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诸暨博物馆,独享小机器人的陪伴(3)——诸暨3日(13)

编辑
天数:3 天 时间:5 月 和谁:亲子

★旅游地点:浙江绍兴诸暨博物馆

第三单元“秦时置县 浙东巨邑”。诸暨在公元前222年,就置诸暨县,隶属会稽郡,是浙江最早设立的十五个县邑之一,素有“浙东巨邑,婺越通衢”的美誉。除新莽时期、唐光启年间、元至正十九年曾经一度改名为疏虏、暨阳、诸全州以外,一直以诸暨之名见于典籍。

唐代越窑青瓷久享盛名,诸暨是越窑青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制瓷业自汉至宋,历代窑址众多。东汉晚期,青瓷烧制渐趋成熟,唐五代时,越窑青瓷有“类冰”“似玉”的美誉。一张诸暨古窑址分布图,足以说明诸暨越窑业的发达。

原始瓷自夏商时期兴起,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的发展,到东汉中晚期,实现了由陶到瓷的飞跃,烧制出中国最早的成熟青瓷。早期的青瓷,并非只有青色,还有黑色、酱色等色系。

东汉的越窑青釉弦纹双系瓷盘口壶出土于璜山公社燕窠村,宽唇,上腹,下腹向内斜收,平底内凹。肩部饰双系,上印叶脉纹,上腹有密集的细弦纹。器表施青釉,胎质细腻,造型端庄,是早期成熟青瓷中的精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越窑青瓷进一步发展,器物以日用器皿为主,也有用于丧葬的明器。五联罐总是让人觉得很华丽,虽然陶器和瓷器的五联罐很多,这里展出的一件越窑青釉瓷五联罐也算不上特别精致,但还是觉得堆叠的雕饰很繁复。

越窑青瓷最繁荣的时期当属唐五代,秘色瓷作为贡瓷,达到了越窑青瓷的顶峰。同时,还作为外销瓷,远销海外。

青瓷是我很喜欢的瓷器,胎薄釉素,每一件作品都显得简洁大方。即使没有过多的雕饰,也觉得瓷器很漂亮。

每一次看到古代的分格盘,都会觉得今人在收纳盒方面其实没有多大的进展。这结越窑青瓷的分格盘圆形,分内外两层。内层小圆平分三格,外层圆环分成七格,收纳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装各种精美的小点心小零嘴,也是很适宜的。

看到南朝永初年的越窑青釉双复系瓷盘口壶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件残次品。不过看到洞口居然还有花纹,还挺对称,才知道这是人家的款式。

北宋中晚期,受制于瓷原料和燃料供给不足等因素,越窑青瓷逐步走向衰落,至南宋初就停烧了。其实宋朝的青瓷看起来比唐朝的要更精致,说明越窑的烧制技术一直进步,停烧青瓷,实在是件很可惜的事。

东汉会稽铜镜也很出名,西汉中期的时候浙江地区就出现了铜镜铸造业,东汉时期,会稽成为全国的铜镜铸造中心,出产的神兽镜和画像镜在中国铜镜史上独创一格。唐代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等新的花式镜和特种工艺镜,纹饰更加华美,铸工更加精良。到了宋代,浙江地区流行湖州镜,以商标字号为铭文。

陈展的多个朝代的铜镜中,东汉的铜镜其实比三国的还要精到处。当然,到了唐朝,铜镜的纹饰更加丰富和精致。宋代的铜镜倒不多,但是式样新奇,形状看着也挺新奇。至元朝,铜镜铸造开始走向衰落。

唐初的时候,诸暨就已经建孔庙,设学宫。宋朝时,孟子后裔扈驾南渡,建孟子庙,四时专祀。其后历经元明清朝,县学一直存续。

在巨大的玻璃柜里,陈展了一套文房四宝,有犀牛镇纸、龟纽水注和笔架、端砚。镇纸是一对雕琢精致的犀牛,既能当镇纸,也可以随手把玩。水注看着也很古朴,有种大巧若拙的味道。

“碧玉子”铭随形端砚,呈边缘不规则的椭圆形,砚面一侧阴刻隶书“碧玉子”。砚面与砚底都磨制得光滑水润,砚面不开墨堂和墨池,以乳白色为主,伴以青色和淡黄色,看着很有些玉质的细腻温润感。

笔架是石雕的,通体黝黑,细腻光滑,比一般的笔架要大一些,雕琢了错落有致的三十二座山峰,中部峰峦拔地而起,两侧的山脉连绵起伏。

我们在游览艮塔的时候,就知道诸暨最古老的塔是东化成寺塔。事实上,诸暨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佛教寺院,境内出土的南朝青瓷,多以莲花为饰,说明佛教在诸暨的传播也是相当广的。唐代的时候,释良价开山立宗,广弘佛法。

良价的师父是唐代高僧灵墨禅师,唐元和年间云游江南,至五泄山栖真岩下建立三学祥院,也就是今天五泄禅院的前身,是五泄禅寺的开山祖师。我们游览五泄的时候,光顾着看自然风景了,对禅寺并没有认真游览。良价幼从灵默禅师出家,后遍访名师,晚年在筠州洞山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后来其弟子本寂在曹山继承师父衣钵,发展成曹洞宗。十三世纪中叶,由来华学佛的日本僧人道元传入日本。

诸暨还有一位唐代名僧慧忠,是禅宗慧能的嫡传弟子,受六祖心印后历游名山,曾受到玄宗、肃宗、代宗的三朝礼遇。

在寺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一件唐朝广德元年铭文铜钟是小机器人着重介绍的。这件铜钟算不得很大,呈常见的圆筒形,顶端是对称的龙头,腹部饰凸起的宽带纹,在相对的位置上铸承击的小圆墩两个。钟身上下的图案都以双线勾勒,分成上下四个区,一共八格,每格内填单线空白方框,框外镌刻铭文,除了说明供养人和铜三十五斤的重量外,其余铭刻大多是经文。

北宋的青釉刻莲瓣纹瓷瓶出土于北宋,小口,宽平沿外翻,细长颈,呈竹节状。肩部饰双线凸棱二周。腹部鼓起,到下腹部逐渐内部,饰仰莲瓣。圈足微微外撇,通体青釉,造型简洁大方,釉色细腻匀净。

诸暨境内董康嗣墓、武氏墓出土的两宋时期文物品种丰富,有瓷器、青铜器、金银器。虽说两宋的国土很难称得上完整,甚至很多人认为宋朝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还是很高的,文房雅玩和日用器具都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东一乡旺妙村磨石山出土的扣金玉盒虽然光素无纹,但扁圆的器身看着就很玲珑可爱。盒居中有一个圆孔,将盖和底部上下贯通相连。盖与底高底一致,都只有1.9厘米。盒为子母口,唇面和口缘都镶着金箔。

宋朝的山形铜笔架也很精致,起伏的山峦可以搁好几支毛笔,是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文房用具。

宋朝还出土了墓志石,姚舜明枕形墓志石是用家里石枕刻记而成的。六个面环刻墓主人生平,铁钱篆阴刻。姚舜明,会稽剡人,宋绍圣四年进士,官至左中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另外还有一块姚舜明铁墓志长方形,正面铁铸隶体阳文,竖书八行,共39字。

南宋董康嗣夫妇合葬墓共出土了文房用品、铜镜、瓷器及墓志石10余件,董康嗣是南宋时期通判,随宋室南迁后定居诸暨。

在陶朱山东麓桃花岭发现的宋代砖室墓出土了抄手砚、银温酒器、银洗、水晶笔架、粉盒、铜镜等文物50余件,从墓志石可知墓主是福建路兵马钤辖武师说之女,宣教郎、通判抚州廖俣之妻。

一对铜贯耳瓶虽说已经锈迹斑斑,看不出原来的光泽,但器形修长,体态甚美。银注子已经发黑,不过器形也相当漂亮。

抄手砚是小机器人着重讲解的文物,这种砚看着黑乎首的很不起眼,样式也只是普通的长方形,只是砚首比砚尾略窄些。但所谓抄手,奥妙就在于砚身镂空,可以把手放进去,取用砚台的时候就十分方便了。

 

自由行:浙江绍兴诸暨博物馆

5月初夏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诸暨博物馆,独享小机器人的陪伴(3)——诸暨3日(13)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