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1.10

广西玉林 神奇的真武阁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10 月 人均:500 元 和谁:夫妻
玩法:自驾,自由行

发表于 2025-01-10 14:02

玉林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所辖的一个地级市,是广西最大、全国著名的侨乡。

玉林原名为鬰(音yù,中国古汉字,古同“郁”)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世人誉为“岭南美玉,胜景如林”的玉林,自古享有“岭南都会”之美誉。

玉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城市”,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玉林柴油机厂)、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国家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中国皮革服装生产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是全国著名侨乡,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侨乡,全市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200多万人。

云天宫即云天文化城,是玉林籍台商投巨资(据说投入30亿)建设的一座堪比皇宫的建筑,主体楼21层,高108米。整体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据说,云天宫从落户、建造到后面的一系列事件都充满了神秘而无法言说的色彩。

在建造初期,钻探地基时打到36米后无论如何地基再也打不下去了,后经勘测整个地基就是一整块完整的堪比钻石的原石磨盘,就像一朵漂浮在地心下的云彩,托起巍峨宫殿,故而得名“云天”。现云天宫内仍保存有少量地基原石,极为珍贵。更有传言,这里是一块“金线吊葫芦”的风水宝地。

于是一座有着广西布达拉宫之称、是漂浮在地心云彩上的、中国最大单体巨型艺术宫殿、东南亚最大高空铜像、华夏极有价值的文化传承地、广西最神秘文化世界,就此诞生!

云天宫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及其更比布达拉宫雄伟壮观的仿古宫殿建筑而被当地人俗称为“云天宫”。

云天文化城是一座以浓缩中国古今传统文化和著名特色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用以展现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巨型仿古宫殿式建筑,堪称中国文化建筑一绝;同时又是一座大型综合各种艺术门类、高品位的文化艺术展示馆。云天宫虽然建筑辉煌超群,展品珍奇异宝,虽说具有高品位,但总感觉有点土豪。

玉林云门票有点贵,在门口观赏,没有入内参观,网上有云天宫内部陈设的视频,去过澳门后感觉云天宫内部陈设有点像澳门的新葡京。

一座城市的博物馆是必打卡之去处。

与玉林市博物馆相邻的铜鼓形式的建筑是一家影院。

玉林,原称鬰林,属西瓯、骆越故地。秦统一岭南后,玉林始有郡县管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建置史。分别发源于大容山、云开大山的北流江和南流江,自古以来就是玉林地区连接中原和通往东南亚的主要通道,亦是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通道之一。得益于江河之利,千百年来,玉林大地上南北东西文化交融,成就了玉林千年古州、岭南都会的美称。

玉林市博物馆的镇馆文物,国家一级文物,南朝时期的虎饰四出钱文铜鼓,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灵山型铜鼓。

铜鼓共有四种类型,分别为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和麻江型铜鼓。

古籍记载,铜鼓铸成后,鼓的主人要举行庆祝仪式,以确立其“都老”(首领)的地位。晋人裴渊在文中描述:铜鼓铸成,悬于庭院,鼓的主人置酒席招待乡亲,来者盈门,载歌载舞,富豪子女,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叩竟,即将金银大钗留给鼓的主人。

此铜鼓之所以称为虎饰四出钱文铜鼓是因为鼓上有虎,但鼓面上显著位置装饰的是蛙。蛙因产卵多,被很多少数民族视为生殖崇拜的图腾。铜鼓面上一般装饰的都是各种造型的蛙。而虎则在鼓脚上,也就说,虎在角落上,有点不起眼,不仔细看,很容易被忽略。

鼓面上的蛙(网上下载的图片)。

鼓脚上的虎(网上下载的图片),注意下左图左下角的虎。

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南明永历六年款虎钮平东将军铜印。

铜印高7厘米,重1460克。三层台式立虎钮,印文为阳文柳叶篆,刻有“平东将军之印”字样。印背上端及左右两侧均有铭文款识,上端款文为“永字四千三百零九号”左侧款为“平东将军印”右侧款文为 “永历六年礼部造”。印台之上一只铜虎栩栩如生,虎身上刻满条条纵向纹路,即使数百年之后仍彰显着铜印主人当年的威仪。铜印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那就是明末清初南明“平东将军”陈兆典率领“八营军”在玉林抗击满清统治长达13年的故事。


陈兆典(1608-1656)崇祯时期参加明朝军队,因屡立战功被擢升游击将军。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史称永历帝。同年冬,清兵移师进攻广东。永历帝为巩固广东,在肇庆设立平东将军总部,陈兆典被擢升为副帅。顺治六年(1649年)春,清军尚可喜部攻占广州后,即以重兵向西江推进,陈兆典在肇庆与清军激战两月余。肇庆处境危殆,永历帝逃往广西桂林。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从湖南进军桂林,永历帝奔往梧州,陈兆典随平东将军总部由肇庆移驻梧州做保卫。顺治八年(1651年),清兵两路追击永历帝至梧州。永历帝率部逃往贵州安龙府(今贵州盘县、晴隆、贞丰、安龙等县境)。顺治九年(1652年)陈兆典临危受命,受封为“平东将军”,他率部从梧州且战且退,在桂平县大藤峡与清兵鏖战,损失惨重,遂率余部转战玉林继续抗清斗争。陈兆典携带着“平东将军之印”回到家乡玉林后,建立了抗清的八个营寨,陈兆典任主帅,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玉林“八营将军”抗击满清征服统治的壮举。


八营军在玉林的声势使清朝顺治皇帝大为震惊,顺治十七年(1656年)七月,清廷广西总兵马雄带领五万清兵攻打玉林八营军。陈兆典力战不屈被俘,于同年被清军解至梧州杀害,长达十三年的玉林八营义军抗清斗争至此失败,“平东将军之印”也一起遗失在当地金鸡岭上。

随着铜印的出土,这段历史故事也再次浮现在人们面前。

清代的文物,青铜壶,“金玉满堂”木雕,踏龟铜鹤。

木雕和石雕。

木雕财神。

石雕罗汉。


狮钮盖四足香炉。

在博物馆看到了真武阁的介绍,真武阁刚好在前往中山的路上,不需绕路,则前往参观。

真武阁位于玉林市容县城东绣江北岸一座石台上,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60年代初建筑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经详细考察,称之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一颗明珠”。1982年真武阁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江南四大名楼,但其它三个名楼都是近年重建的。

真武阁所在的石台称为经略台,取“天子经营天下而略有四海”之义而得名。经略台始建于唐代,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著名诗人元结在容州城东筑经略台,用以操练兵士,观赏风光。

明朝初年在经略台上建真武庙,明万历元年(1573年)将真武阁庙增建成三层楼阁,就是现在的真武阁。目前所见到的三层纯木结构真武阁,是明万历元年的原物,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真武阁是一座完全木质结构的建筑物,阁三层,三檐,呈方塔形,通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全阁不用一件铁器,用近3000条大小不一的格木构件,凿榫卯眼,斜穿直套,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整体。真武阁曾经受多次地震和狂风的袭击依然安然无恙,被誉为“天南杰构”、“天南奇观”。

真武阁有三大特色:一是地基既没有坚硬的石头,也没有牢固的钢筋水泥,而全是在砖墙内填上夯实的河砂,真武阁建在经略台的砂堆上,历经千年而不倒;二是二楼中有四根大柱子承受上层楼板、梁、柱和屋瓦的千钧重量,柱脚却悬空不落地;三是全楼阁不用一颗钉子,全部是木隼结构,以杠杆原理串联吻合,数百年里却稳如泰山。

先说第一大特色,河砂地基。

元结所建经略台,台长约50米,宽约15米,高约4米,中间夯砂,四周砌砖石。也就是说,支撑真武阁的几条大柱搁在石墩上,而石墩搁在砂堆上。20世纪50年代,容县有位建筑师傅在维修地基时,挖开石墩下的阶砖,用一条拉直的铁丝斜插石墩下的细砂中,插进一米多深,拉出来铁丝并不弯曲,说明地基确实填充的是细砂。也许正是这种具有充气垫原理的砂质地基,起到了缓冲作用,大幅降低了地震力的影响。这种砂质地基在原理上相当于现代建筑上的抗风阻尼器,使得真武阁具有超凡的抗震性能。

有专家从哲学角度解析这种现象。当地震来临时,强烈的地震力是动态的,而真武阁柱墩下的松软浮砂也是动态的,动动为静,相互抵消,所以地震力还未传上真武阁就消失了大部。这种建筑抗震方法近年已在建筑中应用,有些钢筋水泥大厦的地基下先铺一层厚沙,再倒制钢筋混凝土地网基座。

下图中红色的地基平台即为建于唐乾元二年(759年)的唐代古迹—经略台。

经略台长约50米,宽约15米,高4米。经略台四周用砖石砌筑,中间是夯实的细砂。

次说第二大特色,悬空立柱。

真武阁二楼有四根顶起三楼十几万斤重量的金柱,柱脚却是悬空的,金柱底面离楼板有约2公分的空隙。真武阁二楼地面上,放置有专供游客探索悬空立柱奥秘的泡沫圆板,游客可将泡沫圆板插入柱底,亲身感受悬空立柱的神奇,探索先人的智慧,与古代的能工巧匠进行相隔时空的交流。

从容县博物馆的图示介绍可知,真武阁二十根笔直挺立的巨柱中,八根支柱直通顶楼,支撑三层楼阁的全部载荷,称为檐柱;八根支撑一层的载荷;四根是二层的悬空内柱。八根直通顶楼的檐柱,柱与柱之间用梁枋相互连接,柱上各施有四朵斗拱,上面承托四根棱木,有力地把楼阁托住。

四根大悬空内柱是真武阁结构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立柱的柱脚虽悬空离地2厘米,却仍能承受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阁瓦、脊饰的沉重荷载。

二层楼的四根大悬空内柱,通过角柱、穿梁的横担和二楼旁边的飞檐组成一个杠杆式结构的斗拱(见上右图)。在这种杠杆式斗拱结构中,从底层通到顶层的八根檐柱是杠杆的中心支柱,就像天平的中心支杆。檐柱上分上下两层横贯七十二根(每柱九根,共七十二根)挑枋,这些挑枋就像天平上的横杆一样,外面长的一端挑起宽阔的瓦檐,里面短的一端挑起二层的悬空内柱,两部分重量的平衡使悬空内柱看似“头顶千斤,脚不落地”,但实际上通过杠杆原理和斗拱结构,使整个建筑物得以稳固。

悬空内柱每根柱子都有大约一人怀抱之粗,数千斤之重。悬空内柱虽然看似不起支撑作用,但实际上起到了平衡作用,如同巨大的秤砣,拉扯着阁顶的结构,保持了整个建筑的稳定和平衡。

这种杠杆式斗拱结构在静止状态下,通过穿梁的横担将静态载荷传递给主檐柱;在地震和台风状态下,在这种杠杆式斗拱结构中,檐柱是杠杆的中心支柱,穿梁的横担是杠杆,受风力吹击或受地震力影响而摇动的屋檐与悬空的内柱是杠杆两端的秤砣配重。杠杆在两端秤砣配重上下摆动的作用下,将由地震或台风产生的强大冲击力引起建筑物的大晃动转变为小晃动,从而保持建筑整体的稳定性。真武阁独特的悬空内柱杠杆式斗拱结构,加之砂质地基的助力,使其历经多次强烈地震和特大台风依然巍然耸立。

从物理原理角度看,四根悬空立柱与角柱、横担和二楼旁边飞檐组成的杠杆式斗拱,将受力传导给八根直通顶楼的支柱—檐柱。在地震和大风情况下,四根悬空立柱组成的杠杆式斗拱则像天平一样,利用杠杆两端的上下左右摆动,产生阻尼,减缓强烈地震和特大台风的冲击力。

我猜想,在地震或台风时,杠杆式斗拱将产生晃动,四根悬空内柱距地面的距离会发生变化,只是没有相应的记载佐证我的猜想。

杠杆式斗拱的物理原理正是现代高层建筑,为防止大楼晃动而使用的抗风阻尼器的技术原理。而早在数百年前,中国古代智慧超群的工匠已在熟练运用。

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古建筑中应用较多,而真武阁则用得特别巧妙奇绝。四百多年来,真武阁像一架精确的天平,经历了5次地震、3次特大台风,仍安然无恙,其结构之奇巧,举世无双,被誉为“天南杰构”、“天南奇观”、“古建明珠”、“天下一绝”,在当地的民间故事中更是鲁班建造的“神仙楼”。

再说第三大特色,木隼结构。

全楼阁全部采用木隼结构,以杠杆原理串联吻合,数百年里稳如泰山。

真武阁层层迭迭的斗拱像是小孩玩积木一样垒上去,全身不用一根钉,无任何加固措施。更奇绝的是,真武阁的柱与横梁交接处的榫与卯(榫孔)十分松动,最疏处可以插进两个手指,乍看去,你还以为是粗心大意,技术不精的“大眼木匠”做成的。其实这正是它的精华所在!

当凶猛的台风来临时,台风力是动态的,而杠杆结构和松动的榫与卯以及斗拱都是动态的,动动为静,相互抵消,风力自行消减,被动态的轻度变化调节重新达到“矛盾对立的统一”。所以真武阁历经地震和狂风而安然无恙。

据《容县志》载,真武阁经历过明代万历三十三年、清康熙元年、乾隆元年、咸丰十年、光绪五年的5次大地震和3次大台风的袭击。在全城民房倒塌,丈七厚的城墙开裂,大树和旗杆连根拔起时,真武阁却岿然不动,稳如泰山!

1962年,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亲自到容县详细考察真武阁后,发表研究论文,将经略台真武阁杰出的建筑艺术公之于世。无数专家、学者、游客纷纷慕名前来研究、参观真武阁。华南工学院教授、古建筑学家龙庆忠题词称赞为:“天南奇观”;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词评价为:“杠杆结构,巧夺天工”;著名教授商承祚题词盛赞誉为:“天南杰构”;美国教授劳伦斯.泰勒题词称赞说:“这座建筑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知识、科学、精神上的结合”。经略台真武阁的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真武阁的名字来源于道教中的真武大帝,其建筑风格也融入了道教哲学思想。有研究者指出,真武阁是五行学说的产物,造真武阁的设计师精通道家哲学,把“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道家哲学思想融入到了建筑之中,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即静是动的主宰,动起于静,而又复归于静。

古容州城牌坊。

容县古称容州,西晋置县,1700多年。唐设容州都督府,宋置容州路,领十一州六十余县,明代改容州为容县。建国后五十年代称容县专区,辖梧州、玉林等县市,一度成为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容县博物馆和博物馆旁边的开元寺。

到容县方知,这里竟是杨贵妃的故里。真武台景区内有一个杨贵妃文化馆的展馆。

杨玉环(719-756年),号太真,唐开元七年(719年)出生于容州普宁县杨冲(今容县十里镇杨外村)。杨玉环幼时肌白如玉,相貌绝伦,被后军都置杨康收为养女。后长史杨玄琰见到杨玉环,认为其资质异常,貌有贵相,便收杨玉环为女。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杨玉环被选入寿王府,被册立为寿王妃。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以给太后祈福名义,敕书杨玉环出家,道号“太真”,后唐玄宗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唐玄宗纳娶了儿媳—寿王妃。

天宝四年(745年),杨玉环被册立为贵妃。杨贵妃以其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唐玄宗百般宠爱。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756年,唐玄宗带杨贵妃逃亡蜀中(今四川成都),途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时,禁军发难,唐玄宗为求自保,赐死了杨贵妃,杨贵妃时年38岁。

杨玉环资质丰艳,擅长歌舞,通晓音律,唐玄宗亲自为她谱写《霓虹羽衣曲》,李白曾奉诏为杨贵妃作《清平调》三首: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为表示爱情的名句万古流传,被后人广为传颂。

杨贵妃的籍贯问题,史学界历来众说不一,但从有关史料来看,考证为容县籍的依据较为充分。其中最具权威的根据是《全唐文》许子真所写《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碑记中称:“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容州杨冲,即今容县十里乡杨外村。许子真在唐天宝年间任四门助教,与贵妃是同时代的人物,熟悉她的身世,他所写的碑记,应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的西施、“落雁”的昭君、“闭月”的貂蝉和“羞花”的杨玉环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

博物馆展示形制独特的、战国时期的羊角钮铜编钟和汉代鸠杖头。

羊角钮铜编钟是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鸠杖”就是在手杖的顶端做成斑鸠鸟的形状,是汉代朝廷赠予老年人免赋税的证明。

容县博物馆中“七十二房井”场景,再现苏轼游都峤山题诗赠友的历史画面。

容县都峤山风景区是三教合一圣地(道教、佛教、儒家),道书将其列为中国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洞天。都峤山峰奇、洞多、谷幽、道险,全山有大小岩洞300个,诸岩历代建房近千间,其中有一岩建房就达72间之多,号称“七十二房井”,为汉唐以来道、佛、儒三教人士修行、讲学之所。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被流放至广西并选择在都峤山娑婆岩出家修道的邵彦甫,得悉被流放至海南的好友苏东坡获赦回朝途经容州(今容县),欣喜不已,盛情相迎,并一路把苏东坡送到梧州。同是天涯沦落人,告别时,患难之友难舍难分。百感交集的苏东坡在“七十二房井”的娑婆岩上挥笔题诗《送邵道士归都峤洞天》:

乞得胶胶扰扰身,结茅都峤与仙邻。少能寡欲颜长好,老不求名语益真。

许迈有妻还学道,陶潜无酒亦求人。相逢十日还归去,万劫千由了此因。

博物馆还展出一些精美的文物。

清光绪素三彩堆塑八仙三足香炉。

青铜蛙。

景子铜钟。

景子铜钟为自治区级保护文物,青铜铸造,重3500斤(古制),是广西现存最大铜钟之一。据铸于钟身的文字所载,此钟是唐代河南人房儒复任容管经略使时于唐贞元十二年(796年)铸造的,那年是农历丙子年,为避唐高祖之父李丙名讳,以“景”字替代“丙”字,称为景子铜钟。此钟原铸于唐代容州开元寺内,该寺早毁。景子铜钟色泽光润,造型浑厚庄重。

宋“李书”款刻花缠枝纹盏印模。

瓷观音坐像。

容县是沙田柚的产区,在景点的门店和路边买了几个沙田柚,在门店买的沙田柚味道很好。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玉林112
广西玉林 神奇的真武阁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玉林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玉林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玉林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玉林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广西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