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5

鄂尔多斯:歌海舞乡生态美

编辑

鄂尔多斯:歌海舞乡生态美

这里是内蒙古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也是一座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城市。

成吉思汗曾赞美这里是“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这里是歌的海洋,这里是舞的故乡,这里的奶茶常醉人,这里的生态如画屏。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西、北、东三面皆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生活着蒙古族群众,也生活着走西口来的汉族群众。

这里保存了蒙古族古朴的民风,也有晋陕文化风俗的传承,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民俗十分有趣且有宝贵的人文价值。

 

作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之地,成吉思汗祭祀是鄂尔多斯草原最隆重庄严的礼俗。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再也不能弯弓射雕了,在征西夏途中病殁于六盘山脚下。对成吉思汗的祭奠活动开始在草原上绵延传承。

今天,人们肃然伫立于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成吉思汗陵前,领略最多的恐怕就是盛大而庄严的祭祀活动了。

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活动,最早见诸成书康熙元年的《蒙古源流》。

一年中,成吉思汗陵前要举行数十次祭祀活动,每次祭祀活动的日期和规模都是固定的,其中有4次为季祭,亦称大祭,此外还有月祭和常祭。

这些祭祀仪式继承了成吉思汗时代萨满教的祭天方式,明代以后又加入少量藏传佛教的内容。2006年,成吉思汗祭祀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春季农历三月二十一,是一年中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这天的祭奠继承了成吉思汗在世时的古俗,用一年中最早挤的白骒马奶汁祭上苍,祝愿奶水像河湖中的水那样丰盈,是祈求畜群兴旺的祭典,故称“查干苏鲁克祭”(意为洁白的畜群祭)。

过去,春季大祭要持续半个月左右。如今的查干苏鲁克大典,一些人仍带着哈达、酥油、羊肉等,在三座“一字”排开的蒙古包式陵宫前,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成陵祭祀的仪式不断改进充实,文化娱乐和经济活动常常与盛大的祭祀活动紧密相随。目前鄂尔多斯市正努力把成吉思汗陵打造为成吉思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传承成吉思汗祭祀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

除了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和漫瀚调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都是鄂尔多斯最动人最娇艳的民俗文化奇葩。

 

“前额上嵌着玉点的骏马,还在沙丘上奔跑。身穿蟒缎长袍的姑娘哟,就要离开娘家的毡包……”凡是参加过鄂尔多斯婚礼的人,无不为这哀怨凄婉的《送亲歌》感动。

同时,雍容华贵、精彩纷呈的鄂尔多斯婚礼,也令参加者叹赏不已,久难忘怀。

经过千年演变的鄂尔多斯婚礼,如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本来面貌,只此便堪称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史中一绝。

“佩弓娶亲”“闭门谢婿”“献羊敬酒”“求名问庚”“分辫出嫁”“路迎新娘”“跪拜公婆”……这一整套鄂尔多斯婚礼程式,可从12世纪的蒙古婚礼找到其雏形。

“卸羊脖子”是鄂尔多斯婚礼的独特规矩。新郎到女方家后,新娘“分辫出嫁”仪式完毕后,女方家人用盘子端出煮熟的羊脖子,要求新郎卸开,这是对新郎是否心灵手巧的考验。

有的新郎拔刀开卸、游刃有余,赢得了人们满意的掌声;而有的新郎卸得大汗淋漓也无如之何,就会招来围观者的哄笑。

所有仪式程序,一切感情交流,都以歌舞和酒作载体,鄂尔多斯因此以歌的海洋、酒的故乡闻名。

 

婚礼一般举行三天三夜,自始至终不准重复唱一支歌,唱重一支歌就要罚酒三杯。婚礼上人们要唱百支歌曲,要献千首祝福。

我曾参加过数次鄂尔多斯婚礼,有表演的婚礼,也有真实的婚礼。用作表演的鄂尔多斯婚礼已压缩至2个小时甚至更短,浓缩了其中的精华部分。

今天的年轻人喜结良缘时,已不再完全依照传统的婚礼程式,但卸羊脖子、献羊敬酒等许多内容仍在保留,而婚礼上歌不能少,酒更不能缺。

我曾在乌审旗陶利苏木参加一户牧民的婚礼时,歌饮直达通宵,困了也只能盘腿原地打盹,醒来后接着欢饮歌唱。

九曲黄河如弯弓般环绕鄂尔多斯,由准格尔旗进入晋陕峡谷。准格尔旗的沟沟峁峁不时会传出高亢的漫瀚调,萦绕于漫漫山梁间,回荡在滔滔黄河上。

漫瀚调是民族团结的结晶,她诞生在黄河岸边的准格尔旗,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漫瀚调艺术之乡。秦代曾强迫3万户迁至今日的河套和准格尔一带屯垦,形成蒙汉杂居相处的局面。

自秦以降,中原汉族不断进入鄂尔多斯,蒙汉人民水乳交融,孕育出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漫瀚调。

漫瀚调最初是爱情的“鹊桥”,青年男女隔着沟壑,倾心吐露着爱情之声,《栽柳树》《唐庆扎布》等有关爱情的漫瀚调名曲,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是先辈撩人的歌。

传唱历久,漫瀚调歌词内容已无所不包:以叙事和抒情两种方式讽喻时政,歌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里所想就成了口中所唱,即兴出口,语言无华,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风味和山野气息。

鄂尔多斯的文化遗产熠熠生辉,鄂尔多斯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这里被许多人称为“煤都”,是因为全市地下埋藏着上千亿吨煤炭,且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城市的首位。煤炭为当地人带来大量财富,鄂尔多斯市也由此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然而,产业单一,如何大规模开发清洁利用资源,让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面临挑战。

近些年,当地企业和科研院所不断研发煤炭洁净利用技术,把黑乎乎的煤炭转变为油料、天然气,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不仅为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带来了新机遇,也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加上一道保险。

我们曾在鄂尔多斯市南部的一片开阔地上看到,一条长1.2公里的百万吨级煤制油生产线耸立在绿荫之间。乌黑的煤粉进入生产线,经过催化等处理,24小时后就能产出柴油等油品。

而在伊金霍洛旗境内的一处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建设现场,一台台推土机齐声轰鸣,一辆辆运输车来回穿梭,一层层建筑钢架加紧安装。

听说一期工程投产后,由煤炭转化而成的天然气十分抢手,前来加注液化天然气的罐车络绎不绝,项目的储气罐也从未存满过。

 

在鄂尔多斯,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清洁,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充满越来越多的绿色。

鄂尔多斯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过去的库布其,黄沙漫天,一片荒芜。“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子人搬走,沙蓬窝窝沙葱菜,养活一代又一代。”这首民谣道出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写照: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沙进人退、远走他乡。

面对一度恶劣的生态环境,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大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如今,库布其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绿化,由曾经的“沙逼人退”转变为如今的“绿进沙退”。当地的治沙模式和一些技术还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

放眼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天蓝云淡、水清花红、层林尽染,可谓人在绿中,城在绿中,每个人都尽情享受着绿意盎然的获得感。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鄂尔多斯:歌海舞乡生态美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