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4

汉语与鄂尔多斯方言

编辑

汉语与鄂尔多斯方言

 

内容摘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通过使用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而在历史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不同的地区所说的话也不一样,这就形成了方言。方言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汉语     方言     鄂尔多斯文化    语言

 

一、汉语简介

    汉语,又称中文、汉文,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分析语,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汉语方言众多,某些方言的口语之间差异较大,而书面语相对统一。 

    汉语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代表着中国,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的文明的象征。在历史的慢慢发展中,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工具,思维的象征也不断地发展、完善。最早的语言也就是通过手势肢体动作等方式来进行交流,后来出现了语言,但这只能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直到后来出现了文字,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这个时候汉语言才有了一个整体的系统,文字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为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它可以分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每一句话中都带有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词的意义复杂而简单,不容易懂。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其中鲁迅的一篇《狂人日记》突破了古代文言文的使用,而使用的白话文,通俗易懂。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汉语的超方言性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方言

(一)中国方言

方言则是语言的变体。与普通话不同,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发音标准,字体规范。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 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方言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个发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 

(二)鄂尔多斯方言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属于晋语方言,归内蒙古晋语大包片,晋北晋语、陕北晋语、冀西晋语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一现象极有可能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语言文化遗存。秦代早期,鄂尔多斯的南端又增添了自西向东一线贯通的古长城,鄂尔多斯被封闭在一个“口”字形中间,因而具有许许多多古老晋语的特点。鄂尔多斯方言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东胜区口音为基准音,形成的语言体系。具有:简洁、好听、和亲切等特点。鄂尔多斯语言也出现了口语和书面语之分,鄂尔多斯书面语是近几年来由于网络的普及和鄂尔多斯人员的外出增加而新出现的一种语体格式,常见于鄂尔多斯论坛和聊天室中。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的是鄂口语与普通话的区别:

 1、 语音差异。有很大一匹兹的发音与普通话发音存在差异,二这差异又分为如下几类:

  ① 声调不同 如“中华”一词,普通话中发为“zhong (读一声) hua (读二声)"而鄂语中发为“zhong (读二声) hua (读一声)”。

  ② 韵部不同 如:“民族”一词,发为“mien (读一声) zue (读一声)”(该拼音拼法为:[前]眯恩连读[后]组饿连读)其中韵母不同的还有种特殊情况为前后鼻韵混用,如en和eng部“森、僧”读法相同;in ing部“银、赢”读法相同,等……

  ③ 声母不同 主要表现为sh、zh与s、z发音混用:只要读紫要,是否读四斧;还有一部分改变了声母:跪读溃、膝读七等。

  ④ 读音完全不同 如爱读ngai(恩个爱连读)

 2、 尾缀语气助词不同

鄂语言中常用的语气助词有:的(着)了、蓝、哇、呀、来来

下面以几个例子说明其用法和意义:

 ①“做甚的了?”(意:你在干什么?)的了,表正在进行时。

 ②“作甚个蓝?”(意:你做什么去了?)蓝,表疑问。

 ③“做甚个呀?”(意:你要去做什么?)呀,表将来时。

 ④“做甚个来来?”(你做什么去了?)“忙的来来”(很忙),表肯定。

 ⑤“忙的了哇”(加叹号意:正在忙;加问号意:正在忙吗?)哇,意义与句子的升降调有关。

 (注:的(着)了,中的“着了”,为鄂语言中的另一小分支——梁外话。其大体语法和鄂普通话一致,仅为一些字读音不同,如:左拐读左鬼。)

 3、 语法差异,在鄂口语中有一部分语句的语法与现代汉语的语法存在区别:

 ①“我给你说给是为了甚?”中后一个给表意为:已经。但不能翻译做“已经给你说”而要翻译为“我说给了你”,相当于完成时态。

 ② “快快快!”表意为退让,而不是催促。比如甲说:“真的不好意思,我迟到了。”乙说:“快快快!”在这个对话中,乙的意思就是:快行了,不跟你计较了,迟到就迟到了吧。

 4、 习惯用语

   鄂语言多年来积淀下许多特别的习惯用法,与普通话中的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现列举部分,如果有系统学习鄂语言的朋友请参考《鄂尔多斯语言字典》和《鄂尔多斯惯用语大全》。比如①带要:用在句中,多为反意,如:我才带要了才,意为我不带要。②不带要:用在句中是懒的去做某事的意思,而单句使用的时候则表示推脱,不愿意。③蹭蹭:催促某人做某事。由以上的习惯用法又形成了部分歇后语“毛驴吃草——蹭蹭蹭”和成语“农猴望月”等。

    鄂尔多斯方言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其巨大的作用就是在其他地区的鄂尔多斯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方言来确认自己的老乡。同时都用鄂尔多斯方言来交谈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能找到家乡的归属感。但是鄂尔多斯方言也是与汉语有着不可分裂的关系,它的最初来源还是汉语,它的大部分意思还是和汉语一样,和北方方言有很大的一致性,只是部分的语法、词意、语气词等有所不同。这也是基于鄂尔多斯的文化。

三、鄂尔多斯文化与语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史前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不完全等同于文化的创造性。它既不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客观世界,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时代、超政治、超观念的。鄂尔多斯的语言与鄂尔多斯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渊源深远的。在鄂尔多斯方言中有丰富的动态助词,常常借助“个”、“蓝”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不仅使鄂尔多斯方言可以准确的表达说话者所指的时间段,也使日常交流用语更加活泼和亲切,这与鄂尔多斯这个蒙汉文化交织地区的人民纯朴大方的性格相映成辉。鄂尔多斯方言词语也有蒙汉结合的现象,这充分体现了在这片沃土上生活着蒙汉两个民族。两个民族不断地融合形成了当地的方言。总之是鄂尔多斯文化造就了亲切、精妙而且传神的鄂尔多斯方言,同时鄂尔多斯方言也反映出了当地人民淳朴、大方、实在、憨厚、和谐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精髓,语言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汉语流传至今且有了巨大的改变反映了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鄂尔多斯方言也属于汉语的一种,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将它得到保留和传承,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 宋秉章  语文学刊1987年06期    

【2】《田清波与鄂尔多斯方言研究》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2期  

【3】《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4】《语言学概论杨》 信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1日出版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汉语与鄂尔多斯方言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