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3

江苏镇江金山寺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1 月 和谁:夫妻

2020年1月18日,昨天我们在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游览过了,今天我与夫人一起驱车前往镇江金山寺,准备仔细看一看真正的金山的真面容。金山寺雄踞于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时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唐代法海和尚在山中挖出黄金,重修寺庙后改称为金山寺,宋朝亦称龙游寺,是中国佛教水陆法会的发源地,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是中国佛教法事中最为隆重的一种,水陆法会起源于南北朝初期,梁武帝在金山设立了庄严隆重的水陆道场。根据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载:“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见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保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去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类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度,命僧祐禅师宣文”。这就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法会的内容主要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余人,参禅的僧侣有万人之多,在佛教禅宗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历代高僧辈出,在建寺后的1600多年的历史中,总共有81位方丈。正印证了“天下名山高僧多”这句话。

 

我们走进了金山寺的山门,金山寺的山门非常与众不同,因为寺庙的山门一般都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开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原来在金山寺刚建成的时候,金山寺的山门也是朝南开的,但是寺庙屡遭火灾,山门口也经常听到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当时金山寺的方丈请了一位云游和尚前来卜算,这位和尚绕金山走了一圈后,对方丈说:“金山寺的山门朝南直接对着天上的南天门,这样就得罪了玉皇大帝,所以金山寺才会常遭火灾。”方丈听了这话后,连忙叫人将山门改为朝西。 其实这只是传说而已,真正的原因与当时金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以前金山是长江中的小岛,江水自西向东奔腾而下,游人站在岛上向西望去,能领略雄浑壮丽的大江风景,取“大江东去,群山西来”地美景。为了突出这样的意境,所以金山寺的山门就朝西开了。  寺庙的大门一般是三门并列,所以称为三门殿,习惯上称为三门或山门。三门并列是有寓意的,它象征着“三解脱门”。三门中间的是空门,为出家人所过,从此一切皆空;左边无相门,为乞丐等人所过;右边无愿门,称凡门,凡人从此经过,会消除一切烦恼。三解脱门被佛教称为入涅槃之门,山门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 山门上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横匾,这是清康熙皇帝来金山游玩时亲笔题写的,他见金山雄伟壮丽,江天一色,立即乘兴亲笔写下“江天一览”四个大字,并赐寺名“江天禅寺”。自唐以来,人们习惯称金山寺。

 

金山海拔44米,绕山一周约520米,原为扬子江中一个岛屿,号称“江心一朵芙蓉”,后来沧桑变迁,长江改道,光绪年间金山逐渐与南岸相连。金山寺自创建以来,经历代修葺,古迹甚多,寺内主要建筑和著名景点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方丈室、慈寿塔、妙高台、法海洞、中冷泉、四大名洞、夕照阁、佛印山房、七峰亭、玉带桥、楞伽台(又名苏经楼)、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等30余处,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飞金山寺详梦等等,令人回味无穷。

 

我国的寺庙布局,大多是在中轴线上前后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和藏经楼等。而金山寺的建筑则具有独特的风格,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椽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通过廊、檐、石级的巧妙串联,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效果,山上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山和寺相互辉映,山因寺得名,寺为山增色,  形成一种“寺裹山”的奇特风貌。这种奇异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唐,宋,元,清各朝建筑的艺术精华和主要特征。为此,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点。

 

金山寺的天王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清代古建筑,明正统年间建,清同治八年重建,正面墙上刻有赵朴初题写的“东晋古刹”四个大字。中间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门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右侧第一个南方增长天王手持无鞘的宝剑,可想其锋利无比,故名“风”,第二个东方持国天王手捧无弦琵琶在调弦,又名“调”,左侧的北方多闻天王手撑无骨的伞,随时掌控着雨,所以称“雨”,还有一个西方广目天王全身缠龙,但此龙从头到尾都无爪,一切顺利,取名“顺”。汉化后其手持的宝器寓意着“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佛龛内的大肚弥勒笑迎四方嘉宾,两旁的楹联是“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走出天王殿,迎面就是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大殿,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名。“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它的意思是大智大勇,能镇伏邪魔。大雄宝殿历经磨难,七毁八建,现在的大雄宝殿于1989年10月建成,总面积800平方米,是金山寺历史上最高最大的大雄宝殿。黄墙红柱,金色的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使整个大殿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显得格外巍峨壮丽,金碧辉煌。 大雄宝殿正面屋脊上有“佛日增辉”四个大字,飞檐角下有八只铃佩叮当作响,意为祝愿风调雨顺,人民幸福。  

 

殿前有七级台阶,佛称是走上七级佛陀达到最高境界。进入大殿,正中三尊金身佛像并列而坐,佛像身高4.8米,端坐在莲花座上,慈眉善目,仪态安详。中间供奉的是释迎牟尼佛,右手食指上指,大拇指下指,告知人们天地全在她的掌控之中,祭拜一下,保天保地。在其左侧的是老年人祭拜的,右侧的是中青年人祭拜的。他的左侧是药师佛,右侧是阿弥陀佛。这三座佛民间称为“横三世佛”。释迦牟尼是佛教始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在三尊大佛莲花座钱还有24位天兵天将。大殿两旁站立十八罗汉,形象高大,栩栩如生。左右阁楼上坐着56天尊,据说有56个罗汉,是从500多个罗汉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大殿正中上方是八角形藻井,四周天花上绘有两条彩龙。

 

从大雄宝殿的后门出来,爬上几级台阶,到了更高处,在此处回头看到了大雄宝殿的背后中间,有个圆圆的镜子,里面有山有水有寺庙,这是金山寺的开光宝镜,是一个直径为99公分的凹面镜,纯铜的,用这个镜子把光聚焦起再照到开光佛像的眼光、口光、耳光、鼻光,这样的佛像才有名气,最后洒上圣水,这就是所谓的开光。所以每次都用这个镜子来开光,称它为佛光宝镜。全国寺庙林立,但大雄宝殿的顶脊上有开光宝镜不多,可能是因为大多的寺庙是大门是南北方向的,而金山寺是门坐东朝西,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开光便是由此而来吧。在宝镜的两边写着“国道遐昌”,下方有五个大字:“度一切苦厄” 。

 

我们从大雄宝殿后侧登山,进入夕照阁。夕照阁内存在清代乾隆南巡驻跸金山留下来的七块御碑,现今保存完好。石碑记载内容大都是乾隆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对金山胜景的评价和如何继承清室大业的决心。这些石碑引来了许多文人、专家、学者的拜访赞叹。乾隆在这里不仅留下了“御碑”,而且留下了一个颇有趣味的传闻。相传,雍正一生无子,到了五十多岁时,皇后才生下一女,为此闷闷不乐。忽听到陈阁老夫人也是这天分娩,生下一男,便降旨陈家带子进宫。过了好久,陈家接回的竟是一女婴。陈夫人吓得一命归西,陈阁老一气之下到金山寺当了和尚。平日里装疯卖傻,无人知道他的身世,乾隆继位后,有一天乳母向他说起身世,乾隆如闻惊雷,发誓要找到自己生父。乾隆在京城听说生父在金山寺为僧,于是下江南到了金山寺,一次又一次查访都毫无结果。回到了京城,后来乳母给他出了一个点子。就在乾隆第六次到金山时,打听到全寺共有僧人四百四十八名,就命人缝制四百四十八件袈裟,由他亲自赐给每个僧人,可是最后一件袈裟无人接收。乾隆便问刚继任的方丈。方丈说:“还有一个疯和尚,蓬头垢面,所以没有让他出来迎圣驾。”乾隆听了半信半疑,就去查看,只见一个小禅房里一个老和尚坐在蒲团上,方丈告诉乾隆:“这老和尚名‘八乂(叉)’,乾隆看到床前一双鞋又是倒置放着,心想这个老和尚果然疯癫,就没有降罪。结束南巡回到宫中,乾隆将此事向乳母讲起,乳母大惊说:“这‘八×’叠起来不就是一个‘父’字吗?鞋儿倒置不是在说‘孩儿到此’(江浙方言“鞋”读“孩”)吗?这不是在告诉你他就是你父亲吗?”这么一解乾隆恍然大悟,立即派快马去接父亲来京,只可惜,他已不辞而别。

 

观赏了乾隆的御碑,由夕照阁上行至观音阁(阁中供奉观音),来参观四宝室。室内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铜鼓、玉带和金山图”。“周鼎”是2700多年前,周宣王奖给北伐统帅遂启棋的青铜器,因而全称“周朝遂启棋大鼎”。1884年湖北汉阳叶志光赠给金山寺收藏。“东汉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分,径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两,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赠给金山寺的,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所以又叫诸葛鼓。“东坡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等形状不同的白色玉片,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游玩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玉带虽经900余年,仍然光洁如鉴,这件珍品被人称为国宝。关于这件金山四宝之一的白玉带,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是宋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给金山寺的。一天佛印正与众僧讲经说法,东坡走了进来,佛印见东坡进来便说:“学士从何处来,此间无坐处”苏东坡自恃才高,引经据典答道:“暂借四大为坐。”佛印听罢笑道:“学士有意论佛,我有一问若学士能答,我便让坐,否则,留下腰间玉带以镇山门”东坡欣然允诺,佛印问:“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何处坐?”苏东坡一时答不出来,只得把玉带交给佛印,佛印回送一件衲裙,如此机锋,传为佛门的一段佳话。为此苏东坡写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极次韵》以记其事,诗云:“病骨难堪玉带围,纯银仍落剑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金山图》是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心秀美雄姿,画幅左边有文文徵明的题诗,还有历代名人的题跋。

 

观音阁南与妙高台、楞伽台,北与慈寿塔法海洞椽接栋连,碧映丹辉。由楞伽台循级北登,可至金山的顶峰留云亭,亭内有康熙帝御笔“江天一览”石碑,故此亭亦称江天一览亭,位于山巅。宋朝始建,因亭高留云故名。据清代乾嘉年间世袭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康熙皇帝南巡登上金山寺,欲题词,却又不知写什么好,陪同的大臣高士奇悄悄在手掌中写下“江天一览”四个字,上前给康熙皇帝磨墨,让康熙皇帝看见手掌中的字,康熙皇帝大悦,按其题词。另外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康熙皇帝陪其母游览金山来到这里,看到大江东去,水天一色的壮景,情不自禁地说:“这里可谓江天一览。”官员们为了讨皇帝欢心,恭请圣上题词。当康熙写到“江天一”时,提笔忘字,忽然写不下去了。其中有一大臣见此情状,立即跪奏:“臣今见驾。”康熙听见“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字繁体正是由“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康熙,十分机灵。虽然这是传说,但这四个字的确不是一气呵成,“江天一”三字要比“览”字大些。因康熙御笔“江天一览”碑在亭内,故留云亭又称为“江天一览亭”。

 

慈寿塔就在留云亭的不远处,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为金山标志。据《金山寺志》记载,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毁于火灾,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禅师重建一塔,起名“慈寿塔”。按照古代佛教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于战火。现在这座塔是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隐儒向北京朝廷呼吁,受命募捐重建的。当时隐儒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募银29600两,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过5年多艰辛努力重新建成,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若游人登塔凭栏眺望,江天市廛,尽收眼底。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云:“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关于这四个大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坤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个来自湘乡的八龄小童李远安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从慈寿塔往北走到古法海洞,这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洞中供有法海塑像。我最早是从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才知道的金山寺和法海和尚,现在我真实地走进了古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他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先在江西庐山学道修禅,后从庐山顺江东下,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他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法海是开山祖师,为了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是一位历史上非常有德行的高僧。然而,在《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中,却把法海说成是阻碍破坏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当然,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论。正如宋朝张商英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悬挂在洞门两边,以表寸心。同时在洞中塑有法海像一尊,以示纪念。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意为高不可攀的海国仙山,这里原是妙高峰,妙高台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金山在江中时,可以俯视四面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头劈开,分为两股,向东奔腾而去,气象万千。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妙高台历来是中秋赏月的佳处,传说苏东坡的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就是在此地有感而发的。宋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记载: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如今妙高台边的围墙上,正勒有苏轼的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金山原来在江心,虽不高,但山势险峻,是江防要地。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乘数百艘战船,朝镇江杀来,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将韩世忠,驻防镇江,他率八千水师,负责阻击金兵,夫人梁红玉与韩世忠订下了,利用有利地势,将敌诱黄天荡,然后围而歼之的方略,为了鼓舞士气,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这一仗韩世忠大破金兵金兀术损失惨重,败北而去,“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芳。建筑顶上铺着不同颜色的瓦:黄、绿、红、灰、黑的,与之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黄的琉璃瓦是皇家建筑的标志,是寺庙中最高级别的。

 

我们从山上慢慢走下来,看到一口井,上面写有“龙井”二字,据说是当年法海掳掠许仙进金山寺,逼他当和尚,白娘子无奈之下用法术,就是从此井发洪水,水漫金山。一口井,水从何来,能源源不断,传说是此井通往东海龙王那儿,才得有水漫金山之说。

在金山寺景区东南方向的白蛇与青蛇的雕像,她们的身后是金山文化博览园。博览园共分为序厅(水陆变迁)、一厅(华严金山,佛法千年)、二厅(水漫金山,神话人间)、三厅(金山风物,四宝同光)、四厅(擂鼓抗金,保我河山)和五厅(英才辈出,流芳千载)六个既各自独立,又前后贯通的六大展厅。馆内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法,全面细致,深入浅出,绘形、绘声、绘色地介绍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金山文化的各个方面,形象地再现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

 

几度夕阳红,禅寺依旧在,金山寺之所以历久不衰,并非因为其奇特的建筑格局,而是因为它深厚的历史积淀。一千多年来,它默默见证了多少朝代兴亡,迎接过多少文人墨客,又冷眼看尽了多少世事,与所有历史文化古迹一样,金山寺“真正的宝藏”其实就蕴藏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当中。我们要认真品味它的内涵,努力找寻它的历史印迹,莫让真实的历史永远沉寂、随东去的大江消逝。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江苏镇江金山寺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