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5

伊金霍洛

编辑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以“中国古铜都”名闻遐迩。铜陵市辖三区一县,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风光秀美的山川和迷人的名胜,吸引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两次到此畅游,写下了“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等千古绝句。

铜陵,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江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我国著名的古代采铜、冶铜基地。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的发掘,撩开了铜文化神秘的面纱。

东汉时期,随着采、冶铜业的繁荣和发展,朝廷在此设置“铜官”监管铜业,铜官山由此得名,铜业亦日益兴盛,至唐宋已达鼎盛时期。对当时壮观得冶铜场面,李白写诗赞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与李白诗互为印证的是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采矿诗:“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铜陵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仅铜陵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各类青铜器文物就达1400件之多。

悠久灿烂的铜文化是铜陵的宝贵文化遗产,铜陵先后发掘了多处古采矿遗址,其中金牛洞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安徽省政府主办,铜陵市政府承办,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多届青铜文化节,在市区建起了高品味地系列青铜雕塑群,建立了华东地区最大地铜商品市场。

青铜的发现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无不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震撼:那硕大的形体,显示了青铜文化的恢宏;那铜绿斑驳的外表,昭示着青铜文化历史的久远;那通体所饰的饕餮纹、兽面纹、鸟纹等图案,展示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璀璨。商周青铜器凝聚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构成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华夏民族形成伊始,也孕育、产生了与民族经济、政治相适应的观念形态及其社会制度相统一的集合体--华夏文化。

商周时期是华夏文化形成的雏形时期,由于当时青铜是主要的物质载体,因此,原始的华夏文化闪烁着光彩绚丽的青铜色泽,逐渐走上文字规范化的钟鼎文、精美绝伦的铜工艺品、各类繁多的铜日用品、逐渐成为礼器祀具的青铜彝器、抽象变形,令人眼花缭乱的铜器纹饰,庞大建筑群的铜构件、铜饰物、金声玉振的音乐演奏及持干戈而舞的表演,如此这些,构成了初期华夏文明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文化产生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同时对物质生产有巨大的反作用。以青铜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华夏文化推动着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使民族文化日臻完善和丰富。青铜文化不仅在当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仅就狭隘意义上的文化而言,在书法、美术、篆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等各个方面仍见领略到它的影响力,铜文化确实是一座采掘不尽的丰富宝藏。

〖 铜陵古铜遗址 〗

铜陵市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位于铜陵的凤凰山下。凤凰山是中国著名中药材丹皮产地,现在新发掘的采矿遗址,又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古代铜矿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以及文化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一位考古学家卜蒲(Pope)曾当面向郭沫若提出:中国末发现采铜和冶炼、制造技术资料,他断言中国青铜器是从西亚、波斯引进的。郭当时也末反驳。因为他还未掌握确凿的中国资料。这个问题直到70年代中期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掘才得到解决。后又发现全国六大铜矿都是在古人开采的基础上扩大开采的。而铜宫山铜矿历史,尤其是金牛洞古洞矿开采遗址发现后,更引起专家的重视和研究的兴趣。中国著名自然科技史专家华觉明在考察研究了铜陵采矿遗址后作如下评价:

铜陵地区的古矿规模更大,年代跨度又长,从商周到唐宋一直是采铜、冶铜的中心。铜陵在古代全国所处的地位,我想大概就像今天的宝钢、鞍钢一样,举足轻重。如果说湖北的铜绿山是古荆州的铜都,那么铜陵毫无疑问是古扬州的铜都 (按:铜陵古属扬州),并且规模更大。另外,铜陵的古代矿冶遗址,经碳14检测标本,认定年代距今3000年左右,这说明铜陵和铜文化历史,最迟在西周早期即已兴起。尤其是遗址上发现的冰铜锭,是硫化铜冶炼的遗址物。大家知道,古代铜矿的开采,是地表浅层开始的,都是氧化铜矿,向深层发掘才是硫化铜。这就是说,铜陵的矿冶历史应该更早,因为它中间还有一个氧化铜矿开采时间。以前,学术界都以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则认为华夏文明起源于江淮流域。现在看来,郭老很有远见。80年代,苏秉琦先生认为两河同时起源。铜陵古矿治遗址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它对探索中国冶金史和青铜文化的起源、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阶值。(摘自华觉明先生在皖南古文化研究会上的讲话)。 

华觉民先生的讲话,对铜陵古采矿遗址的意义讲得很清楚。为了进一步理解华先生讲话的含义,我在铜陵作了进一步的采访和学习。中午凤凰山矿副矿长朱益华留饭,朱是怀宁人,原籍寿县, 年约四十,在工作繁忙之余,潜心研究矿史和技术史,是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陈列馆名誉馆长,他向我们介绍了遗址有关情况,尤其是冰铜块发现的意义。回到天井湖宾馆,阅读了周大钧同志赠送的《中国古铜都铜陵》一书,我对铜陵以至整个皖南的铜冶历史及其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安徽大学历史系考古文博教研室主任陆勤毅著文称:“皖南古铜矿冶遗址的规模是中国所见最大的,它的延续采冶历史是中国所见最悠久的,它的冶炼技术在各个时代都有许多先进性。”

铜陵地区矿冶历史悠久,约3000年,《禹贡》(我国最早历史著作)记载:“扬州厥贡惟金三品”,古代称铜为金。墨子 《耕柱篇》记载,夏启(禹的儿子)“使蜚廉折(采掘)金(即铜)于山,而铸铜于昆吾(河南濮阳)”。中国两大铜带,黄河以北规模小,长江下游规模大,而铜陵地区是其重点(解放后江西东北发现更大的铜矿,已开采)。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即在铜官山(当时属丹阳郡)设置铜官,一说"秦置铜官”主管丹阳郡的铜矿采冶业。李白在这里生活很久,曾多次作诗描写铜官山一带炼铜的情景,如《秋浦歌》中有一首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还有"铜井炎炉敲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铜冶炼的景色之壮丽,规模之宏大。

铜陵是江南一带采铜领导机构所在地,古铜冶遗址,不限于铜陵。与铜陵毗邻的南陵同样是一个古铜冶集中地。南陵西南大工山1984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大规模古铜冶遗址,对这个发现,华觉民先生评价也很高,他说:

"从遗物形制及碳14'年代测定看,至迟从西周起,便有相当规模的采铜、冶铜、铸铜的生产活动,并有可能追溯到更早的时期。自秦汉以降,这一地区铜的采冶始终延绵不断,历经六朝、居、宋迄至明代,这在全国及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金牛洞是一处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采矿遗址。考古部门在此清理发掘古代采矿竖井、平巷、斜井和众多的生产工具、用具。井巷均用木质支撑结构,采矿方式是自上而下,水平分层开采。现在金牛洞经过科学发掘和修复,辟为游览参观场所,成为古铜都铜陵悠久采矿历史的一个缩影。在市郊的罗家村,有一块方形大炼渣,直径约1.2米、厚达0.8米,是唐宋时期炼炉放渣的遗存物,其形体之巨大,被国内冶金史专家称为“中国之最,世界奇观”!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有个特点,就是采、冶并存,而且多数的采矿点离冶炼场很近。如江木冲冶炼场距山上的采矿点只有2公里,万迎山冶炼场也分别靠近金牛洞、药园山、虎形山等采矿点。古人运输困难,交通不便,就近冶炼,可以减少运输矿石的困难。从采矿的方法看,当时主要采取露采和并采两种方法。露采是采用挖“鸡窝矿”的“穴采法”,将距地表较近的矿石揭表开采;井采则是运用木质井架支护,深挖竖井和横并,来开采较深的矿石。

从文学创作与铜文化的关系来看,回顾1958年铜陵建市以来的铜陵文学,与铜文化有直接关联的文学作品应首推青铜诗歌,即那一批直接反映铜矿生活歌颂铜矿工人的诗歌。铜文化的主体是现代采铜炼铜工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铜文化的精神。采铜炼铜工人的劳动精神、拼搏精神与奉献精神,有着一定的地域特色与行业特色。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铜陵地区的诗人创作了一批井下诗、矿山诗、矿工诗、冶炼诗,都属青铜诗歌,无论内容与形式都有着明显的青铜特色,应该说为铜陵的文学表现铜文化特色奠定了艺术基础。这些青铜诗歌,一方面继承了古代诗人李白王安石梅尧臣写铜陵诗歌的文化传统,又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形式,诗歌表现的主体是现代铜矿工人。

其次是青铜题材的散文,这类文学作品前几年写得很少,但还有潜力可挖。比如与古代采铜炼铜有关的遗址古迹,铜陵矿山一带的风光名胜,如用现代审美观念审视挖掘,还是能写出一些有青铜风格的散文作品。又比如铜陵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本来可以写出很好的咏物散文,可惜铜陵的作家没有把创作的触角深入到这一领域,是铜陵文学创作体现铜文化的一块真空地带。另外还可以把铜陵采铜炼铜的历史融人散文之中,写成与铜文化有关的文史散文。这样的散文如果写好了,定有一定的铜文化价值。可惜写这类文史散文的作家并不多。也有个别作家前几年写了一些与铜文化有关的文史散文,应该说是有益的文学尝试。其实,铜陵的文学创作要表现铜文化精神,有一块丰富的创作矿藏资源至今没有一个作家去挖掘。这就是自1949年以后,铜陵的采铜工人与炼铜工人的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与反映。在铜陵采铜炼铜工人群体中,无论普通工人,还是劳动模范,都体现了铜文化的精神。无论写纪实散文或小说,都能写出铜文化精神,体现铜文化风格。可惜这一块创作领域几近空白,尤其近几年来,矿山题材工业题材,已被作家们冷落。可我们如果忽视了这一创作题材,空谈铜陵文学创作与铜文化的关系,显然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前几年也有些作家写了些青铜题材的历史小说,他们把青铜历史、人物、传说糅合在一起,创作了少量的历史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较有艺术性,也有铜文化特色。这类历史题材的小说不能放弃,但创作的重点还应是现实题材,因为铜文化是现代的。而且随着铜陵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铜文化一定会在市政府提倡与培育下,真正成为严格意义的铜陵城市文化。铜陵文学创作只有努力反映现代铜产业城市的现实生活,我们的城市文学才能在城市文化中获得相应的位置。《铜陵日报》

〖 历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节 〗

“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自九三年易名为“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节” 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九年连续举办了六届, 自二OO一年起,继续每年举办。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伊金霍洛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