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绍兴
杭州东站至绍兴北站动车仅19分钟,但出站时正下着雨,且公交站标识不清,我们找15路车的起点站花了一些时间,坐车约1小时才到酒店,进城时间竟是动车时间的3倍。绍兴简称越,公元前490年春秋时期越国古都就建于此,至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地灵人杰,名家辈出,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名人故居多,远的有王羲之、谢灵运、陆游、王阳明,近的有周恩来、鲁迅、蔡元培、秋瑾等等,还有不少其他名胜古迹,我从中选择了上古的大禹陵、中古的兰亭和近代的鲁迅故里,当晚我们前往鲁迅故居前的老街走走,并慕名到咸亨酒店小酌黄酒,价格确实较贵,其实我们下榻酒店隔壁有家
餐厅经济实惠,品种丰富,环境也不错。第二天早上我们在此吃过早餐,坐2路公交至终点站,冒雨拜谒大禹陵。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其父治水不力被赐死于羽山后禹受命接班,新婚第四天便离家治水去了,历经13年导疏结合终于成功,舜因其治水有功而让位于禹。禹在绍兴会稽山划分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晚年东巡至越时崩葬于会稽山下,看来他与绍兴的确有缘,不仅是绍兴女婿,而且在此会诸侯、分天下,最后又死葬于绍兴。大禹陵背靠会稽山,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主要是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多为清代重建。2003年大禹陵扩建,门口的牌坊高大巍峨,游客中心、九龙坛等建筑规模也不小,但我们只游览藏在最深处的古迹。婉拒了入口处乌篷船的招徕,坐电瓶车进去仅5元,此时雨更大了,但我们兴致不减,只见前方小亭中有一巨碑,“大禹陵”3个大字分外醒目,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
汉武帝时司马迁曾上会稽,探禹穴,认为埋葬大禹的地方就在今大禹陵碑亭后侧。1956年秋,碑石被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10月重立此碑时,在“禹”字之下、“陵”字之上断裂处,用钢筋和沙浆联接,现在看去痕迹尚在,而禹庙重建于1933年,享殿更新,是2007年复建的,毫无古朴之感,只是顺便看看,
但有3个地方我感兴趣,一是咸若古亭,建于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石结构,六角、攒尖、三层、镂空雕饰,咸若”一词源于《尚书》载“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
二是禹王碑,因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碑文共77字,字体苍古难辨,大多认为是记载大禹治水之事,历代不乏释读者,但版本不一,明代学者杨慎基本释成,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张明道将岳麓书院本摹刻于此;
三是碑廊中秦始皇祭禹陵所留《会稽刻石》文摩本,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志纪念,故又名“李斯碑”,碑文为秦小篆体,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字体优雅,笔划顺畅,看上去的确优美。
从大禹陵回到市区,在鲁迅故里景区下车,步行街走到底就是游客中心,先后游览了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
故居和百草园,其中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祖辈早年的住处,主体建筑共分四进,占地 3087平方米,规模不小,可见其祖上是个大富人家,现部分辟为鲁迅纪念馆。
三味书屋位于鲁迅祖居的对面,门前就是乌蓬船的小码头,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家,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醢系肉或鱼剁的酱)”,但也有其他说法。
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规模更大,占地达4000多平方米,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1910—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1912—1919年间几次回乡都曾在此住过。
鲁迅故居后面是百草园,原是周家与附近邻居共有的菜园,1918年底新台门连同百草园一起卖给东邻朱姓,经大兴土木大部分房屋已面目全非,但位于西面的鲁迅故居未动,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从鲁迅故里回来后在早餐处吃过午饭,然后前往兰亭景区,我原以为兰亭在附近的书圣故里,实际上位于城外西南13公里处,因越王勾践种兰于此,汉代在此设有驿亭,故名兰亭,与禹陵并为绍兴市郊三大名景之一,客运中心有公交3路车可达。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邀挚友41人在此临池泛觞,饮酒赋诗,有26人作诗共37首,事后王羲之将这些诗汇成一集,并作序一篇,在酒酣兴浓之际写下《兰亭集序》,全文共324字,此事传为文坛千古佳话,《兰亭集序》也成了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1600多年来,兰亭几经兴废变迁,现兰亭系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由天章寺迁建,后几经扩建成今日规模。我们进去时雨还正在下,首先看到的是鹅池碑亭,碑上“鹅池”二字分别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笔迹。
再往前便是兰亭碑亭,亭中碑上硕大的“兰亭”二字系清朝康熙手书,但“兰”字下部和“亭”字上部已损,这是在文革中碑被砸断所致,现虽修补但损毁处痕迹犹在。
在此右拐不远就是曲水流觞,此为清代移建,1980年重建,看上去确无沧桑感。
曲水前建有流觞亭,始建于康熙年间,流觞亭对面是御碑亭,系1983年重建,碑重18吨,正面是康熙所书的《兰亭集序》,背面是乾隆游兰亭时所作《兰亭即事》诗,祖孙二帝手迹于一碑,倒也有趣。此时雨更大了,
绍兴北站至宁波,动车只要40分钟,一出站就看到路对面预定的酒店,酒店旁也有一家不错的餐厅,原计划当晚去老外滩看夜景,因下雨只得作罢。第二天一早,我们冒雨前往城北郊外18公里处的保国寺,此寺可能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其前身是东汉的灵山寺,唐会昌五年(公元845)灭佛运动中被毁,唐大中五年(851)宁波国宁寺一位叫做可恭的高僧有意恢复灵山寺,前往长安奏请,18岁的唐僖宗批准了复寺重建的要求,并赐名“保国寺”。当时黄巢起义军已逼近长安,唐僖宗乞求从佛教中获得一种潜在的护国力量,便赐名为“保国寺”,同时赐名的还有京城的“护国寺”,但同年11月黄巢起义军还是占领了长安,唐僖宗逃亡入蜀,不论是“保国”还是“护国”,最终都没有保佑唐僖宗。保国寺始建于唐代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以古建筑闻名于世,其主殿建成于北宋大中六年(公元1013年),至今已有1007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江南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建筑闻名于世,现已改为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是一个集汉代骠骑井、唐代经幢(1984年迁入)、宋代无梁殿(即大雄宝殿)、明代迎熏楼(1984年迁入)、清代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民国藏经楼等各时期建筑的古建筑群,内部藏品异常丰富。我们走进寺院大门,发现寺在半山上,要先登一段百米长坡,由此开始古寺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5幢建筑,东西轴线分别为钟楼、鼓楼、客堂。首先见到的是挂有“东来第一山”匾的山门,进去是一个大院,迎面就是天王殿,殿前是2座唐代经幢,殿后有一池,池北墙上有“一碧涵空”4字,
上方就是重檐歇山式的大雄宝殿,保国寺建筑的中心和精华,具有极高的建筑意义和艺术价值,其三大特色分别是藻井、斗栱、瓜棱柱:一是在顶部设置了3个呈穹隆状内凹天花的镂空藻井,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中唯一按大木作选材的孤例;二是复杂的斗栱结构,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座大殿稳巧有致,具有很好的防风抗震能力;三是斜柱,这也是营造时有意为之,即将柱脚适当外抛、柱头内收,借助屋顶重量增加结构内聚力,增强稳定性和抗震性,柱身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外观呈瓜棱状,柱心4根小柱拼合,外面再包镶4瓣木条,既节约木材,又不影响牢固,且外形美观。此外还有一奇就是大殿内不见鸟雀筑巢、蜘丝悬梁,更无虫蛀蚁蚀,这是在建筑材料中使用了一种带刺激性香味的黄桧,散发出为禽虫所畏闻的气味,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特殊的建筑结构而产生的声波振动驱逐了鸟雀虫类。大雄宝殿还是中国第一部建筑典籍《营造法式》的唯一典型实例,《营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也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百科全书,保国寺大殿建成年代比此书早了90年,但所采用的技术与《营造法式》如出一辙,可以说保国寺的建造技术为《营造法式》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我们走进大雄宝殿,首先看到的是“精进院”匾,下方没有佛像,也没有香火,这是因为大殿的文物价值而受到特别保护,现已无宗教活动,由于光线昏暗,藻井和斗栱结构都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斜柱的感觉还是很明显的。
大雄宝殿后是大悲阁,里面展出保国寺“断代”的说明和依据,最后是大悲殿、藏经楼,在其左侧客堂内还有一个
“中国古建筑展”,墙上有一幅源于《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的《我国现存12世纪之前主要木构建筑文化遗产名录》,按建成年代排列,保国寺大殿居于第11位,而前10位中我已去过一半,包括排在第一、二名的南禅寺和佛光寺,没想到的是福州华林寺大殿竟排在第4位。这里还陈列着十几座古建筑的木制模型,做工细致,工艺精湛,其中华林寺大殿
的文字说明是:建于五代吴越钱弘俶十八年(即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是我国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这岂不是与保国寺的说法自相矛盾,而且是发生在寺内举办的展览上。其实早在6年前我就已发现这个问题,并在当时写下《从南禅寺说起》一文中提及,此行又遇此事,回来后也作了一番研究,我认为保国寺始建于公元880年,有宋元《四明志》及碑碣、寺志、维修题记等多种依据证实,华林寺始建时间无考,但即便按钱弘俶继位第一年即公元947年起算,也比保国寺晚67年,但华林寺大殿建成的时间则比保国寺大殿早49年,因此,上述《名录》将华林寺大殿排在第4位,而保国寺大殿则只能排在第11位了,其实早在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就已认定华林寺大殿建造年代不会晚于五代末北宋初,从而取代保国寺大殿,成为中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木构建筑物,但该大殿直到24年后才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保国寺迟了21年。华林寺大殿历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仅主要梁架、斗拱等构件为初建时的原物,1982年华林寺大殿差点被拆,当时大殿已受到很大破坏,西、南两面损毁严重,1984年全面修缮,先拆散落架再重新组合,动作较大,不仅大殿移离原位,还垫高了台基,而保国寺大殿则显得更原汁原味,古朴天然,保护状况较好,仍可称得上是中国江南最完整的宋代木结构建筑。不论如何,在多雨潮湿的江南,宋代木构建筑极为罕见,这两座千年大殿能保存至今堪称奇迹,尤显珍贵,可悲的是华林寺虽地处闹市却游人罕至,保国寺远在市郊却人气很旺。我们惆怅中走出山门,雨似瓢泼,淋湿下身,在寺前等雨势小些后来到附近的公交站,没多久就来了一辆332路公交车,原计划回城后去看一看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但多年前去时就是下雨,现在雨更大了,于是改变计划,直接回酒店收拾行李离开宁波,下一站天台县。天台不在铁路线上,需在临海市中转,宁波至临海坐动车46分钟,出站后右侧有211路公交至新客运中心,这个客运中心规模不小,里面甚至有影院、电玩、洋快餐,但真正用于客运的地方不大,售票处只是一张桌子,发往天台县的班次很多,49公里的路程却走了1个半小时,到达天台县汽车站时又下起大雨,好在预订的酒店就在出站口旁,正对着美食城,附近还有多家小炒店,今天是父亲节,本来还有日环食,可惜在浙江看不到,但父亲节还是要过的,小酌几杯自乐。
天台大瀑布·国清寺
这是今年4月刚建成试营业的新景区,大多数人可能还从未听说过,但其一亮相便已跻身中国十大高瀑行列。据说天台山大瀑布有六大特色:一是落差高、瀑面宽,瀑布总高325米,最大宽度90米,几里外就能看到;二是常年流量稳定,全年白天8—10小时展现2立方米/秒大的流量;三是瀑形千姿百态,远眺是完整的单体大瀑布,近观是流态各异的九级瀑布群;四是全程亲水近水,游人可在九级瀑布间穿插前行;五是夜景五彩缤纷,可以夜游,全国少见;六是文化积淀丰厚,瀑布之上是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周边还有鸣鹤观、琼台观等人文化景观,我再加上第七点,景区距城区近,路程仅有8公里,而大多数瀑布景区都远离城市,位于偏僻深山之中。浙东一带是著名的“唐诗之路”,天台就是其中一站,这里虽是新景区,但此瀑古已有之,原名为桐柏瀑布、三井瀑布,王羲之、李白、陆游、徐霞客等文人墨客都曾慕名前来探幽寻奇、朝觐问道,留下很多诗歌、游记、摩崖、碑记。因电力和灌溉需要,1958年在此修建了桐柏水库和电站,大瀑布断流60多年,至今山顶还有当时的水电站大坝,当地政府于2013年决定恢复瀑布景,后经多年建设方成,因此,它的前世今生与广东白水寨极其相似,近几年我一直在关注其建设的进展情况,一旦建成开放便启动此次浙江行。由于是新景区,各旅游网站还未见其门票预售,但可通过天台山旅游网的微信公众号预订,包括老人、儿童优惠票。天公作美,第二天上午雨停了,而且是阴天,不雨不热,正好游览,汽车站去景区无公交,据说天台山游客中心有景区巴士前往,其实路并不远,打的只需十几元。景区上午8点开门,我们7:40点就进去了,是今天的第一批游客,穿过新建的广场,很快就看到挂在山前的大瀑布,引水的渡桥和山脚下的电站厂房建筑仍在。
九级瀑布中以六、五、四瀑为主要看点,穿过渡桥上坡不远,就是六瀑“悬瀑风雷”,此瀑分为2级,高70余米,但此时水量还不大,正在瀑前测量高程的工作人员对这么早就有游客进来感到惊讶。
从此处开始登山,距上一瀑有500多级台阶,我们边登边看右侧山谷,瀑流水势越来越大,看来每天放水时间是上午8点左右。
五瀑为“阆苑仙葩”,瀑后有人工修建的走廊,名为修真洞,实为水帘洞,
穿洞而过后再走不久就远远看到前方的四瀑“群蛟争壑”,此瀑落差高达110米,在九瀑中最高、最为壮观,百水争流,瀑面宽阔,气势之壮、场面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攀登至四瀑中段,走到距瀑布最近处,一阵水雾迎面扑面而来,
据说山顶有景交车下山,但路牌显示此去“龙游三井”的一、二、三瀑还要爬502级台阶,于是在此折返,原路下山,并从一条平路拐进“观瀑台”,这里是观赏天台山大瀑布的最佳地点,游客千万不可错过。
继续下山,回到六瀑时,这里水量大增,与刚才纤纤细流相比,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我认为天台山大瀑布的景观胜过黄果树,完全可列为中国最美瀑布之一,有人说此瀑并非100%天然,但从实地观察看,人工部分不会超过20%。本来天台县还有个石梁飞瀑,但其位于城北22公里的大山里,与此大瀑布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故未列入计划。上午近10点,这里游客渐渐多起来,但未看到游客中心开来的景区巴士,天又开始下起小雨,于是我们网约了1辆的士直奔10公里处的国清寺。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从唐会昌中期到清雍正朝的近890年间,曾几度毁于兵火或台风,但屡毁屡建,位置逐渐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奉敕重修。国清寺古已有名,曾与江苏南京栖霞寺等并称为天下“四绝”,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古代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和现代郭沫若、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在此留下咏颂的诗文,李白赞曰“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皮日休有诗云:“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石上菩提树”。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等书法家也在此留下了摩崖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所书的“鹅”字碑,实际上“鹅”字只有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山人曹抡选补写的,但两边浑然一体,如一人所书。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刻,至今仍清晰可辨。国清寺在中国众多寺院中地位特殊,还因为这里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宗是隋唐时期最早成立的中国特色佛教宗派,因创立者智者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而且还传宗海外,唐代日本僧人最澄来此学习天台教观,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奉国清寺为祖庭。国清寺是国内少有的免费景点,距天台县城仅3公里,有5、7、9路公交车可达。我们坐的士沿着浓荫蔽日、修竹夹路的甬道直达寺前,下车就见桥对面写有“隋代古刹”的黄色照壁,右转就是小小的山门,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
虽称隋代古刹,但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三隋”只剩“二隋”,即隋梅、隋塔。我们首先看到隋梅,为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师所植,迄今已有1400多岁,是国内最古老的梅树之一,上世纪60—70年代曾濒临枯死,后又枯木逢春,花果满枝,实为一大奇观。
至于隋塔,我们在高处的观音殿前就能看到它的远影,实际上塔并不在寺内,而在寺前的山包上,据说塔高59.3米,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佛塔,虽屹立千年依然不倒,但塔尖已塌,长满树草,人也无法上去。
告别国清寺回城,我们匆忙中却漏看了寺内的王羲之“鹅”字碑和柳公权的石刻。
原计划最后一站是霞浦北岐,临行前3天在阅读《集邮》杂志时看到一篇介绍楠溪江的文章,一查正在此行线路附近,于是马上改霞浦为楠溪江。楠溪江位于温州市永嘉县北部,东与雁荡山毗邻,西接缙云仙都,以水秀、瀑多、滩林美为特色,分为大楠溪 、大若岩、石桅岩、四海山4个部分,主要景点有百丈瀑、石门台、十二峰、崖下库、狮子岩及古村等。临海至永嘉动车每天只有3趟,途中需56分钟,出站后向左拐走200米至大路边,6—7分钟就有去岩头的白色城乡巴士经过,招手即停,动车站门口也有司机拉客,包车起点100元,到大楠溪景区中心的岩头镇38公里约1个小时。岩头镇规模不小,有好几条街,在镇里就能看到不远处高耸的芙蓉岩,三峰鼎立,山势陡峭,但因周围各村意见不一,至今尚未开发。我们住在镇政府附近的丽水街,下榻的这家民宿很有情调,满院绿植,
稍事休息后我们于3点半出发,下午是楠溪江飘流。 楠溪江曲折蜿蜒,有36湾72滩,水清江宽,水深一般在1米左右,虽偶有急流但不凶险,十分适宜漂流,网上有来楠溪江必玩漂流之说。这一带漂流的码头很多,有狮子岩、桃花源、渡头、小港、二桥等,但大部分码头都距岩头镇较远,我选择最近的小港码头,全程约5公里1小时,但从镇政府走到小港码头也有1里多路。下午是个阴天,不热不晒,十分适合漂流,但票价较贵,码头十分冷清,所谓漂流实际为乘坐竹筏。我们上筏顺流而下,清风徐来,好不惬意,看网上的坐筏照片似乎很有诗意,
但真正坐上来后却感觉平平,主要是两岸景色一般,滩林看多了乏味,竹筏工也无需讲解,我感觉与武夷九曲溪、阳朔比差远了,因此,如果你的时间有限,这楠溪江飘流不去也罢。快到终点时天上飘起零星小雨,竹筏工征得我们同意后加快了速度,50分钟左右就到码头了,前方左侧江中的两座礁石就是狮子岩,大的像狮,小的如球,形似狮子戏球。上世纪90年代以来,狮子岩曾是楠溪江景区的核心,也是楠溪江客流量最大的景点,但我们下筏处距狮子岩还有一段距离,只能远眺,正欲走近,但此时天色转暗,雷声隆隆,马上要下大雨了,我们20元包了辆私家车直接回岩头镇住处,途中大雨滂沱,如果此时还在竹筏上,一定淋成落汤鸡。傍晚雨势转小,我们到附近的丽水古街转转,实际上这是一条新建的临水长廊式商业街,并非古迹,华灯初上后夜景尚可,适宜散步,顺便解决晚餐问题,但街上大多商家未开门营业,疫情对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的打击的确不小。
第二天计划去大若岩景区,网上称那里环境优美,山水相济,景点集中,其特色是洞幽、瀑多、峰奇、水秀,主要景点有:陶公洞、十二峰、石门台、崖下库、百丈瀑、藤溪瀑布群、中心坑峡谷以及13公里长的小楠溪画廊。大若岩景区距岩头镇仅十几公里,但交通不便,网上说最近开通岩头至碧莲旅游专线车,但趟次太少,每80分钟才1班车,于是我联系了昨天的私家车司机周师傅接送,议定单程60元,上车后向其咨询大若岩众多景点中那些地方最值得去,他推荐了石门台和崖下库,而我感兴趣的十二峰近期暂时封闭,于是决定先去石门台,成为该景区当天的首批客人,年轻的女售票员礼貌又热情,表示可帮我们联系去周边景区的电瓶车。石门台以近3公里长的溪谷中的九漈梯级瀑布群而出名,九漈不是一瀑九级,而是九条瀑布,且一瀑一形、一瀑一景,我们走进景区,很快见到小桥前的首漈。
今天虽晴热,但沿山路上行,浓荫蔽日,一片清凉,三漈实际上是人工瀑布,六漈藏在左侧山涧里,而七漈最高,达70多米。
登上七漈顶,就可看到八、九漈,其中八漈为双瀑并流,而九漈前有一象鼻石,水流穿石而过奔向下方的八漈,
再往上就是去村庄的路了,有村民正在下山,我们原路返回,周师傅已帮助联系好电瓶车司机,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崖下库。石门台以水景瀑韵取胜,崖下库则以山景奇峰夺人眼球,两地相距仅几公里,途中在车上就能看到群峰美景了,走到崖下库景区门口,还未购买门票,我们就被前方的重峦叠嶂完全征服了,眼前群峰竞秀,万石峥嵘,场面壮阔,大气磅礴,此地此景比武夷山更胜几筹。
顶着烈日一阵狂拍之后,我们找了个阴凉处简单午餐,补充体力,为下一步的登山作准备。网上称,崖下库涧长1公里,最窄处仅30余米,上露一线蓝天,夏日正午方见几分钟阳光,两侧陡壁高300余米,游人至此如置身于摩天大厦群中,工作人员告之走法是右边上、左边下,不能走回头路。我原估计难度不大,很快进入峡谷,两边绝壁万仞,危岩耸立
很快来到一个三叉路口,路牌显示左去含羞瀑,不远处的岩上一条白练隐约可见,登几十级石阶后水声渐大,果然看到藏在山涧尽头巨石后的一道飞流,四周全是陡峭石壁,人立此处,如入深井,山风挟着水雾扑面而来,但因地势局促无法将全瀑收入镜头。
回到三叉路口向右上行,我们开始一段艰难的攀登,夹在两壁之间的石阶山路呈无数个之字形曲折上升,把大家累得够呛,人人气喘如牛,汗如雨下,网上只说涧长1公里,对此艰难路程却只字未提,我们毫无思想准备。最后终于爬完这段登天长梯,回望下方,两山对峙,翠绿满谷,
接下来全是建在半崖的栈道,一路向西,行之如履平地,非常轻松。转至山凹处又见一无名高瀑,水边凉风习习,这里应是含羞瀑的上游,
由此向前栈道弯曲进入林木繁茂带,山峰挡住西晒的炎热,一路清爽宜人,栈道旁还有一线细瀑高挂,
栈道弯弯曲曲,不断延伸,在此回望刚才经过处,上有奇峰并列,下有白练飞泻,此地有山有水,景观的确不错
下山路中还有巨石当头,也是最后一景,我们上下全程用了近2个半小时,与网上说的2小时基本一致。
崖下库名称虽怪,但有山有水,景致的确不错,原以为在永嘉楠溪江是主要景观,没想到其山、其瀑更美,值得一游,周师傅有眼光,推荐很靠谱。因十二峰封闭、百丈瀑景观单一而被取消后,去动车站时间尚早,途中我们又拐到位于岙底村的龙洞仙瀑景区转了转,90米高的瀑布虽是自然形成,但庞大的洞窟却全是人工开凿而成,在岩石中开凿工程量巨大,网上对此景点浓厚的人工痕迹未作说明,门票也比较贵,本人不推荐。
浙江多水,从其省名即可见,一路走来也是水景居多:小到鹅池,大到运河,练溪潭影,梯田波光,古堰清渠,楠溪滩林,更有飞流处处、白练高悬,此行以百丈漈开局、以龙洞仙瀑收官,无形中变成了瀑布之旅。虽然前半程睛热,后半程多雨,但下雨时均在市区或建筑内游览,登山时却未下雨,还算是天作美,因此,10天基本上都按原定计划,全程比较顺利。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浙江在全国各省中较早开放景区,也无需提前预约,但至今缺乏全省统一健康码,各地有各自的健康码且互不相容,走一处就要换一次,不仅给人流移动造成不便,各地还为验码、测温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这方面福建做得较好,全省一码,畅通无阻,但暇不掩瑜,总的来说,浙江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且交通方便、设施完善,值得大家前去走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