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浮屠是东南亚与吴哥窟和蒲甘齐名的古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建筑遗迹之一,是印度尼西亚的文化瑰宝。关于他的历史年代众说纷纭并没有定论。婆罗浮屠的造型很奇特,四四方方,虽然有十层,但是看上去并不高大,给人一种中庸,与世无争,宁静致远的佛教氛围。 这座宏伟的建筑由数万块石头堆砌而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婆罗浮屠的建筑风格独特,气势磅礴,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都能让人感受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
佛塔共有10层,四周的中间各有一条笔直的石级通道,由基角直达顶层。佛塔第一层至第六层是四方形,第七层至第九层象是顶塔的座脚,呈圆形。第十层是钟形的大塔,直径是9.9米。按照佛教解释,塔的下部四方形平台表示所谓“地界”,上部圆形平台表示所谓“天界”。
“地界”各层共建有石壁佛龛432个,每座佛龛内有一莲座及盘足趺坐的佛像。“天界”各层建有72个钟形小塔,每个小塔内供奉一尊成人大小的盘坐佛像,形状别致,设计巧妙。佛像按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分别作出“指地”、“施与”、“禅定”、“无畏”、“转法轮”等各种手姿,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指、手掌、手臂等各部也是千姿百态,迥然各异,工艺精巧传神。整个建筑物共有大小佛像505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
现在的婆罗浮屠游览,已经成了“半军事化”管理,必须要预约旅行团,一个团大约一百人,一个导游,游览时间两个小时,这样的安排的确少了许多游览的乐趣,不能随心所欲。天阴阴的,想随时能凝结出雨水来,闷闷的,几位同行的游客沉默地排着队,仿佛即将参加某种神圣仪式——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我们随着导游走向那座沉睡中的巨大建筑时,一种奇特的期待感在心头涌动。我知道,我即将面对的不是普通的旅游景点,而是一座凝结着人类最高精神追求的立体曼陀罗,一个用火山岩讲述的佛教宇宙论,一场持续了十二个世纪的石上冥想。
站在东面底层的浮雕前仰望这座建于公元9世纪的巨大佛塔,由大约200万块安山岩砌成,整体呈金字塔形,却没有任何内部空间——它是一座实心的立体曼陀罗。基座长118米,原有高度42米(现因底座被埋,高约34.5米),分为三层结构:方形的基座和五层平台代表欲界,圆形的三层平台代表色界,而顶端的巨大佛塔则代表无色界。这种精妙的建筑结构本身就是一部可视化的佛经,将佛教的宇宙观和修行次第具象化为可以攀登的实体。
我决定按照佛教徒的朝圣路线,顺时针方向绕行每一层。在最低层的"欲界"平台上,160幅浮雕讲述了因果报应的故事。这些浮雕保存完好的令人惊叹——商人因欺诈而堕入地狱,王子因布施而获得福报,每个场景都栩栩如生。我注意到一位当地老者正对着其中一幅描绘佛陀前世为商主的浮雕合十礼拜,他的动作如此自然,仿佛这座古迹不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遗产,而仍然是活着的宗教场所。这提醒了我,婆罗浮屠虽然在10世纪后因火山爆发和伊斯兰传入而被遗忘,直到19世纪才被重新发现,但它所承载的精神追求从未真正中断。
攀登至"色界"的圆形平台,氛围陡然变化。这里没有叙事性浮雕,取而代之的是432尊跏趺坐佛,每尊都安放在多孔的钟形佛龛内。最奇妙的是光学现象:当阳光以特定角度照射,佛像的面容会在石孔中若隐若现,如同幻象。我亲眼目睹这一现象时,突然理解了设计者的深意——这不正是对"色即是空"最直观的诠释吗?佛教哲学中关于现象世界虚幻本质的抽象概念,在这里变成了可感的视觉体验。一位法国建筑师曾对我说:"婆罗浮屠不是用来'看'的建筑,而是用来'体验'的精神装置。"此刻我完全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顶端的巨大佛塔是整座建筑最神秘的部分。据导游介绍,这座主佛塔原本应该供奉一尊未完成的佛像,考古学家们对其"未完成"的状态争论不休——是建造中断?还是有意为之?我站在被72座小佛塔环绕的主塔前,突然想到日本禅宗里的"留白"美学。也许这座"未完成"的佛塔本身就是最完美的完成,它象征着涅槃的不可言说性,正如《心经》所言:"无智亦无得"。佛教艺术的高明之处,往往在于它知道何时应该保持沉默。
“婆罗浮屠是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导游接着说:“看这些栏杆,”他指着石栏上的莲花纹饰,"雨水会顺着花瓣的纹路流下,就像真正的莲花承接着甘露。"确实,整座建筑充满了对自然元素的精妙运用。排水系统被设计成摩羯(神话中的海兽)的形状,雨水从它们口中吐出;各种浮雕中出现的动植物多达上千种,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图像。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与佛教"缘起"思想一脉相承——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导游还给我们显示了一组照片,那是婆罗浮屠在1973-1983年间的大规模修复工程。来自27个国家的专家参与了这项拯救行动,他们拆卸了整座建筑,加固地基,然后几乎是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重新组装起来。看着那些编号的石块照片,我不禁想起了吴哥窟,那里更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批图世界:人类对精神遗产的保护本身不就是一种修行吗?正如佛教徒通过禅修重建内心的秩序,这些修复者通过重建石块间的秩序,保存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价值。
不知不觉间,天空亮了起来,夕阳下的佛塔披上了一层金色光芒,游客已经被驱赶着离开婆罗浮屠。我坐在最高层的平台上,看着自己的影子与佛塔的影子混合在一起。此刻的婆罗浮屠不再是一个考古遗址,而成为一个沉思的伙伴。我想起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概念——公元前800至200年间,人类各大文明几乎同时出现了精神突破。而婆罗浮屠的建造虽然晚于这个时期,但它所体现的对人类存在根本问题的思考,与轴心时代的精神一脉相承:我们是谁?痛苦从何而来?如何获得解脱?
要离开了,我回头最后望了一眼暮色里的婆罗浮屠。它不再只是一堆古老的石头,而成为一个鲜活的启示: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从未停止,只是形式不断变化。在这个科技主宰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再建造宗教纪念碑,但我们依然在数据中心的架构中寻找秩序,在算法中寻求确定性,在虚拟现实中体验超越——这些不都是现代版的"曼陀罗"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终归要面对相同的问题:如何与自己的欲望共处?如何在无常中找到安宁?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座石构的冥想中,等待着每一位真诚的探询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