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寺石窟
上午坐11点多的动车,1个半小时到达张掖西站,由于去张掖各景点的班车大多从汽车站(西关)发车,我们选择住在附近的酒店。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甘肃省名的“甘”便取自甘州,西汉时霍去病进军河西击败匈奴,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改名张掖,为西汉政府设置的“河西四郡”之一。唐代时河西走廊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此地,王维、高适、岑参在甘州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破》、《八声甘州》等词牌、曲牌流传甚广。西夏时在此建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大佛寺,元代 张掖为甘肃 省会,马可波罗旅游途中曾在此停留一年,清王朝在西部进行历次军事行动,均以这里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 张掖 现为地级市,城区道路非常特别,人行道与车行道等高,而且宽度超过车行道,人行道中间为机动车停放处,可纵向停靠一排车,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历史悠久,景点众多,城内就有许多古迹可以游览,其中位于市中心十字路口的镇远楼为古甘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钟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仿西安钟楼,清顺治年间焚毁,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包砌,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上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 镇远 ”,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为“九重在望”、西为“万国咸宾”、南为“声教四达”、北为“湖山一览”(见下图)。
创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的万寿寺,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塔,高32.8米,8面9级,塔主体为木质结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见下图1)。万寿寺附近是 张掖 最重要的古迹—大佛寺,始建于西夏 永安 元年(公元1098年),传说忽必烈出生于此寺,马可·波罗也曾到此一游,现存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白塔等,其中大佛殿为此寺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平面呈长方形(见下图2-7),
面阔十一间,达到古建筑最高规格,进深九间,而 北京 故宫 太和 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仅五间,大佛殿内31具彩绘泥塑为西夏遗物,其中卧佛长34.5米,为 亚洲 最大室内卧佛像(见下图1、2),紧邻大佛寺的 山西 会馆是 张掖 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其中最北侧的观戏台也有些意思(见下图3、4)。
第二天前往65公里外 肃南 县境内的马蹄寺, 张掖 汽车南站每天上午9点半有班车,西关汽车站也有专人可以安排拼车,我们坐的是9座商务车,往返每人票价60元,早上8点半发车,80分钟到达景区大门口(见下图1)。马蹄寺位于 祁连 山北麓的一条山谷中,海拔比 张掖 市区高了近千米,从 敦煌 出来 祁连 山一路相伴,这里是距离最近之处,而且一扫苍凉峻冷、寸草不生的景象,山谷里林木繁茂,生机勃勃(见下图2、3),居住在此的是过去从未听说的一个少数民族—裕固族,人口数量仅有1.4万人,信藏传佛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牧民夏秋季多以帐篷为家。
马蹄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公元397年-439年),为 敦煌 人郭瑀及其弟子所凿,是其隐居和授学之处,距今已逾1600多年历史,隋唐时这里成为 河西走廊 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观音洞和金塔寺等7处组成,自建寺以来香火就极为鼎盛,最多时僧众可达千余人,这里还有 甘肃 境内除莫高窟、麦积山和永靖炳灵寺之外最大的石窟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下图),其中北寺规模最大,千佛洞次之,而且这里的石窟非常特别,与以前见过的完全不同,大多利用天然洞穴建造。由于历代王朝更替,原来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群多毁于战火,明清时期马蹄寺逐渐衰落,时期寺中石窟、壁画、佛像几乎被破坏殆尽,
改革开放后才逐步修复。我们首先来到离景区大门最近的千佛洞寺(下图1为千佛洞景点正门),在一片巨大的蜂窝状丹霞峭壁上,建有佛塔窟龛多达500多个,在这里自然名胜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浑然一体,石窟依山崖走势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两段以佛窟为主,大多利用崖上天然洞穴开凿而成,并在洞口加建木构窟檐(见下图2-10),但外部并无梯子,上行需通过岩内人工凿成的石阶,这种上行方式全国少见;北段则是浮雕石 塔林 ,这些佛塔都是僧人开凿用于坐禅修炼或存放舍利子的地方,而大部分石塔雕凿于元、明时期(见下图11)。
告别千佛洞继续向前,我们来到塔尔岭,岭上有两座白塔,一座是 西藏 佛教大师 萨迦 班智达的舍利塔,另一座是西夏国王李元昊的舍利塔,1939年的地震造成破坏,1958年两塔均被拆除,1987、1997年分别在原址修复。在此东望可以俯瞰整个山谷,而转身西望则是一片比千佛洞更高、更宽、更大的 赤壁 丹崖,那就是著名的北寺石窟,其中最博人眼球、规模最大的是三十三天石窟,为马蹄寺石窟群的标志性建筑,此窟开凿始于北朝,前后历时数百年,石窟下大上小,层层叠叠,呈宝塔形排列,在我国石窟建造史上实为罕见(见下图),崖下平地原有佛教寺院建筑,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均已不复存在。
我们首先来到三十三天石窟右侧崖底的站佛殿,此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由前堂、拜殿、甬道等部分组成,为马蹄寺规模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窟形平面似一个“凸”字形,进深为33.5米,宽26.3米,前堂为横长方形,券顶,原有塑于元代的站佛造像塑已毁,现在这尊8米多高的站佛为现代所立,其后的拜殿近似方形,正壁上方开3个圆拱大龛,拜殿左、右、后三壁开甬道,甬道两侧有49个大龛,每个龛中都有一尊佛像,原为元代所塑,现为近年修复(见下图1-6)。
站佛殿右侧有一座小小的马蹄殿,宽、深仅10米,高3米,为中心塔柱式窟,柱前上下开龛有两排坐佛像,中心柱左前方的地上有一凹迹清晰可见,其形似马蹄印,马蹄寺也因此得名(见下图1-4),但那张说明也太简陋了。站佛殿左侧就是三十三天石窟,共7层21窟,中间两层还建有连廊,最高一层距地面达43米,大多开凿于元代,构造别致,独具匠心,与千佛洞一样也是利用天然洞穴开凿而成,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
由第一层的右边一个很小的洞口进入(见下图1),隧道呈“之”字形向上延伸。三十三天为梵文的意译,佛教认为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此窟为绿度母 菩萨 显灵说法的道场,因此,在最高的第7层供奉有绿度母 菩萨 的神像(见下图7),但上下只有一条隧洞式 通道 ,游客需要从山脚的洞口进入山体,顺着石阶向上爬,但攀登上去可不是容易的事,有的地段不仅 通道 狭窄、石阶陡峭(见下图2-6),而且游览高峰时段游客太多,又无工作人员疏导,常常引起 通道 堵塞。
最后我们来到三十三天石窟下方最底一层,这里原来也一排巨大的佛像(见下图最下侧部分),依稀可见少量彩色残存,但佛像至今没有修复,期间造成的破坏令人唏嘘。我们在马蹄寺游览了4个半小时,下午2点半返程,途中与商务车司机交流又有新收获,原计划次日去七彩丹霞,后天去冰沟丹霞,但司机说两丹霞位于同一条线上,相距仅12公里,如车次选择适当可以安排在同一天解决,去七彩丹霞的车很多,但上午7:45点这班是直通车。回到酒店查询天气时发现明日有大雨,而且气温骤降,我们正好借此机会在酒店里休息一天。
七彩丹霞 · 冰沟丹霞
早上起来天已放晴,气温也逐步上升,正是出游的好天气。七彩丹霞景区位于 张掖 西面的 临泽 县倪家营乡,距市区约45公里, 张掖 汽车站发往景区的车较多,我们坐的是7:45点最早一班,1个小时后到达景区北门停车场,这里已兴建起一个旅游集镇—七彩镇,酒店、餐馆、商场一应俱全,游人熙熙攘攘,非常热闹。七彩丹霞景区以面积大、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为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主要发育1.35亿年至6500万年的白垩纪“红层”、厚层砾岩和砂岩,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其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举世罕见,2005年被《 中国 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我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11年又被《 美国 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七彩丹霞景区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有东、西、北三个大门,其中前二者是老门,游客较少,景交车也不多,由北门进、北门出最为方便,景交车停靠4个观景台(见下图)。
网友说最佳观看季节为每年6—9月,日出、日落时效果最佳,但日出的光线弱且逆光,景色和日落时是没法比的,阴天或阳光很弱时颜色不饱和,拍出来色彩黯淡,每天最佳拍摄时间是在下午3-4点阳光不强的时候,这时的丹霞最有层次感,而雨后放晴则是景区最美的时候,丹霞色彩更加浓烈,这种天气可遇不可求,退而求其次也得是个晴天,而恰好昨天刚下了一场雨,我们非常幸运地赶上了好时机,但也不要被网上的一些美图迷惑,哪些五彩斑斓过于鲜艳的图片,大多经过后期处理。网上关于七彩丹霞的攻略和游记很多,但大都把观景台的编号和游览顺序搞乱了,有的人还说3号观景台七彩屏就在2号观景台旁边,距离200米左右,从2号走过去即可,景交车在此处不停,我看完后仍是一头雾水,更加今人困惑,心想反正跟着景交车走就行了。上午近9点,我们乘景交车首先来到仙缘台,沿着步行栈道登上一条南北向的山丘,(见下图1、2)这里有几小观景台,可东、西、北三个方向观景,但各观景台上景色都差不多,而东面的高大山景还未被阳光照射到,显得比较阴暗(见下图3),西面的景观又距离较远,北面的彩石虽说低矮,但有远处的绿树田园和远山衬托,倒也显得多姿多彩(见下图4-7)
下一站是云海台,这是景区最高处,也是最大的观景台,由7、8个不同的平台构成,丹霞地貌密集,以远观为主,有众僧拜佛、大扇贝、灵猴观海等景点,最精彩的应是北面(见下图1-3),但距离较远,总体感觉比较一般。第三站是锦绣台,步行栈道也是建在一条南北向的山丘上,还建有可以遮阳的大休息亭,在此也可东、西、
北三个方向观景,但西、北方的山丘颜色灰暗,游人主要是观赏东侧路对面的彩色山丘,距离比较近,颜色也较为艳丽,主要为红、黄两色(见下图1-5),向南望则能看远处的彩色高空热气球(见下图6),景区还开展直升机游,空中不时有直升机飞过,每人票价高达888元,但此站上、下车点不在一处,游客需向南走到步行栈道尽头上车,途中如果坐在右侧可以看到沟口内的景观也不错,但因不停车无法拍照。
最后一站是虹霞台,主要有刀山火海、小布达拉宫、神龟问 天等 景观,这里是景区色彩最精华的部分,也是真正的七彩丹霞,景区的宣传照片和视频基本都出自此地,为景区的网红打卡点,人流量也最大,网友称应重点把时间放在这里。在登 上高 处的观景台前,可以先在下面拍摄观景 台北 侧的山坡和沟壑,这里距离较近,景致和色彩也很美,我在这里就拍了不少照片(见下图1-13),
沿步行栈道登上观景台后主要观赏西面,远处山体不同色带沿山势铺展陈列,山峰像是穿上了绚丽多彩的锦衣,斜纹形的线条七彩斑斓,美不胜收,顶着烈日在此留影的游客不少,但景观距离比较远(见下图1-4),据说在此拍摄日落和日出也最佳,我发现远处右侧还有一处观景台,可以近距离观赏最美山景,但那里似乎并未对游客开放(见下图5、6)。
我们游览了4个小时,下午1点回到游客中心,经询问后前往游客中心大门正北面的公路边,这里有一座公交候车亭,下午2点有一班从 张掖 发往 肃南 县的客车从此经过,乘过路车来七彩丹霞的也在此下车,我们上车后继续向西,沿途则被称为“十里丹霞”,北侧路边的山岩峰石景观不错,但颜色似乎并不红(见下图1-5),20分钟到达冰沟丹霞景区路口,下车时司机交待6:10点在此等待返程车即可。可能是知名度不高的缘故,虽然距七彩丹霞仅12公里,但这里的游客较少,大部分都是自驾者,我认为应在七彩丹霞停车场树立大型广告牌,并开通区间车引导
游客前来。虽然此景区冠以“冰沟”,但实际上与冰雪没有关系,据说亿万年前这里曾经被冰雪所覆盖,但是随着地壳运动,这里早就没有河水和冰川,随着冰和雪消退,最后形成这独一无二的奇观。冰沟丹霞是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下图为景区大门),景区以赤红的宫殿型丹霞地貌为主体,广泛分布着丹霞崖壁、石墙、石柱 等地貌形态,尖峭挺拔,连绵不断,是我国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发育最好、规模最大的地质地貌遗迹,也是“砂岩窗棂状构造”的命名地,这种地貌横向上由凹凸叠置、软硬相间的泥岩、砂岩组成,由于差异风化作用,
硬度较低的泥岩形成相对的凹槽,而硬度较高的砂岩则形成凸棱,垂向上由许多泥流物质构成泥挂,局部地段形成泥钟乳,这种地貌立面酷似窗棂,整体结构如宫殿,故以“窗棂宫殿构造”而命名。冰沟丹霞被专家评为窗棂状和宫殿式丹霞地貌 中国 第一,其中最著名的景观是“古城堡”,我就是被其吸引到此的,行前攻略时一看网络上的图片,马上将冰沟丹霞列入计划(下图为网络图片)。
游客中心说这里还有骑骆驼、开越野的深度游,但我们只看丹霞景观,景区里有每15分钟一趟的景交车,途中会停在小西天和大西天两处上下客,每一处都有一片观光区域,游客需要沿着观光栈道步行到山上的观景台,其中小西天距景区大门较近,有1公里左右的步行栈道,栈道尽头的观景台可以俯瞰周围丹霞景观,游玩这个区域大约需要1小时时间。我们沿步行栈道向沟内进发,从沟口看这里的山峰岩石呈红褐色,形态也是千奇百怪(见下图1-4),
首先看到的是“神驼迎宾”(见下图1),再往里走是条山沟,我们顶着烈日拾级而上,右侧各种怪石奇峰接踵而来(见下图2-7,其中第7张为苹果手机所拍,颜色更加红艳),这里的峰石为粗砂岩、细粉砂岩与泥岩互层,随着节理裂隙的流水侵蚀、崩塌及差异分化,逐渐形成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景观。
但小西天的主要景观都在沟对面,可见玄武门、蘑菇石、大地之根、神将守望和侍女拜佛等(见下图1-8),这些城堡状丹霞地貌形成于古代河湖环境,后上升暴露于地表,经风化、剥蚀形成城堡状景观,壁陡檐突,顶部浑圆,非常壮观,有些逐渐了粗细不均的 石柱 ,顶部还残留有厚约10—15公分的第四系粘土盖层,其中玄武门左侧那根细长的 石柱 ,竟高达45米,玄武门右后侧的小景也很特别(见下图2),最后我们还在高处看到了远处连绵不断的 祁连 山雪峰(见下图9)。
大约1个小时后,我们原路返回到景交车停车点,乘车前往2.5公里处的大西天,从名称上理解大西天面积更大,网友说有2公里多的栈道,步行走一个环线大约需要2小时,为景区内的精华区域,主要的景点有极乐宫、婆娑宫、琉璃宫、佛母金刚、左旋法螺、金驼情深等,并称这一带丹霞的单个规模更大,雄伟壮观,颜色赤红,是摄影家们热爱的拍照胜地,但景交车中途未停,直接开到终点站,从下车点直接步行到观景台再返回,时间不到一个小时。我们认为大西天景致不如小西天,因为这里的景点比较分散,而且基本都是小景、远景(见下图1-4)
但冰沟丹霞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古城堡”就在这里,不仅整体造型最大,而且宫殿式丹霞地貌特征明显,此景又称“卢浮魅影”,实际上与 巴黎 卢浮宫并不相像,我看可以不如叫“故宫魅影”。“古城堡”是丹霞地貌演化中期的产物,由距今1.45亿—1亿年前在河湖环境中沉积形成的巨厚红色砂砾岩组成,3600万年以来经抬升和剥蚀作用而暴露地表,因砂岩和砾岩在抗风化能力的差异,陡壁上呈现出凸棱凹槽,在流水侵蚀、风蚀、重力崩塌等作用的不断塑造下,形成今天这种城堡式的奇观(见下图1-3)。
下午5点多,我们回到景区门口,等待从 肃南 返回 张掖 的班车,今天计划周密,二景并游,收获满满,虽然这里的游客比七彩丹霞少很多,但我认为两景区各有千秋,各具所长,如果说七彩丹霞以色彩取胜,那冰沟丹霞则以形态占优。
平山 湖大峡谷
今天又是一个大晴天,我们要去的是 张掖 东北 部的 平山 湖大峡谷,班车也是从西关车站发车,每天只有上午9:45点一班,往返票价60元,行程约1个小时。 平山 湖大峡谷距离 张掖 约56公里,其地质构造也属于丹霞地貌,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距今已有1.8亿至2.4亿年,这种特殊的地貌经过亿万年地壳抬升,并经大自然风蚀、水蚀和化学溶蚀作用而成,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突起,而河谷里侵蚀作用活跃,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宽度在2公里至15公里之间,山势低且平缓,多呈圆锥或柱状,而低处峡谷幽深,蜿蜒曲折,两岸北高南低,谷内以流水沟壑为基本特征,岩石里富含大量红色氧化铁,以赭红色为主色调,故被《 中国 国家地理》杂志及中外地质专家誉为“ 中国 的 科罗拉多大峡谷 ”,2014年这里被 中国 电影家协会、 中国 电视艺术家协会 中国 摄影家协会选定为摄影创作基地、被 中国 户外探险联盟定为户外露营基地。
平山 湖是所在乡的名字,实际上这里干燥少雨,既没有湖也没有河,只有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这是一个 蒙古 族乡,处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带,也是古代北方民族进入 河西走廊 的重要 通道 ,当地居民以 蒙古 族居多,所以游客中心旁的建筑均呈 蒙古 色状,景区门票分为普通游和深度游两种,后者包含有骑骆驼、越野车等项目,主要有三种走法,第一种路线最短,只有2公里左右,但是中途有一段很陡峭的天梯;第二种走法全程需徒步4.5公里,有点累但问题不大;第三种走法相对比较平缓,但全程要6公里左右,时间比较长。网友说景区有4个观景台,均位于峡谷上方,都是远眺峡谷风光的绝佳位置,其中前3个观景台离的很近,第4个较远,景交车一般只在第1和第4观景台停靠。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走法,据网友说需要4个小时,坐景交车先到1号观景台,一座巨大的红色方岩迎面扑来,颜色比冰沟丹霞更红、更深(见下图1),从其右侧的小路走下去可以扺达2号观景台(见下图2-5),在此可
遥望远处相互依偎的情侣峰(见下图1),我们回到1号观景台再去3号观景台,左侧两块巨石形也似二人相依(见下图2),右侧则是大片的红色断崖(见下图3、4)。从3号观景台继续向前,等于一直在峡谷上方的边缘行进,大约走了500多米后,在一个大拐弯处才是峡谷入口(见下图5),但下午5点后景区将关门上锁,禁止游客进入。
我们沿着台阶一路下行,途中还经过几段铁梯,最后终于来到谷底深处(见下图1-11),这一带沟壑纵横,危崖高耸,有一处弧形大拐弯气势磅礴,极为宏伟壮观,在蓝天的衬映下岩色彤红(见下图12)。
中午12点多我们来到一处休息站,这里是一线天的入口,如果不想走一线天,继续向前走到灵芝谷,可到达旋转云梯,爬上去就是4号观景台,我们选择进入一线天。一线天很窄,几乎不见天日,而脚下都是乱石,基本上没有路,走到尽头就是死胡同了(见下图1-3、5),需要爬两段铁制的“天梯”上去,这是一处单行道,只能上不能下,由于有身后有围栏,实际上并不危险,但确实需要体力,“天梯”只容一人通过,爬在上头的女游客走不动了,下面的人只好等待(见下图4)。
爬完“天梯”再走一段“之”字形山道,我们来到半山腰的一个三岔路口,大部分人继续向上走,但这里没有路标指明方向,下一步如何走使我们犯难了,最后是从手机查阅了地图,并向一对带小孩的夫妇咨询,我才下定决心右拐向下,继续往峡谷深处走(见下图1、2),再到谷底走不远又是一个三岔路口,在这里我们看到峡谷内唯一的一个商业摊点,经询问向左拐就是灵芝谷,我刚才在半山腰的选择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另一条峡谷,岩壁更加高大,景观更加宏伟(见下图3-5),但我们始终没有看到所谓灵芝或灵芝状的岩石,
但我们始终没有看到所谓灵芝或灵芝状的岩石,峡谷的尽头是高48米的旋转铁梯,但比刚才一线天的“天梯”好走多了(见下图1),在旋转铁梯上近看对面蜂窝状红岩(见下图2-4),继续向上不远就是4号观景台了,从景区导览看我们刚才走了三段路,其中从一线天至第一个三岔路口为一号游览路线,从第一个三岔路口右拐至第二个三岔路口为二号游览路线,从第二个三岔路口左拐至4号观景台为三号游览路线(见下图5)。
我登上4号观景台俯看,刚才走过的峡谷尽收眼底(见下图1-5),下方左侧可见当时使我们为难的三岔路口(见下图6),从那里直接上来到4号观景台很近,实际上今天我们走的路线宛如一个倒W形,但由于景区范围很大,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6公里,总面积达150平方公里,还有不少地方尚未开发。4号观景台旁有一个巨大的圆形休息站,游客在可以在此就餐、小憩,今天我们游览了4个多小时,与网友估计的基本一致,下午3点多我们乘景交车返回游客中心,4点半时班车如期而至,回到 张掖 市区时约5点半。从 平山 湖回来我很有感慨,过去只知丹霞地貌多在南方,《 中国 国家地理》杂志“选美 中国 ”评出的最美的七大丹霞,就有6个位于江南 ,现在方知仅 甘肃 张掖 就有多处丹霞景区,据说在 兰州 附近还有炳灵丹霞、水墨丹霞,而且江南的丹霞地貌大多名不符实,
也许是南方多雨的缘故,南方的丹霞景观几乎都是黑多红少,一般峰岩的中上部均黝黑如墨,只有中下部内凹处可见浅红,颜色大多较淡,但 张掖 丹霞不仅多,而且红色较浓、较深,冰沟丹霞如此, 平山 湖大峡谷更是如此,本人所拍照片未经任何后期处理,完全是景观的真实再现,因此,我的结论是:丹霞之都在 张掖 , 张掖 丹霞胜 江南 。除三大丹霞外, 张掖 还号称有三大古城、三大寺院、三大湿地、三大草场,由于景点众多,加上中间休息了一天,我们在 张掖 竟住了5天,创造了20多年游历在一地连住的最高纪录,原计划明天前往 武威 ,游览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北凉时期(公元412—439年),为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也是云冈、 龙门 石窟的源头,被喻为“石窟鼻祖”,其艺术风格直接影响到 敦煌 及河西众多石窟(见下图),
但前往的交通不太方便,张掖至武威 、武威再至兰州 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兰新铁路,跑的是绿皮慢速火车,而天梯山石窟距武威市还有50公里,需坐武威至哈溪农客前往,中途下车后还再步行2.3公里方能到达,此外,当年因建水库已将大部分佛像迁至博物馆,仅剩最大的第13号石窟,佛像腹部以下被水浸泡了30多年,直到1991年大旱水库水位下降,当地才围堰筑坝把13窟的7尊佛像与水隔开,综合以上因素我放弃了这个景点,改为从张掖乘动车直奔兰州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艳&遇 大西北(兰州-青海-敦煌-张掖-卓尔山) 66899
- 看完这篇攻略,轻松自驾西北大环线 86196
- 2020自驾西行漫记之四:天水兰州景泰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篇 198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