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天津去郑州
首先感慨,河南的文旅资源真是丰富。
此行打卡了:龙门石窟、老君山、清明上河园、少林寺、河南博物院、洛邑古城、白马寺、古墓博物馆、应天门,开封府、明堂。
假期之前,提前半天的出行,先到郑州的小伙伴,逛吃。
郑州的夜晚经济的活跃度,比天津要高上很多,凌晨1点的路边,仍旧客满桌满。问了一下本地人,如果明天不是放假,而是工作日,晚上还是这么热闹吗?
答案是,大差不差,人会少些,但也很热闹。
D2-登封(少林寺、嵩山)
住在郑州“二七纪念馆”附件,从这里租车去登封。之后的几天,都是自驾行程。
少林寺的山门,没有想象的大,比较新,石头的质地总有那么一丢丢的水泥质感。
不过,山门四个大字“嵩山少林”就足够气势了,两旁分别写着“禅宗祖庭”和“武林胜地”
《天龙八部》"少林寺建于少室山麓,寺前有溪水环绕,林木葱郁,山门宏伟,殿宇重重。黄墙碧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显得庄严古朴。寺中钟声悠扬,随风远送,更添几分出尘之意。"
还没到寺门,先看到的是一条小河。据导游说就是电影《少林寺》觉远打水的地方。
跨过很小的一座桥,是少林寺寺门前的空地,一般见到的少林视觉印象大多是在这个地方。
少林寺的建制规格在佛教当中,占地面积算不上大,但特殊的地位在于“佛教第一祖庭”。
当然,对于我们一行,所谓的第一,所谓的祖庭,都比不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打造的金庸武侠宇宙中的功夫出少林。
当然,还有电影《少林寺》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原型故事。为佐证于少林寺的地位,寺中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笔石碑(自信看,是拓印后粘贴在石头上,真正的原物应该已经被妥善保藏了)
龙生九子,力大驼碑的霸下,似乎很多的寺庙都喜欢用此来独占鳌头。
庭院的一口大铁锅,据说是寺僧当年做饭的锅。想必僧众极多,不过想来也是,历史演义听的最多的并不是少林寺这种的侠气,而是乡民献田依附的豪强地主。
斋堂、香堂、禅堂、医堂,各种设施很是完备。
方丈的居所,没有开放。其实大部分的寺庙建筑的内部,都是不开放的,相比晚间这些地方才是僧人们的清修生活场所,白天就让渡给了尘世游客。
大雄宝殿,在三世佛的侧边,还有达摩的供相,到在情理之中。
据导游说,大殿相比其他的不同,是原本的狮子的石柱基,改为了麒麟样式。好像代表着武德充沛?忘记了,不重要,不重要。
藏经阁,萧峰萧远山,慕容复慕容博。少林,扫地僧!
《天龙八部》"藏经阁在少林寺后院,四周古木参天,竹影婆娑。阁前一片石坪,打扫得干干净净,偶有落叶飘下,也被僧人随手拾去。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衬得此处愈发幽静。"
立雪亭,达摩弟子为求入门,挥刀断臂的故事。怎么说呢,也就宗教的传承故事的背景下,听着还算不违和。这种随随便便断指断臂的事情,不知道多少人挺不过感染和发炎。
再之后,祖师堂的位置,是一个“西方圣人”的大殿。这个特指达摩祖师,少林寺禅武双修的源头。
别说,你还真别说,少林寺的文创,还真是精致的可爱。
少林药局在出口处,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没看到铺天盖地软广告的“少林寺枸杞桑葚膏”,想想也是,一群气血充盈的出家和尚,怎会气血两失。
素斋的场所,起了一个好名字“少林欢喜地”
塔林,大概就是少林寺电影中一通大战的地方,据说之后的电影,通通都是影视城取景了,实景拍摄的独此一家。
“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
”
嵩山景区,比我预料中要小的多。算是温和稳重的一座山吧,中岳嵩山于嵩山少林,相互成就。
源自河南的顶流“蜜雪冰城”还是要打卡的。
晚上,路边,烤串,啤酒。有些喜欢河南的夜晚了,当然,作为天津人,如果每天如此,估计我也受不了。
悠哉乐哉。
D3-郑州去开封(河南博物院、开封鼓楼)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去之前做功课,先了解了镇院之宝。
很喜欢博物院展厅的名字“宅兹中国”“逐鹿中原”“盛世华章”“东京梦华”
基本陈列简介
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整合河南地区的文物优势,抓住中原古代发展中的闪光点,展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再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同时在全球化视域下,展现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异同,展开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的对话。基本陈列位于主展馆1、2、3层,共分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围绕各个历史时期中原都城文化以及都城中的人文生活进行解读。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从“择中建都”到都城“择中建宫”,再于宫城“择中建殿”这一传统的“求中”理念一以贯之,最早的源头在河南。中华文明最早的都城在河南。最早的“中国”在河南。
序厅
河南处于中原腹地,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地理优势,符合古人“择中建都”的理念,历史上曾先后有二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从最早的二里头夏都到金代末年定都商丘,奠定了河南三千余年持续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如果上溯至更远,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沿嵩山一线发现的密集的古人类活动点,再到整个新石器时代嵩山南北聚落演变发展到早期国家的历程,奠定了嵩山这一“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展厅 走向邦国
新石器时期(距今10000年~4000年)主展馆一楼西南展厅先民从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到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经历了农业起源到确立以农为本、手工业独立并分化出专门的手工业作坊,由此带来了由平等社会逐渐向社会阶层分化的改变,这些是最初文明产生的社会基础。围绕中心聚落产生的多层级聚落结构,具有都邑性质的大聚落、大城址的出现,到最后城邦林立态势的形成,是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所形成的早期中国文化圈结构,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对外辐射的总体面貌。距今五千多年的具有都邑性质的双槐树遗址,被称为“河洛古国”,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第二展厅 中原立国
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主展馆一楼西北展厅嵩山一线中原龙山文化末期的典型遗址,如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巩义花地嘴等,不仅勾勒了早期夏人的活动轨迹,同时也是早期国家演变的最初形态。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代都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代都城,从城、宫殿、礼器等多个层面,反映出夏商时期都邑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等,以及以中原为核心所形成的强有力的文化辐射。夏商时期的诸多理念和规制对后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如宫城中轴线、王都城门的一门三道规制等直接被后世所承袭。安阳殷墟以甲骨文这一最早的成熟文字、精湛的青铜铸造以及精美的治玉工艺,将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推向高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湮灭已久的神秘王朝。
第三展厅 宅兹中国
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主展馆一楼东北展厅如北斗处于天之中心,古代统治者也认为王者须在天地之中建造自己的都城,以应天命。古书记载,自夏代开始,统治者就有了“求中”的实践。何尊中所铸的“宅兹中国”铭文,是古人择中建都实践的最好诠释,也是最早“中国”概念的产生。洛邑成周作为与宗周并立的统治中心,西周初年,周王和大臣曾居住于此,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的精美文物即展现了成周作为西周东都的文化面貌。三代礼制相因袭,有继承也有创造。鹿邑长子口墓具有浓重殷商文化特征的器物表现了周承商制的这种文化传承。周公制礼作乐,规范宗法礼制,三门峡虢国贵族墓地和平顶山应国贵族墓地的文物组合则是这一礼制现象的物化表征,体现了周人的文化创造,将早期国家的礼制推向了成熟。
第四展厅 逐鹿中原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主展馆一楼东南展厅周王东迁,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于是列国纷争,霸主频出,都以逐鹿中原为目标。自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以来,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不同形制的鼎,不仅是诸侯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也是列国对于霸权争夺的象征。河南地区形成了以三晋为代表的中原制器风格和楚国制器风格,并各自对周边小国产生影响,这是东周时期以晋楚争霸格局为主导的整体形势的反映。楚国因为占据了南阳盆地,扼夏路通道,筑关隘、修长城,依方城之固、汉水之险,成为楚国自庄王问鼎中原以来雄心豪长的心理依托。统治权力的不断下移,也给固化的社会阶层带来了冲击,在此背景下,诸子百家争鸣、元典创制,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就此形成。
第五展厅 帝国霸业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主展馆二楼东北展厅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当时全国设36郡,河南独占7个,中原成为大秦帝国的辅弼之地。永城芒砀山不仅是汉高祖兴汉的策源地,也是西汉重要的诸侯国一梁国的所在地。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初封彭越为梁王,后汉景帝胞弟刘武被封于此,为梁孝王。永城芒砀山梁王陵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壁画和金缕玉衣,都反映了西汉梁国的雄浑实力。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定都洛阳,之后曹魏、西晋、北魏晚期均以此为国都。汉魏洛阳城在频繁的朝代更迭中几经兴衰,但始终是国之核心,在汉文化的繁荣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起着重要作用。东汉末年汉献帝迁都于许(今许昌)。三国时期,魏主中原,许昌为魏五都之一。南阳为光武帝刘秀的家乡,后被定为南都。洛阳、南阳、许昌作为帝都与帝乡,见证了汉魏之际的风云变幻。
第六展厅 帝国霸业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主展馆二楼东南展厅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庄园经济的发展,汉代各式各样的陶俑和建筑明器反映了庄园文化的丰富多彩。三杨庄的汉代农庄,再现了躬耕于黄河岸边的汉代农人生活。手工业和科技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如冶铁、造纸、纺织、制瓷以及医学、天文学等。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加强,中原地区成为世界的商贸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分裂割据,各民族的融合在频繁的战争与迁移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繁荣兴盛。诸多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志,反映了孝文帝南迁的史实,揭示了汉帝国形成以来的对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演进历程。
第七展厅 盛世华章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主展馆二楼西南展厅隋代南北统一,社会富足,奠定了大唐盛世之基。安阳张盛墓出土的文物品类丰富,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了隋代贵族官僚的生活场景。洛阳作为隋唐王朝的东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又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得四方辐辏,商贸经济十分繁荣。武则天对洛阳进行了较多的经营,使洛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地位居长安之上,是隋唐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另一中心。武则天金简及其他与武则天相关的遗迹,揭示了女皇与神都洛阳的密切关系。丝路的繁盛,促使各民族文化兼融,西方的货币、纹样、服饰、乐器、乐舞理论、香料、宗教等外来文化,给隋唐民众的生活增添了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
第八展厅 盛世华章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主展馆二楼西北展厅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富足,文化生活异彩纷呈。唐人创造的众多艺术品,凝聚了大唐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巩义黄冶窑烧制的绚丽三彩器,是唐代的代表性器物,集中体现了唐代物质文化的富丽堂皇。相州窑、登封窑、段店窑、鹤壁窑等窑口烧制的釉色斑斓的各色瓷器,奠定了宋代瓷业高峰的基础。大量唐代的文官俑、武士俑、仕女俑等真实反映了气度雍容的唐人生活。不同材质的茶具,使我们看到唐代茶文化的盛行。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既遥承汉魏传统,又接受各民族和外国宗教艺术风格,书法、绘画名家辈出,墓志、壁画与墓室线刻画等体现了唐代书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气象。河南地区是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的传播中心,留存了大量的佛塔、石碑、石刻造像等遗迹遗物,反映了隋唐宗教文化的兼容并蓄。
第九展厅 东京梦华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主展馆三楼东南展厅“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北宋东京城,千余年前的国际化大都市,它发达的水系连接着内河航运,直通港口,驶向广袤的海上丝绸之路。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城内的繁华场景,民众生活闲适,物质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在重文轻武政策下,北宋社会文教兴盛,尤其是科举和书院的发展,给更多的下层人士开放了向社会上层转化的通道。理学在士大夫的推动下,成为在宋金元及以后朝代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思想。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的杂剧将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综合运用于舞台,刻画寻常人物,表现市井风情。造型众多的杂剧戏曲雕砖俑表现了此时的乐戏新声。
第十展厅 东京梦华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主展馆三楼西南展厅宋金元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中原地区官窑兴盛,以汝瓷、钧瓷、张公巷瓷为代表,体现了宋代“大道至简”的审美情趣。民窑遍布,临汝窑、鹤壁集窑、当阳峪窑等民间窑口烧造出品类丰富的瓷器,白地黑花、印花、剔花、划花、刻花工艺的并存,趋向审美多元化,呈现了该时期陶瓷业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景象。
尾厅
华夏先民依嵩山、凭黄河,立国于中、创造文明。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地位;中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对周边地区有极强的辐射性和影响力;中原历史从原始社会直至宋元明清,时代延续上无断层,中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原文化自上古以来不断与周边文化交流融合,吸纳多种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了自身的升华;中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不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熔铸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果要说博物院的遗憾,或者不足,我觉得明明是北宋中枢所在,但是展品之中,却极少呈现书画作品,诗词文赋。也极少关联2千年来的人文民生的高峰。
开封
开封,住在鼓楼附近。
一般的城市,鼓楼都是一个城市的正中心。
开封这个鼓楼的建制,比较符合我的想象,四处道路汇聚于此,又四散开去。周围的路侧空旷没有建筑,让交通的拥挤感不那么明显。
步行去的关庙,也是山陕甘会馆。没有太大的特色,胜在假日期间人也不多,倒是可以信步一逛。
河南的餐饮,还是比较合北方人的胃口。
晚上,有的小伙伴仍旧精力充沛,夜跑从鼓楼到了开封府、包公祠。
鼓楼,百日的空地上,凭空冒出无数商家,嘈杂但有序,想象不到的夜市规模。
这个事情,应该是给开封的市政府和城管点赞的,把这么多的商家有序组织,白天不影响交通,晚上没有争抢乱占,转天的路边也未见明显垃圾油渍,这个还真是执政为民,服务民生的落在实处。
D4-开封(大相国寺、开封府、清明上河园)
早晨起来特意从酒店出来,找的当地早餐。
一尺长的炸鲤鱼,这个就算挨着黄河吧,难道也是早餐?太硬核了。
勤快的小伙伴,趁早加了一个铁塔公园的行程。
大相国寺
《水浒传》
“街坊热闹,人物喧哗。来到城中,陪个小心问人道‘大相国寺在何处?’街坊人答道‘前面州桥便是。’鲁智深提了禅杖便走,来到寺前,入得山门看时,端的好一座大刹!但见:山门高耸,梵宇清幽。两个金刚形猛烈。五间大殿,龙鳞瓦砌碧成行;四壁僧房,龟背磨砖花嵌缝。钟楼林立,经阁巍峨。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木鱼横挂,云板高悬。佛前灯烛荧煌,炉内香烟缭绕。幢幢不断,观音殿接祖师堂;宝盖相连,水际会通罗汉院。时时护法诸天降,岁岁降魔尊者来。”
<小人书>
进到寺门,先看到的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立像,一般般,算是到此一游的打卡地吧。
比较有特色的是“五百罗汉殿”,似塔非塔,似殿非殿。
整体还算开阔大气。
最出彩的反倒是相较其他建筑更为高耸的“藏经阁”,比昨天少林寺的藏经阁,更贴近想象。
开封府
从大相国寺,步行去的开封府。
算是一个人造景区,特色欠缺,游人也算不上多。
这类景点大差不差,我个人倒是喜欢“公生明”三个大字的石刻,立在空旷广场的正中。
小伙伴精力充沛的,顺路又去了包公祠。
清明上河园
从酒店步行,还是颇有一段路程,不过逛逛开封街道和园区的周边,也是不错的出行体验。
特意选定的傍晚时间,目的是看夜幕下的灯火流萤,东京梦华。
整体上园区的建制和运营,在国内去多的主题园区中,都属于上乘。
创意也颇为大气和巧思,从清明上河图中摘取场景和人物造型,以撒豆成兵的态势,将NPC人物和互动小游戏,遍布在了景区的各处。
如果说,清明上河园的精髓,我更愿相信在这形形色色的人物本身,园区仅仅提供了一个背景和舞台。
至于其他的攻略和美图,网上精彩的随处可见,不再赘述。
东京梦华的演出,巧思与效果呈现,不如去年山东临沂的《国秀琅琊》或者廊坊的《又见红楼》,不是不好,而是太晚会范儿了,审美疲劳了。
出行游玩的焰火,总是能提起游客的极大热情与情感共鸣。
回来的路上,远远看到了御河夜游。
开封的夜市,震撼了我这天津人的浅薄见识。
怎么就这么多人夜晚出来呢?怎么就不在家呆着呢?
不理解,但喜欢。
其实吧,天津的夜生活模式,吐槽,但也喜欢。
人呐,矫情。
D5-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
仍旧有早起的鸟儿,在出发之前插空去了开封博物馆
白马寺
白马寺的整体观感一般,非常一般,不匹配它的知名度。
从白马寺周边,体现的就是凌乱、尘土和焦躁。
进到寺庙之内,也没什么特别有记忆点或者眼前一亮的地方。
算是到此一游打卡吧。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还是很不错的景点,大大小小石窟,倒也不必强行进行描述。
沿着河岸的山上,遍布着石窟,里面原本是佛像,但大多已经损毁了,或者也是风化的面目模糊了,有些可惜。
游客,真多!
卢舍那大佛,眉目慈祥,怎么也想象不到千古唯一的女帝武则天是如此一副国泰民安的样貌,总觉得应该会是更庄重,凌厉才是。
不过想想,反而也该如此。李世民就该是如此眼光。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延续,其实也是宗族治理的传承。至亲供奉让宗族之间的利益关系清晰明确,避免了无效的纷争和内耗。
狄仁杰一句话,让武周朝堂变幻日月,重归大唐李氏。
“姑侄与子母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若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起风了,赶快撤退,毕竟后面还有一段高速夜路。
就是这天的泼天豪雨,不知是哪位道友飞升还是渡劫,亦或是潜龙腾渊。
入驻,栾川。即便夜深,即便小城,仍有吃喝,仅此一点,天津的旅游是多有不如的。
D6-老君山和洛阳
老君山
老君山,做好了爬山的准备。
先是早早开车到了山门,乘坐缆车上山。看介绍也是说,无限风光在顶峰。
老君山的旅游观感,是强于嵩山的,或者说强于大部分的名山。从景色到路程布局,基本都是围绕一座座山峰在半山盘桓而行,视野始终是青山翠柏,层峦叠嶂,没有登山的矮仄感。
道教名山,有老子遗迹,山顶也是道观建筑群。
小朋友特意带了道具在南天门、玉皇顶打卡。
玉皇顶气势,要说道家天师没有推演风水,我是绝对不信的。
不是高,也是不大,也不是险,就是那么一种特别中正的凌空傲视之感。
是个窥探天机,虚空登仙的好所在。
下山,仍旧缆车。
共享电动车,不建议,非常不建议,因为从缆车站骑到停车场,然后发现不能停车,再然后又骑回了出发点。
洛阳
从老君山出发,下午左右到了洛阳。客观的说,洛阳预留的时间少了,非常值得多驻留的一座旅游城市。
兵分两路,一路的目的是古墓博物馆。把古墓+博物馆,运营成了剧本杀。
BUFF叠满,难怪是一票难求。
另一路,是洛阳的明堂景区、应天门、洛邑古城。
洛阳的夜晚,意想不到的明媚。
河南文旅,还是很有水平的,又肯定是有极其优秀的操盘手,最初从一次中秋晚会的唐宫盛宴找到了全省的文旅定位,之后若干年,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向着一个垛口冲锋,每一次都是未来的基础,进而逐渐形成今时今日的局面。
一直到凌晨,还是客流涌动,还是游人不绝,河南这一份沉下心思深耕国风文旅的心思,就胜过很过城市的表面文章太多。
河南此行,很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