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上午游完胡里山炮台,我午后乘公交车前往南普陀寺。车在终点站厦门大学后门停下,旁边就是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以前来过,这次是重游。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五老峰下,依山面海,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始建于唐朝末年,当时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至1067年)改名为普照寺。明末请初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厦门,就普照寺旧址复建殿宇,并增建大悲阁,辟为观音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因在普陀山以南,改称为“南普陀寺”。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序,不过因为南普陀寺主体建筑大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重修过,看上去少了点古韵。
走进南普陀寺,沿中轴线而行,过天王殿,殿内的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
韦陀如此持降魔杵的姿势表示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以南普陀寺的经济实力似不应如此。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体中心,绿瓦石柱,雕梁画栋,崇宏雄伟,集中体现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殿前石柱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
大悲殿是南普陀寺的另一主殿,祀奉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殿内的穹形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造型巧妙,不用一根铁钉,别致美观,为国内同类建筑之精华。
藏经阁位于中轴主体建筑最高层,为二层楼阁,楼下为法堂,楼上为藏经及玉佛宝殿。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三面台廊回护,圈以白石雕栏。据说,阁内藏有明版《大藏经》、影印宋《碛砂藏经》、明崇祯年间的血书《妙法莲华经》、明代的白瓷观音像等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
站在藏经阁前回望,南普陀寺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瓦,寺内殿阁依山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两侧依次升高的石构回廊回护三殿两侧,如散珠承盘,形成一个整体。
以前我到南普陀寺,走到藏经阁就回返了。这次我继续上行登五老峰,沿途巨岩有不少摩崖石刻,有些与佛有关。
来到半山腰,那里有普照寺遗迹,那里应该是南普陀寺的源头了。
继续登山,沿途有几座僧塔,回望山海,赏心悦目。
登至五老峰巅,登山观海,沿途风景不错,不虚此行。
下山,经过南普陀素斋馆。勿道山家禅味淡,也知尘俗世情浓。南普陀寺素斋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其中南普陀素饼荣获过《中国名点》金鼎奖,是厦门著名特产。据说1962年11月郭沫若到南普陀参观并品尝素菜,对其中一道当归香菇冬笋面筋汤赞赏有加,因此菜肴一半香菇为黑色,一半面筋为白色,宛如半轮明月沉入江底,遂把这道菜命名为“半月沉江”,并赋诗:“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怀通大道,五老意如何?”我因赶时间,没有在南普陀素斋馆用餐,倒是错过了。
离开南普陀寺,前往鼓浪屿。到厦门轮渡,得知这里白天只能厦门市民可乘轮渡过海去鼓浪屿,非厦门籍只有在晚6时半以后才可以,其余时间只能去东渡码头前往鼓浪屿。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我预定了下午3时半由东渡前往鼓浪屿内厝澳码头的渡轮航班。
在等候去东渡码头的接驳车的时间里,我在厦门轮渡附近海边远眺了一会儿鼓浪屿。随后乘厦门轮渡至东渡之间的免费班车前往东渡码头。
乘渡轮前往达鼓浪屿内厝澳码头。
登岸沿鼓浪屿西海岸一路南行,沿路是漂亮的沙滩美景。
鼓浪屿我已到过几次,岛上几处主要景点如日光岩、菽庄花园、八卦楼等都曾去过,但滨海路段走得不多。这次我准备沿海岸绕岛而行,看看沿途景色。
沙滩上有座已废弃的碉堡,可想当年紧张时期的严阵以待的海防景象。
沿海岸东行,先后经过美华沙滩。
过鼓声洞,来到一处美丽的转角。
走过港仔后沙滩,来到菽庄花园。
建于1913年的菽庄花园,依海建园,海藏园中,傍山为洞,垒石补山,把临海的坡面,海湾里的礁石,涨落的海水全部利用起来,围地砌阶,造桥建亭,使原本十分狭窄的一个小海湾,借四周自然美景为铺垫,变成涵纳大海,颇有层次,视野宽广的海上花园。
走进菽庄花园,来到四十四桥景点,沿着海边步道而行,依栏远眺,但见海景错落有序,园在海上,海在园中,既有江南庭院的精巧雅致,又有海鸥飞翔的雄浑壮观,动静对比,相得益彰。
远处的南太武,近处的担屿、青屿、浯屿,烟波浩渺、风姿绰约;前方的日光岩乃至海沧的嵩屿角都成了花园的外景,构成一幅动感的立体画,十分秀美。菽庄花园利用天然地形巧妙布局,架桥步栏,园内看海,极尽山海之美的意趣,是其胜于其他滨海园林之处。
走完海边步道,来到海岸山崖上,那里又是一片山景园林。远处的日光岩成为借景,近处的西式红瓦建筑也很精致。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内收藏了不少欧洲古典钢琴。
离开菽庄花园,继续沿海岸西行,前方海岸边的西式建筑是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
当年这家电报公司选择此处,伫岛临海,海天一色,是否仿佛身回丹麦。
继续沿海岸前行,方向已是往东北,这里的海滩为大德记沙滩,滨海的孤岩、礁石,海浪,画面感很好,吸引不少游客。
海边的大榕树是一处美景,古榕、海岩、大海,汇聚一起是很出片的。
离开大德记沙滩,沿海岸转往西北方向而行,经过皓月园。
附近海边崖顶有一尊郑成功像,这里也是鼓浪屿一处标志性景观。
继续前行,前方不远处是钢琴码头,可由此渡海前往厦门轮渡。见天色尚早,我没有乘轮渡,继续沿海边前行。
转入福州路,上山而行,前往八卦楼。
厦门鼓浪屿八卦楼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民间就称它为“八卦楼”。它既成为海轮进出港口的标志,也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
八卦楼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借鉴融合了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和中国古典建筑的多种元素。八卦楼最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圆顶直接按摹仿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清真寺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后重建为金顶),这种圆顶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教堂上均可看到。
八卦楼四周的82根大圆柱参照公元5世纪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设计,这种大石柱还可在始建于公元3世纪的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和罗马的万神庙等处看到,古希腊的三大柱式中的陶立克柱式和爱奥尼克柱式颇为纯正和典型。人在这样柱式的楼前廊下有高山仰止的神圣感。
八卦楼大石柱之间平托的花岗岩石梁,也可以在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上看到。四面回廊压条使用厦门本地产的花岗石,粗犷而美观。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美。八卦楼内部通道呈十字形,直面四向,这是古罗马教堂建筑常用的技法,显得颇为和谐大气,表现宏伟壮观。
八卦楼现为厦门风琴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不少来自欧洲的各类古典风琴。
本想登上八卦楼天台远眺厦门和鼓浪屿全景,通道阻隔,只能在二楼阳台远眺。放眼望去,近前的鼓浪屿不远处厦鼓海峡和远处的厦门景色入画。
漫步八卦楼周边,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的欧式建筑在绿树碧海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
天色渐晚,离开八卦楼,来到三丘田码头附近找到那个“最美转角”。原来是三岔路口一幢小楼,类似上海武康大楼,不过规模要小得多,算是袖珍版的。
天色已晚,来到三丘田码头,乘坐渡船前往厦门轮渡。回望鼓浪屿,夜幕中八卦楼一带灯火璀璨,如梦如幻。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的厦门集美学村建筑风格独特,教育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完美交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集美学村早年我就去过,2025年9月18日上午,离午后去厦门高崎机场还有点空余时间,遂决定重游集美学村。
从下榻的馆驿附近的厦门县后站乘快1线公交车前往嘉庚体育馆站,转乘公交车到了集美学村。
沿着1950年在集美半岛海滩上筑堤围垦的龙舟池边前行,宽300米、长8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的龙舟池波光粼粼。
池内及池畔建有“启明”、“南辉”、“庚”及“左”、“右”、“逢”、“源”七个亭子,建筑风格受东南亚文化影响,同时又具有强烈的闽南地域特色。
池畔的集美学村建筑群融中西风格于一炉,体现了典型的闽南侨乡的建筑风格。
无论是高大壮观的校舍堂馆,还是小巧典雅的亭台廊榭,无一不是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或巍峨挺拔,或凌空欲飞,极富个性。这些建筑被誉为“嘉庚风格”。
眼前的道南楼建于1962年春,是集美中学“嘉庚式”建筑中最迟完工的一座,为晚期代表作。“道南”源自《论语》“我道南矣”。
南薰楼由主楼及两侧翼楼组成,呈Y字形,共有15层,高54米,于1957年6月建成。
“南薰”二字取自《诗经·南风歌》里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寓意陈嘉庚先生“教育兴国,科学兴国”的伟大理想。
从外观上看,整座南薰楼的楼身为西式风格,而屋顶又为中式方亭。这座中西合璧的塔楼建筑是整个集美学村建筑群中最为醒目的建筑。
来到集美东南隅一座形似海龟的小岛上的鳌园。
那里矗立着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墓。
纪念碑和墓墙的浮雕,据说是惠安石雕,图案拙朴,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语言和特征。
站在鳌园,眺望集美景色,也是一很好的视角。可惜云层低徊,光线不够理想。
结束集美之行,返回馆驿。馆驿送机到厦门高崎机场T4航站楼,下午3时多乘坐东航飞机离开厦门返回上海。
俯瞰机翼下福建厦门沿海,大小金门岛在望。
飞机一路向北,尽瞰云下闽浙沿海风光。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回到旧时光 32729
- 初夏的少女梦,伴着温煦的海风,可盐可甜|厦门五日亲子游 47372
- 行摄厦门,三天两夜带你感受最惬意的鹭岛慢生活 3082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