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5

内江自贡行走,西门桥~白马庙~大山铺~凉高山~自流井~贡井。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8 月 人均:300 元 和谁:一个人

月下对口 - 姚莉 潘正义(1956年香港新华影业公司电影《桃花江》插曲)

词:陈式       曲:姚敏

姚莉: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窗儿外,你不要 费疑猜,窗里人也没有睡,我不是睡不稳呀,只因为你要来,守在那窗外静等待,所以窗不开,你不要 费疑猜,窗里人也没有睡,守在那窗外静等待,明白不明白。

潘正义:你生来好风采呀,像仙女下凡来,人娇美 歌清脆,仿佛莺声传花外,我听了你歌唱呀,心花儿朵朵开,只希望和你长相偎,永远不分开,你唱歌 我跟随,一天听个千百回,只希望和你长相偎,永远不分开。

姚莉:我是个农家女呀,缺少那好风采,你赞美 我惭愧,乌鸦难与凤凰配,我只好乡村待呀,永远不离开,自己种花儿自己爱,等着那花儿开,等花开 把花采,自己采花自己戴,只能够长在乡村待,永远不离开。

合:永远不离开

内江的大洲广场

同治内江县志卷之一山川记载:“大洲,治西北城麓,大江环其外,玉带溪绕其内,赵文肃号以此。”

西门桥下玉带溪

民国内江县志卷之一山川记载:“玉带溪,由城南而西,环抱学宫,形如玉带,与大江合,宋丞相赵雄故里。”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四川二记载:“成都府。……内江县,府东南四百三十里,西至资县百二十里,北至潼川州安岳县九十里,汉资中县地,后汉置汉安县,属犍为郡,后废,后周置汉安戍,寻改,置中江县,隋曰内江,属资州,唐宋因之,元省,后复置,明初改今属,城周九里,编户一十六里。……玉带溪,县西南二里,下流合中江。……”

脚盆田

四川省内江地区内江市地名录(一九八三年三月)记载:“三、内江市部分。……4.内江市行政区划和自然村(概况及地名表)。……交通公社概况。

交通公社位于内江市城区的西南约4公里。东临沱江河,西北与内江县四合、靖民公社接壤,西南与本市黄石、白马公社相连。总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14个大队(其中3个蔬菜专业大队),133个生产队,6,109户,24,763人,除个别少数民族外,均系汉族。公社驻脚盆田。

公社因地处成渝、内宜铁路,内乐公路的交通枢纽处而得名。解放前为城西镇西附城乡,后改为灵圣乡,共辖19个保。解放后,1950年将1、2保划归城区。1951年将灵圣乡划分为灵湫、太西、合力、苏柏4个小乡。同时成立了乡农会,辖17个农协分会。1952年民主建政时,撤销农会建立村政权。灵湫乡建10个村,太西乡建9个村,合力乡建8个村,苏柏乡建6个村。同年下年扩乡并村时,将灵湫、太西2乡合并为建设乡,辖9个村;合力、苏柏2乡合并为松林乡,辖l0个村。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将建设、松林2乡合并为人民乡。同时,建立了50个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将50个初级社并为8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交通人民公社时,将8个高级社更为8个大队。1962年分为15个大队,1965年并为13个大队。1978年分为14个大队至今。

交通公社地属浅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最高点大梁山,海拔426米,最低点申家沟,海拔300米。年平均气温17.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年平均降雨量889.3毫米。境内有沱江河和玉带、漆园、永兴三条溪沟,贯穿9个大队,16个生产队。解放后,为了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新建了电力提灌站5处、7站,总装机13台,装机容量980瓩,渠道长达22.434公里;水库3座,石河堰6座,山平塘99口,可灌溉田土17,166亩(包括内江县部分)。全社耕地面积16,243亩,其中田4,740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甘蔗、蔬菜等。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32.89万斤提高到1980年的1,135万斤。甘蔗总产量由1949年705.6吨提高到1980年的10,354吨。1980年蔬菜总产达928.51万斤。生猪圈存数12,283头,出槽数9,158头。耕牛360头。农副业收入达250万元,人平口粮482斤,人平分配收入77.60元。

公社现有纸肥厂、手套厂、汽车修理厂、白铁加工厂、砖瓦厂、旅馆、建筑队、运输队等11个企业单位。拥有电动机121台,l,147瓩,抽水机79台、总装机容量486马力,职工1,039人,固定资产168.62万元。1980年工业总产值达306.83万元,纯利润34.85万元。全社人平100元。

解放前,这个公社仅有4所中心小学,20名教师,1,000余名学生;卫生事业是个空白。交通运输仅有成渝公路通过境内,货物运转仅靠沱江河几只小木船航运。解放后,1980年,有公民办小学15所,169名教师,4,564名学生。幼儿园6所,入园儿童400余名。电影队、广播站各1个。卫生院l所,23名医务人员,病床18张。大队合作医疗站13个,赤脚医生33人。在境内除有成渝、内宜铁路,成渝、内乐公路通过外,还修了乡村小公路6条。公社有汽车6辆,大、小拖拉机36台。另设有信用社1个,供销经理部1个。各类商店11个。

交通公社,城区的西南4公里,处成渝公路、内乐(山)公路交通枢纽,故名。辖14个大队,24763人,耕地16243亩。

脚盆田,城区的西南4公里。此地有一脚盆田,故名。交通公社驻地。

……”

206省道司马桥附近的王氏节孝坊

内江县志(1994年10月)记载:“卷十一交通邮电志。第一章交通。第一节线路。陆路。……

省道    境内有内乐、内安两条,共长56.3公里,占全县公路里程的9.4%。

内乐公路内江县段,从内江起,经白马镇、卢家冲、凌家场至富顺县界止,长25.8公里,因经自流井去乐山,这段公路又称内井路。1935年由川康盐务管理局勘测,次年5月开始修建,1937年3月通车。当时称为内乐公路为川中公路。

1972年,由碎石路面改建为渣油路面。八十年代,内乐公路经加宽改造,技术标准达‘平微二级’,路基宽7.5米。

1985年改为沥青浅贯路面。平均昼夜交通量2992辆次。……”

道光乙未年,节孝,孟冬月穀旦。旌表太学生苏鸣和之妻邑庠生苏墉之母王氏节孝坊。

光绪八年内江县志卷之八列女记载:“国朝。……王氏,监生苏鸣和妻,新安知县王涛次女,鸣和殁时氏年仅二十一岁,抚夫兄广文鸣阶之子为嗣,养姑以孝,训子成名,与伯姑阴氏嗣徽焉。”

聖㫖

建设中的内江水心坝大桥,最远处是白马发电厂。

四川省内江地区内江市地名录(一九八三年三月)记载:“三、内江市部分。……5.自然地理实体。沱江概况。

沱江系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部,省内主要河流之一,它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九顶山南麓,海拔1,984米。其上游由绵远河、石亭口、湔江、卜阳河、毗河五大支流集水于金堂汇成沱江。金堂以下为干流,流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县(市)富顺、泸州注入长江,全长655公里。

沱江自内江城区西北7.15公里的花园滩处流入市境,绕城区向南经樟木镇,迂回曲折西经白马镇,再向南流4.16公里于蓝家坨处出境,全长46.7公里。落差15.2米,平均比降0.326%。洪枯水位变幅4一19米,最大流量17,800秒立方米,最小流量仅3.44秒立方米;最高洪水位(以城区东渡口为准)为315.46米(出现在1898年即光绪24年),最低水位为299.20米(出现在1951年)。

沱江在内江市区段是全江最为弯曲的一段,从花园滩进入市境起,经过了九曲十一湾离境。这九曲十一湾是:桐梓坝河曲、城区河曲、高寺河曲、稗木河曲、丁家坝河曲、齐家滩河曲、石龙口河曲、石盘滩河曲、白马河曲;新坝河湾、羊子岩河湾,三元井河湾、万里坡河湾、谢家坝河湾、聂家滩河湾、申家沟河湾,廖家坝河湾、斗鸡子河湾、乌木滩河湾,江家坝河湾。

沱江在内江市段的特点除河床弯曲外,另一个特点是滩坨相间。河床非主流线一侧堆积岸有大面积河漫滩,河心则又有较大面积的‘岛’型坨,仅46.7公里的范围内,有滩坨17个,这些滩坨均为河流堆积,侵蚀所致。由于河流曲折,比降较大,滩多水急,对通航有影响,一般情况下仅适宜6—15吨船支航行。河道上有渡口18处,稗木、白马两镇和城区牌楼坝有停靠船只的码头。市区境内的高寺坨至谢家坝之间,有大小清流支流汇入沱江。

注:河面平面弯曲度大于90度称河湾,小于(或等于)90度称河曲。”

白马庙

四川省内江地区内江市地名录(一九八三年三月)记载:“三、内江市部分。……4.内江市行政区划和自然村(概况及地名表)。……白马镇概况。

白马镇位于内江市西南的沱江河畔,距城区11公里。集镇面积为0.35平方公里,共有三条街,二条路,五条巷,二个居民区。人民街为主干大街,镇、公社机关、商店均集中于此,镇所属3个居民委员会,32个居民小组,共2,695户,10,523人,均系汉族。

相传很早以前,一次涨洪水,从沱江上游冲来一木雕‘神像’,在双溪口,回旋不走,人们将‘神像’捞起,发现背后刻有生庾,经考证,系三国时庞士元之生日。群众为了纪念庞士元,随即在双溪口建庙一座,取名为‘靖候祠’。庙内塑有庞士元之座像,庙前塑有自马一匹(庞死时骑的白马)。时久群众称此庙为白马庙,白马镇也由此而得名。

该镇解放前名茂市镇(以集市兴旺而故名),属内江县管辖。解放后,1951年县、市分设,划归内江市管辖,更名白马镇公所。1952年民主建政时,更名为白马镇人民政府。1956年更名为白马镇人民委员会。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镇社合一与市郊的团结、互助两乡合并,成立白马人民公社。1962年,镇、社分立,恢复白马镇人民委员会。1967年更名为向阳镇。1968年更名为白马镇革命委员会。1977年复名白马镇人民委员会。1981年3月按照新《选举法》规定,经市批准成立白马镇人民政府。

解放前,这个镇虽面临沱江。又有内(江)乐(山)公路通过,但交通工具少而落后,运输旅行极为不便。几乎没有工业,只有几家个体手工业者生产竹、木器等手工产品。解放后,工业交通和商业不断发展,现有汽车配件厂、玻璃厂、农机修造厂,蔬菜加工厂等14个企业,职工336人,年总产值65万元。所产的制面机销售云、贵、川,榨菜畅销全国各地。陆上有客、货、火车、汽车定点班次,水上有小汽轮和各类船只经过该镇,往返不断。工业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全镇有商业和饮食服务商店16个,职工56人,年总产值25万元。

在文教卫生事业方面,解放前全镇仅有私立小学1所,师生300余人,10家个体医生行医。现发展到有初中2所,小学1所,入学人数达2,440人,幼儿园1所,入园人数80人,影剧院、露天剧场、广播站各1个,文化站(室)四个。建立了镇、社医院2所,病床45张,医疗组2个,医务人员108人。由于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科学知识水平,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增强了身心健康。

该镇历史悠久,水路交通方便,商业繁荣。每逢三、六、九为赶集日。是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集镇之一。

白马镇,处内江城的西南11公里。1951年置,以地名白马得名。辖3个居委,19523人,面积0.35平方公里。

白马,集镇。有街路巷10条。原名白马庙,以庙前塑有一白马得名,白马系现群众习惯称呼。白马镇、公社驻地。

人民街,镇中心大街。解放前名正街、兴隆街。解放后即将两街合并更为现名至今。

……

五星街,镇区西南。原名半边街,解放后即更为现名。

……

白马公社概况。

白马公社位于内江市城区的西南约11公里。东一部分临沱江河,一部分与黄石公社相连,西、南与内江县民建、沱江公社接壤,北与交通公社、内江县靖民公社毗邻。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辖12个大队(其中1个蔬菜专业大队),93个生产队,3,933户,17,043人,均系汉族。公社驻白马。

公社因驻地白马而得名。所辖范围,解放前为仁茂、义茂乡,共辖40个保。解放后,1951年将2乡划分为仁乐、仁安、仁和、仁平、义忠,义勇、义和、义平8个小乡,共建立40个农协分会。1952年合并为长胜、共和、忠勇、和平4个乡。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将原4个乡合并为团结、互助2乡,并建立60个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将60个初级社合并为16个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与白马镇合并成立白马人民公社,辖13个大队。1961年镇、社划分,仍为白马公社,同时,从公社划出5个大队,成立黄石人民公社,剩余6个大队划分为11个大队。1978年划分为12个大队。

白马公社地属浅丘,平均海拔高在320~360米之间,最高点尖山子,海拔392.9米,最低点江家坝,海拔286.5米。境内有三条溪沟,贯穿8个大队,28个生产队。全社耕地面积13,083.76亩,其中田3,759.44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甘蔗、油菜、柑桔等。解放后,为了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新修了电力提灌站6座,总装机6台,575千瓦;水库1座,石河堰4座,山平塘78口,排水渠道15公里,可灌溉田土8,689.76亩。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519万斤提高到1980年的897.21万斤,增长72.9%。甘蔗总产量由1949年的2,782吨提高到1980年的11,544吨,增长3倍多。1980年蔬菜总产236.72万斤。柑桔1980年总产达86.10万斤。1980年生猪圈存数8,110头,出槽数6,311头。耕牛270头。农副业总收入219.23万元,其中副业收入13.7万元。人平口粮495斤,人平分配收入76.22元。

公社现有农机厂、酒厂、冰厂、酱菜厂、化工厂、榨油厂,缝纫厂,面粉加工厂、建筑队、农机站等18个企业,还有汽车4辆,大、小拖拉机25台。1980年社队企业总产值229万元(其中社办收入218万元),利润16.6万元(其中社办收入14.2万元)。

公社境内现有内宜铁路、内乐公路通过。有中学1所,小学1l所,教师85名,学生2,42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1%;有幼儿园1所,入园儿童49人;有卫生院l所,病床14张,医务人员48人,大队医疗站10个,赤脚医生23人。另设有信用社1个,社队企业供销经理部1个,各类商店9个。

白马公社,城区的西南11公里。以驻地白马得名。辖12个大队,17043人,耕地13083亩。

……”

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三舆地志关津记载:“内江县。……茂市镇,亦名白马庙,在县西南三十里。”

五星街(半边街)

内江县志(1994年10月)记载:“卷十一交通邮电志。第一章交通。第一节线路。陆路。……南大路   是县城通往川南的大道。由县城经白马庙、卢家冲、凌家场至富顺县界,全长64华里。1937年,为内乐公路取代。……”

光绪三十一年内江县志卷之十四艺文记载:“内江道中,卓秉恬。文物聲名聚此間,累朝芳躅費追攀,我來訪古增凴吊,踏遍嶔㟢歷落山。”

内江地区交通志(1994年07月)记载:“第一篇公路交通。第一章古道。……第二节民间大路。……内江地区主要民间大路概览表。……内江,县城至自流井,白马庙、凌家场、大山铺,120华里。……

红牌坊,王傅氏百岁坊。

光绪八年内江县志卷之九寿妇记载:“傅氏,傅廷翼女,职员王体道妻,体道字集躬,年八十四岁卒,氏生康熙五十八年,届嘉庆二十四年一百一岁,五世同堂,子六人,长附霦,监生,卒年六十六,妇汪氏现年八十,次附峰,监生,卒年七十四,妇六氏现年七十九,次附云,增生,现年七十六,妇汪氏现年七十,次附瀛,监生,现年七十四,附陈氏现年七十,次附棟,增生,妇张氏俱现年七十二,次附霖,监生,妇高氏,俱现年七十,女四,咸适巨族,孙十七人,霦子二,次世三监生,峰子二,长世伟庠生,云子五,长世葵监生,瀛子一,世笃庠生,棟子三,长近奎庠生,霖子四,长世五庠生,次世显世哲俱监生,次世傚廪生,贡候选训导,曾孙四十二人,有列成均入邑庠生者,元孙十二人,俱业儒族邻请旌,适逢仁宗睿皇帝六旬万寿,除给银建坊外,恩赏绢帛如例,道光二年卒,墓在县西凌家场邹家沟马鞍石山下,邑人邹峄贤有序,载艺文。”

五世同堂

百岁承恩

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管……

子王附

监生,霦。

例赠文林郎,监生,峰。

增生,云。

监生,灜。

增生,棟。

例赠修职郎,监生,霖。

内江县,教谕罗文黼,训导许汝成,详。

知内江县事弓翊清建

同治内江县志卷之二职官记载:“補续任署知县。……弓翊清,河南郑州进士,嘉庆二十一年任,入名宦。”

内江到自流井的老大路过红牌坊

陆家冲,永安场。

四川省内江县地名录(一九八三年七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凌家区概况……永安公社概况。

水安公社位于县府西南22公里,地处内乐、内威公路交叉口,东界民建公社,南与万家公社交界,西同永远公社相连,西南邻五一公社,北接朝阳山及凤呜公社。面积为14.67平方公里,辖1个集市,10个大队,78个生产队。有3,273户,13,8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2人。汉族。公社驻地新屋基。

该社清末无集市,六姓人在两冲之间修建一个寺庙,名陆家冲。后渐设小店,遂成场镇,取永远安乐之意,故名永安。解放前为永安乡,属四区辖地,解放后1951年土改时分为永共、永和、永平3乡。1953年民主建政时,合为永共、永和乡。1955年合区并乡时并为永安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为永安公社。1966年‘文化大G命’改名红湖公社。1970年恢复为永安公社至今。

境内地势两面较高,中部略低。北面双桥子海拔383.8米,西南观音阁海拔376米,中部海拔358米。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土壤属重庆上层钙质紫色土。水利条件较优越,境内沟渠纵横四布。社北有容量1,240万立方米的黄河镇水库,上游干渠流经各队,自流灌面2,812亩,两条电力提灌渠,灌溉面积1,595亩。

耕地12,492亩。其中田7,561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油菜、黄麻为大宗。1981年甘蔗播种面积1,342亩,总产达3,655吨。养蚕420张,产茧23,813斤。1981年粮食总产量为1,251万斤,比解放前增加了3.5倍。圈存生猪9,252头。农副业收入为242万元,人平分粮767斤,人平分配现金收入109元。

社队企业有农机站、油坊等6个单位。县管国营朝阳糖厂和区联办丝厂设在境内。公社有汽车3辆,大、小型拖拉机12台。1980年社队企业总产值10万元。

全社解放前只有小学1所,学生仅500人。现有学校12所,在校学生3,350人,其中初中班13个,学生600人。有公社医院1个,大队有医疗站9个。

境内原有明代兵部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三边总督梅友松之墓在圆坝大队望柱湾,即所谓‘梅坟’。后1958年修建糖厂时,坟已迁走,‘望柱’拆毁。

永安公社,解放前为永安乡,取意永远安乐得名,沿用至今。

新屋基,永安公社驻地。位于社北,前系糖房旧址,改建后,故名。

……”

凌家场

四川省内江县地名录(一九八三年七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凌家区概况。

凌家区位于县府西南。东邻内江市郊及郭北区,南与自贡市郊及富顺县毗连,西以乌龙河为界与威远县接壤,西北靠近资中县,北近史家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共有37039户,159758人,其中非农业入口4587人。汉族。辖12个公社,98个大队,879个生产队,8个集市。区公所驻地凌家场外侧凌大湾,距县府25公里。

解放前属四区。1951年土改时,将凌家、中兴,伏龙3乡分为12个小乡,建立第一区。1953年民主建政,撤销第十区,将所辖龙门、民建、永安3乡的9个小乡,并入第一区。1955年合区并乡时,撤销第十一区,与第一区合并成立凌家区。辖龙门,风鸣、永远、万家、方碑、民建、群和、联和、伏龙、张家、永安等11个乡。凌家区以驻地凌家场得名。1958年公社化,除张家改名朝阳,群和改为五一,龙门改为沱江公社外,全按原乡名改建公社。1964年由内江市划入共和公社,共辖12个公社。1966年‘文化大G命’中改为红星区。1970年恢复凌家区原名至今。

境内地属浅丘高低悬殊较大,沱江公社龙门镇渡船口地平仅海拔274米,为全县的最低处。沱江流经水晶、沱江两个公社,沿岸低洼地带易受洪灾。1981年特大洪灾,沿江的18个大队,83个生产队遭受严重灾害,受灾面积8414亩。

本区水利条件较好,除沱江河、乌龙河可以提灌外,全区兴建有大小水库15座,库容2134万立方米。其中黄河镇水库库容就达1240万立方米,还有河堰93节,蓄水253万立方米。山湾堰塘1133口,蓄水61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6500亩。兴建电力提灌站42处,装机46台,容量4123瓩,总渠长186公里,灌溉面积55130亩。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气温:年平均气温17.5℃,无霜期约32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

土壤:属重庆上层钙质紫色土。地层为厚石灰岩、厚泥岩中性亚区。土地肥沃,生产性能好。

农业:全区有耕地面积152939亩,其中田61928亩,为县境经济作物产区。县自清代首先引种福建甘蔗,栽培地点梁家坝,即今境内沱江公社。甘蔗面积21101亩,亩产2.6吨。1981年水稻面积54221亩,亩产821斤。玉米49508亩,亩产700斤。小麦51082亩,亩产335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2218万斤,比解放前1949年3035万斤,增长了3倍,人平分粮675斤。多种经营和副业发展也很快,养蚕7503张,产茧38万斤,占全县58%。黄麻总产394万斤,土特产有柑桔、梨子、白萝卜、芽菜,1981年全区圈存生猪85980头。农副业总收入2370万元,人平收入现金101元。

工业:解放前境内有糖房、醋房,酱园等少数作坊,但多属于个体经营,生产落后,规模不大。现有糖厂及省物资局储运仓库、粮食加工厂、糖果广、农机站等国营企业。社队企业计有糖厂4个,纸厂3个,还有农具厂(金沙磨轮厂),蚕丝厂、发电站,酱园厂等100个单位。1980年社队企业总产值359万元。

交通:沱江流经水晶、沱江公社,可通轮动船、木船。内(江)昆(明)铁路,内(江)乐(山)公路,内(江)威(远)公路,横穿境内,有班车定时通行。公社和公社之间有公路接通,多数大队有机耕道相连,水陆交通方便。境内牛口桥,地处三多寨山下,军阀战争时期为必争之地。

财贸:解放前境内仅有私营小商店,现全区有财政、税务、银行,粮站、供销社等单位,下属12个信用社,12个供销社,3个粮油分站,共有职工2509人,社队商业及代销店,遍布全区。

教育:解放前全区只有初中2所。小学8所,32个班,学生1280人,教师64人。现全区有完中1所,公办民办中小学92所,603个班,在校学生28747人,教师810人。其中5个高中班,学生250人;初中班141个,学生6642人。

卫生:解放前全区没有医院,只有私营药店10多家。现有区医院1所,病床30张,公社医院12所,大队合作医疗站93个,畜牧站12个。共有医务人员187人,赤脚医生176人,助产员74人,防疫人员60人。

文化;区有影剧院、中心文化站、4个公社文化站。各公社均有电影队和广播站。

名胜:境内有何家寺、蟠龙寺、朝阳寺、龙洞观,万安寨,梯云塔等古寺、塔,遗址残存,梯云塔(即白塔寺)已于1934年拆去。沱江公社曾属古和义县治地。

凌家公社概况。

凌家公社位于县府西南,内江至自贡的中心,内昆铁路、内乐公路横贯境内。东邻万家、伏龙公社,南抵自贡市郊区及富顺县,西靠方碑公社,北界五一公社。面积16.43平方公里。辖1个集市,7个大队,52个生产队。有2690户;113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8人。汉族。公社驻凌家场,距县府25公里。此地系明代举人张彦理以‘子继母族’所供宗祠‘张凌祠’在附近而得名。场地多属凌姓一家,故名凌家场。 

该社清代属安乐里,解放前为凌家乡。1951年土改时将凌家乡划分东、北、西、南4小乡,属第一区。1953年民主建政时,凌西、凌南合并为联和乡(余为群和乡,今五一公社),1955年合区并乡时仍为联和乡。1958年公社化,为联和公社。1966年‘文化大G命’名为红星公社,1970年恢复为联和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专区内公社同名,以驻地凌家场更名凌家公社。 

境内牛口桥,邻近富顺县三多寨,地势险要,为军阀混战必争之地。全社地属浅丘,西北高,海拔377.6米;东南低,海拔346.9米。中丘中谷——灰棕紫泥土区,主要是砂溪庙组母岩。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山平塘82口,提灌站4处,灌溉渠道22公里,灌面4500亩。还有1座联和水库,库容量20万立方米,石河堰8节。

社内耕地8583亩。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经济作物以甘蔗、蚕桑为大宗。1981年甘蔗播种面积294亩,亩产2.6吨;养蚕1142张,产茧量5.32万斤,此外尚产花生、黄麻、油菜。粮食总产量为764万斤,比1949年的199万斤,增加了2.8倍。人平分粮639斤。圈存生猪5822头。农副业总产值163万元。人平分配现金收入110元。

过去,集上仅有1家小型铁匠铺,几处私营手工业。现已建成铁器社、油坊、冰糕厂等7个单位。有中型拖拉机2台,手扶式拖拉机5台。1980年社队企业总产值为85万元,企业职工225人。还有果木场1个,盛产兰花梨,驰名远近。

解放前只有小学1所,学生不过200人。现有学校12所,59个班,在校学生2619人。其中初中班11个,学生514人。医院l所,各大队有医疗站。公社有影剧院1个,座位1200人,有文化站,是县文化工作重点,经常放映电影开展文化活动,有线广播遍布各生产队,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凌家场附近有‘读书台’,相传为宋代进士,濯庾、濯庚兄弟读书处,现仅存山顶,无迹可寻。

内江县,东汉时置汉安县,北周改置为中江县,隋初更名为内江县,沿用至今。1951年划出城镇及郊区,建内江市,县制未变。

凌家区,以区公所驻凌家场之凌大湾得名。

凌大湾,区公所驻地。凌姓曾住于此,故名。

凌家公社,公社驻地在凌家场,故名。

凌家场,凌家公社驻地。因境内有张凌祠,凌姓族居于此得名。集市。非农业人口1168人。

……”

同治内江县志卷之一城池附市镇津梁记载:“凌家场,西南六十里。”

大山铺边上的自贡恐龙博物馆

民国富顺县志卷之三方域市镇记载:“大山铺,陆地,属上北,距县一百里。”

大安区志(1991年08月)记载:“第八篇交通邮电。……第一章交通。第一节运输线路。……二、公路。解放前,主干公路有:井富公路,内乐公路井内段。以后,建有自贡、马壕、大高、向高公路与主干公路连接。 ……内(江)乐(山)公路井内段,民国24年(1935)筹备,次年4月3日动工,民国26年(1937)2月26日竣工通车。从内江脚盆田至自流井下桥,全长45公里,经境内长20公里。”

自贡无线电三厂,旭川牌收录机曾经拥有过。

无线电三厂内的颜氏节孝坊,曾经内江到自流井的老大路要经过这儿。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凉高山牌坊群,颜氏节孝坊,四川省人民政府,二00七年六月一日公布,自贡市人民政府立。

处士王进五之妻光禄寺署正赞常之母诰封宜人颜氏坊

节孝,大清光緒二十柒年嵗次辛丑季秋月下浣日毂旦。

竹節,松筠。

数月怅离鸾志矢靡他有愿欲同天地老,卅年劳负羸情深式穀无人不羡桂兰芳,通政使司参议陈钟信拜题。

义气凛贞松不为岁寒移苦节,精诚寿隹石直将井水泯馀波,姻愚弟邹慤先拜题。

圣旨

玉洁,冰清。

金石比贞操彤管扬庥旌诰特褒闺阃范,竹松符劲节丹忱著美义气弥增井里光,翰林院庶吉士罗琛拜题。

正气秉坤维翠柏苍松比洁,纶音颁帝室黄泉白壤增辉,癸巳恩科举人钦加同知衔简选知县邹?先拜题。

牌坊坝的张氏节孝坊

圣旨

彤管流芬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岁仲春月穀旦

邑绅李春霖继妻新墀新展新柏之母张氏节孝坊

民国富顺县志卷十四人物烈女下记载:“庠生李春霖继妻张氏,邑北三多砦。”

圣旨

蕙质,兰心。

刻志青年应得丝纶昭姓字,完贞白首由来金石作心肠。

百载坚贞松筠劲节,千秋仪则巾帼完人。

圣旨

帝鉴坤贞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岁仲春月穀旦

邑绅李春霖继妻新墀新展新柏之母张氏节孝坊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凉高山牌坊群,张氏节孝坊,四川省人民政府,二00七年六月一日公布,自贡市人民政府立。

冰清,玉洁。

正气炳坤维卅载冰霜完苦节,贞风扬黼座九天纶綍表芳徽。

古井盟心波澜不起,中河矢志金石同坚。

自贡市交通志(1991年09月)记载:“第二篇运输线路。……第三章古道。第一节线路。……七、井内路。

从自流井起,经过大安、凉高山、大山铺、万家桥、松林坡、麦土湾、大梨树、石坡岭、高滩场、凌家场、潘家坝、陆家冲、白马庙、滥泥沟、脚盆田到达内江,全长60公里。

这条路到达内江后与东大路相连接,上行达成都,下行达重庆,过沱江,经安岳、乐至至川北地区。这条路是运票盐和运糖回自贡的道路。”

凉高山的王氏节孝坊

圣旨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季春月坊成

贞完白首

民国富顺县志卷十四人物烈女下记载:“李明辉妻王氏,光绪壬寅年旌。”

志矢青年

邑处士李明辉妻王氏坊

凉高山关帝庙

自贡市大安区交通志(2009年8月)记载:“第一篇道路。第一章石板路。……第一节通往境外的古道。大安通往外地的古道主要有7条。……一、大内路(大安-内江) ,全长 48 公里,这条路到内江后与东大路连接,上行达成都,下行达重庆。过沱江、经安岳、乐至到川北地区,是运送食盐出境的主要道路。……出境古道路线,途经地如表:古道路线表。……3,大内路,大安一内江,经凉高山、大山铺、松林拗、大梨树、石坡岩、凌家场、白庙、脚盆口、内江,……”

自贡市交通志(1991年09月)记载:“第二篇运输线路。……第四章公路。……第四节公路桥。……

新桥(又名善后桥,曾名釜溪桥):由自贡上场灶户李群圃和下场的高云崇等为首募捐银两修桥,并请富顺县陈葆初设计,于1925年建成,结构为鸡心圆石拱桥。这时,四川军阀刘湘任四川善后督办,在自流井召开善后会议,盐场士绅请刘湘同百岁老人踩桥,故取名‘善后桥’,但群众不习惯,认为此桥上、下都新,故又称之为‘新桥’。是我市内乐公路连通东西的一座重要桥梁,建国后,经过加高,加宽后,大桥共7孔,净跨为12米,全长102.95米,宽为12米,高13.7米。”

对面是张家沱,彙柴口。过去在善后桥没有建成前,张家沱的上游有上桥,下游有下桥,现在只剩下个善后桥,上、下游都不见踪影了。

自贡市大安区交通志(2009年8月)记载:“第二篇道路。第一章石板路。……第一节通往境外的古道。……主要古石桥表。……上桥,自流井同兴路,桥石坚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积功桥,自流井滨江路,一名下桥,明时建,康熙十五年(1695) 疏桥石复修。”

大安区志(1991年08月)记载:“第八篇交通邮电。……第一章交通。第一节运输线路。……二、公路。……釜溪桥(又名新桥,善后桥),桥址盐井岗,跨釜溪河。民国14年(1925),由陈葆初设计创建,5孔,净跨12米,长102.95米,宽12米。解放后,1976年进行加宽改造为内峨路市区内主要桥梁。”

民国富顺县志卷之三方域市镇记载:“自流井,在荣溪左,属上北,距县一百里,见黄志疆域,但疆域内又言九十五里,段志里镇门作九十里,地分五垱,商店与井灶错处,连乡带市,延袤四十里有奇。”

刘氏节孝坊,原址在自流井区舒坪镇金鱼村四组的双龙桥坡上,旧时自流井到双石铺(仲权镇)的大路过此牌坊,所谓的异地保护搬迁到张家沱古盐道口这儿。

圣旨

邑处士李宗芹之妻刘氏坊

节孝增辉

盟心

励节

自贡市自流井区志1986-2005记载:“第二十四篇文化。……第七章旅游。第一节古迹景点。……八、彙柴口古盐道。

彙柴口古盐道是清代自贡市井盐通往富顺、宜宾、泸州的陆路运盐主道,其左侧有石阶 108 梯,右侧 55 梯,山腰至隘口处有石阶 78 梯。当时店面齐全,十分繁华热闹。彙柴口下方一直通到釜溪河边用条石块砌成的古码头。”

自贡市自流井区志(1993年08月)记载:“第七篇交通邮电。第一章交通。第一节运输线路。一、石板路。……

井富路:从自流井下桥经彙柴口、糍巴坳、沙坪、詹家井、朝田坝到富顺县,全长47.5公里;从自流井下桥,经橐柴口、糍巴坳、詹家井、邓井关,到富顺县,全长52.5公里;从自流井龙井经柑子坳、仙滩、瓦宅铺、古佛坎,到富顺县,全长47.5公里。这3条道路到富顺县后,经代寺至隆昌县,长60公里,与东大路连接,下经荣昌、永川至重庆,为自贡通往重庆的重要道路。

……

井宜路:从自流井下桥经彙柴口、肖家庙、毛头铺、胡坳、孔滩、王场到宜宾县,全长120公里。到宜宾县后,与通往云南省的昭通和东川古道相接。从宜宾县到云南省的昭通县,全长412.5公里。

井泸路:从自流井下桥经彙柴口、糍巴坳、詹家井、邓井关、赵化镇、怀德镇、胡市到水运盐的中转港口、旅客来往的交通要道泸州,全长135公里。

……

民国19年(1930年)以后,有些石板路被公路占用。抗日战争以后,用保留下来的人行石板路运输物资,逐渐被公路运输代替,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作用也逐渐减弱。

解放初期,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对一些作用较大的石板路曾进行过维修和改造。到1985年,由于城乡公路的发展,石板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同治富顺县志卷之五山川下记载:“榮溪,在縣西南十里,發源仁壽,由榮縣合東川溝河,至濟東橋入富順界,繞公井北流,會中溪河,東流至雙河口,合威遠龍會河,南流過自流井牛心灘百節灘,出峽口東曲流爲重灘仙灘沿灘,又東爲詹家井老鴉灘鄧井關,至鎭溪入雒水。”

龙尾巴

光华街的倪氏节孝坊

圣旨

节孝,光绪三十年丁亥仲冬月吉立。

冰雪盟心

旌表处士李人模之妻倪氏坊

民国富顺县志卷十四人物烈女下记载:“李人模妻倪氏,,,有坊在长壋四友堂。”

至性至情对天地鬼神而贞操不二,庸行庸德合忠臣孝子之正气为三。

奉母承欢热性不随朝露冷,抚孤励节清操惟有夜灯知。

热血洒凌云痛半截分离子职兼修完节孝,清心盟古井看六旬坊表母仪卓立奠家邦。

与命扬庥过客亦知名节贵,坤维建极大家留作典型看。

松筠励节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倪氏节孝坊,四川省人民政府,二0一二年七月公布,自贡市人民政府立。

曾经自流井到贡井的老大路要经过李倪氏节孝坊

光绪荣县志卷十二舆地志津梁记载:“济元桥,州判金元德修建,计费金万四千有奇,距大滩桥寻丈。”

光绪荣县志卷十二舆地志津梁记载:“上桥,即大滩桥,石梁横亘,桥跨其上,为全荣水口。”

民国荣县志建置弟二津梁表记载:“济元桥,东三区,贡井,芋头滩,一丈二,八丈,七尺,三万五千两,咸丰辛酉仲冬,州判金元德修。

济元桥,东三区,大滩坝石梁横亘全荣水口即上桥,一丈八,八丈,八尺,四万两,咸丰辛酉,众力合修。”

自贡市贡井区志(1995年03月)记载:“第十九篇文化。……第七章文物名胜。……第二节名胜。……二、小景观。……平桥飞瀑        平桥两岸,商贾云集,旭水河从中穿过,平桥滩水位垂直落差3米多,断岩峭壁,奇石犬牙交错,枯水期碧水陡落滩下形成水帘,瀑水冲击奇石,像万斛明珠,自帘间喷洒,洪水期,洪涛汹涌,奔势澎湃,有如千军万马,声若雷霆,翻滚倾泻。滩下水如沸鼎,巨浪排山,浪花似雪,缕缕水气遮天蔽日。朝夕阳光照射,可见七色霓虹,时隐时现,景色极为壮观,有‘行走天下路,难见市中瀑’之美誉。‘文化大G命’中,打滩取石,削低2米,峥嵘奇石已被毁掉,雄姿风貌,有减当年。……”

自贡市贡井区志(1995年03月)记载:“第八篇交通邮电。……第一章交通。第一节交通设施。……三、桥梁。

境内主要公路桥共17座,在省、市、区(县)公路干线上的桥梁有,贡井大桥(原名济元桥)清咸丰十一年(1861)建,地处贡井大滩坝内乐公路5K+125桩号处,原建为六墩五孔石栏联拱大桥,长56米,宽14米,高13米。桥体跨旭水、连贡井、筱溪两街,西通乐山,东达内江。1957年整修,筑两端危岩保坎,减墩孔各一,成五墩四孔。再拓人行道,两侧各宽3.2米,筑1.2米水泥板护栏。人行道与公路桥间设铁栏、路灯。……”

民国荣县志水道弟五记载:“榮縣之水,一東溪,一北溪,匯城南曰旭川,流百里至公井,合威遠之水,由富順入雒水,至瀘州入大江,此一經流也,……又東逕艾葉灘,灘下小舟上下,夜分不輟,宛然吳會諸港矣,八里即貢井,貢井者公井也,周武帝置公井鎮,以大公鹽井爲名,漢至宋,公井或置州置縣置鎭,自流井皆在郊域之內,至明曰新羅鎮,始判然爲二矣,公井節節墕流,水鳴如瀑,數里入富順小溪,又匯威遠中溪,逕自流井歸雒水。”

建置沿革

自贡设市前,境域分属荣县、富顺县。秦代,富顺和荣县地区分属巴郡、蜀郡。汉代置犍为郡,富顺地区属犍为郡江阳县,荣县则属犍为郡南安县。东汉章帝时,自贡地区即生产井盐,著名的盐井有富世井、大公井。北周武帝时,因盐置县设镇。以富世井为名置富世县,唐代改名为富义县,明代易名富顺县;以大公井为名设公井镇,唐代升公井镇为公井县,隶荣州,宋代废公井县入荣德县,明代降荣州为县。明代嘉靖年间,富顺盐业生产中心西移,新开自流等井。富顺县自流井盐区与荣县贡井盐区相距5千米,产、运、销联系十分密切,“前明以来本属一厂,名曰富义”。富义厂是构成今日自贡城市框架的雏形。清咸丰时期,太平军建都南京,淮盐不能上运,清廷饬令川盐济楚。富义厂盐业生产步入鼎盛时期,年产量占全川的50%以上,年征税银占全川盐税收入的40%,自贡成为四川井盐业的中心,被誉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盐都”。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沦陷,川盐再次济楚,但两县分治的弊端却阻碍自贡盐业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战时军需、民食及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决定设市。民国28年(1939)8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和荣县第二区的产盐区,取自流井和贡井第一字合称自贡市。同年9月1日,自贡市政府成立,隶属四川省政府。1949年12月5日,自贡市解放,隶属川南行政公署。1952年,川南行署被撤销,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1978年4月,荣县全部以及富顺县何市区6个公社划归自贡市管辖。1983年3月,富顺县全部划归自贡市管辖。至2022年无变化。

——自贡市人民政府网站

自贡市贡井区志(1995年03月)记载:“第八篇交通邮电。……第一章交通。第一节交通设施。……三、桥梁。……

境内民桥共39座。多属矮短狭窄的石拱或石梁平桥,其中较著名的有中溪河大桥、中桥、新拱桥、下桥平桥、桥头铺大桥、东源井铁索桥。

……

平桥   清光绪十八年(1892)建。地处滩坝,为十孔石梁平桥,长60米、宽2米、高1米。桥体跨旭水,南连筱溪、北接贡井街。

……”

民国荣县志建置弟二津梁表记载:“平桥,东三区,滩坝,一丈七,十二丈,一丈二,六万两。”

民国富顺县志卷之三方域津梁记载:“平橋,在縣西百一十里,光緒十八年,里人王秀山建。”

自贡到重庆的班车收得早,火车也没有直达重庆的,只有又跑到内江来赶火车回家。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内江自贡行走,西门桥~白马庙~大山铺~凉高山~自流井~贡井。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