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人文,自由行
发表于 2024-01-04 21:40
马蹄山林木茂密,峰顶四季白雪皑皑,马蹄寺石窟群即散布于马蹄山麓。马蹄寺石窟群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等7个石窟群,共计70余窟,各石窟之间相距多则10余公里,少则两、三公里。是甘肃境内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和永靖炳灵寺之外的最大石窟群。
这个深藏在 祁连 山脚下的马蹄寺,有着比肩 敦煌 的石窟艺术,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石窟群。因此,说它是寺倒不如说是石窟群更加恰当。马蹄寺石窟,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
其中马蹄北寺规模最大,有30余窟,千佛洞次之;金塔寺只有2窟。马蹄北寺的马蹄殿内青石板上有两个明显的马蹄印迹,山名、寺名均由此而来。民间传说马蹄是天马下留下的。《甘肃府志》记载:“普光寺又名马蹄寺,为晋之郭瑀隐处,石洞凿于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 马蹄寺一开始是汉传佛教寺院,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藏传与汉传佛教相结合的寺院。
马蹄寺的寺院原来是为藏族部落马蹄十四族所建,并由马蹄十四族供养。马蹄寺寺院建筑规模宏大,非常有气势,最兴盛时仅北寺、南寺和千佛洞3处就有僧众10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僧众50余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寺院损失惨重,石窟佛像、壁画破坏殆尽,石窟外的古建筑荡然无存。1986年修复了马蹄北寺“三十三”天石窟佛殿,后来最下层石窟的经堂也被修复。
1996年11月马蹄寺石窟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月12日我们早上8:30青旅出发游客集散中心-马蹄寺,8:48到集散中心买车票来回60元,其实这与跟团游一日游差不多,就是门票自理。游玩时间和游程是由司机来决定的,到了售票处买完票,开车送到马蹄北寺(又名普光寺)石窟群,回头的时候再去千佛洞石窟群参观一番,至于离得较远的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等石窟群,就不去了。9:05发车-马蹄寺,一车8个游客。
10:10到了售票处买票,天下了小毛毛雨。
景区大门。朱红色的大门,精致雕花的门楼,透着肃穆和静谧。整座牌楼外形极像一座宏伟的藏式佛殿,朱红的大门下宽上窄,以梯形的造型霸气伫立,梯形大门之上飞檐斗拱高悬大门之上,当阳光打在飞檐之上,金色的檐顶金光熠熠
普光寺石窟群
10:26进马蹄寺开往马蹄寺北寺(普光寺石窟群)10:42送到塔尔梁下面的商业街,天下了雨和小雪在天幕下躲了一会,就登上路到塔尔梁
塔尔梁是座半岛形的山梁。
在塔尔梁可以俯瞰马蹄北寺全景
这里也是拍照的一个最佳的位置,可以看到临松山的全景。
塔尔梁上的这两座高高耸立的白塔。一座是萨迦班智达的舍利塔,1958年原塔被破坏,马蹄寺批准开放后,于1987年在原塔的遗址上重建起一座高11.4米的砖混结构尊胜白塔。另一座白塔是西夏王元昊的舍利塔,原塔在1958年被毁,1997年在原址上重修,高12米多,为砖混结构尊胜白塔。
石头上的藏文意思是“供奉白塔之地”。中文为“乔殿尼合”。
远处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中景是莲峰山,山脚是马蹄河从墨绿色的树林里穿过,仿佛能听见哗啦啦的流水声;近景是庄稼地种着小麦和青稞。想不到在这荒凉贫瘠的河西走廊中段,竟然有这么一块类似江南的宝地。
玛尼石,原始名字叫“玛智石”,“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噫不呢叫咪眸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是信众们对原始神灵的崇拜,也是藏区民间的一种石刻艺术。藏族人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所以人们常常将刻有玛尼字样或神佛形象的块堆积在一块儿,呈方形或者是圆形,置于山顶、路口、湖边或寺庙使这些石头更赋灵气,就成了玛尼石堆。
当人们在路过玛尼石堆时,口中默念六字真言或祈祷词,呼唤天神,祈求上苍的恩赐与神灵的保佑,祛除难,得到幸福。并按顺时针方向绕转玛尼石堆,再添上一块石头。经过长期来往于此的人们不断添加,玛尼堆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也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为自己今生多积善业,浅达了藏族人民无限美好的吉祥祈愿。
马蹄寺北寺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精典,位于马蹄河西,始凿于东晋时期,洞窟坐西向东,南北走向。北寺石窟计有三十多个窟龛,主要有三十三天、藏佛殿、马王殿、马蹄殿、药王殿、坐佛殿等石窟,其中“三十三天”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标志性建筑。马蹄殿内存有天马神迹,马蹄寺因此而得名。
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在普光寺留下了许多踪迹和诗作。明代时,永乐皇帝赐名为普光寺。
清代康熙皇帝赐“青莲筏”红底金字匾一块,金镶紫檀塔一座。乾隆皇帝御赐黄龙袍一件,马鞍一副、皇后用过的被褥一套,汉、藏、蒙三种文字的经卷一包。
普光寺的藏佛殿是寺庙中规模宏大,构造复杂的一座石窟。据推测,这座石窟开凿于西夏至元代期间。石窟由前堂、拜殿、甬道等几个部分组成,石窟平面配置也极为独特,前宽后窄,窟形平面似一个“凸”字形,进深为三十三点五米,宽二十六点三米。由前堂、拜殿、甬道等几个部分组成。
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是马蹄寺规模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前堂为横长方形,券顶。石窟内原有一尊八米多高的站佛,站佛的腹内藏有一尊白玉度母像,大厅顶部残留方格装饰痕迹,西南壁尚存高大的双层佛龛。
在普光寺内最可看的,应当是三十三天石窟了。三十三天石窟开凿在百米多高的红沙岩壁上,洞窟距地表约40多米,洞窟层层叠叠自下而上呈宝塔形整齐排列为7层。洞窟内共有21个窟,窟内设有佛殿,窟外还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气势恢宏。石窟以其造形之独特,规模之大为全国之最。
“三十三天”石窟。“三十三天”石窟从北朝开始开凿,先后历时几百年,石窟开凿在普光寺的红沙岩壁上,距地表四十三米,石窟下大上小,呈宝塔形,共七层二十一窟,构造别致,独具匠心,在我国石窟建造史上实为罕见,具有很高的文物、艺术、观赏价值。
“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仞利天”,为佛教用语。佛教汲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石窟相传是绿度母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从山脚到三十三天石窟的门口,大约有20米的斜坡,斜坡的正中,也就是石窟的正下方,就是传说中的晒大佛的晒台。晒大佛盛况。
三十三天石窟外形像一座佛塔镶嵌在绝壁上,雄伟壮观,造形别致。石窟的第1、2、3层各开窟五个,第4层开窟三个,第5层开一窟,最上层的左上方又开两窟。
每层之间有开凿在岩壁内部的隧道相通,入口在第1层的右边,隧道内石阶层层,呈之字型曲折向上。
过“三十三天”洞窟入口,洞壁上还雕刻着佛塔。“三十三天”洞窟层层叠叠,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由第一层的北边入内,隧道呈“之”字形,回廊曲折。凡是到马蹄寺的人,不登“三十三天”是一大遗憾,只是隧道狭窄,道路陡峭,需要胆量和注意安全!
三十三天洞有一部分洞窟开凿时从山体内部凿到了山体外表,恰好如同给洞窟、甬道开了一个“窗户”,使通道有光线,也让游客观赏洞外的风景。
再上就是二层石窟了。登三层的栈道原本应在二层南侧,因为塌方,后改北侧第一窟,木梯直上。
窟与窟之间是相通的,三十三天洞窟里的二十一个洞,洞洞不一,各有千秋,奇特独列,难得一见。二层一字排列五间石窟。曾经东侧的前廊已经塌毁,再凿通窟壁穿行
其中五个比较宽敞的洞窟里都供有佛像雕塑或壁画,还有供奉用的香炉和烛台。满墙的涂鸦,应该是设为景区以前留下的。返回北侧,木梯折上,进入黑暗陡峭的山洞。二层一字排列五间石窟。曾经东侧的前廊已经塌毁,再凿通窟壁穿行。窟门侧存有民国时期的题字。其中一首诗:“马蹄别是一仙境,松柏㘙岩冬夏青。南山广积千秋雪,北峰能生万里云。若逢四五六月中,无边风光大不同。奇花异草鸟百音,真乃西方一美景”。
俯瞰崖前,东南一片漫坡台地。
北侧明道通往四层,凿阶之字上行。四层三窟,佛像为新,残存壁画,壁画都被熏黑,部分脱落,四层前廊,南侧开洞通向上层,东开采光窗口。向北折上,通五层“塔刹”。南上,直接通到七层。石阶陡长,凿痕清晰。救度佛母洞,新建木质佛龛里,就是藏传佛教尊崇的绿度母。还有一小窟相通。内塑白度母像。
原路出窟,去南侧的三世佛殿、无量光佛殿。
马蹄寺北寺石窟 编辑
马蹄殿。因殿中有马蹄印而得名。石窟进深10米,宽十米,高3米,中心柱前上下开龛有两排坐佛像,上龛中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下龛,塑有三尊头戴桃形“班霞”金光灿灿的佛像。中间一尊是藏传佛教格鲁教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塑像,左边是大弟子嘉操杰,右边是二弟子克珠杰,这三尊一级的塑像被格鲁派人尊称为“杰亚赛松”,意为父子三尊,极受藏传佛教的尊崇。中心柱回廊四周,边墙供台上塑有藏传佛教十六尊者,四大天王众佛像。
殿中的石地上有一马蹄印迹,清晰可见,象真的马蹄印,但又大于一般的马蹄迹。
普光寺石窟群石窟内不可拍照,窟外可以拍拍外景
12:18我们往下走,12:25到胜果寺,也叫马蹄南寺,原来由木结构大经堂和三佛宝殿等组成1958年,殿宇经堂尽被拆毁,唯清代大藏经一部、乾隆帝御赐龙袍一件及马鞍一具等镇寺之物保存下来。1988年,在原址重建护法楼。
四合院。
屋脊上是双鹿听法,藏式风格起一座二层歇山四坡双檐木结构护法楼。
一片赭红色的峭壁依天而立,雕凿着大大小小的洞窟,洞窟里有造型各异的石塔和佛像。
石塔是由塔座、塔身、须弥座、相轮、刹盘和塔顶构成,塔身为复钟形复钵塔,另有组合成“山”字形的三塔龛,建造风格与柬埔寨吴哥窟的一座二塔、三塔的风格一样,堪称是藏传佛教遗迹中的精品。
深凿于蜿蜒崖壁之上的浮雕塔林,因为雕凿于岩石之中,阳光赋予了它们最自然的浓淡渐变和阴影变幻,被阳光打亮的塔林雕凿与红砂岩之上,岩石原本的棕红色加之风霜雨雪的冲刷赋予了塔林沧桑的色调和纹理。
石塔历经沧桑历史变幻,如今看来依然精巧别致。
12:35(师傅说12:30上车)到塔尔梁下面的商业街。上车开了一会停下拍照司机没有说是什么,
我估摸是浮雕石塔林
浮雕石塔林位于干佛洞北段的石塔林,为刚哪塔,密集的分布在陡销的红砂岩里上,为西菱、元明时期的作品,这些佛塔据说是当年苦行僧坐禅修您和存放舍利子的地方,大部分为长方形痛内苗出高浮幕担相轮,塔身为复钟形的复体塔,另有组言成“山”字形的三塔亮,为塔林中的珍品,意内的三塔形制风格几乎和束東增赛是哥鼠的一座二塔、三塔的风格一样,这种雕凿技法和形式在其它石您中实属罕见,是典型的监传绩教迎迹。
12:45上车去千佛洞。
千佛洞石窟
马蹄寺千佛洞石窟,位于马蹄河西岸,距马蹄北寺约三公里,始凿于北凉时期。根据洞窟分布情况可划分西区、中区及东区,西区分布有1、2、3、4窟,中区分布有5、6、7、8窟,东区基本是浮雕舍利塔龛,共91座。千佛洞西区与中区石窟形制大多以平面方形中心柱窟为主,现存十六国北朝时期遗迹的洞窟4个,窟内保存有自十六国北凉、北魏、唐时期的造像40余身,北魏、西魏、元、明各时期的壁画300多平米。沿崖壁凿中心柱窟,在窟内开龛造像,窟檐饰以梵刹式木结构飞檐。目前参观的是西区,也是最精彩部分。
12:50到千佛洞石窟,楼阁庙宇镶嵌在陡直的山崖上,很有视觉冲击力
我们先拜1-4号特窟,然后千佛洞。上山就是1-4号特窟
千佛洞1-4号特窟属北朝早期石窟,窟内艺术造型独特,内容丰富,风格以圆,雕与浮雕为主。在这里有专业的讲解员,前面有一批游客,我们需在窟门前等一会
往下看景,这真是一幅牧羊图,拍拍拍
12:59我们进了1号窟,窟内不许拍照,下面几张图片是翻拍宣传资料
1号窟为近方形的中心柱窟,始建于北凉,明代重修,塔柱正面开一浅龛,塑一立佛像,其余三面并未开龛。 立佛身材高大(5.14米),体格健硕,明显的犍陀罗风格,背光为火焰纹,通肩袈裟很有轻薄质感 。
中心柱南向面底层南侧壁画,描绘的是地神,又称大地女神,最早见于公元1500年前古印度《梨俱吠陀》。地神头梳高髻,发系宝缯,第一身手持鲜花供养,旁有榜题“地神奉花供养”,第三身手持托盘供养,也有榜题“诸梨车男□来□□”,梨车是古印度信奉佛教的部族,在中国出现梨车供养比较罕见。
2号窟与1号窟相邻,从位置上与1号窟有组合关系。2号窟也是近方形的中心柱窟,窟中央凿方形塔柱,直通窟顶,下有方形塔基,分四层造像,最下层开一圆拱形佛龛,内塑有一坐佛,二、三、四层各塑三身坐佛。
2号窟内壁画有五层之多,早期壁画内容有千佛、十方佛、一佛二菩萨说法图等,表层壁画为明代所绘的具有藏传佛教密教性质的变相观音、罗汉等。
3号窟是一个典型的三壁三龛窟,龛内原来的塑像已不存,现存壁画为北魏重绘。 北壁壁画全景,绘有佛、菩萨、供养人
4号窟为中心塔柱窟,洞窟前室为人字披顶,甬道为券顶,中心塔柱的正面开一大浅龛,南北壁各开一个大浅龛,形成了三壁三龛。中心柱东向面龛主尊佛高发髻,上有阴刻波纹,从正面看神情庄重,目光深邃,身体略微前倾,着双领下垂袈裟,上有阴刻波浪衣纹,衣纹紧贴神曲,具有“曹衣出水”之感。佛像衣褶繁复,刻画细腻,遗憾的是双手损毁。两侧各塑有一身胁侍菩萨。比较神奇的是,从正面看佛一脸严肃,从侧面看则在抿嘴浅笑,满脸慈祥。
13:21结束拜千佛洞1-4号特窟,去千佛洞,据说,千佛洞初建于东晋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在元代的时候千佛洞是藏传佛教寺院,如今这里却是汉传佛教寺院。千佛洞的洞窟佛龛都是依山崖的走势而建造的,其洞窟佛龛可分为南、中、北三段。
千佛洞洞窟佛龛的北段主要是以浮雕石塔林为主,南段和中段则是以崖壁上开凿的洞窟为主,洞窟内再开设佛龛造像,洞窟外是梵刹式木结构飞檐。望着这独特的建筑,我不由的惊叹古人的智慧,佩服信仰的力量。
从左侧小门进,千佛洞正门。匾额:“千佛洞”。楹联:“千佛出世人间显圣境,众生入道洞前解凡情”。
大门背面匾额:“利乐有情”,楹联:“游山观景至此刹,方知身处贤圣地;礼佛访僧近三宝,才觉步入解脱门”。
在百丈悬崖上,一座接一座的佛龛殿楼错落相依,飞檐翘角、廊檐凌空,像一幅镶嵌在黄红色崖壁上的浮雕,在万仞崖壁间,与饱经风雨、累累痕迹的山体融为一体,和谐如自然天成。
山崖上开凿出的数百个佛龛,在这些凿于峭壁上的佛龛里,原来都塑有一个到几个佛像或佛塔,“千佛洞”的名字亦由此而来。
走进千佛洞的山门,我发现这里根本就不是想像中的寺庙模样,半山腰的崖壁上一个个的佛龛和翻挑的廊檐,就像是镶嵌在褚红的岩石上面似的。这里的崖壁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形成了一个个的坑洞,与崖壁上那些雕饰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顺着中间的甬道一直走到崖壁下,山脚下的地藏菩萨、佛塔和石碑。
两侧各有一殿,形制相同。
在这直立的悬崖上,一条细长而弯曲的人工凿成的石阶小道,连接着寺庙内的各个洞窟佛殿。寺庙的各个殿堂都建立在悬崖的石窟里,脚下是陡峭的石壁。整座寺庙立在悬崖之上,形成奇妙的态势。
自左至右:藏经阁、三圣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药师殿,
大雄宝殿位于千佛崖中部、开凿于盛唐时期,现窟前建造了飞檐翅角的窟檐,窟深5米,宽5.5米,高5.5米。面是城楼一般的寺庙建筑,二层匾额:“千佛重显”,一层匾额:“万德圆融”。下面墙壁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殿楼顺山势而建,自上而下有二层和一层。
窟内石雕立像三尊为一佛二弟子。正壁中央莲座上雕毗虏遮那立佛像,高约三米,脸部饱满,体态庄雅。站于两旁的阿难、迦叶形象逼真,听法讲经,神态各异,一个侧耳细听,全神贯注,一个面带思索,在沉思什么,神形兼备,不同的眼神,富有表情的脸型,显示出不同的性格与年龄。
大雄宝殿远眺地藏殿、药师殿等
旁边有一个楼梯可上药师殿,抓住墙壁上手扣,一步步爬上去。
抓住墙壁上手扣,一步步爬上去。
当看到一个半人高的小门,猫腰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已身在最高的药师殿了。
殿并不大,大概10来平方米,从窗户看出去,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俯首而视,绿荫葱郁,殿楼辉耀,仿佛置身天外,予内心一片宁静安详。
俯瞰天王殿,天王殿没有向游客开放,与很多汉传佛教寺院一样,天王殿威严拱卫着千佛洞石窟群中的一切。
药师殿。窟平面成横长方形。供奉药师佛。
原路返回,继续南行到观音殿,里面供奉千手千眼观音。
三圣殿。殿楼顺山势而建,自上而下有三层,顺山势而建的殿堂,巧以崖岩为托,背依坚壁石崖,殿楼木质斗拱结构,殿阁飞檐悬空,梁柱上下一体,佛龛佛像依崖而建,廊栏左右紧联,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布局十分紧凑。二层匾额:“正法久住”。三层匾额:“无上正觉”。殿内供奉代表极乐世界教主的阿弥陀佛、代表娑婆世界(现实世界)教主的释迦牟尼和代表东方琉璃世界教主的药师佛平和端坐一殿之中,两侧各站立着释迦牟尼的两位弟子阿难和迦叶,佛像生动、造型简洁。从门洞进入一层,门洞出口,门侧有四大天王画像,左边是关公。
最后拜了最低层的地藏殿
14:10拜完马蹄寺上直通车了往回开,全车游客要求司机开到大佛寺,我们都去拜大佛寺,15:11到大佛寺。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
#7天酒店(张掖高铁西站店)#请问坐高铁到张掖西,步行能到酒店吗?
2025-02-04 5回答 -
#张掖润湖假日酒店#只有空调制热吗?还是中央空调?有没有地暖呢?
2025-01-08 8回答 - 2023-09-19 14回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