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探秘(上篇)
按语:从1984年开始,考古部门在宁夏灵武磁窑堡、回民巷以及甘肃武威塔儿湾等地进行的瓷窑考古,使西夏瓷的真实面貌得以揭示……
20世纪70年代以前,文物考古文献中均未有“西夏瓷器”称谓,原西夏疆域内所发现的10~13世纪陶瓷制品,或被定为宋、辽、金瓷器,或被归为元代瓷器。随着西夏窖藏、墓葬和遗址不断被发现,尤其是西夏陵区、省嵬城遗址、灵武崇兴乡窖藏、甘肃武威窖藏、青海海东窖藏被发掘后,考古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西夏有可能自行烧造瓷器。然而这些发现比较零散,不足以据此对西夏瓷予以认定。1980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中也未有西夏瓷的内容。
1984~198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马文宽先生率队在灵武磁窑堡西夏窑址进行了科学发掘,西夏瓷的品种、造型、工艺特点得到揭示,“西夏瓷”这一概念最终确立。此后,灵武回民巷窑和甘肃武威塔儿湾窑(古城窑)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研究,西夏瓷的真实面貌被勾勒得更加清晰。
古遗址出土西夏瓷器情况
1、黑水城(黑城、黑城子)遗址
黑水城址位于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乎布镇东南约25公里的额济纳河东荒漠中,是一处西夏至元代的古城遗址,为西夏时期黑山威福军司所在地,元代扩建为亦集乃城。
20世纪初,晚清政府愚昧腐败,国家久病积弱,任人宰割,对文物的保护自然无从谈起。1908~1909年,沙俄军官、探险家科兹洛夫在当时额济纳土尔扈特贝勒的帮助下,到达黑城并盗掘了大量文物,包括佛经、法典、医书、历书、法术书等西夏文和汉文文献,及两千多件其他文物,都被运到俄国。科兹洛夫所盗文物中还包括一些陶瓷器,他描述到:“……小店式的平房中出土的各种日用和商用瓷器残片,使探险队发了财(后来,俄国博物馆民族学分部从中精选了一些瓷碗和瓷瓶)。”黑水城遗址出土文物中一部分属元代文物,故这些被带到俄国的瓷器,有多少属西夏时期尚难以断定。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工作,参与考古的马文宽先生工作之余,在汉代烽燧附近的黑城和其他西夏遗址不时会捡拾到似宋元时期的瓷片,发现其不同于已知的宋元时期南北方诸窑产品。从采集到的高达50厘米的茶叶末釉褐色梅花点纹大瓮来看,它不可能是从将近1500公里外的河北、山西远途运输至此,于是马文宽先生推测,在距居延不太遥远的地方应有窑址存在。黑城附近的发现勾起了马先生探寻西夏瓷窑的欲望,并最终促成了对灵武磁窑堡窑址的发掘。
2、省嵬城遗址
《西夏书事》卷十载:“(李)德明作省嵬城干定州。”宁夏的考古工作者推测,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庙台乡南约1公里的一座古城址即为此城。1965年和1966年,考古部门对城址进行了两次试掘,并对南城门址进行清理,出土有石器、铁器、木器、钱币和瓷器等各种西夏遗物,其中陶瓷器有罐、瓶、碟、碗和砚台等共10件,包括一件瓷人头像。出土的瓷人头像作秃发状,如实地反映了西夏的社会习俗。这一出土物为西夏瓷器的认定提供了重要线索。
3、银川西郊西夏陵区遗址
银川西郊西夏陵区遗址是原西夏帝王陵墓之所在,陵区位于贺兰山山脉中段东南麓,东距银川市25公里。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忪里。陵区在近40年中陆续经历了十多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包括各种石器、石碑残块、陶制建筑构件、铜器、铁器、钱币、木器、瓷器等。所出陶瓷器以自釉瓷为最大宗,青釉次之,而黑褐釉剔划花瓷出土极少。器物种类主要是各类碗、碟、钵、盆,少量喇叭口鼓腹瓶和小口深腹瓶等。陵区瓷器的出土主要集中在三处,分别为1972~1975年发掘的六号陵,1986、1987年发掘的陵区北端建筑遗址,和1998年发掘的三号陵西碑亭。
六号陵出土的瓷器多为残件,白瓷占多半,白胎,釉乳白或清白,有的有冰裂纹,出产于贺兰山插旗沟窑的可能性比较大。
1986年和198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两次对西夏陵园北端的建筑遗址进行发掘,出土的大量建筑构件、装饰件中,有一些白釉瓷质板瓦和酱釉槽心瓦,与灵武窑所出形制相同。出土瓷器半数以上为白瓷,其次为青瓷,并有少量酱釉、黑釉。灰釉瓷。所出白瓷器种有喇叭口鼓腹瓶、深腹折沿钵、曲腹碗、高足碗等,造型均较规范。其中喇叭口鼓腹瓶器壁较一般西夏瓷为厚,胎白釉厚而有冰裂纹,推测为贺兰山插旗沟窑产品。亦出土少量灰釉碗残件,釉面光润,间有黑色斑点及冰裂纹,也显现插旗沟产品特征。同时出土有包括浮鹅戏水纹盘在内的耀州窑青釉盘和碗。
三号陵西碑亭出土瓷器不多,但有一件在陵区出土瓷器中极少见的褐釉剔划牡丹花大罐残件,口颈部残缺,深鼓腹,腹部饰4组开光牡丹纹。与罐同时出土的还有褐釉八棱双耳瓶和碗等,均应系灵武窑产品。
西夏王陵曾遭到蒙古军的大规模盗掘和毁坏,遗址中出土瓷器零散而且残损严重。它们对研究西夏瓷器及陵区墓葬的性质和年代,都有重要价值。
4、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拜寺口双塔及附近西夏遗址
拜寺沟是贺兰山东坡的众多沟口之一,沟口建有双塔,入沟10公里原有方塔一座,曾被认为是明代建筑。1990年11月,拜寺沟方塔被不法分子炸毁。同年12月现场调查时,在废墟中获得有墨书西夏文和汉文题记的塔心木柱,始知方塔是十分少见的西夏古塔。1991年八九月份,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方塔废墟进行了清理发掘,收获颇丰。除了前文提及的木活字佛经外,塔区废墟及附近殿台子遗址等处出土了大量陶瓷建筑构件、陶质小泥塔、泥佛(或称善业泥、“擦擦”)、钱币等很有研究价值的文物,也出土有少量白瓷残片,多为白瓷,内外皆施白釉,青瓷较少,青瓷碗标本内底有涩圈,都呈现西夏瓷器特征,推测为灵武窑产品。
拜寺口双塔分东西两座,始建于西夏,而元、明时期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重修。两塔相距近百米,皆为八角密檐式砖塔。考古工作者在双塔院内挖掘的考古探方显示,现地面以下1米多为原寺院砖砌地面,方砖盈尺,并有下水道遗迹。从剖面可见地表有砖瓦堆积,并有黑色灰烬土层,可证寺院毁于大火,或系1227年蒙古军剿灭西夏时所为。
寺院及附近西夏遗址出土有砖瓦、建筑构件等西夏遗物;大寺台子遗址出土的黑褐釉剔划花瓷片,西夏特征明显,并与灵武窑所出标本酷似,推测为该窑产品。
窑藏及墓葬出土西夏瓷器情况
1、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窖藏(1958年)
除20世纪初俄国探险队从黑城遗址盗走的一些西夏瓷器外,国内有据可查的,并有确切出土地点的西夏瓷器,最早出土于1956年,该年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敏盖乡发现了两个黑釉剔划花经瓶,但当时被定为元代制品。
其中的一件黑褐釉剔划开光折枝牡丹花纹经瓶,腹部大开光内剔划折枝牡丹花,技法娴熟,线条潇洒,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其肩部以下的造型,先微鼓腹,至腹中达最大直径,然后转为微 内凹弧下收(而不是像多数西夏经瓶那样顺势下收),致使底足直径与腹径之比例更小。这种造型与辽代经瓶的造型有相似之处。显示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可能有本地西夏窑口,此地因与辽国接壤,双方的相互影响也更明显一些。
2、宁夏灵武崇兴乡窖藏(1975年)
1975年,灵武县崇兴乡台子村发现了一批窖藏瓷器,完整的和可复原的共112件,器种简单,只有碗、碟、高足杯三种。出土地点位于原西夏灵州(西平府)附近,伴随出土了一些北宋钱币。这批瓷器中的白瓷碗,与省嵬城出土的白瓷碗相同,从而可知这批瓷器的时代当为西夏。这批瓷器的出土,为其后西夏瓷的识别提供了实物依据。
3、甘肃武威青嘴(睛嘴)窖藏(1978年)
甘肃武威在西夏时为西凉府,是西夏国西部最重要的城市。20世纪这一地区陆续发现了不少西夏时期的客藏和墓葬,就瓷器而言,最重要和最早的一批出土于1978年。当年10月,原武威地区文化馆文物队在武威县南营公社膏嘴大队青嘴河北面阳山坡上的小洼地。发现一座窖穴,穴内整齐地堆放着一批瓷器。按碗、碟、罐的大小分类重叠放置,同穴有木筷、小石坠、铜钱等其他文物。出土瓷器共45件,含碗、高足碟、平底小碟、罐、扁壶等种类,釉色以白釉最多,黑釉次之。其中的黑釉大碗,内有一个刻划工整的符号,不知是西夏文字还是别的代号;另一件豆绿釉双耳扁壶。腹部两面各有一圈足,放倒时很平稳,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生活用品。文物考古队认为,瓷器出土地可能是当时西夏人居住的一个遗址,器物中有的器形很独特,还从未见过。因而。这次的发现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4、内蒙古准格尔旗窖藏(1982年)
1982年10月,内蒙古准格尔旗准格尔召乡农民在植树时发现一处窖藏,共出土瓷器21件,铁器54件。瓷器原盛放干一个大瓮内,瓮口上盖一铁锅,铁器堆放在大瓮周围。
瓷器中以白釉瓷数量最多。共19件,种类主要有盆、钵、碟、碗。盛放瓷器的大瓮为浅酱釉,高83厘米,十分庞大。另有一件白釉广口折沿经瓶和一件酱釉剔划海棠花花口瓶,后者长颈,鼓腹,高圈足外撇,腹部装饰一周串枝海棠花纹,十分精美和罕见。白瓷中有一件白底黑绘花草纹碟,带有明显的金代磁州窑系风格,而窖藏出土地区北宋初年曾属麟州管辖,后为西夏所夺,长期为党项等族居住地。处于西夏与北宋王朝接壤地带,故笔者认为。此碟当属贸易或掠夺至此的金国产品。除此碟外,其他20件瓷器均带有较强的西夏瓷器特征。
5、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窑藏(1985年、1986年)
1985年9月至1986年10月,内蒙古文物工作者在伊金霍洛旗境内进行的文物普查中先后发现几批西夏窖藏,共出土瓷器,铁器等40余件。器物大多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瓷器主要出土于红庆河乡白圪针村和布尔台格乡巴图塔拉瓦尔吐沟河台地两处。
白圪针共出瓷器7件,种类各不相同,分别为剔划花经瓶、剔划花罐、小口直腹瓶、小口鼓腹瓶、大口圆腹罐、斜唇钵、大碗,除大碗为白釉外,余皆黑褐釉。其中的黑褐釉剔划花经瓶,腹部开光内剔划折枝海棠花纹,开光外为水波涡纹,主体纹饰区之外的近底处刻划一鹿,鹿回首,鹿口吐云朵状花朵,这种剔划花纹写鹿纹的组合图案十分罕见。
瓦尔吐沟窖藏出土瓷器中,罐、碗各1件,盆两件,均黑褐釉和酱釉,西夏瓷器特征明显。其中罐为剔划花装饰,较精美。
6、青海海东地区窖藏
青海湖以东,以西宁为中心的湟水和黄河两岸地区,北宋时曾设西宁州、乐州,北宋灭亡后西复与金反复争夺此地,公元1137年之后,黄河以北的西宁州、乐州、廓州属西复地,黄河以南的积石州归金所有。这一地区偶有夏、金文物出土,反映出当时当地错综复杂的历史。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曾出土多件西夏瓷器,包括白瓷碗、酱釉双耳罐、敛口钵、双耳扁壶、执壶等。其中的黑釉剔划花敛口钵口郜出三棱斜唇口,腹部饰缠枝莲花纹,工艺十分娴熟。黑釉执壶流做成尖嘴铲状,造型十分独特。
互助土族自治县也出土一些窖藏西夏瓷器,不乏精品。其中的白釉剔划花瓮,橄榄形,口部外出双棱,腹部开光内剔划折枝牡丹花纹,开光外饰水波涡纹,工艺精湛。另有褐釉剔划缠枝牡丹纹钵1件和黑釉剔划花瓷坛3件,及白釉碗、盘多件。
湟中县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出土多件窖减西夏瓷器,其中白釉瓷器多达20多件,主要为碗和盘,另有罐和瓮等。其中的黑釉剔划花瓮,造型与互助所出白釉剔划花瓮相似,瓮腹上窄下宽两层带状空间,分别装饰卷叶纹和缠枝牡丹纹,构图大胆醒目,工艺豪放。
青海海东地区所出西夏瓷,总体上讲,其胎、釉质量低于灵武窑产品,装饰手法更加豪放、率真,其窑口尚难以确定。
7、其他窖藏和墓葬
除上述出土量较大、较重要的窖藏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武威西郊的多个墓葬出土了少量西夏瓷。1984年6月,宁夏同心县文管所在新庄集乡征集到西夏官印1方,印铜质,印文为九叠篆书西夏文“首领”二字,印背刻8个西夏文字。印原存放干一白瓷罐中,罐为子母口,肩部饰弦纹两道,釉色闪青,局部剥釉。瓷罐与官印同时出土,尤显珍贵。
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西北地区又陆续有西夏瓷出土,民间藏品中也偶有所见,但总体讲,完整的、工艺精美的器物十分稀少。
(未完待续)
责编 耕 生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苍天般的阿拉善,藏着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 66422
- 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个夏天,带着娃去一次边疆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 36989
- 2020从阿尔山到呼伦贝尔,迷失在金秋的五彩画卷中 2311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