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雄伟的天山向中亚张开了臂膀,迎接大西洋充沛水汽的同时,也欢迎每一个穿越丝绸之路而来的旅人。
在天山巨大的臂弯中,孕育出伊犁河谷,滋养了美丽的那拉提草原,塞外从此不再荒芜,身处大西北也能一览江南风情。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 ),地处天山北部伊犁河谷内,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级行政区、又辖县级行政区的自治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
伊犁西邻哈萨克斯坦,中国陆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尔果斯正位于州境西部。
伊犁自古被冠以塞外江南 、 中亚湿岛,花城等美好名称, 伊宁市作为伊犁州的首府,也是本人此次伊犁之行的目的地。
之所以选择伊犁 ,是因为看了《航拍中国第一季》新疆篇, 杏花沟大片的杏花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当时正在乌鲁木齐读书,赶着清明节放假,就去了。
没有做攻略,只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随心而为,跟着心情走吧!
出行方式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从全国各地到新疆的人一般都会在乌市中转,地窝堡国际机场有连接全国各大城市的航班,交通还是相对比较方便的。
而在新疆范围内,火车一般是人们出行的首选,南北疆之间通过铁路连接,因为天山的阻隔,很多直线距离非常近的城市,实际上需要挺长时间。
新疆 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县城一般都会有火车站,虽然地广人稀,但是相互之间的沟通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闭塞。
记得在乌鲁木齐读书期间,经常坐火车无石河子、吐鲁番、鄯善等地方,可能,火车出行是另一种时间的享受吧!
乌鲁木齐南站(老火车站)、 乌鲁木齐站(高铁站)都有到伊宁的列车,每天大概五六班,运行时长5-7小时,听着可能会觉得时间很久,但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熬。
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穿越天山北麓,海拔渐渐抬升,自然景观也开始丰富起来。
乌鲁木齐到精河,一路上基本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还有延绵不断高耸入云的山脉,石河子一段,运气好的话能赶上大片的棉花盛开;
从精河到伊宁,列车渐渐南去,海拔越来越高,初春,冬天的积雪还没有融化,高山草甸上有成群的牦牛,牧民的毡房冒着热气。
再往南,进入高海拔地区,灰褐色的高山顶着层层白雪,云层变得很低,感觉伸手就可以摸到,这里就是天山了吧。
一路上虽然荒凉,但对于我一个从华东平原过去的人来说,处处都是震撼。
火车上坐旁边的哈萨克族小朋友非常可爱,家人也都非常热情,还给我东西吃,7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不知不觉,就到了终点站——伊宁。
到达伊宁火车站已经是下午,出站、拍照、打卡,一顿游客日常操作,因为事先预定了伊犁河大桥附近的青年公寓,便搭了公交车向市区进发。
遇见伊犁河老街
4月的新疆,西伯利亚寒流还留有余力,挣扎着在天山北麓施展最后的魔法,北疆将融未融的白雪仍然遮挡着漫山的绿意。
而在伊犁,老树早已发了些新芽,桃花、杏花初放,遥远的塞北,有着江南一般的早春景色,大自然的魔力在伊犁河谷尽情发挥。
宽阔的伊犁河水位不高,却能感受到水流的冲劲,冰冷刺骨的河水,是从天山远道而来!
伊犁河两岸的柳树已经发了新枝,景色非常漂亮,完全没有身处边关的赶脚。
青年公寓附近有一条色彩斑斓的小路,我没有在任何其他地方看到如此多彩的房屋。
在乌市读书的一年时间,我感受到了维吾尔族同胞对于生活的热爱,不仅体现在美食,更体现在居住环境。
将自己的房子装点成多彩的小屋,成为早春时节伊犁街道最亮眼的景色。
一扇扇精致的窗户,镶嵌在粉墙黛瓦之中,连窗户里探出的头都变得更加吸引人。
旅人小心翼翼扣响别人的家门,wow!好zuo的旅人~
黄的、白的、蓝的、绿的、粉的、红的...
各种各样的颜色铺满了道路两边的房子,像是打翻了调色盘一样。
闲逛一圈,感觉此处很适合作为网红打卡地长期孵化。
这就是一个不论怎么拍,都可以很好看的地方,主要是背景太perfect!
女同学已经忍不住想要延伸~
悠行在喀赞其
来到伊犁,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喀赞其民俗旅游区。
喀赞其临近汉人街,是以反映伊犁维吾尔民俗风情为主的原生态大型人文景区,在喀赞其,吃、行、游、购、娱都能体验到浓浓的“新疆味道”。
民俗区内,遍布各种少数民族风情店铺,传统手工艺品、饭馆、咖啡馆、馕店等等,虽然不比大城市的高端商场,这里确实另一种风情。
商店内的精美挂毯,颇具写实风格,比十字绣多了几分“贵”气。
马具店摆放着各种精巧的皮具,让人想要进去一探究竟。
非常喜欢的一块挂毯,感觉这个马的造型很传神。
一家相当古朴的丝巾商店,店主是一位很漂亮的小姐姐,非常热情,最后从她家买了一条丝巾,至今仍在使用。
哈萨克、乌兹别克等特色餐厅随处可见,烤包子、羊肉串、马肉等都是日常饮食。
路边摊都摆的如此讲究,维吾尔族人民对于生活可以说是非常讲究了,忍不住想买一个烤馕尝尝味道。
许多饭馆的布置都很粗犷,羊腿、牛腿悬挂在门口,招揽顾客,虽然有些许的原始风情,但是得承认本地的羊肉串确实非常好吃。
不仅肉多、肥瘦相间,而且入口非常嫩,一点也不会觉得有膻味。
图片中的女孩子手拿红柳烤肉,一脸幸福洋溢。
除了传统的羊肉、牛肉、马肉,维吾尔族人民对于鸡肉的烹调也是一绝,从新疆大盘鸡就可以窥见一二。
穿过吃货天堂,又来到了一条十分幽静的小道,应该是居民区,少了些闹市的烟火,却多了几分文艺。
与伊犁河老街不同的是,这里的墙壁除了有斑斓的色彩,还有大片的绘画,依墙的走势作画,一路延伸。
画中是喀赞民俗区的景色,十分美丽。
忍不住合个影,请自行忽略up猪。
许多老年人在门口小憩,见到我们过来,他们很热情的向我们比划着手势,语言无法阻隔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看到相机镜头,老人笑得有些腼腆,一番折腾之后,还是留给他们一点安静吧。
除了维吾尔族本地特色,喀赞其内还有许多融合汉族文化特征的建筑,不同的符号在这里相互交融,焕发勃
勃生机。
逛了大半天,也未能看完景区内的每一个角落,算是有一点遗憾,我很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来一次伊犁,相较于其他旅游景区来说,我觉得伊犁更美的是风土人情!
当然,也能顺带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大快朵颐!
Ending
伊犁之行在喀赞其圆满结束,仿佛已经忘记了来时那种对于杏花沟的憧憬。
时间尚早,杏花沟还没有花开遍野,霍城的薰衣草才抽出新绿,赛里木湖仍然冰封...
虽然来伊犁的时间可能不是那么对,但是却看见了伊犁的另一面,我很庆幸自己在早春时节,遇见了不一样的伊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