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龙江口走一圈(下)
今年3月疫情缓解后,我们曾自驾去厦门附近的九龙江口走了一圈,但时间较紧,只看了龙海片的景点,未去漳州市区和郊外。随着疫情常态化,我采取先近后远、先南后北、先省内后省外的方针,4月游省内尤溪、永泰、沙县3县,6月游浙江全省,9月游山西的南部6市,九龙江口未完成的下半程便被搁置下来了。中秋、国庆长双节来临,全国6亿多人蜂拥出行,作为资深旅游达人的我,却秉持“黄金周,不远游”的原则,于10月5日再赴九龙江口,一日完成计划中的下半程,此时距上次九龙江之行已逾半年了。
七
上午9点出发,过海沧大桥,上马青路,第一站是九龙江口北侧岸边的莲塘别墅。莲塘别墅位于海沧街道海沧村一处名为莲花洲的小沙洲上,四面原来环绕小河、水塘,水面上种满莲花,现在前面还有一片池塘水景。莲塘别墅建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至今已有116年历史。清朝年间,祖籍同安松田的陈炳煌、陈炳猷兄弟,迁至海沧繁衍发展,后渐成当地望族,陈炳煌中举出仕,陈炳猷远涉重洋到海外经商致富,光绪年间携巨资回乡,由其子陈其德设计筹建这片建筑,全家即从原海澄县三都侯堂社迁来,至今居住者仍是陈家后裔。我原以为莲塘别墅只是一幢建筑,主要用于居住,实际上这是由家庙、学堂、花园、大厝等组成的一片建筑群,占地总面积达8235平方米。对于莲塘别墅过去我早有耳闻,今天才真正得以见识其真容,首先看到是前面的陈氏家庙,我们到达时前面的庙门未开,
但从左侧墙边小路可到后花园,欧式风格,面积不大,环池中有小桥、拱门、假山,虽有些破败,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气派和繁华,特别是那片纵横密布的老榕根须,更显出百年岁月的风雨沧桑。
穿过陈氏家庙后墙过道,左拐进一个空无一人的露天大院,正中是一座典型的闽南三落红砖住宅,墙上的红、蓝拼砖分外鲜艳,正门上刻一副对联:“大丈夫为人处世芝兰正气,好男儿志在四方鲲鹏展翅”,横批用红纸写着“莲塘大厝”,左右两窗上也有一联:“此地半山半水”、“其人不惠不夷”,
难道这就是莲塘别墅?我不禁有些纳闷,其实真正的别墅正门关着,难怪我们找不到,而边门则在陈氏家庙后墙过道上,从一小门可以进入一个更大的院子,这才是莲塘别墅的本尊。穿过正厅走进前院,门上“莲塘别墅”4个大字赫然入目,两侧也是鲜艳的红、蓝拼砖,与莲塘大厝风格一致,但面积和规模更大,
门前走廊上雕梁画栋,红灯高悬,两边尽头的窗户形似书卷状,窗棂为石雕竹节,上方分别镌“鱼跃”、“鸢飞”二字,门外两根石柱上刻着对联“立教兴材凡在吾徒有责,致知格物谁云大学不传”,这些装饰精美典雅,工艺高超,是莲塘别墅一大绝景。
长方型的正厅宽大通敞,东侧还有一座观戏亭,其实这里原有一座演戏亭,东西两厢各建有一座观戏亭,可惜数十年前遭遇台风,演戏亭和左厢观戏亭先后坍塌了,现仅存右厢观戏亭。
据专家说这一规制的戏亭为闽南仅见,而闽南一带其他古厝,均未见建有演戏亭的。这幢建筑虽名为别墅,却并非用于居住,其真正的用途是学堂,当年这里100多个学子济济一堂,中西兼学,人气很旺,现在还留有一间陈列课桌和书籍,有一位陈氏后人的老者对我们的到来非常欢迎,热心讲解,
并打开陈氏家庙的后门,让大家进去参观,正厅“宛在堂”匾额下的木雕金碧辉煌,侧墙顶部的石雕更是精美纷呈。
专家称:莲塘别墅属于高级别的古建筑,包括一些雕刻等都是高、精、尖的上等品,其砖雕更是厦门乃至闽南地区存留的不可多得的砖雕艺术精品,这种建筑风格在福建很少见,是一种很珍贵、很稀罕的历史遗存,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人文资源。
八
离开莲塘别墅,沿九龙江边的204国道向西,途中又看到左侧横跨九龙江的厦漳大桥,下穿引桥就出了厦门,进入龙海市的地界了,不久右拐进一条刚修好的新路,看到左边有个进村的路口,下车在路口小店一问,正是角美镇桥头村的辽东社,车进去不远就看到前方小石桥后的“志洁行芳”牌坊,本以为在百度地图上都查不到的小村庄,可能很难寻,没想到手机导航“志洁行芳”牌坊后毫不费力就找到了。
据说角美现存古牌坊有10座,这是建设最晚、规格最大、也是最有名的一座,面阔8米高9米,重檐悬山顶,四柱三门五楼,正楼四坡顶,边楼二层,用料讲究,造型精美。实际上我国古代止于1840年,此坊建于1922年,应属于近代牌坊,但这可不是农村常见的贞节牌坊,它有3个不寻常处:一是建坊者不是普通人,而是曾经名列印度尼西亚四大“糖王”之一的郭春秧,此坊是他为抚孤守节51年的祖母许氏而立的,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孝”字;
二是上方的正匾“志洁行芳”4字乃当时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牌坊所题写,“志洁行芳”出自《后汉书·张堪传》,意思是志向高洁,品行端正;三是牌坊中间两侧的楹联为康有为题写,上联是“苦节之贞玉树生阶添兰桂”,下联是“大耋长寿紫纶表里降云霄”。康有为一生从未来过漳州,为何这个牌坊会留下康有为的墨宝?据民国《龙溪新志》记载,这是当时的漳州名儒黄仲琴“致酬千金”,聘请康有为撰写的,康有为在书法上力倡北碑,其书自成一格,时称“康体”,学术界又称“破体”,其水平可比肩右任、沙孟海等书法大家。能请到徐世昌和康有为题字,足见郭春秧不是一个普通人。郭春秧又名郭祯祥,其父亲早逝,家境贫困,从小由祖母许氏抚养成人,17岁时跟随伯父郭河东远渡印尼,先在其制糖厂当学徒,后接任糖厂经理,拓展糖蔗种植面积,扩建制糖厂,购进先进制糖设备,经过几年的拼搏,逐渐成为当时能与荷兰人抗衡的糖业巨头,后来又到台湾、厦门办实业、开商行,鼓浪屿始建于1920年的锦祥路就是他开发的,并以其厦门茶行店号“锦祥”来命名,锦祥路两侧的所有店铺,皆为他所建,现港仔后晃岩路的70号就是郭春秧别墅。进入中晚年,其事业版图更扩展到香港等地,他投入巨资在香港北角填海滩建店铺300间,开辟一条新街,后被命名厉春秧街。郭春秧在海外事业大展宏图之时,没有忘记家乡的经济建设,首先在东孚开办水头农场(现为国营厦门第一农场),后来又在角美、海沧等地办了3个农场,种植甘蔗、果树,大面积垦荒种蔗、种柑橘,附设糖厂制糖,率先在闽南使用机器生产蔗糖系列产品。郭春秧尤其关心家乡教育、福利事业,独资在辽东社捐建锦湖小学,免费招生,且提供学习用品。当时桥头、辽东、白礁一带水利失修,旱涝灾害频繁,农作物歉收,民不聊生,郭春秧捐出巨款,在家乡创办慈善事业。辽东社靠海,常有水患,郭春秧便从南洋引进红树林种植,1959年护堤的红树林被人砍去当柴火,导致台风来袭时堤岸崩溃,村庄洪水肆虐。经过此事,村人意识到红树林的重要作用,也更加珍惜郭春秧的恩德,这座石牌坊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上坊前石桥、坊后古榕,这里便成为村中一景,旁边还立有一石碑,注明保护的范围为周边20米,
每隔几年村里就会对牌坊上的文字进行“描金”,所以牌坊保护现状很好,我们现在看上去牌坊也很新,实际上曲指一算,此坊建成至今也有近百年历史了。
九
离开“志洁行芳”坊,下一站是文圃山的龙池岩。今年3月份也曾到龙池岩,但因疫情封闭未能进寺,我们这是第二次来。龙池岩古已有名,先有12胜景,后来又有“龙池十八景,景景醉人心”之誉,泉清、石奇、洞虚、林荫、亭雅、桥巧,历代均有名士在此隐居读书,龙池岩寺东面就是唐进士谢脩、后唐主簿洪文用、北宋处士石贲隐居读书处。朱熹于绍兴、绍熙间(约公元1148和1190年)任同安主簿和漳州知事时,慕三贤之名,数度登岩游览观瞻,并留下“溪山第一”、“寒竹风松”多处题刻,据说后来便在此建立玉屏讲堂,治学中写下《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玉屏讲堂后易名为华圃书院,鼎盛时有书舍九十九间,傍山而筑,鳞次栉比,雄伟壮观,成为古代闽南闻名学府,前些年寺里修复大悲殿时,曾发掘出被埋没数百年的房基遗址,排列整齐,门阶清楚。这里原来还有一座“拍门祠”,为朱子居住遗址。相传朱子曾教育学生:对师长应讲礼貌,凡有所求教,必先拍门,得到许可,方能进入,祠旁石上刻有“拍门”二字。除了朱熹之外,这里还留下保生大帝和郑成功的足迹,公元995年吴夲十七岁奋志学医,寻师访道,游遍名山大川,后回归白礁故里行医济世,龙池岩松竹茂密,到处盛产穿山龙、一条根、千金红等各种草药,吴夲选择这里采药的有利条件,就在华圃禅寺的东边大榕树下结庐,采集各种草药,炼制医治各种疾病的丹药。时隔半年多,我们再次重来,正是为了探寻朱熹、吴夲、郑成功的遗迹,据说山上还保存有历代摩崖石刻20余处,我们在正门下方停车,这一带原有很多餐饮店,现已全部清除,登上一段阶梯,进入寺庙大院, 虽说是闽南现存最早的寺庙,庙后还有“宋代古刹”4个大字,但看上去庙宇很新,院子也不大,根本没有摩崖石刻落脚之处,
所以我连主殿都未进,而是直接走到后山的地藏王殿,出其东侧一矮门,过新建的彩虹桥,很快看到朱熹的“寒竹风松”摩崖石刻,字体纤细,瘦弱无力,落款是“晦翁”2字。
附近还有一块“涉趣石”,传说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月,闽浙总督陈锦带兵数万驻扎同安,与防守江东一带的郑成功部对峙,郑成功则在龙池岩伏兵应战,余暇时与部将在此石上下棋,局未终而战发,郑军大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的情趣,在此石上镌“涉趣”二字,据说古时此石大而平坦,可坐十余人,但现在看上去尖而小,根本没法坐人。往下走又看到一堆乱石上刻着“拍门”2字,但拍门寺早已不存了,
附近有座炼丹亭,是台胞于1998年出资3.5万元建的,亭前一块露出水泥地面的石头上,刻着“印月池”三个字,相传印月池所处位置就是吴夲炼丹遗址,为龙池岩12胜景之一,却在1997年被填埋了。
炼丹亭旁就是“丹灶石”的摩崖石刻,雄浑苍劲,其中的“灶”字还是个繁体的“竃”,我们都误认为是“龟”,后当场用手机上网查询,才知就是古时的“灶”字,石刻落款时间是宝庆元年,宝庆是南宋皇帝宋理宗的年号,即公元1225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是原同安县(角美1957年前属同安管辖)最早的摩崖石刻。
至于《观书有感》中提及的方塘,我们却未见到,从山势地形看,半亩大的水塘在此根本无法安身,而且山上也无溪流水源。在朱熹诞生地的尤溪县也有这种说法,称朱熹幼年在南溪书院读书作《观书有感》,还有此诗写于乾道七年(公元1171)浙江省淳安郭村和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江西省南城县上塘等说法,此事尚待考证。此外,网上有人对朱熹在此建立玉屏讲堂、华圃书院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查遍《闽书》、《万历泉州府志》、《乾隆泉州府志》、民国《同安县志》、《海澄县志》、2000年版的《同安县志》及朱熹年表,均无朱熹在龙池岩建讲堂或书院的记载,而华圃书院实际上是在同安的清朝进士黄涛倡导下,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建立,此时已距南宋600多年,与朱熹并无关系。虽然此事也有待考证,但朱熹游过龙池岩这一点应确凿无疑。看完丹灶石,我们沿石阶下山,竟走到刚才下车处,原来这些摩崖石刻都在寺外东侧山林中,上次我们前来时山林一带应该并未封闭。
十
从文圃山下来,穿过龙池开发区的228国道,前往九龙江南岸的“龙江颂”景区,现在年轻人对此大多不知,其实这本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部现代京剧的名称,讲的是1963年春东南沿海某地遇到大旱,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坚决执行县委指示,主动承担起最重任务,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抗旱中作了很大牺牲,最终解救了九万亩受旱土地,被誉为“龙江风格”。虽然是文艺作品,实际上是真人真事,这龙江就是九龙江,具体地点就在龙海市榜山镇,当年九龙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龙海的几十万亩农田急需引水灌溉,龙海县委发出了“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号召,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堵江截流、抗旱保丰收的战斗。在首堵西溪的战斗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队发扬“舍小家顾大家”的共产主义精神,淹掉本大队300多亩即将收成的小麦和甘蔗,支持堵江工程的顺利实施,后来榜山公社又“淹千三、救十万”,被赞誉为“榜山风格”,最终形成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2015年漳州市把榜山的江东片区“龙江颂歌“主题项目纳入漳洲东部景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核心区域就是“龙江风格”发祥地洋西村的原堵江抗旱现场,但我们到达景区时却基本没有游客,展馆和游客中心大门均紧锁着,从锁上的锈迹看已关闭很久了,只有几座百年闽南红砖古窑可看,我估计“龙江颂”景区从疫情发生以来就没有开放过,我们只能站在江边远望西溪桥闸,江对面的云洞岩景区历历在目,我们的下一站就是江对面云洞岩旁的万松关。
万松关位于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后岐山与鹤鸣山之间的万松领上,自古就是交通关隘,素有漳州门户之称,唐朝开漳之后,在此辟出一条漳州通往省城的要道,名为“福岐路”,黄道周曾两次取道万松领回故里讲学,漳州人林士章、蒋孟育等也是西出万松领踏上仕途,“福岐路”初期没有种树,沿途暴日风尘,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郡人陈克聪在沿路“植松夹道,连阴十里”,旅人到此清风扑脸,疲累顿消,因而改称为万松岭。这里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两侧山岩交错,怪石嶙峋,构成一道天然屏障,把守此关,居高临下,真有一夫当关、万人莫敌之势,开漳圣王陈元光曾在此安营扎寨,旧称“军营岭”。唐禧宗时黄巢于干符五年(公元878年)入闽后经此至九龙江畔,但在万松岭与唐军交战失利,不得不撤往广东一带。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漳州太守始建此关石城,高25米,宽7米,全长100米,“上有炮门三眼,其堞高可见海”,沿关城两侧还设有5座石垒营堡,俗称五营寨,最大的1座雄踞山巅,寨门上“龙浦金汤”4字仍清晰可辨,现营寨多数已毁,但山口的关城遗址尚存、城门尤在,据说万松关是漳州古代3座关隘中仅存的一座,也是福建古关隘的最后一个绝版。建关之后这里历经多次战火烽烟,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倭寇垂涎漳州月港繁华,乘过年之际侵入九龙江两岸大肆抢掠,戚继光率军由浙东入闽清剿倭冠,曾经过万松关,并在关城附近打了个歼灭战,平定了多年的倭乱。清代初年派重兵驻此,郑成功进兵漳州,从东路出发万松关为必经之地。清军守将赖国显率部刘国轩把守这个关隘,征战经年,互见胜负,郑成功遣人往说国轩,刘遂献关而降。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郑成功攻克海澄后,遣将据守万松关,同年三月闽浙总督陈锦进犯江东桥,郑成功命驻万松关守军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三面夹攻,把清兵打得溃不成军。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军队在侍王李世贤率领下,由浙江、江西进军福建,夺关而过,进驻漳州,闽浙总督左宗棠调浙江提督高连升驻守万松关,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的主力由同安进抵万松关布防,以阻止太平军东进,但仅派少数人警戒关上的小山,李世贤派人轻易攻占山头,半夜杀进关城,清军措手不及,全军覆灭,林文察当场被杀身亡。
往事如烟,遗址尚在,我对此关仰慕已久,2006年介绍此关的那张《厦门晚报》至今还收藏着,今天终于来到实地,只见此地两山夹峙,关城雄伟坚实,关上城墙全部用工整的长方形花岗石垒砌而成,中设拱形城门,上嵌一块青石横匾,镌有“天宝维垣”4个雄浑有力的楷书大字,为明末大学士林釺题写。
林钎为明末漳州人,一生政声卓著,曾被魏忠贤矫旨削籍回乡,林钎虽处于逆境,隐居乡里,仍心系民生,他力主倡导筑建万松关,以防范倭寇的侵扰。关隘建成之日,林釺不仅亲手题写“天保维垣”四个大字,还撰写了《施公新筑万松关碑记》,施公就是时任漳州知府施邦曜,至今碑石尚存,已被列为保护文物。崇祯帝即位后林钎被重新起用,晚年他陈述“用人、理财、清寇、宁边”四策而深得崇祯皇帝的器重,我在福建省纪检委网站上,看到一篇题为《探访闽文化的廉洁精神15—林釺:澹泊宁静 中正平和》的文章,就有介绍林钎倡导建关的内容,但现在万松关前一块《万松关简介》牌,在详细介绍万松关的前世今生时,却只字未提林钎,我想省纪检委网站是官方网站,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如果林钎与万松关毫无关系,当时的漳州太守也不会请他题字。近400年过去,如今的万松关早已失去当年的气势,关城也无当年的高大巍峨,1963年闽南大旱时,上级下令拆解城墙的条石,运往九龙江边去营建水闸,现关城仅存残长55米、残高8米、残宽4米,其中长度只剩下一半多、高度还不到当年的1/3,在2006年《厦门晚报》的文章照片上,可见墙上还有几棵大树,现已被全部拔除,插上了一些飘扬的小旗。
站在门前向深处看去,“福岐路”淹没在两侧的乱草之中,山下的福漳公路、鹰厦铁路早已取代了它的功能,关内也变成了休闲农庄,真正来此缅怀、凭吊这些断墙残垣的人寥寥无几,万松关前有条路通向山上的瑞竹岩寺,关门前常有小车上下经过,去那里烧香拜佛的人似乎更多。
十一
下万松关,进漳州城,午餐是当地最流行的小吃—生烫,饭后游览市区里的明清古牌坊,我对此也是仰慕已久,2003年一张介绍牌坊的《厦门晚报》,收藏至今已17年了,说来厦门离漳州也不远,我曾多次赴漳公干,有一次到漳州开会时也动了游兴,但又把具体地点忘了,拖延至今仍未看成。漳州城内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古牌坊共有4座,我们首先奔向九龙江畔的香港路,香港路过去称南市街,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古城的中轴线,也是主要的商业街,至今仍保留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貌。我们从南面进入,这是一条步行老街,基调是暗红色,道路不宽,没有高楼,两边的房子都只有二、三层,下面临街均为骑楼,小店商铺云集,专卖手工艺品、食品和餐具,还有很多老字号,
老街的北端有两座明代石牌坊,均为文官而立,人称“文牌坊”,前面一座宽8米、高11米,正楼匾额两面分别刻楷体“尚书”、“探花”,系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为林士章立,
林士章系漳浦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是漳州5个鼎甲三及第之一(还有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漳州人林钎),后任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祭酒及礼部右侍郎、左侍郎、尚书,兼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会试分考官,前后为官22年。在此坊后与台湾路交汇处,还有一座石牌坊,宽8.09米,高11米,正匾两面分镌“三世宰贰”、“两京敭历”,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而立,
“三世宰贰”意为一家三代出了两位高官,“两京敭历”是指在朝为官时间长经历丰富。蒋孟育为万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南吏部侍郎等职,为官廉洁,始终如一,死后朝廷赠与尚书衔,谧“文介”。两座牌坊相距仅28.5米,拍照时可互为背景,这里的游客也不少,还有导游带领的两个旅行团。
另两座是位于新华东路东端岳口街的清代牌坊,为武将而立,人称“武牌坊”,我们来到新华东路,在与菜市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停车,这段新华东路也是一条老街,也是暗红色基调,但未进行整治,电线乱拉,比较混杂,也不见一个游客。十字路口南街的石牌坊宽10.6米,高12.5米,正匾两面分镌“勇壮简易”和“所向无前”,
而十字路口北街的石牌坊宽11.2米,高12米,正匾两面分镌“闽越雄声”、“楚滇伟绩”。
这两座牌坊为平台名将蓝理、许凤所立,前者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后者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蓝理为漳浦人,曾任天津等处总兵、福建提督、左都督,挂镇朔将军印,在清初统一台湾的行动中,他屡立战功,身负重伤。许凤为龙海人,曾任总镇福建全漳总兵、荣禄大夫、左都督,与蓝理同为清初平台名将。明末清初,清、郑双方以闽南一带为主战场,漳州一带出了不少武将,其中以“五虎将”最为著名,蓝理、许凤就是其中的两个,又以蓝理的故事最具传奇色彩。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施琅知蓝理英勇善战,任其为右营游击,在澎湖海战中蓝理被炮弹片击中腹部倒下,郑军大叫:“蓝理死了”,他挣扎站起时肠子都流出来了,却高喊“杀贼”,清军士气大振,首战告捷,施琅亲自上船慰问,上奏时将蓝理列为首功。3天后施琅率师出击被郑军包围,正在养伤的蓝理前往救援,郑军见船篷上写着“蓝理”两个大字,还未交战便军心涣散,掉头撤退,蓝理乘势追击,救了主帅之围。为表彰二人,朝廷均为他们立了牌坊,这两座牌坊虽然规格尺寸基本相当,但我发现其档次不同,蓝理这座顶部正中竖匾上是“御书”二字,而许凤这座却是常见的“恩荣”二字,可见前者地位更高,据说康熙曾令蓝理解衣而亲抚其瘢,称其为“破肚总兵”,并两次御书两匾赐之。
漳州城内这4座明清古牌坊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形式颇有相似之处:均是石仿木结构,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石材颜色对比鲜明,整体和谐自然、宽、高尺寸相近,规格均为三间五楼十二柱,坊上遍布雕刻装饰,分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手法,刻有龙凤、花卉、飞禽、瑞兽、人物等,形象生动,不仅具有南方细腻繁缛的品味,而且融进北方粗犷刚毅的气派,据说武牌坊的青石镂雕花板上还有卷发虬髯、头戴礼帽的外国人,这在全国也属少见,我们从北往南看,一、二层镂空雕的人物、马匹、树木无不栩栩如生
告别古牌坊,本来我们还准备去芝山红楼看看,但因其位于市政府大院内,门卫称没有单位介绍信不能入内而作罢。芝山红楼原为美国教会创办的寻源中学的校长楼,具有明显的西式风格,因红砖砌墙,故有“红楼”之称,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第一、五军团组成东路军(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从长汀出发,挥师南下,在漳州郊区天宝镇经过风霜岭、十字岭等战役的激烈战斗后攻克漳州,毛泽东曾在此居住长达一个多月,并和聂荣臻、罗荣桓一起接见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和中共厦门市中心市委的负责人,红楼四周外围墙上至今保留着当年红军刷写的革命标语,1957年开放后,朱德、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谢觉哉、姬鹏飞、宋平、杨成武等都先后亲临此楼参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行7个景点有2个未能游览,都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不免有些遗憾。漳州的中国女排腾飞馆也未开放参观,我们只能在门外拍了一张照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