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镇江、扬州
前言
江苏镇江、扬州,年轻的时候曾去过二次,记忆里镇江只有法海、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扬州瘦西湖的美景隐隐约约还有记忆。时隔二三十年,这次趁国庆前夕,天气正好转凉,有时间慢慢的重游镇江,扬州。
镇江——北固山、金山、焦山、西津渡。
扬州——瘦西湖、个园、荷园、东关街。
镇江
“亲口”便是古时的镇江。在他3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中,有过6个曾用名。直到宋朝,因地处长江要塞,又是任何漕运的重要节点,宋微宗为其定名“镇江”寓意镇守江防之地。镇江在民国时还有过一段省会史,当时南京为首都,镇江为江苏省省会。
早上从上海在出发。乘动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镇江。住宿我们选择离西津渡很近的雅阁璞邸酒店。
北固山【寺冠山】
北固山国家风景名胜5A景区。 镇江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他宛如一条昂首、翘尾、拱背的巨龙雄踞在镇江城北扬子江滨。
北固山是昔日东吴铁瓮城所在,甘露寺位于山顶,如青龙蜿蜒,仿佛给北固山带了一顶冠冕,因此有“寺冠山”之称。
正门前的北固山牌坊
牌坊的右边就是试剑石。相传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两人游山时,各怀心事,暗中祷告,以佩剑劈石问天,果然剑落石开,各遂其愿,终成霸业。
走进北固山欢度国庆的气氛迎面扑来。
东吴古道
之所以称为东吴古道,与这里曾经是东吴政权中心有关。城墙据考证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为明朝守城将领们为抗击倭寇修建。
朱文公祠
甘露寺铁塔
铁塔原为石塔,又名卫公塔,始建于唐代,后遭火毁,宋代重建为铁塔,明清时期屡坏屡修。现存的铁塔只剩塔基及四层残塔,一二层为宋代原构,三四层为明代补铸。
上世纪60年代整修时期, 塔下 地宫出土了金棺、银椁、舍利等大批珍贵文物。
《望月望乡》诗碑
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阿培中麻吕是日本浅遣唐留学生,曾经在唐中过进士,被誉“为日本的李白”,诗碑文于1990年底建成。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
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当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滨,江天开阔,气势雄伟,不禁赞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固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 镇江 )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 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甘露寺
世传甘露寺创建于东吴初年。周瑜设计以孙权之妹为饵诱刘备到东吴成亲,趁机幽囚他以换取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促使吴国太到甘露寺相婿。结果孙权联姻弄假成真。唐李德裕扩基重建,建成时甘露祥瑞,故名甘露寺。
甘露寺的砖雕门楼上镌刻着大红“佛”字,此字出自与甘露寺渊源颇深的北宋高僧宝觉禅师之手。门廊下的右边石碑上则叙述着刘备在甘露寺招亲的故事。
甘露流芳广场
御碑亭
清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碑文。以表彰杨岳斌、彭玉麟两位名将的公爵。1894年,有两江总督刘坤——临摹石刻。
北固楼
北固楼始为东晋蔡谟所建,后遭兵火毁坏,历史上曾数次修建或移建,眼前的北固楼是2010年复建的此楼,为仿宋十字脊,明二暗三重檐阁楼,以柚、楠木为主。榫卯机构。不用一钉。楼顶覆盖琉璃铜瓦。巍峨而壮丽,典雅庄重。为江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天下名楼。
正面的楼檐下高高悬挂着毛泽东亲书的“北固楼”匾额。
登上北固楼,向东远眺,远处隐隐约约的小山就是焦山。
向西望去,多景楼呈现在眼前,歇山式的屋顶,边亭是典型的四角攒尖顶。甘露寺码头也清晰可见。
多景楼
多景楼取自唐朝李德裕的诗句“多景悬窗牖”,是古代“万里长江三 大名 楼”之一,与岳阳楼和黄鹤楼齐名。宋元以来,这里也是历代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所。苏轼、米芾、曾巩、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等都曾在北固山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词或书法名篇。
长廊上一道道碑楼。
“宏开鹫岭”石刻
明重修甘露寺,米万钟书此赠之。米万钟为明万历进士,官江西按察使,为政清廉,善书画。
狠石
1名石羊,相传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时,孙权与刘备(一说诸葛亮)曾据此共商破曹大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走出北固山这是金山湖。
金山寺【寺包山】
金山原味长江中的孤峰,被称为“西浮玉山”。清末因山峰四面江水涨沙,长江改道,而使金山并入陆地。
金山寺规模宏大,建筑依山就势,从山脚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把山体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远观近视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塔而不见山体,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说。金山:寺裹山“的建筑特色,在我国古典建筑中影响深远。
进入金山大门,左边是金泉桥、荷花池,9月的荷花池,不见荷花,只见荷叶。如果是六、七月份,荷花盛开,那一定是美丽至极。
我们向右先去了菩提植物园。
苏东坡与佛印
文宗阁建于乾隆四十四(1779)年,已收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闻名天下。是清代最重要的官府藏书楼之一,也是南三阁中最早建成的阁。咸丰三年(1853)毁于战火。后于2011年复建开放。
白龙洞宋朝《高僧传》就:此洞内原有白蟒,吐毒气如烟蕴,人过则亡。唐高僧灵坦入洞参禅。大蟒归海而去。民间传说由此可通杭州西湖断桥。
楞伽台后面就是御码头。
弥勒佛
金山寺山门坐东朝西,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门。建于民国初年。正中高悬寺匾额,上书”江天禅寺“四字,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十月游鉴金山时命名、题写。三门蔚蓝挺立,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
山门殿墙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东晋古刹”四个大字。
大雄宝殿黄墙红柱,白石栏杆,还有金色的琉璃屋面。屋顶是重檐歇山式,高高悬挂的“大雄宝殿”匾额也是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
大殿前后的外墙壁上还镶嵌着六幅圆形的漆金香樟木窗雕,每个窗雕上都有一个佛教人物故事,其中殿前有两幅,左侧的那幅便是“道月与岳飞圆梦”的窗雕。
妙高台为宋元佐年间有佛印禅师开凿。苏东坡曾在此赏月起舞,南宋女将梁红玉也在此击鼓指挥大战金兵。
精美的飞檐斗拱
大雄宝殿的背面。
金山真是只见寺,不见山。
从这里继续向上,就到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相传是法海和尚裴头陀苦修之处。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
从法海洞上方去看金山湖,蓝天碧水,美如画卷。
慈寿塔始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后多次损毁重修,如今慈寿塔是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为祝贺慈禧六十寿辰所建,“天地同庚”四个大字据说出自一位八岁侍童李永安。
出于文物保护的缘故,慈寿塔不再开放登塔。
登上金山最高点,这里是欣赏金山胜景最佳的地方,满眼金山寺歇山式屋顶,深深感觉到中国建筑的精美。
金山山顶的留云亭,又叫江天一览亭,亭中石碑上写着“江天一览”,为后来亭子重建时曾国藩按照当年康熙登临此处的题词所刻。
金泉桥通过此桥去公园西角的一泠泉和芙蓉楼。
慢慢走在红色的栈桥上,你会看到湖面上满是荷叶,如果是六、七月这里的荷花绽放,一定是令人如痴如醉。
湖面上的掬月亭和三座石塔与远处的慈寿塔遥相呼应,宁静祥和,仿佛来到了杭州西湖。
芙蓉楼始建于东晋时期,现在的芙蓉楼是于1992年重建的,江泽民同志为匾额题写了“芙蓉楼”三个字。
芙蓉楼因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闻名天下,这首诗也成就了“冰壶美德”,告诫为官者应常怀“冰壶”之心,洁身自好。
天下第一泉
中泠泉也叫“天下第一泉”,唐宋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此泉原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的泉眼,清咸丰 、同治年间,由于河道变迁,泉口处已变为陆地了。现在泉口地面标高为4.8m。”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利全国第七,稍陆羽之后的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等,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为了拯救中泠泉,清同治年间,候补道薛书常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后立碑、建亭又覆亡。
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筑提种柳,抵挡江流冲击。现镌刻在方池南面石栏上的“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故镇江人又习惯称“中泠泉”为“天下第一泉”。
池前方所建的“鉴亭”为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而取名为“鉴亭”,有“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
焦山【山裹寺】
焦山是长江中四面环水的一座岛屿,满山苍翠,古朴幽雅,宛若碧玉浮江。岛上的千年古刹和江南碑林闻名遐迩,焦山有“四古”——古寺、古树、古碑林、古炮台。如果你有时间,一定要慢慢的寻访这“四古”
“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的描述。
进入焦山迎面的是山门牌楼,牌楼主体建筑为仿明清风格。高12米。四柱三门,飞檐翘角。牌楼正面额枋“焦山圣境”。在牌楼的后面是造壁。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历史上屡次更名。直到清朝康熙下江南时,定名为“定慧寺”,并亲笔题额。
整体是明代风格建筑,现在的天王殿是1986年原址重建的。天王殿前是定慧桥。左边是茗公亭,右边是焦公亭。
天王殿的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红柱黄墙,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黑底白色的篆体大字。
天王殿前东侧的御碑亭旁有株825年树龄的古银杏。
乾隆御碑
位于天王殿东前侧,原有两座,现仅存东御碑亭,四角攒尖方庭,亭内石碑正面刻乾隆第一次南巡(1751年)作《游焦山歌》,背面刻第三次南巡(1762年)作《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碑四周及底座镌刻九龙云水深浮雕,刻工精湛。
释加牟尼佛和十八罗汉石雕
焦山摩崖石刻,此处的石刻现存80余方,绵延150余米,年代跨越六朝至民国。
左下方位为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伸、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
右上侧是清末状元陆润庠所写的“寄越尘诗”:“坐隐茅庵愿未偿,十年归梦绕江乡。鼎铭佶屈思周汉,崖刻迷离记宋唐。帝里风光多阅历,海天云影入微茫。丹青绘就劳相寄,珍重旃檀一瓣香。”跋文:“不到焦山逾十载矣,山僧越尘以所绘山水大幅及手拓二鼎摩崖诸题名见贻,赋诗为谢。落款:己亥九月,陆润庠。”
“松鹤精神”为周蕴辉书写;“浮玉”,为宋代书法家赵孟奎所写;左边为道光十八年题刻。
清乾隆《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驻焦山》石刻。全文:“三度驻金未驻焦,隐虞顿置笑松寥。回銮得趁一时兴,策骑偷消十里遥。信是无双栖静域,还因有暇陟崇椒。水天俯仰惟空阔,小矣奚称隐士招。”落款:乙酉暮春朔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驻焦山作,御笔。
三诏洞又名焦公洞,洞高阔各4米,深约6m。洞前沿山筑屋一间。洞中有焦光塑像。焦公即东汉末年隐士焦光,原籍河东(今山西),避乱流寓江左。焦光学问高深。但不愿做官。隐居于此,樵柴为生,自食其力,他精通医术。常为渔民治病,相传汉献帝慕其高名,曾三次下诏请他出来做官,但焦光三诏皆不就。后人敬仰其高风,改山名樵山为焦山,称此洞为“三诏洞”。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焦光后裔焦尔昌重修。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7级8面,上有天空,下有地宫。每层四廊四通。8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中心柱从低到高,将金光闪闪的塔刹寺稳稳托起,直冲云霄。夜间天宫中放射八束光柱。为过往船只指引迷津。万佛塔内供奉佛菩萨像一万余尊。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直到1998年5月万佛塔才重新奠基动工,并于1999年9月11日开光落成。
古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188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意在西进镇江,切断运河,占领南京。扼住清政府的咽喉。7月15日。英舰进攻焦山,炮台守军猛烈还击,英军遭受重创。但终因实力悬殊,焦山守军全部牺牲,21日镇江失守。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镇江抗英保卫战,他说:“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镇江)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出了古炮台,不远处就是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宝墨轩,这是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着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
镇馆之宝——瘗鹤铭
“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至于作者是谁,中说风云,一说《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也有传为南朝梁陶弘景所书,尚无定论。
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此为“大字之祖”,曹士冕则认为“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法冠冕”。
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著名石刻之一。
明刻米芾临兰亭及碑阴四帖
碑阳为米芾临王羲之《兰亭序》,贴后有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题跋。碑阴为米芾临东汉张芝《八月九日贴》、王羲之《晚复毒热贴》、王献之《鹅群贴》和米芾自书《醋库贴》。
乾隆皇帝画梅花石碑
元朝赵孟頫书《 萧山 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阳
元朝赵孟頫书《 萧山 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阴
御碑亭
清乾隆帝曾六次巡幸江南 ,留下了许多赞美焦山的诗篇,该碑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 第五次巡幸焦山时所作。
御碑亭前有一颗795年古国槐树。
魏法师碑
焦山行宫是乾隆皇帝南巡下榻最多的地方,乾隆十分喜爱焦山的山水,六次下江南 ,八次上焦山,五次入住焦山,留下大量的楹联诗词匾额。现改为江苏佛学院,不对外开放。
江苏佛学院
放生池
西津渡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称“金陵渡”,位于镇江城区西北部云台山麓,北濒长江,西起玉山,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它曾是长江下游南岸的一个重要渡口,长江与大运河在此交汇,但从明末清初开始, 镇江段河道受地质水文变化的影响,渡口被泥沙淤埋,逐渐变成陆地,曾经喧嚣的古渡码头最终沉埋于地下。西津渡街区内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也是 镇江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西津音乐厅和钟楼都是2016年新落成的。
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建于1866年,原位于长江路,2000年迁建于此。
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面向鉴园广场的那一面挂着“片仔癀体验馆”的牌匾。
巡捕房(工部局)旧址,建于1890年,是管理租界的最高行政机构。
水塘上搭着“尚清戏台”。
镇江博物馆
罍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幅,圈足,两耳。
银镀金凤冠
英国领事馆旧址。封闭施工,未开放。
右边的小门出去就是小码头(小门关闭)。
昭关石塔
这座元代所建的喇嘛式过街塔,上为藏传佛教特色的佛塔,下为青石垒砌的云台,中间可行人。这是江南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过街石塔。
紧挨着韶关石塔的,是始于宋代,重建于清代的救生会和观音洞,救生会是中国最早的江上救生组织。
一眼看千年
“五十三坡”
这是取自佛教典籍《华严经》里的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
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 ,成为观音的左胁侍。五十三坡共有53级台阶,每走过一级台阶,就仿佛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
云台阁位于镇江云台山顶,属于仿造宋、元代古建筑,主体楼阁四层,由云台主阁和左右两侧曲廊、飞云亭与聚明堂组成云台阁建筑群,云台阁门前是广场。
云台山曾经是道教名胜之地,有南云台之誉,云台阁所指为道观名称。
云台阁三楼室外四周有连通式观景平台,在此可以眺望镇江的四周山水风景: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诸山环列。北湖、长江,镇江老城区与新城区尽收眼底,一览无遗。
飞云亭
屠宅
宅子的主人屠家骅曾经是国民党苏邮务管理局邮务长。屠宅通体为青砖,屠家骅公馆青红砖相间,带拱廊、饰有彩色玻璃,将两者相连的巷子门头上的石刻“楚径”二字有近代书法家、国民党元老右任所题。
此楼原是镇江第一所西医院,创办于1907年。创办者蒋怀仁是蒋介石的叔叔。1927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婚后来镇江旅游,曾在这里住了10天。
这栋气势磅礴的青砖建筑,有不少中西合璧元素。例如逐层内收拱券门框、中式隔窗。它建于1929年。门额上“镇江商会”四个4个字,也是右任所题(正在修缮,不对外开放)。
广肇公所
“广肇”两次代表广州和肇庆,这里是清末民国时粤商会馆,1912年,同样是广东籍的孙中山在这里发表过演讲。如今这里是一家精品酒店。
镇江美食
分享两家不错的餐厅。
永安鱼庄(西津渡店)
八分饱西津会(西津渡店)
扬州
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都挥之不去。比起烟花三月,九月的扬州少了一点烟花三月的烟雨朦胧,但也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可以停下脚步,慢慢的品味它的美。
这次本没有准备去扬州。在镇江玩了“三山一渡”,再去茅山,但茅山很远,交通不便,改去了扬州。酒店服务员推荐我们去扬州,最方便、最便宜、时间最短的是乘《镇扬汽渡》。早上8点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镇扬汽渡》,买了二张船票,乘汽渡船从镇江到了扬州。出扬州轮渡,乘16路公交车,然后在同站转乘37路,下车走200米就到了酒店。整个行程两人用了32元(出租车费8元。两张船票6元。公交车票两人8元),从镇江西津渡雅阁璞邸酒店到扬州瘦西湖君庭酒店耗时3小时😂😂😂。
瘦西湖君庭酒店
瘦西湖君庭酒店
逸圃
“逸”是才智出众,“圃”指果木瓜菜的园地,另一存意思:《国语》中“素有草圃”,释为“必有茂大之草以财用之。”原黑漆大门上有浅刻“扬州古明月,陋巷旧家风”楹联。逸园与苏州曲园乡仿佛,用曲子尺形隙布置。但比曲园巧妙,形成上下综错、情绪多变、左右参差、绝处逢生的格局。现存老屋55间18厢,占地2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45.3平方米。
个园
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 黄石 、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 “国内孤例”。
个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被评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分作三部分:最南临街是住宅区,中间是“四季假山园林区”,北部是“品种竹观赏区”,三进院落符合天朝前住宅后花园的格局。
依照中国人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的住宅区在鼎盛时期有五路建筑,分别以“福、禄、寿、财、喜”为主题,有房屋二百多间。
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禄、福、寿”三路建筑,福路居中,寿路在西,禄路在东。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品味。
东、中、西三条轴线,每条轴线又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汉学堂
汉学堂为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
南木厅
构架用材全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拾梁造,圆作,用料粗壮,步梁端葳腮做法这是主人居家用餐之所。
这里是园主人黄至筠夫妇的卧室,楼上是闺房。
明三暗五型,大厅内明,次间通连,拾梁造;前檐三间通长看梁(即横贯相间的沿梁。以示主人财力),两侧稍间为接待宾客或演戏前做准备之用,西稍间有暗楼,屏门上方有存放先人的牌位、容相的小阁楼。该厅是住宅中等级最高的厅堂,原为主人接待最高级贵宾、家庭祭祀、议事场所。
桂树林
“春山”位于门洞前,说它是山并不确切,它没有一般古典园林中堆叠成山的形象,也不是置石或立峰,只是一个点缀的景观处理,但颇有画面感。
门洞外两边修竹高出墙垣,竹丛中插植有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石点破“春山”主题,传达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夏山”这座湖石大假山的层次感很强,充分发挥太湖石本身造型与色彩、肌理特点,灰白色的山体上分布大量孔洞,堆叠出的洞室前临弯曲的池沼。
顶上立有“鹤亭”,可俯瞰下面水池中竖起的瘦高太湖石。周边假山缝隙中生长的松树、广玉兰柔化了山体的刚硬。
抱山楼是座七楹长楼,建在夏秋两山之间,两山东西依楼而掇,楼前长廊环绕两山于胸前,这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
匾额上的“壶天自春”取自清人刘凤诰所写的《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意思是个园面积虽不大,但里面却别有一番天地。
“秋山”这座黄石大假山气魄雄伟,有人说是画家石涛参与完成的作品,也有说是后代工匠参考石涛绘画技法而堆叠的。
“冬山”垒筑了绵延的宣石(宣石因为颜色较白又叫雪石)它的山形不高,这个建筑是冬天围炉赏雪的地方。
冬山紧挨的南墙上开了24个园洞。冬天北风呼啸,更加强了冬山的景境。
这座暗含十二生肖的石头,是否像孙猴王。
瘦西湖
瘦西湖全长4.3千米,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瘦西湖从隋唐开始,水系两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康乾时期,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形成瘦西湖园林基本格局。瘦西湖景区分布有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万花园、双峰云栈等名园胜迹,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代表建筑,它是 中国 古代十 大名 桥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它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因形似莲花又被称为“莲花桥”
五亭桥上筑五座琉璃瓦亭,桥下有四翼,每翼各开三个半圆形桥孔,桥正中开一大半圆形桥孔两边各开四分之一圆扇形空,总共十五孔,“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
长堤春柳是瘦西湖的一大特色景点,沿湖漫步,每三步可见桃花,每五步则有柳丝婀娜起舞,仿佛进入了一个挂满彩色珠帘的画廊。这一美景的形成与隋炀帝杨广有关。当年,为了到扬州,他下令开挖南北大运河,并在河两岸种植柳树,既为了遮荫又保护堤坝。隋炀帝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因此柳树被称为“杨柳”。
洛春堂
柳树、湖水、亭台楼阁组成美丽的画卷。
这是一棵唐代的古银杏树,遭雷劈后顽强的生长。
白塔,五亭桥,湖水,杨柳,清风徐徐,瘦西湖的诗情画意。
湖中央的黄色小亭子是 鱼台 ,相传当时乾隆来 扬州 ,当地盐商听说乾隆喜欢钓鱼,就火速建造了一个亭子来钓鱼,湖里没有鱼就现放鱼。
柳树、小桥流水,站在桥头上看着湖面心静如水。
时空仿佛凝固,眼媚离不开这美景。
白塔和和北海公园的白塔一模一样,但是小一些。乾隆坐船游览瘦西湖时,若有所思对扬州官员说:“这里真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话音刚落,白塔就迅速传到盐商耳朵里,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一夜之间用盐包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远远看见大喜,不禁感慨:“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等乾隆离开扬州后,江春又花重金建了一座真正的白塔。今天瘦西湖之畔的白塔就是当年的 扬州盐商们为乾隆所筑。
乾隆御碑
瘦西湖的美景绝不仅仅只在湖水本身,更在湖畔之间与迷人廊亭中。在湖畔,柳树依依,还有“二十四桥明月夜”里的二十四桥,置身其中,遥望大明寺, 江南的诗情画意,便都在这徐徐微风之中了。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由汉白玉砌成,四周遍种芍药,因此又称为红药桥。著名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就来源于此。
熙春台是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的核心建筑,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中“春台明月”的代表。这座楼台位于莲花桥南岸,与小金山相对,展现了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其建筑特色为绿色的琉璃瓦朱栋和白玉的玉体金顶。熙春台不仅因其华丽的建筑风格而闻名,更因为它是扬州盐商为乾隆皇帝祝寿而修建的,因此也有“春台祝寿”的美誉。此外,“熙春”一词来源于老子的描述,意指此处繁华的场面。
石壁流淙
“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石壁流淙”,坐落于瘦西湖万花园北面区域,并由北至南连接“静香书屋”、“二十四桥”、“白塔晴云”、“五亭桥”等景点,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绵延不断的湖上风景线。
锦泉花屿
石锦泉花屿二十四景之一,原为乾隆年间刑部郎中吴山玉的别墅,后归知府张正治所有。园分东西两岸,中间有水相隔,水中双泉浮动,波纹粼粼,故又名“花屿双泉”。《扬州画舫录》中描写这里“地多水石花树,有二泉”。春花烂漫之时,波光潋滟,花影树影浮动,呈现出一片生动活泼的闹春景象。
盆景区
大明寺
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年-464年),故称“大明寺”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历史上几经劫难,现在看到的建筑多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其曾用名包括“栖灵寺”“法净寺”等,隋仁寿元年(601年)建栖灵塔,后该塔多次更名和毁坏,如唐会昌三年(843年)栖灵塔焚毁、会昌五年大明寺遭毁坏。不过在清康熙、乾隆时期,大明寺曾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后历经变迁,直至1973年建成鉴真纪念堂,1979年寺庙全面维修后香火不断。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复名为“大明寺”,使其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
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牌楼前面南而踞的一对石狮是扬州名刹重宁寺的古老遗物。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碑,东为蒋衡山“淮东第一观”,西为王澍书“天下第五泉”大字。
鉴真纪念堂是大明寺内最具特色的建筑,为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而建。该纪念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堂内正中央供奉着鉴真的坐像,这尊坐像的造型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相似。坐像前有一只铜香炉,这是日本天皇赠送的。此外,纪念堂的门厅对面原本是晴空阁,现在则是一个展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的陈列室。
堂前有两棵66年的樱花树。一棵瓜子黄杨,树龄155年
栖灵塔是大明寺的标志性建筑,塔高九层,内部供奉了珍贵的佛祖三粒释迦摩尼真身舍利。这些舍利是公元753年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所携带的,被日本视为顶级国宝。2003年11月,这些舍利被回赠给大明寺供养。
从塔顶可俯瞰大明寺
远眺瘦西湖与扬州城风景。
戒台
戒台的回廊。
"御碑亭",有乾隆皇帝御笔九龙碑刻三方,是乾隆在扬州所著诗词的代表作,御碑保存完整。
西园又名(芳圃),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间重修。1949年后又多次重修。西园占地数十亩,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
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宋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大明寺,仍以饮天下第五泉水为乐事。
“印心石屋”四个红色大字,端庄朴雅,笔力遒劲,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道光皇帝赐给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的御笔。
据说在武汉、南京都有“印心石屋”石碑,然而专家说,扬州的“印心石屋”石碑艺压群雄。
何园
何园现保存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其造园构思严谨,空间布局契合“天人合一”的意境,令人称道。中西合璧的建筑,将西方建筑理念与建筑元素美妙地融合了东方文化,并将建筑网络设计理念创新、成功的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中,绝妙的反映园主人思想的开放和对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让人“叹为观止”。何园故有“晚清第一园”的美誉。
近月亭
复道回廊(天下第一廊)
全长1500 余米,是何园特色建筑之冠,在江南园林中绝无仅有,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它构成了何园建筑的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把廊道的功能和魅力发挥的登峰造极。
水心亭(天下第一亭)
此亭被专家视为中国戏亭的范例,也有专家认为此为扬州园林中的“小方壶”。所谓“方壶”,即海中仙山。
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
这座奇崛兀立的石峰是明末清初石涛大师叠石的“人间孤本”,他是何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园林中的绝无仅有的“天下第一山”。
花窗(天下第一窗)
石涛纪念馆
东关街
东关街是一条东西向街道,全长1122米。此街在昔日西通扬州旧城大东门,东面直抵新城东关,曾是一条颇为繁盛的街道,至今保留不少商业老字号,例如著名的四美酱园、谢馥春香粉店、绿杨春等。东关街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有多处文物古迹,其中有前面介绍的个园、逸圃(东关街356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武当行宫(东关街300号)、冬荣园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则有扬州山陕会馆(东关街250号)、冯氏盐商住宅(东关街292号)、胡氏住宅(东关街306、312号)曹起溍故居(东关街338号)、盐务会馆(东关街396、398、400号)等。
江泽民故居
武当行宫东关街300号,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真武殿和大殿,面阔均为三间,另于东侧建有部分廊房,院内存有古银杏树三株。
小玲珑山馆于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火,于21世纪初复建。
扬州三刀没找到剃头刀,只看到磨刀。
马可.波罗在中国17年,在扬州总管府任总管三年(1282—1285)东门是他从泰州骑马进扬州城的路口。。
东关古渡
东关街的夜景
大运河的夜景
冶春花社
冶春茶社的风韵在于,茅盖水榭,碧波荡漾,弯弯画廓,绿荫环绕。游客来此小憩,既可观赏园内秀丽景色,又品尝扬州地方风味小吃。在自然风光园林中,有树、有水、有桥、有榭的不少,但如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妙趣天然的就不多了,冶春园林是其中姣姣者,而在园内的冶春茶社,算得上是在诗画之中。象这样自然园林式茶社,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大观园”,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范本。
冶春茶社虽小,却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前身是著名“香影廊”与“庆升茶社”。
民国初年,丰乐下街“餐英别墅”主人、著名园艺家余继之在自己住宅东开设茶社,称为“冶春花社”。“香影廊”系孙天今四代相传,旁边是孙天今妻弟马金科所开“庆升茶社”,随着时间变迁,香影廓四世主人没落,后继无人,两茶社均归马金科之子马正良经营。公私合营后,冶春花社,庆升茶社和香影廊合并为“冶春茶社”。
冶春茶社(御码头店)
扬州盐水鹅、扬州烫干丝、蟹黄汤包、橄榄四季豆。
四望亭
怡园饭店(四望亭店)
蟹粉狮子头、蒜香软兜、虾肉蒸饺、油糕、文思豆腐羹、黑木耳炒山药。
趣园茶社
趣园茶社(长春路店)隐藏在扬州迎宾馆内,四周环绕着园林美景,环境古色古香,充满了江南园林的韵味。趣园茶社原为盐商府第,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曾四次前来游览,并赐名“趣园”。茶社的建筑在原有楼亭的基础上复修,运用门洞宫灯、小桥流水、亭台假山等元素,尽显江南园林之美。
扬州茶社十分注重细点本身的口味,另外还格外看重环境,落座趣园的光霁楼,屋内大气繁华,雕花窗外便是浓郁翠绿的瘦西湖,内外皆是闲情雅致。
我们是下午4点到的,已经有人在排队,5点钟发号,拿到16号,每天晚餐线下发150号。长春路店的趣园茶社,于2018年被评为黑珍珠二钻餐厅。
盐商五丁包用的是辽参所以价格78元一只、蟹粉狮子头。
翡翠烧麦
虾籽阳春面
后记
吃完晚餐,赶往扬州东站回上海。
这次去扬州非常的匆忙,不知道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要提前预约,吃了个闭门羹,也没有享尽扬州的美食,十分的遗憾。扬州一定会再来,在烟雨朦胧的三月,或是荷花盛开的七月与你相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