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卓资的历史沿革及区划演变

编辑

卓资的历史沿革及区划演变

 

卓资

卓资县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管辖的县一级(人民)政府,从1952年由龙胜县改称(为)卓资县,至今已有近七十个年头。这一地带清朝初年,属前清三旗辖地。其时,东北部为察哈尔右翼正红旗;中部为察哈尔右翼镶红旗;西南部为察哈尔右翼镶蓝旗;西北部归四子王部落……清朝中期,卓资分属宁远、丰镇两厅辖地;清末,属山西归绥道丰镇厅……其时,因“庚子赔款”,清政府迁徙大量汉族人口出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垦荒,卓资境内成为汉族人口迁入多民族杂居之地。民国初年,沿用清制,后将厅改县。卓资地区分属集宁、凉城、丰镇、陶林、武川等县后,大部属察哈尔辖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远建省后,不久卓资地区改属绥远省管辖。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卓资山十字街为界,以东的马盖图、十八台北部、哈达图归集宁县;十八台南部、梅力盖图、八苏木属丰镇县;十字街西南面六苏木一部和后房子、大榆树、羊圈湾、保安、碌碡坪大部归凉城县;境西的旗下营、东河子、红召、复兴大部属武川县;福生庄大部、三道营大部、白音厂汉大部属陶林县;正红、镶红、镶蓝旗、四子王部落与上述各县并存,形成蒙汉分设,旗县并存的局面。七七事变后,卓资地区沦陷,县境属伪蒙疆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1945年10月25日贺龙率晋绥野战军解放卓资山,10月28日绥蒙区政府主席云泽(乌兰夫)、副主席杨植霖签发政令,为纪念贺龙所部解放卓资山,并因该地有龙山之险,故将卓资山地区命名为龙胜县。至此,龙胜县诞生,其四界为:东至十八台,南到大榆树、羊圈湾,西接三道营,北及白音厂汉,龙胜县政府设在卓资山镇。1946年7月,内战爆发后,龙胜县再次被国军占领,恢复旧制。1948年9月,晋绥野战军八纵14旅占领卓资山,卓资山二次解放,绥远省人民政府恢复龙胜县建制,隶属集宁专署管辖。1949年1月10日,绥远东部四旗建立民主自治政府,其中正黄旗设在巴音塔拉(现察右前旗境内);正红旗设在印山湾(现卓资十八台镇境内);镶红旗设在印堂子(现卓资山镇印堂子境内);镶蓝旗设在六苏木(现卓资山镇蓝旗村)。2月17日,绥东地委将义丰、保安、大榆树、三道营、庆丰、前德胜、福生庄等26个行政村由凉城县划归龙胜县。2月23日恢复龙胜县建制,全县设一市五区。1950年1月,镶红、镶蓝旗合并为联合旗。12月,驻地设在新民街(现卓资山镇新民街小学院)。1951年4月,经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龙胜县所辖四区永泰村,五区所辖的油篓沟村划归凉城县。1952年5月1日,因龙胜县与广西某县重名,经政务院批准,将龙胜县改称卓资县。县政府驻地设在卓资山镇。11月27日,集宁专署成立,卓资县归集宁专署管辖。1954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镶红、镶蓝联合旗,蒙汉分设,旗县并存的局面由此结束。1956年4月,平地泉行政区(集宁专署改称)通知,将察右中旗珠莫尔区的前进乡,勇士乡(现巴音锡勒镇境内)的北至宿亥沟,南至大脑包沟,东至小弓沟,西至十股地等划归卓资县。1958年4月,平地泉行政区与乌兰察布盟合并,卓资县隶属乌兰察布盟。5月20日,武东县撤销,所辖旗下营、上高台、东河子、红召、复兴号一小乡,察右中旗的蒙古寺永胜划卓资县。1958年秋,全县将27个乡(镇)合并为13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62年将13个人民公社调整为20个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建乡,在原社、队行政区划不变的原则下,取消人民公社,分别改建为18个乡、2个镇;即:哈达图乡、八苏木乡、十八台乡、梅力盖图乡、马盖图乡、印堂子乡、羊圈湾乡、大榆树乡、后房子乡、六苏木乡、白音厂汉乡、福生庄乡、三道营乡、保安乡、复兴乡、碌碡坪乡、东河子乡、红召乡、卓资山镇、旗下营镇。1999年1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羊圈湾乡,并入印堂子乡;撤销保安乡,并入三道营乡、碌碡坪乡各一部;全县辖18个乡镇。2001年1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卓资县进行第二次撤乡并镇,撤销原东河子乡,并入红召乡,乡政府驻地设东风村;撤销碌碡坪乡,并入旗下营镇;撤销三道营乡,改为梨花镇,镇政府所在地由三道营迁至110国道旁的土城子;撤销马盖图乡,将其一部分并入卓资山镇,另一部并入十八台镇;撤销白音厂汉乡和哈达图乡建制,成立巴音锡勒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十字村;将十八台乡改为十八台镇;至此,卓资县辖14个乡镇:即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十八台镇、梨花镇、巴音锡勒镇、八苏木乡、梅力盖图乡、印堂子乡、大榆树乡、后房子乡、六苏木乡、福生庄乡、复兴乡、红召乡。200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乌兰察布盟,设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归乌兰察布市管辖。2006年3月,卓资再次撤乡并镇,设5镇2乡:即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十八台镇、梨花镇、巴音锡勒镇、大榆树乡、红召乡;其中原六苏木乡,福生庄乡的南山顶、孔督林行政村,原白音厂汉乡的和平村,印堂子乡的奎元、岱青、广新城行政村划归卓资山镇;原八苏木乡,梅力盖图乡,印堂子乡的五犊亥、财神梁、白脑包行政村划归十八台镇;原复兴乡划归旗下营镇;原福生庄乡的中壕赖、东壕赖、丰恒、福胜行政村划归梨花镇;原后房子乡,印堂子乡的羊圈湾、马莲坝行政村划归大榆树乡;2013年3月,复兴乡恢复成立,从旗下营镇划出,全县辖五镇三乡:即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十八台镇、梨花镇、巴音锡勒镇、大榆树乡、复兴乡、红召乡。

卓资
卓资
卓资
卓资

这就是卓资大致的行政区划演变,因卓资是由龙胜改名而来,且卓资县辖区继承了龙胜县的大部分辖区,龙胜县只有北部的一小部分划归今察右中旗,龙胜县政府所在地卓资山镇也是今天的卓资县政府所在地,龙胜县从成立到撤销不足十年,且当时是从临近的陶林、凉城、丰镇、集宁等旗县划分出一部分地域成立的,龙胜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很短,但毕竟是卓资的根。近几年,在卓资县政府所在地卓资山镇以龙胜命名的广场、公园、街道,权当是对这一段历史的纪念,还有武东,从成立至撤销也是十多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成立初期,县政府所在地在今卓资旗下营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县政府所在地搬迁今察右中旗大滩镇;武东县在1958年撤销后,辖区分别划归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卓资县;今卓资的红召乡、旗下营镇、复兴乡的大部就是从武东撤销后划入卓资的。卓资地区从龙胜建县,改名卓资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当年的卓资因张楚县长主持的改革,如同卓资熏鸡一样,曾经名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卓资一时成了多方的朝圣之地,全国各地都慕名前来卓资取经,学习卓资改革的经验。可以说卓资的百姓也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当别的地方还在驻足观望之时,卓资已先行一步走在前面了。(张楚:1949—2015,湖北汉阳人,1984年1月调卓资县任政府副县长,1985年7月,任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主持开展了闻名全国的卓资改革,1991年12月,调内蒙商业厅任副厅长……)老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这也许就是人们至今还在怀念过早离世的张楚县长的原因吧。虽然在前进的路上有的方面也曾做的不尽如意,但总体来说,发生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翻天覆地的。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卓资的历史沿革及区划演变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