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5

万紫千红总是春—鄂尔多斯市文化建设纪实

编辑

万紫千红总是春—鄂尔多斯市文化建设纪实

 

游客参观鄂托克旗综合地质博物馆。内蒙古客户端记者安寅东 摄

东风吹来,杨柳抽芽,乌审大地春意盎然。

一座“书敖包”伫立在草原深处,蓝色哈达随风飘动,偶有男女老少前来祭拜祈福。

蒙古族素有祭敖包的习俗,祭祀之时,为敖包置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何不把祭书与祭敖包结合起来?当地牧民阿拉腾毕力格和弟弟哈斯毕力格便整理藏书,将书名仔细地刻在石头上,垒起一座高高的敖包,名曰“书敖包”。

每年农历四月十三,从各地赶来的蒙古族作家、文学爱好者、游客以及当地牧民便会在书敖包前相聚,把刻有蒙古文书名的石头添放在敖包上。著名的蒙古族诗人、散文家席慕蓉便曾到此祭拜,古老的祭书传统在当地就此逐渐恢复。

敖包常有,而书敖包不常有。书敖包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刻着不同的书名,涵盖了每一位乌审籍作者的出版物。书敖包彰显出草原儿女对文化无限的热爱,对文化人由衷的尊崇。渐渐地,书敖包名气越来越大,区内外乃至国内外的作者、读者把各种有影响力的著作名字刻在石头上,从各地汇聚而来。目前,书敖包上有刻着蒙古文书名的石头3000多块,涉及古今中外各类书目。

以书之名,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在书敖包的旁边,3座漂亮的蒙古包图书馆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馆内收藏着大量的蒙古文图书,包括历史、教育、畜牧业、法律和工具类用书,还有字画和众多作家的原始手稿。作为《大藏经》一部分的《甘珠尔》最早于清朝木刻出版,现世界上仅存3套,其影印版即收藏于馆内。还有《梅力更召蒙古文诵经集成》《17世纪蒙古文历史文献脚本集成》等珍品,《搏克传奇》《阴山殇》等现当代蒙古族作家的所有文集,在此亦能一睹为快。

图书馆并非政府出资建造,而要归功于当地牧民阿拉腾毕力格和哈斯毕力格兄弟。

“建图书馆用了很多钱,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都是我们愿意做的。我是经营牧家乐的,最初的想法就是给吃好玩好的游客提供一个看书的地方。慢慢地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阿拉腾毕力格说,图书一部分是作家捐献,还有一部分是自己联系出版社自费购买的。

兄弟二人是乌审旗的文化户,都爱读书、爱收藏书。最初,家里只有3000多本书,包括蒙古文典籍、中外名著及上学时用过的课本。乌审旗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居住不足10人,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很难开展。牧民能读到好书的机会非常少,读过本民族文学巨著的更是屈指可数,兄弟俩于是萌生了建造蒙古文图书馆的想法。

眼看藏书越来越多,2010年,阿拉腾毕力格个人投资加上政府项目资金在自家院子建起3座蒙古包和1500平方米的毕力贡仓(智库的意思),图书馆和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出版印刷博物馆由此诞生。随即,他们又找来3000多块石头,垒成了前文提到的书敖包。一对普通的牧民兄弟,就这样让书香飘进大漠,让蒙古族文化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现在,毕力贡仓图书馆内收藏两万余册蒙古文图书和400余册作家手稿;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出版印刷博物馆藏有老式打字机、铅印工作台和印刷机等,蒙古文图书史和印刷史由此可窥见一斑。

在阿拉腾毕力格等人的带动下,乌审旗的家庭图书馆、家庭博物馆越来越多,传统文化正浸润着草原,也浸润着牧民群众的心灵。

以馆之名,让草原文化拥有灵魂

走进蒙古秘史博物馆,展厅内66根2米多高的景德镇仿元青花瓷柱蔚为壮观。手工阳刻的蒙古文烧制于其上,草原游牧民族的“百科全书”——《蒙古秘史》找到了新的载体。此外,还有书法长卷、丝绸绣、描金皮雕……形态各异的《蒙古秘史》令人目不暇接。

从2001年开始,著名蒙古文书法家包金山制作了主题唯一、载体多样、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13种《蒙古秘史》系列艺术品,总件数达2531件。另外,馆内还有37幅蒙古可汗肖像画、成吉思汗金币、元代花押、八思巴文铜钱等211件文物以及与蒙古族民俗文化有关的图书2万余册。“这是一座以展示发扬民族文化为主,兼具收藏、研究、阅览、教育、宣传功能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对研究解读《蒙古秘史》、传承发扬蒙古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蒙古秘史博物馆馆长阿希达介绍说。

博物馆包罗万象,穿越时空,引领人们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成为展示鄂托克地区文化的亮丽名片。

在鄂托克旗综合地质博物馆,矿物厅内五颜六色的矿石引得参观者时时驻足;地球厅借助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生动演示着生命的衍进与发展;历史民俗厅内的皮包骨法器、马鞍等实物及雕塑、绘画,充分展示了边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这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大的县级地质类博物馆,自2012年建成开馆以来,已成为鄂托克旗的文化地标。

匈奴、突厥、党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在鄂托克地区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早在《2009—2020鄂托克旗文化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定了以草原文化为基础、蒙古族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为延伸,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力求文化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相一致、与城乡建设相统一的发展思路。

鄂托克旗在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创建的过程中,提出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自建”的博物馆建设发展模式,并首次描绘了“博物馆群”长远建设的蓝图,规划建设了一批如地质遗迹、恐龙化石、珍稀植物、民俗历史、科技文化等各类行业博物馆和特色博物馆。在城镇牧区涌现了一大批以民俗、摄影、剪纸、根雕等内容的家庭小微馆,每个苏木镇都拥有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博物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牧村等活动方兴未艾,科普游、学术游、研学游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鄂托克旗在发展博物馆经济的同时,文化品牌也随之得以迅速推广。

以马之名,让游牧文化走向世界

“我不吃可以,马不吃不行。”

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苏布尔嘎嘎查牧民纳仁达赖一句话,道出了对马的无限喜爱。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美誉,并有崇马的风俗习惯。育马、养马、套马、骟马、驯马、驭马、赛马、烙印章、打马鬃、制作马具……牧民的生活方式世代沿袭,自然形成了非物质文化。

“育马,要慢慢积累选优育良的眼力与经验,选出适合跑马或者走马的苗子;养马,要会观察草场,注重马的饮食,保障马健康成长及草场生态平衡……原生态马文化那达慕是检验马主人马文化深厚与否的重要时刻。”作为第二代鄂尔多斯原生态马文化传承人,纳仁达赖说起马文化来头头是道。

41岁的纳仁达赖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祖辈世代养马,本人精通养马、驯导鄂尔多斯走马和跑马、打马鬃、骟马、烙印章与制作马具。在他眼里,马是亲密的伙伴,策马奔腾或者协同作业人马合一的过程,令人十分享受。“马是有灵性的。”纳仁达赖说,“有什么烦恼,就想骑上马出去跑一圈,回来啥都好啦!”

自2011年担任苏布尔嘎原生态马文化协会会长以来,纳仁达赖积极组织会员参加鄂尔多斯各地的那达慕大会,获得了很多奖项。从2015年开始,嘎查每周举行赛马,至今大小比赛已超过200次。

2017年,“鄂尔多斯马文化”项目被列入第五批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曾经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时代变迁,其价值得到重新发掘与审视,成为全域旅游项目中极具发展优势的一项产业。每年旅游旺季,该协会组织养马户为游客提供骑乘服务,收入可达80万元;卖马鞍、马奶等收入约10万元。纳仁达赖自制马鞍一千多套,全是订单式销售。协会33户90口人,仅靠马文化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1.5万余元。

1月15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示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全国175个乡镇入选,乌审旗民间艺术“走马”位列其中。乌审旗是“乌审走马”发源地,以切磋技艺为主的“马文化独贵龙”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走马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

作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马文化正走出草原、走向全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者手记: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和明媚的阳光,我们走进天骄圣地—鄂尔多斯,倾听动人的那达慕传说,观看精彩的鄂尔多斯婚礼……体验和领悟这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体味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探寻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春天赶赴一场心灵的约会。作为忠实的记录者,在管窥蠡测的努力中我们完成了一次自我净化、自我充实。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万紫千红总是春—鄂尔多斯市文化建设纪实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