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4

鄂尔多斯市概况

编辑

鄂尔多斯市概况

鄂尔多斯(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毗邻晋、陕、宁三省区,三面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全市国土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一区,总人口162.5万,其中蒙古族18.3万人。鄂尔多斯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隆起,四周递降,境内沟壑纵横,沙漠广覆,年平均降雨量为327毫米,年平均气温5-7℃,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鄂尔多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三万五千年前,河套人在萨拉乌素河流域繁衍生息,迈开了人类文明的脚步。鄂尔多斯大地上,汉武帝沿秦直道布略巡查,王昭君怀抱琵琶出塞,赫连勃勃建都立国,隋炀帝索辫赋诗,党项族创立西夏基业,成吉思汗走完人生之旅。

明朝天顺年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清朝顺治六年,鄂尔多斯各旗会盟王爱召,形成伊克昭盟(汉意为“大庙”)。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地级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主要有煤炭、化工、建材、羊绒等资源,是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全市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煤炭资源预测总储量7630亿吨,探明储量1716亿吨,占全区的1/2、全国的1/6。天然气、煤层气丰富,已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有全国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化工、建材资源富集,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的储量也相当可观,且品位很高。全市耕地面积623万亩,可利用草场7000多万亩,水资源总量29.6亿立方米,黄河流经728公里,年过境水量316亿立方米。

鄂尔多斯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大地上,多个民族繁衍生息,匈奴文化、西夏文化、中原文化、蒙古文化等多种文化汇合交融,是蒙古族传统礼仪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等文化名作灿若群星、流芳百世。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沙漠绿洲恩格贝、银肯响沙、晋蒙黄河大峡谷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成为国内外游人驻足观光的文化旅游圣地

一、鄂尔多斯之“最”

经济增长最快:2009年12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校长连辑在第八届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上表示,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是中国,中国增速最快的是内蒙,内蒙增速最快的是鄂尔多斯,人均GDP超过了香港。2009年鄂尔多斯人均GDP已经超过20万元。

鄂尔多斯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扬眉吐气”著称。扬,指羊毛和羊绒制品,现在已经闻名海内外;眉,即煤,在鄂尔多斯的地下蕴藏着很丰富的煤炭资源;吐,即稀土,也是当地的重要资源;气,指天然气,储藏量巨大。

以羊绒起家的鄂尔多斯集团给鄂尔多斯带来了名声与荣誉,但真正带给鄂尔多斯人财富的,是近几年来兴起的“黑金”经济——煤炭。全市已探明煤炭储量1496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仅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东胜区,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就高达115亿吨。鄂尔多斯市与陕北的榆林市一起,被称为中国的“能源走廊”。

(一)天然气是乌审旗最具发展潜力的矿产资源之一,境内有四个半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世界级大型、特大型气田,是全国天然气储量最大的旗县。

(二)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进入全国520户重点企业和中国企业500强之列。集团目前拥有总资产250亿元,成员企业126家,员工3万余人。近年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均在160亿元以上,利税20多亿元,利润10亿元以上。“鄂尔多斯”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第一品牌,以262.3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前列。现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产销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为完善、营销网络最为成熟、技术装备最为先进的行业领军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羊绒制品的产销能力达到1000万件以上,营销网络覆盖国内县级以上城市和世界40多个发达国家地区。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多年蝉联中国绒纺行业第一名。

(三)我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探明储量8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3多。

(四)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神华煤直接液化108万吨/年成品油生产线。

(五)世界规模最大的煤制二甲醚项目——中天合创300万吨/年二甲醚项目。

(六)世界规模最大的井工煤矿——神华布尔台煤矿。

(七)世界规模最大的全生物降解塑料中试生产线——蒙西集团3000吨/年全降解塑料项目。

(八)世界首家利用沙生灌木平茬生物进行直燃发电项目——毛乌素2*1.2万千瓦生物质热电厂。

(九)世界规模最大的阿维菌素生产项目——新威远生物化工公司600吨/年阿维菌素项目。

(十)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沙棘加工基地——东胜沙棘生产基地。

二、经济发展概况

2010年,鄂尔多斯继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统筹城乡、集约发展”两大战略,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稳定、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态势,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500亿元,达到264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91.5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0.9亿元,增长16.5%。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1%,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8.7%,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9.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7:60.2:37.1。

 

 

 

 

 

 

(一)财政收入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继续实现高速增长,完成 538.2亿元,同比增长47.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9.1亿元,同比增长47.5%。分税种看,全年增值税完成41.6亿元,增长41.1%;营业税完成43.7亿元,增长67.0%;企业所得税完成33.2亿元,增长40.0%;个人所得税完成10.9亿元,增长70.2%。四大税种占税收收入的67.3%。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18.9亿元,同比增长37.7%。其中,教育支出43.9亿元, 同比增长6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5亿元, 同比增长36.9%;医疗卫生支出16.4亿元, 同比增长62.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3.8亿元,同比增长76.4%。

 

(二)农牧业

2010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8.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0.7万亩,油料播种面积45.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8.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41.0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大豆产量增长29.2%,玉米产量增长9.2%。全年油料产量7.0万吨,甜菜产量8.6万吨,蔬菜产量23.4万吨。

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6.9万千瓦,同比增长3.0%。年末全市拥有农用拖拉机2.8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1万台,分别增长3.7%、10.5%;农用排灌机械9.9万台,同比增长98%,其中节水灌溉类机械1878套;联合收割机592台,割晒机147台;农用运输车5.8万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39.0亿元,增长23.1%。其中实现重工业增加值1069.7亿元,轻工业增加值69.3亿元,分别增长22.4%和35.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88.1亿元,同比增长34.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644.4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出口交货值26.9亿元,增长42.7%。产品销售率为98.4%,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重工业产销率为98.0%,轻工业产销率为102.8%。

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56.2亿元,同比增长22.7%。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151个,房屋施工面积为91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8%;房屋竣工面积39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6%,房屋竣工率为43.5%。

(四)国内贸易

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0亿元,同比增长 18.4%。其中,城镇的消费品零售额299.0亿元,同比增长19.8%,乡村的消费品零售额81.0亿元,同比增长17.0%。

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61.6亿元,同比增长30.8%,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80.1亿元,同比增长16.4%,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0.7亿元,同比增长151.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4.1亿元,同比增长20.6%,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0.3亿元,同比增长42.2%,家具类0.2亿元,同比增长122.7%。

(五)对外经济

2010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不含煤炭)43068万美元,同比下降3.8%,减幅回落44.4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总额11400万美元,同比下降49.3%;出口总额31668万美元,同比增长42%。全市全年利用外资新签合同项目数达10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6522万美元,同比下降48.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8000万美元,同比增长8.0%。

(六)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全年公路客运量2201万人,同比增长13%;公路旅客周转量29.3亿人公里,同比增长8.4%;公路货运量2.5亿吨,同比增长32.5%;公路货物周转量464.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3%。铁路客运量89.2万人,同比下降0.4%;铁路客运周转量9390万人公里;铁路货运量20941万吨,同比增长13.5%;铁路货运周转量294.6亿吨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1.7万公里,铁路运营1208公里。

2010年全市机动车拥有量53.3万辆,比上年增长12.2%。其中新注册8.7万户,比上年增长31.8%;私人汽车48.5万辆,私人汽车中轿车拥有量15.0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32.0%。

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收入8080.2万元,同比增长18.8%。发送函件126.8万件,特快专递27.9万件,报刊2414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1.8亿元。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196249万元,同比增长34.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96.2万户,宽带用户达到9.1万户。

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8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7个,各类旅行社89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者达2.6万人。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90.4万人次,同比增长32.4%,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1亿元,同比增长28.2%。

(七)金融和保险业

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661.9亿元,同比增长21.6%;金融机构现金支出3872.0亿元,同比增长21.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60.9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47.1亿元,同比增长23.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6.3亿元,同比增长26.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62.1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57.6亿元,同比增长29.6%;中长期贷款余额903.6亿元,同比增长23.6%;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29.2亿元,同比增长87.1%。

2010年全市保险主体22家。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    318889.5万元,同比增长43.6%。

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一)城市建设

2010年,全市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8.4亿元,同比增长2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3.3亿元,同比增长13.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45.6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工业投资完成923.7亿元,同比增长13.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69.5亿元,同比增长29.2%。

从主要行业投资看,煤炭行业投资238.0亿元,同比增长3.3%;电力行业投资67.3亿元,同比下降5.5%;交通运输仓储业投资238.4亿元,同比增长30.8%;房地产业投资314.4亿元,同比增长35.3%;天然气开采行业投资177.2亿元,同比增长22.4%;炼焦行业投资36.1亿元,同比下降48.4%;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60.4亿元,同比增长4.6%。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

   全年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75.7亿元。全市污水处理率达86.4%,燃气普及率达67.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5.1%。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29.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5平方米,人均道路为29.9平方米。

(二)环境保护

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个,总面积942千公顷。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拥有生态监测站1个。全市环保系统职工人数达395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194人,环境监察人员110人。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3.0%。

(三)教育、科技   

2010年该市率先全面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全市拥有普通高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4  所,普通高中22所,普通初中41所,职业高中7所,普通小学117所,幼儿园137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

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4项,全年提交专利申请295件,其中,授权专利262件,同比增长10.9%、103.1%,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29项,成交金额33304.4万元。全年批准认定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3家,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家。

(四)文化、卫生

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其中有乌兰牧骑7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视事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2010年扩大自办节目,推行蒙古语节目覆盖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 97.5 %和93.8%。全市拥有一百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台,有线电视用户数25万户,比上年增加2万户,比上年增长 8.0 %,入户率为 15.38 %,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数10.6户,比上年增加2.1万户。

2010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包括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261个。其中医院50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06个,疾病预防中心9个,妇幼卫生机构9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7062张。其中医院有床位5538张,乡镇卫生院有床位1524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1263人,其中执业医师4512人,助理医师967人,注册护士3206人。已设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服务站51个,分别完成规划目标数的89%和80%,共验收通过6家县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年推行农民、妇女健康体检工作,全市已体检参合农民54.7万人,体检率为6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五)社会保障      

2010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7.4万人、25.9万人、14.2万人和13.1万人,比上年末净增2万人、0.3万人、0.6万人和1.1万人;年末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3.8万人、45.4万人,参保率为74.2%、82.1%。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89.6万人,比上年末净增4.1万人。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2.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为5.5万人。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3家,床位2906张,收养各类人员2279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5个。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城市:2009年,鄂尔多斯市被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全面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四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009年,市委、政府出台《中共鄂尔多斯市委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立了总方向和总政策。确立了鄂尔多斯市新医改总体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适应,打造健康鄂尔多斯,建设国家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强市。

着力推进五项重点改革:

一是稳定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城乡居民,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构筑医疗保障底线。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改进医疗保障服务,大力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0%以内,累计结余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15%,进行二次补偿。

二是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建立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制度。从2010年开始,全市所有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都要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旗区级及其以下的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均按购进价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加成不得超过购进价的15%。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应高于非基本药物报销水平的10%;2.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统一配送, 2010年市政府要集中扶持组建大型药品现代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确保区域内人民群众基本用药安全、价廉、及时;3.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政府对基本药物质量监管的责任,健全和完善农村药品监管网络。严格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的监督。逐步建立对基本药物生产经营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实时监控。保证群众使用药物安全。

三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2.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制定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分级服务标准,建立“打包式”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3.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由政府补助和服务收费补偿,依据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以及所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政府通过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助。4.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规范实施以卫生人力支持和技术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水平。

四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1.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资源布局,严格医疗机构准入管理,不断完善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大型设备等方面的准入制度、考评制度和淘汰制度;2.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完善院长选拔聘用办法,建立符合公立医院特点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探索完善符合医务人员成长规律和工作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3.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管理体系;4.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发展规模、建设标准和贷款行为。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5.是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五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实施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对各级公共卫生机构进行评估验收,凡不达标的,严格参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进行标准化建设,市旗区两级财政分级负责,重点支持,力争2年内达到国家标准化水平,建立和形成与我市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工合理、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灵敏快捷的现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3.实施“健康促进行动计划”,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影响和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隐患进行早期筛查和跟踪管理,有效提升人均期望寿命指数;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食品安全城市等联创共建活动,提升城市品位,向国家健康城市目标迈进;5.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传染病救治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建立应急储备基金。

(六)就业、人民生活

2010年全市新增就业29006人,比上年增加3346人。年末全市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7901人,比上年减少11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1%,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2010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17.3万人,劳动报酬为90.8亿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2892元,同比增长19.7%。

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05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工薪收入18995元,同比增长18.4%;经营性收入3752元,同比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566元,同比增长23.1%。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48辆,较上年增加10辆;拥有移动电话255部,较上年增加8部;拥有家用电脑62台,较上年增加8台。

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8756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工资性收入3349元,同比增长10.7%;家庭经营收入4504元,同比增长12.3%。全年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58元,同比增长8.0%。农牧民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21辆,较上年增加2辆;拥有移动电话215部,较上年增加14部;拥有热水器12台,较上年增加5台;拥有电冰箱78台,较上年增加11台。

(七 )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2007年 4月26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鄂尔多斯市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领导小组的通知》,。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在2005年召开的首届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提出到2008年建成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11年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鄂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和谐发展的轨道,目前,我市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有基础、有条件、有实力。

该市认为,积极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对外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鄂尔多斯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内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创城”能逐步提升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城市文明程度,让全市人民在共创财富、共享成果、共建和谐中共享文明“大餐”。

三、近期有关情况和动态

    (一)2011年6月,鄂尔多斯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

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问卷调查的通知》。该问卷设计较为科学,内容较丰富。

(二)7月份,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17285人次,同比增长36.6%;完成货邮吞吐量397吨,同比增长38.4%;折算旅客吞吐量121696人次,同比增长36.7%;保障运输飞行1050架次,同比增长25.9%;可提供座位数130850个,同比增长32.8%;平均客座率89.6%,同比增长2.9%。

(三)资金链危机,易引发金融事件.

从2006年起,鄂尔多斯房地产开始爆发。那时,房地产商刚拿下土地,做了建设规划,就敢卖房。而大家也疯了似的去抢房,好多人都是一口气买好几套。楼市如此火爆,是因为本地人靠煤暴富之后,没找到比房地产更好的投资手段。

从2011年2月开始,房地产销售出现了很大的危机,房子卖不动了。如鄂前旗、杭锦旗是鄂尔多斯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这两年房地产商蜂拥而至。在鄂前旗,全部人口只有3万多,但是现在盖起来的房子足够七、八万人居住。

煤炭业务是鄂尔多斯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现金奶牛”。然而从今年到明年年中,诸多中小煤矿在被整合前不能开工,这一下子就断了好多企业的现金流。

鄂尔多斯几乎全民放高利贷。一个房地产项目通常 40%-50%的资金来自民间资本,有的甚至一个楼盘所有资金都来自民间。楼市遇冷,民间资金链断裂,民间财富或大量蒸发,易引发金融事件。

自从2011年上半年因为资金链断裂出现多起金融案件,民间资本一下子变得很紧张。有些地方,连4分、5分的利都没法吸引借贷者把钱拿出来。过去关系不错的人之间,3.5分利就可以借到钱。

其实从好几年前,鄂尔多斯很多的企业都是靠民间资本在周转。现在进驻鄂尔多斯的主要都是国有银行,他们对大型企业、大项目给予支持,但是中小企业很难贷到款。于是大家都转向民间借贷。  

鄂尔多斯一下子从十几年前的全国贫困县,到现在变成了全国人均GDP第一。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现在鄂尔多斯民间资本的来源遍及全国,包头、呼市、北京、温州的热钱都流向了这里。但是外地人大部分都是投机者,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马上撤资。但是后面跟着他们的本地人,很难做到及时抽身。

(四)该市是公认的物价较高的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活成本也大大提高。

(五)一年前起,鄂尔多斯市在全市65所学校的11000多名中小学生中开设动漫教育课程,近200名美术和计算机教师在接受国内动漫专家的专业培训后,与广大学生一起配合,进行动漫教学实验。

(六)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蒙古族学生从2010年起可享受19年免费教育,即从上幼儿园起直至大学毕业。  

该市四年前在落实国家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机制的前提下,又对蒙古语授课高中阶段学生实施免学费、住宿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全市每年有近3000名学生受益。从2010年起,市里又对蒙古语授课幼儿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该市教育局长说:目前鄂尔多斯市除了对幼儿园的蒙古语授课幼儿每人每月免除240元的保教费、读物费外,还每月补助120元伙食费;对中学生除“两免一补”外,每年还补助200元交通费,并且减免中考、高考考务费;对考取专科、普通本科和国家重点本科院校的蒙古族学生,每人每年分别提供3000元、5000元和7000元的补助费。总之,从小到大,学生包括吃、住在内的费用都由政府埋单,全市基本形成了19年免费民族教育体系。

(七)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投资50亿元促教育内涵式发展。

东胜区大力引入社会资源,促进教育与城乡发展协调互动,3年投入50亿元,率先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走出一条富有鲜明地区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同时大力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率先打破校长“终身制”并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先后两次进行校长、园长公开选拔聘用,27位环节以上干部脱颖而出走上校长岗位,11名校长落聘。

    疏通教师“出口”,出台离岗分流政策,共分流安置民办教师、企业转岗职工、学校占地安置工、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人员541人。按学校规模编制,规范限定了学校的内设岗位、机构和职数,实行了6个以上平行班的年级级部管理制。

    打通教师的“入口”,通过分配经济适用住房、调入安排配偶等优惠政策,面向全国招聘、引进优秀教育人才1300多名。

创新教学科研改革。实施了三级课题研究发展计划,重点开展了国际LDC项目、教育部“指导小学英语教学”项目、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三大课题,并且做到了三大课题学校开展覆盖面100%。确定展开了32个区级校本重点课题的研究、推广、转化工作,专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覆盖面已达到95%以上。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鄂尔多斯市概况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