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自由行(中篇)大同、忻州、晋中
写在前面的话
《山西自由行(上篇)》已经分享了从太原到晋北的忻州五台山、大同浑源、朔州应县10天的旅行见闻,中篇将分享大同市区3天、忻州市代县1天、晋中市平遥古城3天、晋中市灵石县2天的旅行见闻,我们的行走路线如下:
1、大同市区3天:大同古城、大同博物馆、华严寺、纯阳宫、清真大寺、四牌楼、云冈石窟、善化寺、鼓楼、九 龙 壁、代皇府、关帝庙、文庙
2、忻州市代县1天:雁门关、代州古城、阿育王塔、钟楼、边靖楼、代州文庙、
3、晋中市平遥古城3天:双林寺、镇国寺、北城门、二郎庙、马家大院、平遥古城民居博物馆、汇武林、日昇昌 记、协同庆 ——中国钱庄博物馆、平遥县署、城隍庙、文庙
4、晋中市灵石县2天:绵山、张壁古堡、王家大院、文昌宫
大同篇
20241025下午2.20,我们乘坐大巴离开应县,4.30来到并入住了大同古城外.繁间民宿(大同古城店),我们在这里住三个晚上,这是一间很有品位的民宿,离大同古城南门很近很近,前台小姐姐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游玩大同的比较合理的攻略,按照她的攻略指引,我们在大同玩得很开心。
关于大同,以前给我脑海的主观印象是:那是一个生产煤炭的地方,应该到处都和煤有关,黑黑的、灰蒙蒙的工业城市 。。。可旅行前做攻略,才对这个地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实地游览了一趟,发现自己确实太肤浅了,几天下来,大同的风景、大同的古迹、大同的美食。。。征服了我,现在会想起大同是那么的美好,至于它是煤炭之都我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
一踏入大同市,迎接我们的是蓝天白云,映入眼帘的是笔直宽敞的大马路、有序林立的高楼大夏、巍峨耸立的老城墙,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五彩斑斓树木花草。。。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的大都市就是大同。大同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城市:大同市,山西省省辖地级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腔喊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伍搭野闲城市。身置其中,更能感受大同拥有以上美誉实至名归。
大同,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都,承载着千年的文明记忆。大同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美誉,特别是以云冈石窟、北魏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觉山寺塔、圆觉寺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兵堡、龙壁、明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构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1)大同古城夜景
我们住在大同古城外,离古城近在咫尺,夜幕下的古城熠熠生辉,夜游古城那就是必然了。山西大同古城是在明代大同府城基础上全面修复的大同府城主城,包括古城墙、护城河、城内文物建筑、古民居及传统街巷,城墙内面积约3.5平方公里。夜幕下巍峨耸立的古城墙灯光璀璨、庄严华丽,彷佛在述说着昔日的辉煌,我们漫步在古城墙上,俯瞰着城内古街古巷的万家灯火,感受着城墙上华美灯饰的视觉冲击与游人的热闹,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
(2)大同博物馆
20241026 雨转晴 14°/5°
早晨醒来发现下雨了,下雨天最适宜泡博物馆了,这是老天的安排,还好,上网预约成功!(博物馆免票,但需要预约)
大同市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筹建于1958年,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新馆于2010年5月18日开工建设,2014年12月31日开馆迎客。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太和路506号,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现有藏品17万余件(套)。博物馆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两个部分。北魏首都平城,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因此大同博物馆里最重要也是最丰富的馆藏便来自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从这里可以看到北魏时代人们所使用的器物、工具、武器等等,从而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和发展脉络。博物馆里也展出了很多辽金时期的重要文物。作为与宋并存的少数民族王朝,辽金王朝也建立了自己璀璨辉煌的文明。
木板漆画是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出土于大同的司马金龙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个壁画取材于古代烈女孝女的故事,所画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独特绘画风格,是考据北魏社会形态的一个活标本,因此被誉为国宝级别的珍品。
司马金龙墓石雕棺床是大同博物馆的另一件重要镇馆之宝。这件石雕棺床构思巧妙、雕工精湛,是大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出土于司马金龙墓,墓主司马金龙是北魏琅琊王,其墓由甬道、前室、东耳室及主室构成。石雕棺床由六块石板组成,东边的一块石板倒呈“山”字型,上雕4名力士,主体雕波浪纹、缠枝忍冬纹,并间饰伎乐、鸟兽。
北魏仪仗兵马俑群: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有300余件,展示了当时的军事阵容和生活场景,很是壮观。
北魏陶骆驼与牵驼俑,牵俑者神态表情丰富,动作自然。(司马金龙墓出土的)
大同博物馆收藏了两件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琉璃鸱吻,这两件琉璃鸱吻是辽代的原物,目前是中国仅存不多的辽代琉璃原物之一。
大同市五大场馆
中午12点,我们走出大同市博物馆,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周围环境非常好,经了解,原来大同市五大场馆都聚集在这个御东新区文瀛湖畔,五座造型别致的建筑包括太阳宫整体布局以南北轴线呈对称分布,它们是大同的地标性建筑,这五大场馆非常大气,营造出了大同的多彩的文化氛围。大同五大馆分别是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图书馆、大同市体育场、大同市大剧院、大同市美术馆。
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隶属于大同市文物局,位于大同市御东太和路。2014年12月31日开馆迎客,总投资4.9亿元,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大同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七万余件。
大同体育场:建于1982年,1986年正式投付使用。体育馆坐落在大同市城区新建南路,工人体育场东南侧,占地面积4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36.07平方米。外形南北向呈长方形,外墙白色无釉面砖,东西两面各有2幅15米X6.38米、15米X7.65米展现代竞技体育内容的马赛克壁画。
(3)华严寺
我们参观完大同市博物馆之后,为了节省时间,打车到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年),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建筑均为清朝时期重建。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门票50元,60岁以上免门票)
普光明殿是华严寺的主殿,是寺院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普光明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为重檐歇山顶。其造型上既有一定的辽金建筑风格,又有汉文化的遗传。普光明殿又称普光法堂,供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环殿壁画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文殊、普贤和观自在菩萨的造像为中心分为三大部分,讲述了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教诲下,参访五十三位老师,求得善知终成真觉的故事。
普光明殿殿前蓝色的匾额之上,书有“普光明殿”四个大字,殿前抱柱上,亦配有一幅金字楹联,上书“世事熙熙重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如斯当放便放”,该联由耿彦波市长撰句,为当代著名雕塑家、美术家韩美林先生所书。
大雄宝殿是华严寺上寺的主殿,它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于旧址上重建。整座佛殿占地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唐、辽、宋、金时期的最大佛殿,大雄宝殿,面阔9间,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唐、辽、宋、金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殿宇。大雄宝殿最有传奇色彩的是:整个大殿是辽代的基址,金代的殿堂,明代的雕像,清代的壁画,四朝的合璧,全国仅此一处。
大雄宝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殿内结构采用减柱法,共减少内柱十二根,扩大了殿前的空间面积,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佛活动。当心间上有两块匾额,一为明宣德二年的「大雄宝殿」,一为明万历四年的「调御丈夫」。
在大雄宝殿的四面墙壁上,绘满了栩栩如生的巨幅壁画。这些画面高达6.4米,面积达887.25平方米,规模之大为国内寺院罕见。墙体壁画内容丰富,除了佛讲《华严经》的“七处九会”外,还有佛传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罗汉图和千手千眼观音等,宏幅巨制颇为壮观。
位于大雄宝殿顶部的琉璃鸱吻共两只,鸱吻高4.5米,是现存最大的琉璃鸱吻,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其中北侧鸱吻为金代原物,下部龙首先前探出,发达的前爪撑着屋顶,大口张开吞下正脊,姿态颇为生动。南侧鸱吻是清代补制,皆为我国古建筑物中最大的琉璃吻兽。
游完上华严寺,向南走几十米就来到了下华严寺了,下华严寺最引人注目的是华严宝塔,塔高43.5米,很远就能看到它高耸的外观,因此华严宝塔成为了大同古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华严宝塔是一座仿古建筑,展现了古代传统木构技艺的精湛,是文化的传承。它位于大同市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现在见到的华严宝塔是2010年重新建造的,是一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5米,是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木塔,仅次于应县木塔。游览华严宝塔的亮点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尤其是地宫正中的铜制宝塔内有一座纯金打造的小塔,小塔内供奉着一颗元代高僧慧明法师的真身舍利,舍利为白色,黄豆粒大小。地宫还供奉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惟一。塔内分层供奉着香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交脚菩萨像,进一步体现了其宗教和文化价值。
薄伽教藏殿是下华严寺的主殿,亦是华严寺的藏经殿。该殿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是辽代殿堂建筑的典型风格。薄伽教藏殿内的佛坛上供奉二十九尊辽代泥质彩塑佛像(共31尊彩塑佛像,其中2尊不是辽代作品),有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佛和弥勒佛。在三世佛下,还奉有弟子阿难、迦叶的塑像各两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共四尊,以及护法天王像四尊。其中合掌露齿菩萨是薄伽教殿内的著名彩塑,她合掌露齿,体态婀娜,光脚站立于莲台之上,神韵十足。因其倚立之姿酷似维纳斯,于是便有了“东方维纳斯”的美誉。该殿还有一个宝贝:殿内环绕排列有双重楼阁式木构壁藏38间,至后窗处有天宫楼阁3间,两侧以拱桥相连,形制十分精美。壁藏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龛外有勾栏、屋顶;下层为经橱,内存明清藏经1700余函,计18000多册。整座建筑浑然一体,是我国唯一一处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辽代壁藏,被建筑家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此殿严禁拍照,没有里面的照片)
(4)纯阳宫、清真古寺、四牌楼、鼓楼
大同纯阳宫,又称吕祖观,因供奉纯阳吕祖而得名,位于大同市鼓楼西北隅,地处大同古城中心闹市区,是大同市现存的唯一一座道教全真教宫观。是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北宫”,芮城永乐宫为“南宫”,太原纯阳宫为“中宫”。三宫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南北呼应,各有千秋。
大同纯阳宫创建年代已无确切金石文字可考,据说为金末元初西京道宫长刘道宁创建,明代洪武四年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纯阳宫被毁,1999年开始逐步修复,2008年后大力修整,形成了目前的规模。纯阳宫坐北朝南,完全按照全真教的仪轨所造,平面布局为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灵官殿、祖师殿、献殿和三清殿,两侧依次有钟鼓楼、三官殿、奶奶庙、配殿和东西耳楼,内有精美塑像和壁画。主院的西跨院为园林式建筑,整个道观既有宗教的庄严恢弘,又有园林的秀美和精巧。纯阳宫沿中轴线共有三重大殿,左右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整个建筑设计新颖,布局奇巧而紧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长廊水榭曲径通幽,清静典雅,是一座集庙宇庄严,园林精巧为一体的三进式院落。(免门票,刷身份证就可进入)
我们从纯阳宫出来,见时间尚早(16.50),于是徒步到四牌楼打卡,途中被大同清真古寺吸引了,于是顺便打了个卡(意外收获):在大同古城西南隅九楼巷内,有一座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阿拉伯经典建筑艺术相得益彰、巧妙糅合的殿堂式建筑群,整体建筑构思精妙、富丽堂皇,处处散发着古老和文明的芳香。它不仅是大同历史传承中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更是大同海纳百川、民族融合的真实写照,这就是遐尔闻名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同清真大寺。大同清真古寺是我国唯一一座在正史《二十四史》中有载的清真寺。
大同四牌楼
四牌楼位于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
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个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牌坊高三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瓦。每个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为朱红色,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均为黄底黑字,欧体。四牌楼于1954年因妨碍交通拆除。现在看到的四牌楼是2012年重建的,地处古城中心的环岛,作为古城的重要地标性建筑,四周环路通往四个主要街道: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和永泰街。
鼓楼
耸立于大同市区内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它不仅装点了大同市的容颜,而且烘托出了这座历史名城的古老风貌。 鼓楼创建于明代,清代顺治、乾隆年间两次修整。外观呈方形,面阔、共三层且均为进深三间,底层砖石砌成,中为十字穿心门洞,行人可纵横通行。这座三檐楼阁的下两层是木结构建筑,上层置大鼓面,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5)云冈石窟
20241027,晴,14°/-2°
晴天的早晨——蓝天白云、阳光和煦,给人的感觉真好啊,上午九点我们已经到达云冈石窟了。门票120元,60岁以上免门票。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从云冈石窟出来,我们直接打车到善化寺。
(6)善化寺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6号。这座寺庙历史悠久,最初建于唐开元年间,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更名为善化寺。善化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群而闻名——是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辽金寺庙,保存着4座辽金木构。
善化寺的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依次为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配殿和普贤阁、文殊阁两座高耸的木构楼阁。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免门票,刷身份证进入)
善化寺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天会六年,为金代风格典型,正面佛坛之上供有“华严三圣”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西为普贤菩萨,东为文殊菩萨,故而此殿称为三圣殿。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内采用减柱法,而柱侧脚与柱生起,使得大殿屋檐微微上翘,似金鹏腾飞。檐下斗拱六辅作,单抄双下昂,重拱计心造。三圣殿的三重斜拱,宛如莲花绽放,精巧繁复又充满着独特的中式智慧与美学。善化寺三圣殿的斗拱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赞“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
普贤阁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东向,两层木楼阁。建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是现存的古建筑之一。1953年,普贤阁曾落架大修,发现梁头题记贞元二年一行造,这则题记并没有注明朝代,题记的意思很明确,贞元二年的时候一位叫一行的人建造了普贤阁。普贤阁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楼阁,第一层檐下、平座下和第二层檐下都有枓栱。
普贤阁内普贤菩萨骑象坐像,周壁绘制《普贤经变》壁画,根据普贤的故事而绘制的壁画。
善化寺大雄宝殿是善化寺最大的殿宇,为辽代遗构。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楼。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殿内仅当心间有平棋藻井各一间。殿内有金代塑像33尊,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殿内西、南两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绘壁画190多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
(7)九龙壁、代皇府、关帝庙、文庙
大同九龙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和阳街,始建于明代洪武末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大同九龙壁的规模宏大,全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它是由壁座、壁身、和壁顶三部分组成。壁身用426块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龙与龙之间,由水草山石图案相连,相互映照烘托。壁面下部是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是蓝色的云雾和黄色的流云。九条巨龙腾云驾雾,翻腾于汹涌的波涛之中,活灵活现。壁前有一长方形倒影池,飞龙倒映水中,水东龙游,妙趣横生。九龙壁的龙,龙爪、鳞片排列、龙尾及飞腾姿势皆不同于北京北海公园、故宫的九龙壁。大同九龙壁的飞龙为四爪,且没有尾鳍,尾部类似蛇的尾巴,龙身鳞片是条形叠加分布。大同九龙壁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琉璃龙壁。(免门票,刷身份证进入)
代皇府(20241028)
大同代王府是明代规模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这座府邸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历时五年,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 代王府占地19万平方米,拥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以三大殿为中心,整体建筑错落有致,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690米,东西宽260米,四面围有数米高的墙垣。其建筑设计严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王都营建原则,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豪华壮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艺术效果。 代王府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承运殿、圜殿、存心殿,是代藩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是代王和代王妃居住的正宫。代王府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而至失国的历史过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然而,崇祯十七年(1644年),末代代王朱传㸄被执,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2011年3月,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这是新中国复建规模最大、复建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2023年7月31日,代王府景区恢复对外开放,成为了大同古城内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是大同的政治中心,也见证了明朝封藩制度下塞王镇守边疆、护国攘夷的重要角色。据景区介绍,原来景区是有演艺节目的,我们游览时取消了,所以门票折价了。(门票50,65岁以上免门票,门票含讲解)
大同关帝庙
大同关帝庙位于大同市城区鼓楼东街,始建于元代,是大同唯一的一处元代建筑。
大同关帝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主体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过殿、主殿、春秋楼。主殿为主要看点,单檐九脊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元代建筑。大殿翼角翘扬,斗拱施布有独到之处。殿内清代增置的平棋藻井上绘制的龙形图案,多姿多态,别具一格。内部结构特别,后端置内柱两根,柱间各置雕刻精细的木质神龛一个,结构均为重檐。檐下斗拱共十一踩,排列密集纯系装饰,为清代结构。(免门票)
从关帝庙出来经过帝君庙,很快就来到大同文庙了。
大同文庙
大同府文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学校立孔庙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大同府文庙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原为云中驿改建而成的大同府学。该文庙不仅是古代祭祀孔子与地方儒学的中心场所,也是今天大同市的重点古迹之一。文庙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包括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尊经阁等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为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制结构宫殿之一。2008年大同市启动府文庙保护修复工程,使得整个文庙占地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同时整治了府文庙的周边环境,复建了府文庙中轴线南、北、东、西的云路坊、大成坊、义路坊、礼门坊。(免门票)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要建筑物,为明代所建。清顺治、乾隆时期多次进行修葺。整个建筑置于月台上,座北朝南,呈"凸"字形,面阔五间(30.5米),进深三间(18.5米)。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六铺作,每间两朵。横拱正面下部均砍成斜面,为明、清常见做法。转角斗拱繁缛复杂,其结构意在承托翼角。柱网排列属减柱做法,从而大大增加了殿内前部的活动空间。
忻州代县
20241028,我们在大同客运中心乘坐13.30的大巴前往忻州代县,路况不太好,一路颠簸,到达代县已经是17.30了,天已黑了,华灯初上,车水马龙,很热闹。
这是一个小县城,这里的客运站离代县古城——代州古城很远,司机把我们送到古城路口。这是一个没有公交车的县城,酒店也为数不多,游客很少,只有去雁门关的散客才会在这个古城停留一晚。我们入住了位于古城中心的鑫锦江快捷酒店,向前台了解明天如何去雁门关,前台马上把县客运站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原来去雁门关还是很方便的,早上七点开始,每个小时都有一趟车前往,只要与司机约好时间并告知所入住的酒店,司机就准时上门接送,往返费用是110(含雁门关门票),60岁以上因免门票,仅收往返车票50元。
晚饭后逛了一下代州古城,以边靖楼为中心,四个方向各一条街,每条街都建有牌坊,晚上九点左右,行人就不多了,给人的感觉,这里很冷清,但是,据我了解,代州古城已经有1800多年历史了,在古时候还是十分辉煌的。代州古城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这里就是著名的雁门关地区,因为地势较为复杂,易守难攻,所以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先后诞生过多位名将,像赵国名将李牧、北宋名将杨业父子、还有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都在此立下了赫赫战功。除了这些历史名人之外,代县古城至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其中的汉代长城遗址、城堡遗址、隋代枣户城遗址最为珍贵,这里还有明朝砌筑的39的城堡和12联城遗址、阿育王塔、边靖楼、钟楼、文庙、武庙等等。。。游完代县的感觉是:不虚此行!
(1)雁门关
20241029,晴,18°/4°
早上八点半司机准时到酒店接我们前往雁门关,一个小时的车程,便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入眼帘,首先到达游客中心。再坐10元的景区区间车才能到达雁门关景点门口。(可徒步到达)
山西省忻州市雁门关风景区,位于代县城北30华里的沟注山。是明代内长城线上的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这里最早的历史可以追述到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在此与匈奴作战;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作战;在北宋时,雁门关成为宋与辽对峙的主战场,家喻户晓的杨家将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这里,景区内还立有杨六郎的塑像。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较为悠久、战争较为频繁,知名度较高、影响面较广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相传,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带兵路过此地,士兵们长途行军,携带的水已经用尽。这时,他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嘶,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中间喷涌出一股清泉。补足水源后,农民军一路向东,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据说为了纪念此事,李自成亲笔题词“御马泉”
趵突泉: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趵突泉。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
瓮城位于关城北侧,俗称小北门,明代建筑,门额石匾书“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有砖楹联一幅:“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均为傅山所题。2010年修复。
关署位于关城内天险门与地利门之间,又名守备衙署。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公房、科签房、幕厅、斋室等。
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明代建筑,门高12.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上面是个草字头,中间是田地的“田”字,下面是大动干戈的“戈”字,表示马有草,田里有粮食,还有武器,就能拥有天下。城门上建有雁楼,门洞内的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2010年修缮如初。
天险门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天险门上建有两层关楼,关楼上悬挂着两重蓝底金字大匾,上面的楷书“中华第一关”和“雁门关楼”遒劲有力,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
镇边祠是明正德六年,为纪念战国时期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立的武安君庙,又称李牧祠,后改名为护国镇边祠,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镇边祠外门旁一对陈旧的石狮,门前两个高耸的石柱旗杆。里边先后是偃公堂、忠武堂、武安堂、群英堂等,分别供奉着历朝历代镇守雁门为国捐躯的大将。
雁门关驿站位于镇边祠南侧,共有窑洞11孔,窑洞古朴大气,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帝王22位,将相22位,公主5位。1948年,毛主席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此短暂停歇。
碑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更迭的进程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雁门关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边关文化特色,同时还集聚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在雁门关留下了千古名篇。唐代李白、卢照邻,北宋司马光、范仲淹,金代元好问,明代顾炎武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雁门关登临吟咏。在雁塔之下, 现有石碑200多通,呈七层阶梯状分布,一块块石碑在城墙绵延起伏的衬托下,整齐醒目。碑文精选历代名人咏诵雁门关的诗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所书写。
雁门关建筑博物馆位于天险门之上的雁楼内。展厅面积180平方米,馆藏文物58件,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雁门关及晋北古代建筑史、建筑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
(2)代州古城景点
1、阿育王塔
中午我们离开雁门关,吩咐师傅直接把我们送到阿育王塔就好,于是下午一点钟我们就出现在代县人民政府门口了,阿育王塔矗立在代县人民政府后院最里头。现在的代县人民政府是代县衙署旧址。
阿育王塔,俗称白塔,是隋代皇帝杨坚敇建的佛祖真身舍利塔,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六百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为砖塔。 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13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据记载,阿育王塔下有地宫,储存有佛舍利、佛经、佛像。 阿育王塔与五台山明代大白塔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承袭关系的代表性实物,白塔造型秀美,稳健挺拔,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据介绍1948年春,周恩来、任弼时随毛主席居代县时曾在塔旁拍照留念。(免门票)
离开阿育王塔,我们往边靖楼方向行走,其间路过老刘羊汤馆,品尝之后很赞,这是我们山西之行吃过最美味的羊汤。在以后的行程中,每每品尝羊汤,总喜欢以老刘羊汤作比较,再也吃不到那种鲜香味了,推荐。
2、代州钟楼
钟楼位于古城东大街北,边靖楼东侧,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前,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咸丰年间均有维修,2010至2011年对其进行大修。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钟楼为砖木结构。台基呈正方形,边长15米,高5米,磨砖砌成。台基上筑楼,为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下一层施重檐,高14米,面宽、进深均为五间(11米),四周设回廊。上一层楼顶覆以清灰铜板瓦,挑檐吻兽,四角置风铃,摇曳有声,华丽威严。钟楼上悬大钟一口,钟口直径1.66米,钟上铸有“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岁次戊申八月十三日造”铭文。古钟雄洪纯亮,声大四方,是古代传递信息、预警军情的有力工具。钟楼与鼓楼相互映衬,形成代县独有的壮丽风景。
3、边靖楼
边靖楼在古城中央,俗称鼓楼,又名谯楼,意为靖边安民,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明洪武七年(1374)由吉安侯陆亨兴建。自建成以来,边靖楼经历了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的火灾以及后续的修复工作,并在清代的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进行了重修。楼为砖木结构,斗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合理,建造宏伟。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基底平面东西长43.3米,南北宽33.3米,台高13.3米。楼身高26.7米,总高40米,面阔7间,进深5间,四周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楼内悬挂有多块巨匾,南悬巨匾两块,一为“声闻四达”,长10米宽3米,雍正十一年(1733)雁平兵备道汤豫诚重修边靖楼时所立。一为“雁门第一楼”,长5.3米宽2.7米,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州陈鼎雯所立。其中“声闻四达”匾被誉为亚洲第一木质巨匾。北悬巨匾一块,长8米宽3米,上书“威镇三关”四字。此外,楼南一层和山门上还分别挂有“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楼内供设大鼓1面,大刀1把。代州边靖楼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 边靖楼作为代州古城内的标志性建筑,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军事防御与居民生活的变迁,而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边靖楼、文庙联票:40元/人,60岁以上门票)
代州文庙
代州城内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代州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代州古城内的西南角。代州文庙唐代创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因战事被烧毁,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知州李元凤倡议捐款重修,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竣工,形成了占地15000余平方米的古典建筑群。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
该庙共有三重院落,前院主要建筑有万忍坊、棂星门、泮池、戟门、泮、大成门和敬一亭,中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内有祭祀孔子的大成殿,金碧辉煌,布局疏朗,大成殿两侧的房舍,原本是学生读书的地方。后院则是祭祀历代儒学高人的地方。代州文庙是我国稀有的碧光灿烂、宏丽威峨的古典建筑群,是华北现存最大的州级文庙,是研究儒学文化及古典建筑的珍贵标本。
代县面塑是一种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间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工艺魅力,更赋予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更是一种在重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艺制品,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图案更是展现的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工艺珍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和民俗活动紧密相依,是逢时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代县面塑形式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勤劳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武庙位于古城西南街,俗称老爷庙,元天历二年(1324)建,后改关岳庙。庙门前建牌坊5楹,中题“壮穆忠武”四字。牌坊后筑高台5楹,上建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内祀古代名将12人。殿为重檐歇山顶,绿琉璃方心,前复神棚,突出殿外。中悬横匾“天日同昭”,为明朝孙传庭题。内院有高楼5间,供奉关帝三代祖考,建筑奇特,塑像生动。
再见了,代州古城!一个被严重的低估的、低调的、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我们乘坐30日1.03的火车(卧铺)前往晋中市平遥古城。
晋中市平遥古城篇
20241030 中雨 15°/8°
我们在代县乘坐30日1.03的火车,在火车上睡一觉醒来天还没亮就到达平遥古城了(4.40到达),打车入住距离火车站1公路、古城北门旁边的亚欣酒店,继续睡觉。等我们醒来已经是十点多了,外面正在下小雨,看天气预报,估计下午雨势会比较大,于是我们打车前往双林寺。
首先通过资料了解一下平遥古城吧。
平遥有两寺,一是以彩塑闻名世界的双林寺,二是以建筑征服世人的镇国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由镇国寺、双林寺、平遥古城共同组成。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1)双林寺
双林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北侧,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
双林寺的前身为中都寺,据庙碑记载,它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在宋代依照佛经“双林入灭”的说法,改名为双林寺。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由西部的寺院和东部的禅院组成。寺院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和佛母殿,两厢则有罗汉殿、武圣殿、阎王殿、土地殿、钟楼、鼓楼、千佛殿和菩萨殿。寺内的彩塑艺术极为著名,现存彩塑2056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形神兼备,各具特色,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此外,寺内还保存有唐槐、宋碑、明钟等珍贵文物。1988年,双林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它作为平遥古城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门票33,60岁以上免门票)
天王殿
双林寺天王殿为本寺山门,外塑四大金刚,内塑四大天王和八大菩萨,形象刻画生动,为元明造像。
伽蓝殿俗称武圣殿,正中坐像是关羽,彩像为清初造像,主要表现出关羽本身故事的几个片段。
罗汉殿:殿内主题为"十八罗汉朝观音“,这堂罗汉像表情生动,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释迦殿是双林寺的主殿之一,殿内运用圆雕和浮雕的组合形式表现了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佛传故事,二百多个人文与山石、建筑等相互映衬,构思绝妙。
地藏殿
菩萨殿:现存明代彩塑四百余尊,二十六手观音高居中心,诸天菩萨群像满布四周墙壁,千姿百态,形式活泼,犹如群仙聚会。
双林寺大雄宝殿,是全寺中最大的建筑。
双林寺千佛殿:现存明代彩塑五百余尊,主像自在观音和韦陀像生动逼真,四周悬塑和窗下供养人像组合起伏,富有生动情趣。
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双重性格的深入刻画;夸张变形身躯表现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韦驮像的艺术特色,使这个人物具有性格特征而活了起来。韦驮静态典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不动之动,这也是韦驮像之所以取得生动气韵,达到传神效果,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2)镇国寺
20241031 雨 13°/6°
今天依然是一个雨水较多的一天,早餐之后,我们本打算坐公交去镇国寺的,可考虑到稍后可能会下雨,为节省时间,我们还是打车前往。
镇国寺,原名京城寺。地处山西平遥,距县城十二公里。镇国寺不同于其他木构建筑的是,全寺没有一根钉子,所有结构都是木头与木头相互卯碶而成,是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大瑰宝。寺内万佛大殿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是目前全国稀有的五代建筑,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被称为“千年瑰宝”,为唐代建筑风格。万佛殿内同时期彩塑的艺术、文物价值极高。此寺前后两进,有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和观音、地藏、二郎、土地、三灵猴和财福神等殿。释迹故事壁画系明代作品,保存完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寺万佛殿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堪称 “千年瑰宝”。殿内彩塑11尊,属五代作品,甚为珍贵。
(3) 平遥古城
20241101 阴天 14°/5°
来到平遥古城第三天,谢天谢地、雨终于停了,前两天因为下雨权当旅途中场休息好了,休整了两天,今天的状态很好,从早晨一直逛到夜晚。游览顺序是:北城门、二郎庙、马家大院、平遥古城民居博览苑、会武林、日昇昌记、协同庆——中国钱庄博物馆、平遥县署(平遥县衙博物馆)、城隍庙、文庙、南门。(平遥古城免门票,古城景点通票的价格为125元/人,有效期3天;60岁以上免门票)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1、二郎庙
平遥古城二郎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位于平遥古城北大街79号,北临北门脚下,南距票号日升昌200米。
平遥古城二郎庙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郎庙之一。平遥二郎庙供奉的主神是秦国蜀守李冰的次子李二郎,而非神话中的杨戬。李二郎在秦时协助父亲李冰建造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岷江流域的水患问题,造福了当地百姓。因此,李二郎在死后被百姓尊为神,并建立了二郎庙以纪念他。该庙有三进院落,主要建筑包括大门、正殿、后殿、东西厢房和钟楼等。其中,正殿是二郎庙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翘角,彩画斑斓,精美绝伦。正殿内供奉着二郎神和他的神仙家族,供品齐备,香火旺盛。二郎庙还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就是钟楼,它建于清代,高达21米,是平遥古城内最高的建筑之一。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古钟,钟声深沉浑厚,每当整点时分,钟声响彻城市。
平遥古城二郎庙创建于清代,二郎庙坐西朝东,三进院落,是由11个殿堂组成的一组豪华建筑群。整座庙宇坐西朝东,山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阶前有华表、石狮,檐廊墙面绘巨幅壁画:两位守门神将,左青龙、右白虎。屋顶及墙面用彩色琉璃瓦装饰,花团锦簇,气势宏伟。楹联:迎客乐游且看香林绝俗,消人烦恼还知道法多情。
平遥二郎庙正殿是琉璃殿顶,石刻护栏,精美绝伦。前面一尊船形铁香炉,香烟缭绕。院落正中是一尊鼎形天地炉和一对铁旗杆。
2、马家大院
平遥古城马家大院是清代巨商马中选的故居,被誉为“平遥第一大院”。
马家大院位于平遥古城内,是平遥四大富商之首、清代巨商马中选的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后经同治、光绪几十年的不断修建,逐渐形成了一座宏伟精美的建筑群体。共有3座大院、6座小院、房屋197间。大院总体布局鸟瞰酷似大大的“马”字形,以此告诫后代永不忘本,隐喻马家事业马到成功、一日千里之意。纵观全院,外观高大威严,四周皆清水砖墙,内部富丽精巧,井然有序,代表了我国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模式。夜晚一关门,俨然一个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在平遥古城3749处古代民居中,马家大院以其气势雄伟、规制严谨、功能齐全、风格独特而享誉盛名。它集居民建筑、风俗文化、豪门起居、商贾兴衰于一体,成为了平遥古城内清代建筑装饰风格及晋商传奇轶闻的代表,可以说是极富艺术魅力、机具观赏价值的古民宅群体。
紫檀木精品大衣柜,三面高浮雕、浅浮雕有九十九条龙,亦称九龙柜。紫檀木属于热带植物,主要产于印度及马来半岛、菲律宾等地,是世界第一等木质,寸檀寸金、十檀九空,木质细腻,致密坚硬,入水即沉,明清两朝倍寿皇家珍视,不惜重金集天下之能工巧匠打造家具、饰物。
百鸟朝凤宫廷多宝阁:又黑檀木精制而成。在清代只有公主、格格、妃子才可以使用。黑檀木主要产于印度、印尼、泰国、缅甸等国。木质有光泽、纹理黑白相间,结构缅而匀,耐腐、耐久性强,材质硬重细腻,是十分稀少的珍贵家具及工艺品用材,被列入世界名木之列。
3、平遥古民居博览苑
古民居博览苑位于古城西大街18号,是“蔚丰厚”票号旧址。该院面阔五间,为南北两套院串连在一起的大宅院。北院坐南朝北,大门临街,属典型的商号经营性四合院;南院坐北朝南,大门隐于深巷中,是由“一主两跨”带一个后院组成,属标准的民居性四合院,南北院由一条狭窄的过道相连,墙高宅深,布局特殊,建造精良,以“元宝院”而著称。该处共三进院落。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四四方方的,而平遥则都是长方形的,南北长,东西窄,东西之间厢房的距离不宽于正房的通面阔,正房的两端要被厢房挡住一部分,这是因为平遥地处黄土高原,风沙比较大,所以这种长方形的院落空间感紧凑,这样可以防止风沙的直接侵袭。
蔚丰厚大门一看就是中西结合的民国建筑,六棱罗马柱,三洞拱形门廊,柱头和柱础用的是中式的石雕;后面的店面也是中式隔扇排门。蔚丰厚票号是介休贾村侯氏开办的又一票号。道光十九年(1839)开设,总号在平遥县城内西大街,后设分号于京、津、汉口、沙市、上海、常德、长沙、扬州、江西、成都、重庆、三原、兰州、肃州、迪化(乌鲁木齐)、包头、哈尔滨等处。该号资本银17万两,每股以一万两作股,加上人力股俸,共人银股50余股。
古民居不但在建筑有讲究,窗花也不例外,其窗花都是镂空木雕上去的,下面是桃,有长寿之意,上面是个石榴,石榴是多籽的,代表子孙兴旺,中间是一种水果,叫佛手瓜,是可以抓来好运气,桃子、石榴、佛手三者合起来是桃、榴、佛手,意为守住不走,把发的运气,财气守住,留住。
平遥古城这些北方民居房顶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层比一层高,正房的房顶高,有层层高,步步高之意,俗话说:“厢不压正,奴不欺主”,展现了传统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所以那时的建筑都是有风水讲头的,比如轴线上的房顶一层会比一层高,到正屋正窑最高,就为取节节高,步步高之意。
正房:本宅坐南向北,以南为正。正房是宅院的主体,此房为厅堂式建筑,正厅面阔五间,中三间是用于祀神、会客的居舍,建筑体现了家长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权力。
4、汇武林
走出平遥古民居博览苑,斜对面就是汇武林,汇武林紧邻日升昌票号博物馆。汇武林景点主要包括三进院落的武术陈列馆和一个演武场,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汇武林大门口挂着平遥县武术文化研究院和平遥县武林传统武术陈列馆牌子,可见是平遥武林历史和传承方面的博物馆。后来镖头来自全国,武林高手积集,平遥的武术发展和镖局相关。汇武林院落深幽,狭长的庭院,放置着石刻大元宝。一进院的牌匾黑底金字写着海川两个大字,两侧是两面武德,商谊的三角旗,走进大院感觉江湖和武德气氛浓浓。王伦以拳会友,参禅修道故事传世。王正清是平遥的武术名人,很多博物馆有他的画像,是最著名的镖师之一。二进院展示中国武术发展历史,武术流派,著名的武术教头。牌匾上写着海纳百川。陈列馆以图片、实物展示形式介绍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传统武术内容,深入挖掘了传统武术的精深内涵,剖析了武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
5、日升昌记——中国票号博物馆
平遥古城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创办。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分号达35处之多,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商埠重镇。日升昌票号以汇通天下闻名于世。日升昌票号旧址于1995年开始大规模开发整修,1995年12月,日升昌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当时经营所用的实物资料,它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古代银行业的辉煌历史。
日升昌的院落分为三进,前院为营业大厅,中院为内部的办公机构,后院属生活区,游览线路大致就是从正门处往院落深处步行即可。
平遥市楼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中部,是平遥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市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为砖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过街楼阁,中间南北向是通道,东西两边砖砌台基,四角立通柱,外包砖墙。市楼高18.5米,占地面积135平方米,屋顶以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盖,南北镶有“囍”“寿”图案,并饰有琉璃脊饰、宝刹和吻兽。
市楼始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但据碑文记载,市楼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此后在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有补葺。市楼不仅是平遥古城的中心建筑,还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于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协同庆票号(中国钱庄博物馆)(5A景点)
协同庆票号,创立于咸丰六年(1856年),歇业1913年,历时58年。开业期间,协同庆票号分庄遍布全国,达33个,重点在西北、西南。现在看到的协同庆钱庄柜房,是当年钱庄柜台的基本陈设。协同庆票号现在是平遥规模大的钱庄院落,前后共有五进院落,每个院落功能有别,如一院分揽柜房、总帐房、埠际帐房,相当于现在的会计室,办好手续到北揽柜房取现银相当于现在的出纳室;三院分协理房、祭祀房、经理房,是管理人员办公场所,四院是员工的生活区,当时无论总号,分号,上至掌柜,下至员工都要住在票号中。五院是金库所在,有非常先进的防盗措施,其中地下窖洞(地下金库)接近于现在的银行金库。票号现在开辟成中国钱庄博物馆,博物馆内保藏有当时流通过、发行过的上千种钱币。协同庆票号的院子下面有平遥大的地下金库,当年储存着数量众多的黄金白银,还有平遥的镇城之宝:一根樟木雕刻的神龙宝柱,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文物。这根龙柱,是建在整个“龟城”(平遥古城)的正中心。很多游客都喜欢到地下金库,摸摸这根神龙宝柱,沾沾财气。地下金库空气比较浑浊,景点会限制进去的人数。
协同庆神龙宝柱: 据说,协同庆有一条秘密通道,用于大额金银的出库。这条通道纵横交错、颇为复杂,目的是为了安全。刘伯温的神龙宝柱也与协同庆有着不解之缘,据说它镇于龙脉之上,为朱元璋平定天下和协同庆财源滚滚带来了好运。这根神龙宝柱被誉为平遥的“镇城之宝”。 轻轻摸一摸,好运连连。。。。。。
平遥古城的观风楼(听雨楼):跨横街县衙外大街上下两层,第一层是砖砌高台,第二层是木构建筑,中间为砖券门洞。观风楼是平遥古城内的一个重要建筑,它不仅是平遥县署的一部分,还具有瞭望的功能。观风楼的位置非常独特,它位于平遥古城的最高点,因此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衙门街的景色。观风楼的建筑风格明显,融合了明朝和清朝的特色,其木质结构的第二层分为两小层,平面呈正方形,并有四个角。最上面一层的封顶形式特别,类似于宫殿的封顶形式。这座小城楼的西面,墙上挂着的牌匾上写着“观风楼”三个大字,而书写着“听雨楼”三个大字的牌匾,则是挂在这座城楼的东面。
7、平遥县署(4A景点)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卓越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被誉为“明清古县署之典范”。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
平遥县衙仪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1619)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通常关闭,新官上任,接待上宪,重大庆典之时打开。旁设角门,东称:“人门”,西称“鬼门”。东西两侧的窑洞叫“赋役房”是征收赋税钱粮的场所,也是壮班的班房。
平遥县衙亲民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明代建筑风格。是知县审理重案、要案、命案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亲民堂坐北向南,东为赞政厅,西为銮驾厅。东西庑房为“六部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文东武西,是县衙中的主要职能机构。
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平遥县衙二堂:明代建筑,是知县日常办公及调节民事纠纷的场所。东为“简房”,礼房下设,设掌管知县的信件、名片、帖子;西为“招房”刑部下设,存放司法诉讼方面的各种文书档案。二堂东侧的“县丞房”是县衙中正八品官的办公场所;西侧的“主簿房”是县衙中正九品官的办公场所。东西厢房是“钱谷师爷房”和“刑名师爷房”,分别是县衙中“户房”和“刑房”正头的办公场所。
平遥县衙大仙楼位于县衙中轴线最后一座也是最高的一座院落,始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县衙保存下来唯一的元代建筑里面供奉着守印大仙狐突,简称狐仙。据史料记载狐突生于山西交城,春秋晋国大夫,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学识渊博,是世族之人掌管着晋国的经济命脉,后因保护重耳,于公元前637年被晋怀公杀害,次年,秦国送重耳归晋,重耳即位后加封其为守印大仙。
平遥县衙牢狱,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现保存下来的是牢狱、接见室及狱神庙,其余的男、女水牢已毁。此牢狱一直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监狱。
8、平遥城隍庙 (5A景点)
平遥城隍庙现存庙宇为明清规制,最大特色是庙中有庙,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庙相连,构成一幅“尊神艺屋一庙,联袂同受香火”的奇特景致,其中城隍居中,灶君财神各居左右。城隍庙的建筑结构与琉璃艺术,整座庙区内,殿宇、廊庑、楼阁、坊、台形制多样,结构精妙,也是一大特色。平遥城隍庙已于1973年11月l5日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主殿:城隍是古代汉民族中普遍崇祠的神祗之一《周礼》记载是腊祭八神之七的“水庸”神,后演化为城市的守护神。主殿内主供奉着城隍神,两侧摆放着四品官署的仪仗,还保存有场面宏大、气势雄伟的壁画《城隍出巡图》,其场景热烈、人物表情各有特色,在国内同类庙官中属出类拔萃之作。
平遥城隍庙寝宫之设,始于官署建筑中“前朝后寝”之说,是清咸丰九年(1859)大火后的幸存建筑,呈下窑上阁式布局,楼上祠城隍与城隍娘娘,还有传说中城隍的小妾,殿内清代壁画独具特色,实为珍品。
平遥城隍庙满布殿宇屋顶的琉璃叫人称奇、心动,蓝、绿为主黄色相间组成的青冷色调装出神秘的意境,其仙人,走兽、龙吻背刹,造型精美、色泽如初,可以说是清代琉璃工艺的杰出范例。
城隍庙与文庙相临,从城隍庙出口出来后斜对面就是文庙了,下一站:文庙 。
9、平遥文庙(5A景点)
平遥文庙,又名文庙学宫,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仍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建筑群南接城墙,北临城隍庙街,包括东学、西学和居中的庙区,总占地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平遥文庙由前后六进院组成,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2001年6月25日,平遥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汉代,现存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修,距今860多年,是全国现存文庙中最早的建筑,为古代木构建筑之珍品,旧时奉祀孔圣及“四配、十哲”之所,现为中国最大的孔圣及先贤塑像群。
文天祥宋保佑四年(1256)进士第一,官至宰相,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后抗元失败不屈殉国。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的作者,被后人称作“状元中的状元”,其所书“魁”字,笔力苍劲,似柔实钢,堪称一绝,清乾隆年间,文庙学子用油灯扩散(幻灯技术)临摹而成,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明伦堂:建于明中期,清乾隆时曾修缮,面阔五间,七檩前后廊式。旧时县学大堂,是儒生讲学之地。古代学额向有定制,明清学额为15至20名。受当地学而优则商风气之影响,两朝中,全县共考取贡生325人,举人99人,进士10人。现辟为“孔子生平展”。
敬一亭是平遥文庙中轴线第四进院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1943年被日寇焚毁,现在的敬一亭是2003年自晋南移建而成。敬一亭向为祭天之所。祭天也称躬天,是中国古代崇拜自然的一种宗教活动。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无不虔诚此举。亭内设气势雄伟的祭天大鼎。
10、逛吃逛吃平遥古城
从平遥文庙出来已经超过五点半了,于是抓紧时间在南门拍照,之后逛吃逛吃从古城南门走到北门我们住的民宿,今天走了一天的路,游览了不少景点,但都是走马观花!这些景点的知识面太宽、太深。。。需要慢慢消化。平遥古城的景点太多,我们只是逛了一部分,所以说,古城景点联票3天有效是有道理的,如果慢慢浏览,真需要3天的时间。
晋中市灵石县
20241102 晴 17°/5°
早上8.40我们从平遥坐高铁到灵石东只需16分钟,灵石东站在灵石县静升镇,在我们在灵石县静升镇的锦邻民宿住了两天,这里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灵石县位于晋中市最南端,素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隋朝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素有“千年文化之乡”的美誉,“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就是这里的文化遗存。它北临介休市,绵山介于两市之间,自然景色非常优美,人文景点众多。还有沉睡百年的张壁古堡,这些景点都令我们流连忘返。
早上锦邻民宿的高老板到高铁站接我们,建议我们就着这大好的天气,马上游览绵山,于是,我们采纳的高老板的建议,9.30我们到达了绵山景区游客中心。
1、绵山(5A景区)
山西介休绵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6.6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
绵山风景名胜区的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成为绵山风景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无愧于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在绵山绵山风景名胜区建筑群体中宗教建筑有殿庙、宫观;园林建筑有亭、台、楼、阁、轩、廊、榭、牌楼;古留遗迹建筑有古营门、城池、营寨等,可为古建筑博物院(园),展现在游人眼前的是一个华夏现代仿古建筑群隆起在大道之行的巍巍绵山。主要景点有龙头寺、抱腹寺、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等。绵山景区超大,大大小小的景点几百个,主要的大景区不下十个,景区有区间车可乘坐(门票已包含车票),想要都走遍至少2天,我们有选择性地游览了正果寺、云峰栈道、铁索岭、云峰寺、水涛沟、大罗宫、龙头寺(门票110元/人,65岁以上半价,门票两天有效)
正果寺内有十三尊包骨真身像,虽历经千年而骨架完好,颇有灵气,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和地理气候的重要文物。此外还有通天云衢、五龙松、弥陀殿、圣母殿、观音殿、三大士殿、送子娘娘殿、五龙殿等,来历神奇,庙殿灵验。绵山为大道之山,佛道共存。
唐贞观十四年(640),长安大旱,唐太宗向绵山祈雨有应。次年,唐太宗往绵山礼佛至云峰寺,志超圆寂,唐太宗惆怅道:“空望佛矣”,此时上空现“空王古佛”金字,唐太宗敕封志超为“空王佛”,云峰寺主持思本修台供奉,两侧为弟子摩斯、银空。后贺知章游此,名为“空王灵应台”。
铁索岭:我们看到的这个雄伟的山峦就是绵山的铁索岭,人们向上攀登时背向万丈深渊,面向摩天山岭,手抓铁索(铁索每根18丈,300多个铁链组成,重达4000多斤)。沿着75°的斜坡攀岩而上,其惊险程度绝不亚于华山千尺幢。《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记载,铁索岭的铁索始悬于唐代之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年就是从岩沟登云梯上抱腹寺,再由铁索岭攀到岩顶的。抗日战争时期,铁索岭是晋冀鲁豫连接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秘密通道。游击队员们经常身背机枪、地雷,肩扛食物攀铁索上下,并由这里护送了大批去延安的干部。
空王真身殿:殿内正中为田志超包骨真身像,两边为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左边为摩斯、银空二弟子,右边为二位龙王。本殿始建于唐,是唐太宗为感空王佛赐雨之恩而敕建的。2013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高僧迪公经营始建,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主要景点有毗卢殿、玉皇阁、空王殿、五龙殿、迪公洞、鸾公洞、志超洞、五龙松、铁索岭、《大唐汾洲抱腹寺碑》等四十余处。寺内供奉有当地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田志超是汉人第一个成佛的,塑像为包骨真身。寺内还保存有许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空王宝殿:空王古佛为过去佛,在隋唐间转世中土田志超,原籍陕西冯翊,后移居山西榆次。唐武德五年(623)来绵山弘法,被称绵山活佛,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向绵山祈雨灵应。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御驾绵山礼佛,未面,封为“空王佛”。胁侍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和银空,摩斯二弟子。
水涛沟景点很大,我们走到五龙瀑就往回走了,回到水涛沟服务区坐车往景区出口方向的大罗宫。
大罗宫依山而建,整个建筑巧妙地将明清风格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群楼高耸,崇阁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既雍荣华贵,又古朴典雅。整个建筑群面积为三万多平方米,共13层组成,总高110米。游客称赞“可以与布达拉宫相媲美”,可谓天下道家第一宫观。
大罗宫凌霄殿:殿内中央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为"天皇大帝"和"南极长生大帝",右为"紫微大帝"及"后土皇地祗".两侧为年、月、日、时四值功曹。灵霄殿的两壁画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天上帝"带领各自部下神将朝拜玉帝,奏事请旨的场面.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神态端庄各异,体现了天界的庄严和诸神的无边法力.当年唐玄宗为感谢玉皇大帝的点化、护佑之恩,命人在这里修建了灵霄殿以及九曜星君殿和六丁六甲殿。
大罗宫高悬于狮子山崖壁之上,高13层110米,层楼迭阁,青墙金瓦,画栋雕梁。雄狮背驮整座宫殿,形象逼真,威武生动。一层至七层面阔五间,以财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斗姆殿、九曜星君殿、二十八宿殿、灵霄殿、三清殿、五老君殿为主。七层以上为众妙堂、讲经坛、混沌殿、诸仙殿、藏经阁。八层至十三层面阔9间,廊下各有10根盘龙大柱,宛如皇宫天庭,一派金碧辉煌。主体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群总面积共达3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巧妙地将明清风格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群楼高耸,崇阁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既雍荣华贵,又古朴典雅,可与布达拉宫媲美,被誉为"天下第一道观"。
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称"三官大帝"。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解难,水官能赦罪。武则天就常拜"三官"。左边的壁画所反映的就是"三官大帝"巡视考察的情景。下方有惩罚恶人的场面。右壁上画的是"天官"为人间赐福的情景。
走出大罗宫已经是下午4.30 了,抓紧时间坐景区区间车到该景区的第一站也是我们今天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龙头寺
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贞观十五年(641)太宗皇帝驾幸绵山礼佛时,有双龙显灵而改为现名。区内有毓德堂、关帝庙、真武庙、南天门等名胜古迹。有《叶剑英元帅论绵山》、《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屈原《九章》、宋廷魁《绵山赋》、唐太宗御制诗碑等,这些石刻是领略绵山厚重历史文化的主要景观。这里也是朝观云海,夕观日落的绝妙去处,我们傍晚游览龙头寺,正好是夕阳西下,晚霞绚烂,送走日落我们才结束今天的行程,这个景点我们玩得很仓促,如果有两个小时的游览时间观景体验会好很多。
2、张壁古堡(4A)
20241103 晴 18°/ 0°
我们到达灵石之前仅打算游览绵山和王家大院两个景点的,张壁古堡是民宿高老板推荐的,它真的惊艳到我们了,不禁感叹,山西文旅太低调了,这个景点外地的朋友鲜有人知。
山西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始建于十六国的后赵时期,距今已1600多年,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军事设防村落,张壁古堡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罕见的一处古代军事堡垒遗存。古堡三面紧临深沟,一面与群山接壤,地势险要。高高的城堡、复杂的街巷和地下万余米地道等构成了古堡的五级防御体系,可谓“堡中有堡,城中有城”,堪称你一绝。
古堡遵循古代堪舆理念建造,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更为神奇的是诸多的地面建构与星座遥相对应并起到相应的作用。古堡有南北两个寺庙群,现存宋至清各朝代的寺庙殿堂共21处,其中的可汗王祠是我国汉民族地区罕见的以可汗为膜拜对象的神庙。张壁古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票66元,65岁以上门票)
张壁古堡为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于古代城市选址“子午”坐城须北高南低的原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张壁村不遗余力地对北堡门和周边祠庙进行了多次改造,他们在北堡墙上修建了“二郎庙”和“真武庙”,庙顶高度高于南堡门,以顺应北高南低的原则。由于绵山的地势高陡,“冲”气足,于是又在南堡门外建造了关帝庙,以遮挡来自绵山的“煞气”。
古堡的与众不同,在于这里的所有路口都是丁字,没有十字。其主次街道分明,主街与东边三巷、西面四巷构成了“丁”字型的结构。东三巷民居多为农家小院,西四巷建筑错落有致,街巷格局严整,过去多为富户居住,门楣考究,砖、木、石雕精美。此外,张壁古堡还保留着隋唐时期盛行的传统里坊格局,沿村中的红顺街两侧,依地形走势,在主街与几条小巷的丁字巷口,游人仍可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门,他们是各个“里坊”唯一的出口。关闭巷门后,各个里坊就成为相对封闭的堡中之堡,里坊之间既可各自为战,又可相互呼应,是一套完好的内部防御体系。
张壁古堡槐抱柳:此处一槐一柳相拥而生,故名“槐抱柳”。槐树树龄1000年以上,对应南斗六星所植,为古堡星象对应物之一。斗宿主生,表达了障壁先人对生生不息的期盼。原树共六棵,1947年遭战火焚毁五棵,此树亦奄奄一息,当地百姓在其根部栽了一棵柳树,此后槐柳皆活,形成古堡一景。槐树千年不朽,柳树入怀再添新寿,两树成了“长寿”的象征,又因其呈现相互拥抱之态,故又有“爱情树”之称。
兴隆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是张壁古堡内的一个重要景点。寺庙供奉的是第一位成佛的汉人田志超,他在佛教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兴隆寺的殿顶装饰有明代三彩琉璃,这些琉璃装饰刀工细腻,形象逼真,展现了明代高超的工艺水平。殿廊两旁有两通孔雀蓝底、黑字书写的琉璃碑,分别记述了空王佛修炼成佛的艰苦历程和兴隆寺的修建缘起。
介休是中国古建筑应用琉璃最多的地区,被誉为“琉璃之乡”,介休琉璃色彩艳丽活泼,为建筑增添了阳光的颜色,使建筑更加宏丽、充满活力,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独特的标签。
3、王家大院(4A)
离开张壁古堡是午饭时间,吃过午饭,我们又能量满满地游览的了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我们入住的民宿旁)。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已被辟为“中国民居艺术馆”、“王氏博物馆”的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大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面积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1997年辟为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票30元,60岁以上免门票)
灵石静升镇随拍
静升文庙位于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中心,创建于元至顺三年至至元二年(1332-1336),现存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东西并列的三座院落组成。中院中轴线上依次建“鲤鱼跃龙门”双面镂空石雕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寝殿、尊经阁,左右排列有廊庑。东南角建六角四层魁星楼1座。东院有义仓等建筑,西院为明伦堂,内设学宫。鲤鱼跃龙门影壁壁心22.8平方米(高3米、宽7.6米、厚1米)壁心满嵌石雕,用镂刻分块砌筑而成,双面同一规格,同一内容,弥足珍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点因维修没有开放,我们仅打卡而已。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静升村文笔塔位于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中,元代建筑。圆锥形砖塔,高约26米,塔底周长12.3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石砌,塔身通体无饰,塔刹形似笔尖,故称文笔塔。象征文风昌兴、人才辈出。2003年公布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升文昌宫:是为纪念文昌帝君张亚子所建。元代建筑。文昌宫为砖木结构,大门处牌坊上书文昌宫,两侧照壁有“狮子滚绣球”,狮子意为学士、进士,滚绣球意为学士、进士等将会越来越多,心诚则灵,金榜题名。庙宇两侧为文昌帝君座下众神休息之处,正殿有三处台阶,分别有“三阶”、“七阶”、“二十一阶”,预示着文昌帝君助你三元齐中,金榜题名。正殿门前分别有晨钟暮鼓立于两侧。
2024年11月4日早上,我们在灵石东站坐高铁前往临汾西站,余下的行程将在《山西自由行(下篇)》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