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4

【文化伊金霍洛】饮食与文化

编辑

【文化伊金霍洛】饮食与文化

人类离不开饮食,饮食酿造了文化,并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

中国儒教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也”。说明饮食与男女之事,同是人类最起码最必须的要素,故谁也离不开。

饮食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民俗文化是以民俗信仰为基础和载体的,以研究人类的生活、语言、行为、心意、传承为已任的,因此,饮食文化是民俗学必须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饮食与文化的联姻结合,构成了丰富多彩、光艳绚丽、魅力独特的饮食文化,它起源于古代文明,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化,普及到了人类生活的所有地域和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成为指导和规范人们饮食的无形戒律,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饮食文化一旦与地方风俗民情互相渗透融合后,便会绽放出色彩绚丽,风情独特的花朵,结出风味各异,诱人流涎的果实,其中必然蕴含着极为丰富多彩的地方风土人情味,形成别具情趣和魅力的地方风味,这种地方风味,在节日饮食和礼俗交往中,发挥得最为充分和具体。所以,探讨和研究饮食文化,必须和地方风物、土特产品与礼俗人情联系起来,才能显现出它的纯正淳朴的地方风味,鲜明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浓郁诱人的地方情趣。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条件看,鄂尔多斯高原原是一块极美好富庶的牧场,部分地方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既宜牧,亦宜农的。由于蒙旗放垦政策的推行,招来与自来的汉族农民日渐增多,地方也变成了半农半牧。蒙汉和融杂居,生产生活上都互相学习,互相通融,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又是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情趣(文化)。

 

 

 

鄂尔多斯地区供人饮食的农作物,过去主要以糜子、黍子、谷子、荞麦、山药为大宗,蔴子、葫蔴、玉米、高梁、豆类也产一些,但为数甚少。玉米主要是为供夏秋之季,煮玉米棒子尝鲜啃青,吃稀罕的,并无产量。豆类和高粱,则主要是给牲口做饲料用的。蔴子、葫蔴是为榨油供人食用的。

糜子、黍子、谷子、荞麦、山药蛋,号称鄂尔多斯五大农产品,是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的主食品种,别的地方的都不如这里的好吃,据说这是由当地特殊的土质所决定的,如红泥石子旱地上所产的糜子、黍子和谷子,颗粒圆大,精坚绵甜,色味俱佳,只要你吃上一顿,就再也不会忘它。

下面就高原居民主要的饮食品种,做一些简要介绍,供你选择和品尝。

 

 

糜子美食常新鲜

 

“吃饭不离糜子,穿衣不离皮子。”这是鄂尔多斯人的谚语,实际生活也确实如此。

 

鄂尔多斯人的农作物,是以种糜子为大宗,吃食也都是以糜子和糜米为主,不论蒙族汉族,祖祖辈辈不离糜子,穷人富人不离糜子,一天三顿不离糜子。糜子面可以刷糊糊,搅块垒,蒸窝窝吃,一天能吃上一顿糜子窝窝,就算是富贵人家的生活了。糜米捞捞饭,焖焖饭,蒸干饭,熬稀粥,吃浆米饭,都是上等佳品。糜米经过淘洗,上碓子捣成面,刷成糊糊,经过发酵,蒸成窝窝,摊成花儿,更是逢年过节和招待客人的美食。糜子多了,还可流成烧酒喝,鄂尔多斯不少人家都会流糜子烧酒,一斗(近30斤)糜子流七八斤60几度的烧酒,真本实料,纯正可口,自流自喝,其乐无穷。冬天喝上,肚里热乎乎,身上暖腾腾,亲缘喜事用烧酒,多是自流,不用掏钱去买。

 

 

 

糜子有红的、黄的、白的、青的几种,磙下的米都叫黄米,大概是因其色黄而得名,做出的饭金黄金黄,吃在嘴里又精又甜又香,越嚼越有味,是高原蒙汉人民最主要、最喜见,常爱不厌的主食品,这在当地山歌里都有形象生动的反映:

大炖羊肉新黄米,

哪垯儿见你哪垯儿喜。

新米捞饭生金黄,

天天见你天天想。

黄米捞饭羊腥汤,

守住卿卿不想娘。

焖焖饭好不过新黄米,

死死活活离不开你。

 

新秋糜子刚熟时,从秸杆上捡尚好的穗子掐回来就湿揉下,叫活糜子,上锅烘干后,叫攉大气糜子,磙下的半生半熟的米叫什拉米(蒙语:黄米),那是高原蒙汉人民最特别、最喜爱的特产,那食精坚绵甜香美劲儿呀,任你用怎样丰富的语言,也难把它形容周全。什拉米和风干羊肉焖出的肉焖饭、肉粥,只要你吃上一顿,再做梦想起来,憨水也会流下一大滩。

 

在炖肉的羊腥汤里,下进什拉米,再切进些儿山药瓣瓣,加火熬熟时,再给加入适量的酸奶子,做出来的不稀不稠,二不溜溜的饭,叫做忽潦儿饭,这是鄂尔多斯蒙汉各族人民招待亲人佳宾,最理想最吃香的美食品之一了,只要你喝上一碗,准能香塌脑子,昏昏糊糊,忘了娘和老子。

 

高原人家的早饭,多为糜子窝窝伙(蒸)山药,蘸上点葫蔴盐(将葫蔴籽炒熟,加入适量的成盐,上小磨子或用碓子捣成面即是,味道特别香美),缠拌起来,再就上点酸咸菜,吃起来各味皆备,馥郁淳香,酸甜爽口适胃,常吃常喜。请听山歌是怎样比喻的:

窝窝山药和葫麻盐,

一心心爱你那花眼眼。

糜子窝窝山药蛋,

热格敦敦叫我们怎离转。

大红山药缠窝窝,,

定猛间离开想死我。

伙山药沙来窝窝酸,

想卿卿直把心想烂。

 

糜子窝窝,是将糜子上磨围成面,取适量放入专门的窝窝盆里摊平,用开水扑住表面,稍晾后,和成糊状,放到热炕头盖好,经过发酵,次日早晨,待锅开后,将窝窝面和成稠糊糊,倒到近拍子上加火蒸熟即是。吃起来虚腾腾,精铮铮,酸甜皆备,爽口适胃,风味特别,无与伦比。

 

中午多吃黄米焖饭或捞饭,山药瓣烩酸白菜,加入适量的猪油就是了,没有猪油时,就用羊油、蔴油或葫油炝炒。如有猪肉烩入,那就更是美得没制了,猪肉烩酸菜,浓香扑鼻,风味独特,是高原人民传统的,最拿手的招待佳宾客人的家常菜。“猪肉烩菜焖捞饭,肚子吃成沙圪蛋。”是说这种饭菜,人们久吃不厌,永远喜欢,而且是越吃越想吃,直至把肚子憋成沙圪蛋还不想放碗。

 

中午有时也吃拌汤捞饭。拌汤是将锅里的黄米,熬得灿开米心快熟时,捞出适量,晾到簸箕里,待稍凉,同适量的豌豆面搅拌起来,将簸箕使劲摇筛,使里面的米饭尽成圆圆的面包米颗粒。待锅里的米饭全捞出后,再将摇拌好的面包米颗粒倒进米汤锅里熬煮,然后加入适量的用蒜油或葫油炝炒的干红腌菜丝(将腌酸的蔓菁丝丝晾干后,再泡湿,上锅蒸绵,再晾干即是,食前再用米汤泡绵,用油炝炒后,倒入拌汤锅里)或腌沙芥,或地皮菜(俗叫地软),或发菜,经文火稍熬后,就成拌汤了。尽喝,泡捞饭吃,都行。光滑利口,别是一番风味。能诱使你喝了一碗又一碗。外地人来喝过之后,保你做梦想起来,也会憨水流下一滩。请听当地人唱的山歌里是怎样比喻的:

拌汤捞饭沙芥菜,

三岁上爱你到现在。

拌汤捞饭香喷喷,

亲了你一口还想亲。

黄米捞饭熬拌汤,

天天见你天天想。

红腌菜拌汤藤油炝,

守住卿卿忘了娘。

 

晚上多以和菜稀饭,伙(蒸)山药蛋,蘸上点葫蔴盐,就上点酸咸菜来充饥了。

另外,米窝窝的做法是:将黄米用温开水浸泡一夜之后,捞出晾至半干,用碓子捣成面,取四分之一刷成糊糊熬熟,再跟其余四分之三和起,放在热炕头盖好,经过发醇,有浓酸味后,再用熬好的淡碱水和成糊状,上锅蒸熟就是了。吃到嘴里虚绵爽口,酸甜香美,精坚利齿,回味淳浓。

 

 

 

将蒸米窝窝的糊糊用抹上油的铁花儿鏊子摊烙成的米花儿,更是一种富有独特风味,香美无比的美食品了。尽吃,就上菜吃,都极可口,是真正的色昧俱佳的上等食品,土特产品。以上所说,是过去高原上中等或中等以上生活水平人家的大致食谱,一般受苦人家可没有这个水平,他们早上的窝窝里,多数要搅和上糠和野菜,有的还是谷子面的,那和糜子面相比,就逊色多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文化伊金霍洛】饮食与文化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