旧址,这里是昔日察关学子寒窗读之所,只剩下凉亭一间,虽有些破旧,但马头墙、飞檐、戗角、黛瓦仍彰显徽派气息。

文昌阁旁边的古樟,一看到这样的古樟就感叹村子的古老。

察关村门牌

詹氏宗祠:老粘(可根)应该来看看

这个老房子是当年生产队开会、炒茶、闲谈的地方

屋内带有时代烙印的标语。

如果还是按老路子干,八辈子也赶不上更超不过世界先进水平,想想现在的生活,全国人民真的要感谢邓公。

这样的老房子,全国数不胜数,国家应该设立专款,村里报计划,修旧如旧,加快维修。

墙体还可以,所以维修花不了多少钱。

讲的好啊。

剪影挺高哦。

即将到达虹关古村:虹关位于婺源县浙源乡北部,建于南宋,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虹关村坐落婺源第二高峰——高湖山南端,村庄背枕青山,面临清溪,整个村落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达到了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神美意境。

路边的新建筑挺多了

该村由唐朝庐源先锋兵马使詹必胜之子詹之谏(詹初下第九世)于唐僖宗时所建,迄今一千二百余年;是现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巴金先生的好友詹剑锋先生的故里。村中房屋部分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满青石。虹关通津桥。

浙源乡虹关村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至今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保存完好。

村中美景不少。

村中老建筑改建的别有特色的民宿。

好多小朋友在写生。

虹关村导览图。

大大的铜钱。

村中曲径通幽。

画画需要灵感,反正我是比较佩服画画的。

就在这个千年古村的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树龄已有1000余年,胸径3.4米,高约26.1米,冠幅3亩许,被誉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虹关古樟植于唐代,树高26.1米,直径3.4米,冠幅达3亩,气势非凡,1994年中央电视台就这棵樟树专门作了报道,它自浙源河边直冲天界,似一把大伞,树枝伸出,巨大的冠幅遮天蔽日。有诗称:“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

关于古樟的年龄,众说不一,一般认为当在千年左右,而古樟旁的古驿亭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或许能给我们以些许启发。

古樟树底,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蜿蜒远去。虹关于南宋建炎年间建村,“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因名虹关,又名虹瑞关。

虹关村中之徽饶古道。

小憩中。

对联不错。

古樟古村老人:目之所及,皆是回忆。。。。。。

标语何处寻,唯有古村中。。。。。。

小巷深深。

应该讲所有人都离不了,曾经应该门可罗雀。

这个家训可以。

看来你曾经听过三家村夜话。。。。。。

小时候曾经骑在这样的树木上吃饭,而且从枝丫上栓两根绳子下来吊个木板,碗放在上面,不过那是枣树。。。。。。

一人一牛一狗一世界,多少人羡慕多少人又能静下心来。。。。。。

宋村一角

大巴车只能到达这里,前方通往岭脚的路正在修。

这个拱桥应该翻修时间不长。

虹关通往岭脚的一处小众景点,步行还有2公里左右就能到达岭脚村,岭脚村是散落在浙岭脚下几个村庄的统称,古村基本差不多,大家一致意见:不去了。,

山羊一只,一方水土养一方羊,想明白了,在哪都一样,跟我在太行山大峡谷看的羊基本一模一样。

虽然是周末,没有看到其他驴友或户外旅行团,只有我们一张大巴车巍然屹立,那些藏在山区的村子和徒步的路上很少有人探访,我们这个户外团就是想探寻最原汁原味、古朴自然的村落,走在那乡村田野间,用脚步去丈量中国最美的乡村,用心灵去寻找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

岭脚村的一个标志性古樟。虽中空,仍屹立。

假如我们到达岭脚村后继续前行,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犹存,行至公路前5米,就能寻到盘山古道的入口。古道时有时无,与公路纠缠在一起,需仔细找寻。爬至海拔1116米的浙岭,岭顶有古亭、古碑,亭为“同春亭”,旁边石碑上刻有“吴楚分源”四个大字,此碑为仿制品,原碑在婺源博物馆。下行走一小段公路,寻得古道入口,此段古驿道保存完整,路遇一亭谓“继志亭”,为规整青石彻成,沿青石板路蜿蜒而下与溪流平行,出古桥至公路,到达梓坞村,继续前行至就到达了漳前村。

 在婺源 的几大徒步线路中,从脚岭到浙岭到漳前村到板桥乡所在地到呈村到官坑的徒步线路更是深受驴友们的追捧。我们此次没有继续前行,做大巴车原路返回一个小时到达江湾住宿。

因为我们人多,吃饭在这个地方,住宿分三处。

吃过饭以后步行300米到达另一处住宿的地方。

我住在这个民宿,干净整洁。

江湾夜景

江湾正在举办什么活动。

10.31号清晨的江湾,G237穿村而过。

早饭后一个小时左右到达篁岭。篁岭景区,即婺源篁岭旅游度假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东南7公里的石耳山脉,面积5平方公里,2014年开放试营业,距婺源县城距离39公里,江湾高速出口距离9公里。

席慕蓉说过: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等到了婺源篁岭,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因为篁岭建村于明代中叶,已有近六百余年的历史了。

正在等待缆车,篁岭联票(门票+索道往返):145元/人。

篁岭梯田叠翠铺绿,村庄聚气巢云,被称为“梯云人家”。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景区由索道空中揽胜、村落天街访古、梯田花海寻芳及乡风民俗拾趣等游览区域组合而成。

在揽车上欣赏到了绿油油的层层梯田,据说春天的时候是一片油菜花海,很漂亮,也是游客最多的时候。

2014年5月15日,婺源篁岭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如今的篁岭分为山下新村和山上古村。山下新村是当地居民生活区,村里家家都建起了联排别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村民安居乐业。山上古村开发成了篁岭景区,区内景物以篁岭晒秋、梯田花海、山寨村落、徽派古建等为主要特色。

篁岭古村,从前它也是古徽州“一府六县”内的一份子。从婺源县城到达篁岭,还有将近40余公里的路。婺源旅游分为东线、北线和西线,篁岭就处在东线的位置上。

古村必然有古树,古树多了就成了森林隧道。

大部分人知道篁岭,都与篁岭的“晒秋”分不开,因为篁岭晒秋名声很大。其实在古徽州地区,老百姓在秋冬时令晾晒农作物,是一种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因为大部分山区地貌,居民的宅基地寸土寸金,没有院子,只能借高处来晒。只是在篁岭看晒秋,比起其他地方来,更加觉得震撼。

刚入篁岭,便能看到晒秋组成的篁岭字样。如果你想看晒秋,需要穿过天街古老的街道,跟随着涌动的人群,之后,篁岭晒秋便会出现在眼前。屋顶上,红彤彤的辣椒,金黄色的菊花,黄灿灿的玉米让人无法挪开眼球。枫叶、柿子树与古老的建筑形成一幅完美的山村秋色图。

秋天,像一张巨幅画卷,载着这世间最绚烂的色彩,扑面而来。若问中国的秋天哪里最美,篁岭晒秋必是不能错过的。进入11月,篁岭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来到篁岭上,渐感秋风凉;美景何处觅,柿子迎风扬。

天街小雨润如酥,晒秋美宿独一处;今日天空多晴朗,来年再看近却无。

篁岭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桥六井”布局建设。篁岭天街长388米,横贯东西,九条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村庄的各个角落。天街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两边商铺林立,各种该地特色的业态在此汇聚:这里有婺源三雕之一的木雕在现场雕刻、修复,有民间艺人制作竹编用品,工艺画伞,现场作画等。 

篁岭古村,建在一座海拔不到500米的山坡上,山村依山势而建,从山顶向山腰间蔓延。全村约有一百多栋古徽州民居,黛瓦白墙,飞檐拱门,全部被村子周边山体上的树木所掩盖。古村的中间,是一条约有千米之长的街道,当地人称之为“天街”。因为古村时常会被山间的浓雾所笼罩,时隐时现的街道,犹如天上的街市一样。

晒秋美宿,值得一住,前提是口袋里要有碎银子才行。

为什么是许小美。。。。。。

由于篁岭地无三尺平,村庄平地极少,屋顶架晒成了主要晾晒农作物的主要场地。篁岭人家为顺应自然地形,家家户户在顶层全层拓开搭起晒架。同时,晒架与屋顶的高低对比,加上篁岭全村房屋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使篁岭晾晒更具层次感。

好一幅晒秋图,美化的了。

篁岭村位于婺源县东北部,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因其依山势而建,有着“悬崖上的古村”之称。篁岭村由于交通不便且有地质灾害隐患,当年许多村民因此离开家乡向外谋求出路,村里180多户人家陆续外迁后仅剩60余户。

沿天街悠哉游哉

如果是自然脱落,你信吗?只能讲主人独具匠心。

山岗上所有的民居,全是围绕着天街而建的,从天街上引出的岔路,可以通向每一栋居民家的门口。

因为是山坡地,村民家几乎没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晒,只能借天了。所以几乎每家的房子,二楼必定有木檐挑出,临空架在窗户的下方,这便是村民用来晾晒衣被和农作物的场所。

随便看随便拿随便挑,就是不能随便带走。

这样一个濒临消亡的古村是如何成为“中国最美乡村”呢?2009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过与县、镇两级政府协商,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下同),建设安置房68户,老年、单身公寓24套,并配套基础设施,对篁岭村的320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

篁岭晒秋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晒秋的“秋”是指丰收的果实,所以晒秋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农作物可晒。

旅客,为一睹闻名遐迩“晒秋”的风景而来。

2014年国庆节前夕,篁岭晒秋大妈用粮食晒出了一幅国旗为祖国庆生,各大媒体争相刊载。

如今,篁岭晒秋不仅是一道景观,更是成为了“最美中国符号”。

保存完好的五桂堂,五桂堂是徽派古建筑中典型的官宅,宅子的主人姓曹,生有五子,故名“五桂堂”,寄寓五子登科,子孙满堂。。。上面有小姐房、丫鬟房等,值得一看。

篁岭,每年都会举行晒秋节,欢庆丰收。每年的六月六,是中国传统的“洗晒节”,也是篁岭的“晒秋节”。因这时南方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正值雨季,气候潮湿,万物极易霉腐,人们也在这一天洗晒衣服,以求吉利。随着果蔬的成熟,每年六月六、九月九,篁岭都举办为期5个月的隆重的“晒秋节”。

接下来,我们要看看篁岭的怪屋!这里的屋子究竟为什么这么奇怪,每年来这里的人又是为什么而来呢!怪屋在篁岭山顶停车场往下走大约30米,在秋季的时候,可以看到怪屋左边是梯云花海,右边是早早晒秋的人家。怪屋总共有两层,是当地最特色的景点之一。

婺源怪屋是婺源篁岭景区为游客们打造的民俗古建筑中的一种。原来是民居,后来由于有些人家造房子的时候忘了怎么排放,又或者对建筑工人交代不清,导致有一批房子造的形状怪异。怪屋的房顶是用砖头铺盖的,桌子和椅子是倒挂在地砖的天花板上,同时地板上铺的是天花板的钻块。有的朋友进去时候就好像在倒立行走,这里也成为了很多人的拍照必经之点。

怪屋就是怪

不但怪,还斜。

还有倒屋,有意思,这美女难道会轻功。。。。。。必拍照留念。

每年春天,婺源的油菜花海吸引数十万游客纷至沓来,油菜花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特色景观,曾获得“中国十大花海”、“中国美丽田园”等殊荣。

篁岭的水墨梯田被网友评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 三月,篁岭油菜花海进入最佳观赏期。 

篁岭的山上,有一间叫作“怡心楼”的老宅,其二楼,便是昔日徽州小姐的婚房,里面除了陈列一些婚嫁物品,以及婚房的装饰之外,最热闹的就是徽州民间娶媳妇的礼仪表演。

双人抬花桥、抛红绣球、夫妻拜堂、揭新娘的红头盖等,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多见的礼仪习俗,如今却在篁岭复原了。当然,只要你愿意,在徽州婚房当一天美丽的新娘也是很有意思的,这种乡俗体验,说白了,便是乡愁在今天的复原。

怡红楼内景:好温馨的地方,真想和你再次入洞房。

陪嫁多多。煤油灯真是没谁了。

这对联,讲啥呢,好好过日子吧。

这怡红楼设计的,闷了,还可以远眺。。。。。。

在篁岭,可以说是一步一景。在竹虚厅欣赏婺源的木雕技艺、在晒工坊看南瓜、辣椒、萝卜等食物晾晒前的准备流程、在五桂堂品院子里种的香柿和红梅、在半月池了解它所蕴含的意义、在怡心堂欣赏徽派民居的飞金彩绘……整个旅程之中,各景点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那种快乐久久挥之不去。

吃货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这就叫活学活用,地球人都知道的而且很平常的一句话,写在磨盘上,顿时显得这句话很有深意。

如果想要生意好,还得靠顾客。。。。。。

因为要继续游览,而且好吃的这么多,下次吧

我们往垒心桥方向,右下:1号观景台。

所以见到花草树木,一定要高抬贵手。

往1号观景台方向正在建设。

这句话放在今天,真TM有哲理;放在过去,会被人骂死。

去垒心桥方向的一个车辆进出口,游客如果住在晒秋民宿也不知道可允许车辆开上来,不过沿途没看到车。

垒心桥位于婺源篁岭旅游度假区内,是电视剧《欢乐颂2》的取景地,垒心桥上赏花海,看“大地之心”,同心锁和许愿树成为情侣们合影胜地。 

垒心桥全程长达298.15米,距地面垂直高度达97米,中间段48米铺设玻璃。从垒心桥玻璃桥面向下窥探,山林、怪石、溪水尽收眼底。到垒心桥对面不想走回头路可以坐溜索到1号观景台上面的天街。

一上午没看到坐溜索的,投资溜索的要哭死(纯属开玩笑哦);不好意思,我们也返回小憩了。

如果坐溜索就是到达这个位置,少走一段回头路。

其实在篁岭,在梯田边上的一号观景台下,还有一处独特的爱心锁和爱心湖,透过爱心锁,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爱心造型的水池,尤其在春天,开满油菜花的时候,碧绿的池水与黄灿灿的油菜花相互辉映,能勾起无数遐想。

从垒心桥方向返回进入天街:如果我们住在山上,夜行天街,听石板路上的脚步声,那将是何种意境。篁岭天街,是游客必经之路,只是你有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几百米的天街石板路上走过,有没有静下心来,聆听自己的脚步踩在青石板上发出的回音。

篁岭天街,其实不单单是一条连接村民家的路,它还是一条古栈道,是古人翻越篁岭山岗,挑着担子去婺源、上饶,以及邻近的浙江地区的唯一一条“茶马古道”。这条古道,依旧是青石板铺设,石板的缝隙已经被岁月磨去了棱角。马帮会赶着马从青石板路上走过,而普通百姓,只能肩挑手扛,沿着天街去向自己的目的地。

白天的时候,因为行走于天街上的游客多,兴许无法让人体会。而当夜晚游客散去时,走在天街的石板路上,或许能听到那保留在时光中的马蹄声声。

只看到这一张小货车。

好想喝一碗,可是没到中午头。。。。。。

柿子和枫叶可以晒,其他的算了吧。

回头走到吃货这边。仔细看照片,红裤子的美女让照片更加生动。

因为是山坡地,村民家几乎没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晒,只能借天了。所以几乎每家的房子,二楼必定有木檐挑出,临空架在窗户的下方,这便是村民用来晾晒衣被和农作物的场所。

晒秋不带字,显得没有内涵,大家看看这几个都是什么字。

篁岭古村,是建在山崖上的村落,基本所有的房屋都是朝南向阳,采光好。因为是鳞次栉比建在山坡上,古村便呈现出阶梯状,从高处到山腰间。房屋集中,朝南的一面几乎被每户每家都加以利用,等到晴天时,百余户农家齐展展晾晒,颜色和层次,自然会吸引游客的注目。所以篁岭晒秋,几乎涵盖了古徽州地区百姓晒秋的所有形式和内涵。在古徽州地区,老百姓在秋冬时节晾晒农作物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与自然博弈下的产物。

前往花溪水街。

篁岭处处皆风景,一点不夸张。

古戏台,估计也是开会的地方。

水口雨林坐落在篁岭水口林位置,集休闲体验,绿色生态,拍照打卡于一体。水口雨林四周古树繁多,有红豆杉、香枫、樟树、糙叶树等,地面上热带植物种类丰富,加上溪水的融入和水雾的营造,负氧离子含量高,为现实版的“绿野仙踪”。森林和水雾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感受,还能有效降温。

花溪水街是婺源篁岭旅游度假区除古村天街外,又一条商业娱乐街。

项目设计缘起:2017年6月24日,婺源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篁岭景区也未能幸免,村内多处山体滑坡,造成许多植被冲毁,特别是村口竹林部分的滑坡对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

当时的水毁现场图

为了恢复水毁的植被和环境,景区于2017年11月启动“花溪水街”项目。此举不仅改变了篁岭自古以来缺水的历史,还打通水口与天街花海之间的双向游览线路的闭环,解决了篁岭景区旅游旺季天街游客过于拥挤的问题,显著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与流畅度。至此,实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集古村、花海、晒秋、流水等美景为一体的篁岭新愿景。项目于2019年7月1日竣工开放,历时2年,80%的工程由人工肩挑手提完成,在此特向为项目付出汗水的各工种人员致敬。

水街高低错落布置有酒吧、咖啡、甜品、茶舍、香道馆等休闲业态。

悬浮屋,网红打卡地。

水街布满水雾装置,清凉避暑,坡面上沿街布置了石磨、水碓、悬浮怪屋等景观。

花溪水街不但解决了篁岭一直以来缺水的问题,而且修复了古镇受山洪破坏的环境。

当时的施工场景,谢谢设计师们和建筑工人们,我为什么要挖出这些照片,就是要看景不忘造景人。

这么多水到底从哪而来?不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原来是建造了引水工程:石耳山海拔1200 余米,距篁岭村二十余华里,山脚与村落高差百来米,水量充沛,水质极优。将三条水涧的水汇聚在一起,建蓄水池、净水池。沿山埋设直径200毫米的引水管至村头总供水池,分流至水街,解决了水街来水的问题。

因为引来了水,现在才能见到随处可见的鲜花植物,雅致的亭台楼阁,被植物和水雾包围的街道,显得仙气飘飘。

供销社,这名字,当年好霸气。

请各位明示这三字怎么读。

不要真以为是电影学院搬到这里来了,晒秋民宿创意而已。整个天街两边,散落着八十余间外表类似普通的徽派民宅,而内部绝无相同之处的篁岭美宿。因为这些美宿,均取自于古村百姓的老宅,所以没有一间房是相同体积,相同结构,相同造型的。八十余间篁岭美宿,均要按照原先老宅的实际建筑面积,一一精心打造出来的。

走进篁岭美宿的内部,立刻会被它温馨的装饰所折服。这不是普通的客栈,而是一间间活在当世的徽式精品屋。家具是木制的老古董,精美的徽派雕刻工艺,据说是先人工匠们历经数年才雕刻完成;房间里老旧的书桌,有一盏古色古香的灯具,青花瓷的茶具,就摆放在黄色的灯光下,发出幽幽亮光。书桌上还配有徽式的文房四宝,雅兴上来时,泼墨挥毫一番,定有无数的情趣在里面。

即便你什么也不想干,就静静地坐在房间里,推开木格子的窗户,遥看屋外的山间梯田,看山崖间的风景,一股乡愁,悠然而来。

不同风格的造型,有时破败不堪的墙体也是一种风景。

又转回到五桂堂,里面的卷饼不错,还有凉皮。

篁岭古村从民居、官宅到祠堂、牌坊,处处雕饰着的“徽三雕”图案。“徽三雕”是指徽派古建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是徽派建筑中精华的部分。“三雕”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姐房,都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也不知道在里面可闷的慌。

丫鬟房要稍微简单一点。

晒秋美宿是由婺源篁岭旅游度假区打造的民宿酒店,所有房间皆由村中明清时建筑改装修葺而来,与周围徽建外观并无二致。美宿历史悠久,有商贾大院,也有官宦宅邸。外观是黛瓦粉壁的徽州百年老宅,房中设施却都是以五星级标准打造。篁岭晒秋美宿曾获得“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乡村民宿TOP10”。走在民宿巷中,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再有江南小调响起,意境应该有了。。。。。。

私塾还是小学堂内景:你想当老师,可惜你是医生。

还是老老实实当一回学生吧。

又回到柿子树下。

过去的婚姻嫁娶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流程能把人搞毁。

4个小时游览完毕,时间足够,看到这个大板凳,要夸夸篁岭,景区想的很周到,随坐随挪,很接地气。

12:10去往缆车站。

坐在缆车上,我们的蓝色大巴车清晰可见。

下午1点钟上车开路,停车场基本爆满,篁岭游客可见一斑。

这就是婺源篁岭,游客很多,而且“处处有水,户户有花”,深秋时节它又会因为“晒秋”而美得一塌糊涂。

不由得赋诗一首:篁岭晒秋美如画,我们今天领教啦;古色古香有韵味,一步一景人人夸。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徽饶古道精华段(十堡、察关、虹关、岭脚古村)、篁岭晒秋两日游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