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午后,我离开安徽黟县宏村,乘坐宏村到黟县东站的公交车来到西递。到西递时间已近下午1时,西递游客不少,但比起游人如织的宏村显得静谧了些。
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千年历史。西递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但西递的胡姓实为李唐后裔。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唐末变乱,被带往徽州婺源隐匿民间,改为胡姓,后迁居黟县西递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西递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走进西递村口,迎面就见西递标志性景观胡文光刺史石牌坊。这座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西递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石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寓意深刻的图案。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成为明代徽派石牌坊的代表作。
与宏村相似,西递村口也有一片宽阔的水面,明经湖湖面上还有残荷,若是盛夏该是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过胡文光刺史是牌坊,进入西递村,沿街而行,连绵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映入眼帘。
据说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来到旷古斋。
来到旷古斋。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旷古斋门楼精美,门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建于院墙上的徽州古民居门楼及门罩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制作得富丽堂皇,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
进入旷古斋,主体结构为三间二楼,进门为一石板天井,两厢有花饰隔扇,制作精细,极具美感。
中堂的对联“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和墙边的“耕读人家”石匾,传递出当年屋主传世心得和对后世的教诲。
离开旷古斋,来到追慕堂。追慕堂屋顶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风格独特,极为精美壮观。
建于清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追慕堂是西递胡氏追思慕念胡氏先祖,使后人勿忘当年的李胡渊源的地方,供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离开追慕堂,沿街前行,一家利用故民居改建的餐馆兼民俗老板热诚介绍其屋顶阳台可远瞰西递全景。遂上楼来到屋顶阳台,鳞次栉比的西递村落全景映入眼帘。
来到笃谊庭,这座宅第又称枕石小筑,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庭院大门为砖砌八字门楼,上嵌砖雕“紫气东来”横额,大门里向门亭嵌有画轴形石雕门额“枕石小筑”四字。门亭两侧建有花瓶,绿叶形小门洞,分别嵌有“玉壶”、“莺春”砖雕门额。
来到“大夫第”,这座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引人注目。
楼上的小楼悬“桃花源里人家”和“山市”的匾额,应是屋主人当年观景之所,也可视作小姐的绣楼。
楼下街角处特意退了一小块地方,墙角也削去一段边。相传清代道光年间,开封知府胡文照回西递修缮祖居时,考虑到行商走贩拉货挑担不易,主动将正屋外的墙角削去三分、侧门墙界后退半米。门额“作退一步想”的字匾,既是对建筑如此布局的解释,也是一种宽厚谦让的人生态度。
进入大夫第,内部建筑也很精致。
来到敬爱堂。
敬爱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63年—1620年),清乾隆年间重建扩建为宗祠,也是西递村现存最大的祠堂。
敬爱堂是祀拜祖先、教育后代、凝聚宗族和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溪水绕此堂流过,建筑气势不凡。
堂中的“孝”字,落笔及笔划结构颇有劝诫含义。
漫步西递街巷,随处可见错落有致、保存较为完好、建筑色调朴素淡雅的古建筑。
西递不少古宅院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镂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以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天花板上饰有绚丽的彩绘,厅堂板壁挂有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古楹联,配有典雅的书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和当年屋主人较为高雅的审美趣味。
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4年)西园是一处较为典型的徽派园林式建筑,房屋与庭院呼应,庭院与自然贯通。
西园是曾任清代开封知府的西递胡氏二十五世祖胡文照故居,进入园内,右侧是三幢楼房一字摆开,由一个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中间用大的砖雕漏窗以及形态各异的门洞隔开,分为前园、中园、后园。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鱼池。一字排开的三幢楼房三进二楼,高畅恢宏,极具气派。
前院的石条上有块“西递”两字村碑石刻,现在西递村的“西递”字样即本自此石匾。
最值得一看的中院住宅,大门门罩石雕镂刻西周时期“周文王访贤”的故事,可惜的是石雕人物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头部。
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左边是“松石图”,两株奇松斜伸于嶙峋怪石之上,傲然挺拔;右边是“竹梅图”,婆娑幻影与傲立劲梅相错,显得高雅别致。
西园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传情,透过前院的漏窗,隐约可见中院、后院的景物。整个庭院处于“界与未界,隔与未隔”之间,庭院深深,层层相联,使得整个狭长的庭院显得幽深雅静。这样的园林布局有苏州园林的韵味,或许当时营建时借鉴了苏州园林风格。
来到桃李园。这座建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31年—1861年)的建筑是西递徽商胡元熙的旧宅,也是西递唯一的住宅、书馆(私塾)相配的建筑。
由正屋和庭院组成,主体结构为三间三进二楼,进门为一石板天井,两厢有花饰隔扇。
二楼的临窗阳台结构精巧很有特色。
后进门墙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砖雕匾额。
厅堂两侧有12块雕花木板有清康熙年间古黟书法家黄元治书宋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书法漆雕,我没有注意到,倒是留意到厅堂上的寿字屛。
离开桃李园,来到瑞玉庭。
此宅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庭院右墙边上石刻“履道含和”四个字。
天井为四水归堂布局,天井四周的雀替上描金雕刻有四季花鸟图。最著名的是厅堂上柱子上悬挂的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道出了徽商成功的经商之道和处世信条。
西递古民居建筑主要为木构砖墙,采用抬梁或穿斗构架,院落平面讲究对称,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入口处有天井。自由组合成二进、三进、四合等多种形式院落。皖南山多田少的自然环境使得皖南乡村古民居建筑面积普遍小巧精致,天井、堂屋较为狭小,光线不佳,地面也易潮湿,只有在祠堂里才能体会到建筑应有的轩敞之感。
漫步西递村落,留意到水圳,依地势自然流淌的溪流经过沿途街巷民居,绿水人家绕,也许水圳是徽派古村落的标配水系布置罢。
西递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
来到村南的会源桥,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的两条溪流在此汇聚。
村外是金色的稻田和远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笔下的乡村诗意在此尽显。
不知不觉时间已过下午3时半,我要赶下午4时半许的高铁从黟县东站前往黄山北站,只能向西递告别。来去匆匆,西递值得徜徉的地方还有不少,只能留待以后了。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寻梦江南,水墨徽州——皖南古村落游记 47557
- 江南的秋色呀,秋不醉人人自醉。 219300
- 六月黄山游,寻梦到徽州--7家必住民宿睡一“皖” 9061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