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冬去春来,疫情的阴霾似乎也随着严寒渐渐退去。
春回京城,终于可以在暖阳中舒展身心。然而,满城纷飞的杨絮实在恼人,让人想念春水般清灵碧绿的江南。
于是,几个人又凑到一起,抑制不住蠢蠢欲动的春心,攒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江南闲游。
路线:
北京→扬州→皖南古村落→徽州→新安江→开化县→廿八都古镇(浙闽赣三省交界)/江郎山→衢州→扬州→北京
我们将经苏、皖、浙三省:
走一条春江(新安江),
游三座名州(扬州/徽州/衢州),
逛四、五个古村镇(查济古镇/宏村-西递/西溪南古村落/廿八都古镇),
一路江南烟雨中……闲言少叙,LET’S GO!
DAY 1 北京 → 扬州
四月,扬州最美的时节,不可错过!
4月10日,清晨6点,从北京出发,沿着高速向南。一路的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过了枣庄/微山湖,就变成了风轻水柔,春光明媚……大自然,就是这样的神奇。
我们选择了前半程走京台高速,后半程走京沪高速。据说,G3已经修到了福建,只差最后的一段,路况不错哟!
忽略沿途一切的风景变换,直奔我们心向往之的地方——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即便号为“诗仙”,李白也不会想到,自己轻描淡写的一句诗,千百年后,竟成了扬州旅游的SLOGAN。一到春天,扬州城内的酒店就一房难求。这次我们订的太晚,像扬州迎宾馆这样的热门酒店早已订不上了。好在被我刷到了这家HOTEL:今年新开的,离瘦西湖不远,有停车场,价格也不算贵。
晚上7点多,终于到了扬州。汽车拐进酒店停车场的一刹那,马路对面蒋家桥饺面店的招牌映入我的眼帘——明天的早餐有了。
安顿好后,赶紧出门觅食,在周围随便逛一逛。不远,有一个印象汇商场,底商处开着一家东园小馆,对我等长途旅行者十分友好地24小时营业。
吃饱吃好,回家睡觉,养精蓄锐,明天一早——瘦西湖!
DAY 2 @ 扬州
来到扬州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吃!相比于需要预约、起早、排队,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吃得上的富春、冶春等,我们更愿意去本地居民吃的小馆。毕竟,一家本地老店,在没有网红加持,没有流量维护的情况下能够生存,且小有名气,其味道必定地道。蒋家桥饺面店就是这样一家本地的百年老店(蒋家桥曾是扬州重要的地名,如今已不在,只保留在饺面店的招牌上)。
不到7点就走出酒店,只过一条马路,走进了蒋家桥饺面店。时间还早,店内食客却已不少。站在点餐的柜台前,看着墙壁上贴着的价格表,有琳琅满目之感,真是又好又便宜,哪样都想吃呀!反正,多多益善!
于是,我们点了:虾籽饺面、虾籽馄饨、笋肉锅贴、千层油糕、三丁包……渴望已久的胃蕾终于得到了满足。
虾籽饺面必需推荐——实足的虾籽,实足的馄饨/面,再加上浓浓的胡椒——鲜香而温暖。时光流转,扬州虾籽饺面的味道却从未改变,让人惦念!至于价格,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走出店门,深呼吸,让清新的空气滋润干燥已久的心肺。抬头看去,天阴微雨,云霭层层——正是游湖的好日子!
沿着四望亭路上满眼的春绿,向东而行。不多久,看到了扬州大学的南门,瘦西湖不远了。在柳湖路左转,我们直奔瘦西湖的南门。绿荫掩映之中,一边是花园般美丽的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一边是与瘦西湖相通二道河,还有与我们擦肩而过的狮子楼、平山宴、冶春……(身在扬州心在吃啊!)
瘦西湖,旧时是扬州的北郊,其实是一条蜿蜒细长的小河,两岸分布着诸多私家名园,算是昔日富贵人家的郊外别墅吧。旧时,扬州人到郊外游春,大多是乘船沿小秦淮河向北,入北护城河,再拐入瘦西湖。小秦淮河的北端与扬州的北护城河相连,两岸风物繁盛。北岸的梅花岭上有史可法的衣冠冢。梅花岭西侧是勅赐天宁禅寺,曹寅曾在此刻过《全唐诗》。天宁寺外的御码头,是乾隆皇帝登舟游湖的地方。
御码头的西边是冶春,再往西是绿杨村(也曾是茶馆)。旧时,游湖的客人们乘船经过时,只需向岸上吩咐几句,便有伙计从店里端出热腾腾的包子、点心,送到客人的船上,待游湖归来,再归还蒸笼,结算点心钱也不迟。这种悠游自在的感觉,今天只怕是难找了。
说话间便望见了虹桥——瘦西湖的开端。
明代时,这里有一座栏杆被漆成红色的木桥,故名“红桥”。清代时,木桥变成了石桥,远远望去,如长虹卧于清波之上,于是改名为“虹桥”。据记载,站在虹桥之上远望,北有“荷浦薰风”,荷风阵阵;南有“柳湖春泛”,杨柳波光;东、西两面,扶疏花木之中点缀着茅舍数间。难怪,有诗人赞誉道:“扬州好,第一是虹桥”。
然而,如今我们见到的只是一座普通的三拱石桥。既没有红色的栏杆,也没有桥上廊亭。虽仍名“虹桥”,却没了意趣。
7点半,瘦西湖的南门外有点儿清静。小雨初霁,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青草香,清新怡人。
与溜早的人们一起走进大门,眼前是一条长长的林荫道,借旧时的“扬州二十四景”,被命名为长堤春柳。长堤两旁花柳依水,草木葱茏。
最是一树树簇拥在一起,恣意盛开的洁白花朵,琼瑶满枝、暗香袭人,令我们久久不愿离去。这绣球般的花朵就是被誉为“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扬州人历来相信,只有扬州才有琼花。
再往前走,便到了徐园。隔湖东望,葱茏花树间,四桥烟雨楼隐约可见。仲春时节登楼远眺,大虹桥、长春桥、春波桥、莲花桥——四桥如沐烟雨。再往东,就是我们想订却没能订上的扬州迎宾馆,还有,没想订因为反正也订不上的趣园茶社。
跨过小虹桥就上了小金山。小金山,原本是瘦西湖中的一个小岛。因为后来修了小虹桥和玉版桥,小岛与两岸相连了。小金山上有风亭,山下有月观、吹台、琴室。据说,这些风雅的名字源于南朝时的太守(丹阳尹)徐湛之。
下了小金山,跨过玉版桥,悠悠然沿湖而行。经过水云胜概,周遭的游人慢慢多了起来。前方,一座窄窄的小石桥上,游人往来,一时间竟挤得水泄不通。刚好,看到了湖边的一片茶坊。有点儿累了,就在这里歇息片刻。
但是,这里的几家店都是面馆,竟然没有茶!在瘦西湖边 “哧溜哧溜”地吃面,实在是大煞风景!于是,和老板娘聊了聊,请她给我们泡壶绿茶。
杯中,青嫩的茶叶在水中翻滚,枪旗舒展。身旁,芳草萋萋、春水如碧,这才找到了“坐饮香茶爱此湖”的感觉。坐在湖边悠闲地品茶,不时有人走过来,打听我们的茶水在哪里买的……
瘦西湖上哪座桥最出名?当然是瘦西湖的LOGO——莲花桥,也叫五亭桥。以前的瘦西湖,可游玩的地方就到五亭桥为止。再往西,芦苇丛生,河汊纵横,很少有游人光顾。但是,自从熙春台仿建而成,如今五亭桥以西也是游人如织。
过了五亭桥,我们来到法海寺。记得朱自清曾在文章中写过,人们都知道法海寺著名的白塔,从湖对岸望过来,可以欣赏到瘦西湖胜景之一的“白塔晴云”。但其实,这里更为有名的是——红烧猪头。
顺着法海寺前的曲桥,可以登上凫庄。隔湖而望,在水中兀自而立的就是钓鱼台。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知旧时的廿四桥是一座桥,又名红药桥。
从五亭桥往西走,就是廿四桥。这座桥是后建的,位于原来的廿四桥的东边,也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阐发怀古幽思的地方。
顺便说一句,“廿”读作“念”,不读作“二十”。恐怕北方人都会读错,但南方人,特别是江浙一带的人,大概是不会读错的。因为“二十”在沪语中就读作“念”。可见,在吴语中保留了不少的古音。
从廿四桥再向北,我们走过了一些新修的景点:湖上梅林、石壁流淙、锦泉花屿,万花园……大都借用了旧时扬州胜景的名字。园林胜景,玲珑隽秀,温婉清丽,美不胜收……
清代,钱塘人汪沆来到扬州,觉得所见之美景可与自己家乡的西湖相媲美。于是便写下了: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因此,才有了瘦西湖之名。
走着走着,北门越来越近。烟雨朦胧之中,大明寺的栖灵塔仿佛近在眼前。
大明寺伫立于蜀冈之上,因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隋代,大明寺奉旨修建栖灵塔,以供奉佛骨,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到了清代,为了避“大明”之名,改为法净寺。
出瘦西湖的北门,只需过一条马路,对面的蜀冈之上就是大明寺。沿石阶而上,来到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一座典雅的牌楼。这座牌楼是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上有栖灵遗址四个篆文。
寺前的院墙上嵌着淮东第一观的石碑,取自宋代秦少游的名句。
大雄宝殿是一座清代建筑。屋脊的高处嵌有宝镜,阳有“国泰民安”,阴有“风调雨顺”。其实,出世也好,入世也罢,古往今来,百姓心中的圆满莫过于此。
来到大明寺,不能不去平山堂。
据记载,北宋欧阳修出任扬州太守时,把大明寺内的一间寮房改建成了自己消夏的别邸。因为建于蜀冈之上,“远山来与此堂平”,故名平山堂。想来,欧阳修是不愿让美景为僧人独占吧。
平山堂从此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与文章太守欧阳修密不可分。
1921年,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曾游历扬州。他在自己的《中国游记》中写道:“……跨进平山堂时,也不知为什么,有一种很高兴的心情……在堂中久久徘徊。平山堂的主人欧阳修一定也像今天的我一样,曾经享受过这般悠闲的心境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虽一介凡夫俗子,也与古人达成了默契。”
遥想当年,“远山来与此堂平”......只是,如此澄明的境界已不复存在,今人也难以与古人达成默契了吧。
平山堂西边的小园中有美泉亭和第五泉石碑,也都与欧阳修有关。唐人品评大明寺内的泉水为“天下第五泉”,宋人欧阳修此在泉旁修建了美泉亭。
在梁思成先生设计、依照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的金堂而建的鉴真堂侧旁,我们发现了几座石碑。这座石碑上“山川异域,风月一天”几个字,是不是有些眼熟呢?
出了大明寺,已经是下午二点多了。我们去了东关街、东关古渡和古运河。
东关,位于扬州城之东,古运河之西,是从大运河进入扬州的东大门。沿古运河而行,两岸有著名的普拉哈丁墓、弥勒阁和天主教的圣心堂。
看这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面写着:“时代:春秋—清”,低调而霸气。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邗沟算起,身边的这条古运河已经静静流淌了2500多年......只不过,既然“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此河还是2500年前的彼河吗?
绵绵细雨之中,东关街上依然是摩肩接踵。此时,索性就躲在伞下,跟着往来的脚步随意而行——东关街、彩衣街、皮市街、壶园、个园…… 走过?路过?来过?错过?又何必太在意。
走得再远些,还有康山街和南河下街。
踏着青苔斑驳的青石板路,终于在一条小巷中找到了湖南会馆砖雕的大门楼。这个扬州现存的最完整、最精美的会馆门楼如今“混迹”在破旧的民居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门楼后面,曾经的扬州第一名园“棣园”早已不复存在,而那个曾与我携手踏寻扬州老街旧巷的人,如今也已不在……
雨还在下,就在唐人张祜的这首诗中结束今天: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扬州,自古就是个让人欲死欲仙的地方。
(未完待续)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扬州|这些知识点,让你的扬州之行更逍遥 36502
- 十一小长假|烟雨瘦西湖,记一场浮光掠影的扬州“苦”旅 22157
- 中秋九月下扬州看金陵 1178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