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9

看北京古城遗痕,叹山水转圜沧桑之三(明清内城门(上))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9 月 人均:10 元 和谁:一个人
玩法:摄影,人文,自由行

发表于 2020-09-26 16:53

蒙元虽然强大,打江山是把好手,但并没有坐江山的好基因。从忽必烈至元元年(1271年)建立大元,还不到一百年的时候,元惠宗的至正十年(1350年)各地就爆发了不少农民起义。其中一股是白莲教发起的,最后却是被朱元璋接手成了气候。朱元璋先是在南方壮大起来,得了大势之后就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现在的南京)登皇帝位,是为高皇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大将徐达就攻到大都城下,元惠宗开后门不战而逃。朱元璋认为这元惠宗不与天军作对,及时北遁上都,这是顺应天命之举,便追谥其为“顺”,这就是后人称末代元帝惠宗为元顺帝的缘由。元代自至元元年建国,到至正二十八年丢掉大都,其间一共只历经九十七年。从元世祖忽必烈到元惠宗脱欢帖木儿,一共有十一位蒙古族人当过皇帝。元朝是中国当时历代疆域最大的时期,文化也有很大发展,和海外贸易兴旺发达。但是皇室融入汉民族的意识没有得到贵族贯彻,导致不到一百年就倒台了,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

徐达接手元大都后就在占领区视察了一圈,发现北城颇荒,没有什么可放心不下的。他就决定从崇仁门(东直门)到和义门(西直门)新建一道北城墙,做为防御元军内城,也是算作北面的内城墙。不仅是新建了北城墙,徐达还在内城四面城墙的夯土外砌了砖,加强了城墙的防御力度。明代之前,城郭多是土城,从明代开始,土墙外被砌上了砖。山西那座著名的平遥古城也是明代砖墙,现在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是西安,西安城墙也是明代砌的砖。

朱元璋把元大都改名北平府,自己在南京当了一辈子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葬在南京明孝陵,庙号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死得早,他便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是为惠宗,因为年号建文,也叫建文帝。建文帝上台就削藩,贬了一批朱元璋封的王。轮到要削朱棣的燕王时,朱棣不干了,他借口“清君侧”带着部队杀向京城。朱棣攻下京城之后,建文帝就失联了,朱棣当然就拽过烈火烤过的龙椅坐了上去。朱棣坐定之后,就改了年号,当上了永乐皇帝,这是永乐元年(1402年)。永乐三年,朱棣把北平改名北京

朱棣虽然登上了皇位,但觉得周围尽是建文帝的爪牙,而且建文帝虽然失联却阴魂不散。没办法,朱棣建了一个工厂叫做“东厂”,东厂制造的产品是案子,好像还经常制造冤案,也没有解决朱棣夜里睡觉不好的神经衰弱问题。因此,朱棣从永乐四年就开始筹划迁都北京。为什么迁都北京?自朱元璋洪武三年封朱棣燕王,洪武十三年设藩北平,朱棣在北平经营几十年。他的家眷、亲戚都在北平开发了大宅,而且他在北平的党羽众多,地方上也都是亲信把持,非常有利于巩固地位。

还有一段口传野史说朱棣被封燕王时,从南京出发去北平之前,高人刘伯温指点他去潭柘寺寻另一位高人姚广孝,令其辅佐燕王。朱棣到北平就真地去访到了潭柘寺里正在每日撞钟等着他的姚广孝,姚广孝带着朱棣爬上了寺外的一座无名高地,在这里两人对暗号并计划将来把明都设在山下的北平。后人把那座无名高地改了名叫做定都峰,近年为了开发旅游还在山顶盖了一座楼,叫做定都阁。就是下面这个。


这完全就是瞎编。姚广孝少时在江南出家,后随老道学阴阳,当年朱元璋选僧官时以他是属于通儒僧人从江南选进宫。后被朱元璋委派随朱棣赴北平,早晚为早逝的马皇后诵经。姚广孝在北平时根本不是住潭柘寺,那里离朱棣的燕王府太远。他住在金元名刹庆寿寺,当住持。庆寿寺在现今电报大楼西侧,原有双塔,扩建长安街时已拆。朱棣迁都北平肯定是有姚广孝起作用,但不是在所谓的定都峰,而是在姚广孝常去的燕王府里。

朱棣定都北京的时候,北京的城墙还是徐达在洪武年间修的。北城墙向南收缩了,还是只有两座城门,东边是对着安贞门的安定门,西边是对着健德门的德胜门。

1915年,国民政府修建京师环城铁路,从西直门开始沿着北城墙走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到东便门连接京奉铁路,一直到1971年拆除。安定门和德胜门在修建环城铁路时拆掉了一部分。1956年拆城墙时拆掉了安定门箭楼,1969年修建环线地铁时拆掉了安定门城楼,安定门现在已经消失。过去的安定门是得胜之军的回城之门,平日走粪车,那时北京的屎尿中心在安定门外,现在搬到南四环外肖村桥那边去了,一到肖村桥附近就会闻到浓烈的中心之味。

德胜门的城楼是1921年被拆除的。1980年德胜门箭楼和一段瓮城墙修缮过一次,现在看见的还是明代的箭楼模样。能看见的砖、瓦、木构都是新的了,只有瓤子里的夯土还是明代的。


元代时,北京的十一座城门是箭楼和门楼在一起的。元末惠宗时期,为了防止农民军轻易攻进城,元顺帝加固了四周城墙,而且在各城门都建了瓮城。结果这元顺帝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坚固的防御工事,未战便退。徐达建造内城墙的时候,沿用了元城门的形式,仍然建了瓮城。

看看近年重新油过的箭楼,很漂亮。


下面那座小房是过去瓮城内的关帝庙。


北京内城门的瓮城里都有一座庙,这座庙都是关帝庙,只有安定门是真武庙。1980年修缮德胜门的时候,虽然没有恢复整个瓮城,但是重建了这座关帝庙,里面现在是古钱币展览。关帝庙的门现在算是德胜门景点的大门,在门口偶遇文管所的一位专家,我们一起站在门外抽了一袋烟,他告诉我说下面这门墩是明代原物。当年拆除关帝庙时,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


进去看看关帝庙。


据专家说,1980年修缮德胜门的时候,小庙已经完全破败,里面的关公像被扔在门外躺在地上。四十年过后,这小庙又该修了,现在闭门谢客。虽是小庙,还要按原样重修。


从外面看正殿是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面带抱厦。正殿是灰瓦单檐歇山顶,抱厦是卷棚硬山顶。这个正殿是清代式样,肯定是清代重建过。它的前后垂脊构成的山花平面基本是垂直于地面,所以戗脊就很长。清代这样的屋顶下通常都有檐廊,这里没有,所以要有戗脊下的撑檐杆。

正殿东西有配殿。


配殿前面居然还有钟鼓楼,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的钟鼓楼太小,声音肯定传不远。往旁边走才能登上箭楼。


你别看那墙是圆弧的,它和原来的瓮城没什么关系,就像是一个耳朵眼儿。这是西边,东边也有这么一个耳朵眼儿。门口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第六批。它旁边有个小院,应该是当年瓮城内的兵丁营房。


看看小屋的卷棚硬山顶,这是北京民居最常见的屋顶之一,只有砖雕瓦当和滴水能说明这是官房。


德胜门应该是有马道的,这里现在没有。登上城墙,第一眼看到的是二门铁炮。


早年间,说是每天午时便有兵丁来此放炮。这倒不是因为每天中午有流寇来袭,而是报时炮,南边的宣武门也放这么一炮。南北城的百姓甭管家里有什么牌子的钟表,都要靠这炮声对时。

北京内城门的箭楼差不多都一样,都是这个结构。重檐歇山顶,三层高楼,上面二重屋檐之间还有一层楼,后面有五间三层封闭抱厦。那些枪眼里面最早是架着矢弩,后来是火铳,还有机关铳。这些兵器虽然准头不够,但敌人架不住它的饱和性射击,一般攻城的匪帮差不多见好就收了。

脱帽仰头往房檐上看去,箭楼屋顶是斗拱结构。箭楼下层和抱厦屋顶是梁架结构。


下了楼,我去看看关帝庙前的那座石碑。


这块碑两面字迹全灭,正面还被人刻了一个棋盘,说明曾被放倒做桌游装备。碑帽两面的字迹还很清晰,正面“重修高帝庙辞”,背面“万古流芳”。过去的高帝就是关公,这是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797年)立的功德碑。这块碑在被毁前曾有高人拓过,现存有很清晰的拓片。

德胜门瓮城内曾经还有一块碑,早于上面这座功德碑。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德胜门瓮城内曾立起一座乾隆御诗碑。头一年春季乾隆从御园(没说到底是圆明园还是畅春园)回城路过德胜门,回宫后他就发了一通感慨,作了一首歪诗。乾隆诗词的水平在现今当属上乘,在当时大概和《红楼梦》里的香菱有一拼。德胜门瓮城里的这座御诗碑上就刻的是这首诗,还给盖了一座御碑亭,也是叫做黄亭子。这座黄亭子连带里面的御诗碑都已经毁灭,当年曾有人还见过碑砸烂后的碎石。可能是乾隆这首诗太那个了,它存在的二百多年里居然连拓片都没留下,我当然在德胜门既没见到碑也没见到拓片。

德胜门的出处当为古代尊崇一道一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明军自诩“道德之师”,出征时便高喊“道德之师必胜”,然后从此门走出城。

城门之外东西两边原来各有一座闸楼,是操作护城河上吊桥的司机室,修建环城铁路时已拆。箭楼外的护城河还在。


过了吊桥就真的出城了,出城之后,还要回头和父老乡亲告别。当年明军没有军歌,他们列队出发时一定是唱不久前辛弃疾的那首“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就从下面这条路走过,还是过去的旧石。


德胜门往西是内城西北角的一座城门,元代叫和义门,朱棣定都北京后改称西直门。西直门是水门,京师之水由此进城,然后灌进积水潭。皇宫用的水也从这里进城,那些水每天坐车从玉泉山到皇宫。

从西直门往南是元代的平则门。“平则”意为“法则公平”。蒙古族过去别说法律,连文字都没有。成吉思汗借他山之石创立了蒙古文字,又以他的训令为“大法令”,叫做“大孔撒”。元朝的法律乱七八糟,有唐法内容,也有宋法形式,到了也没有成型。忽必烈名此门为平则,说明他对建立正规法律体系的追求。

北京已经拆除的那些城门,即使有个别得到修缮恢复,但是都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部件,那就是门匾,上面的德胜门箭楼上也没有门匾。这些门匾都散失了,只有平则门的石刻门匾还保存了下来,现在动物园北的五塔寺,就是下面这个。


还可以看见上面的落款是“洪武六年”。直到正统四年(1439年),明英宗朱祁镇才把平则门改成阜成门,这个“阜”应该念第四声,但是北京话念第三声。阜成出自《尚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意思是让百姓富足安定。阜成门是运煤的门,京西门头沟出产的煤通常都走这座门进城。

这些说的是内城西墙上的门,东墙上也有门。从北开始,第一座是对着西直门的东直门。东直门在元代叫崇仁门,朱棣定都北京后永乐十七年改称东直门。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开始拆,1958年基本全都拆光了。东直门外过去有很多砖瓦厂,南方运来的木材也走这里进城,所以,古代的东直门是走建材的。现在东直门附近还有一个挺大的建材城。

东直门和西直门的含义说不清楚,有人说是因为大明江山广阔,向东直达东海,向西直达昆仑,所以称作东直门西直门。此说无考证,连参考都仅供不了。

东直门下来就是朝阳门,朝阳门可是很重要的门,它古时候是走粮草的,包括官员那五斗米俸禄。现在朝阳门内一些地名还有海运仓、禄米仓等字样,这些都是当年的粮仓。朝阳门在元代叫做齐化门,明代正统年间重修内城九门后改称朝阳门。朝阳门因为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而得名。我去西班牙游览的时候,在马德里看见一个太阳广场,那里是过去马德里城的太阳门,也是因为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而得名。法国、意大利的王宫都有国王套间,里面国王卧室的窗户都是朝向东方,而且是在王宫二层的正中央。

朱棣定都北京,修建皇宫,这时就发现新皇宫离南城墙太近了。他在永乐十五年就又开始搬迁南城墙,把这一段城墙从长安街一线南迁到现在的位置。元大都南垣自西向东的顺承门、丽正门和文明门南迁之后改名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元代时,从顺承门到丽正门的城墙不是直线,而是向外凸出去的,那是因为要把现在西单那个地方的庆寿寺围在城内。你要问为什么?那是因为忽必烈要留着庆寿寺给后来的姚广孝住。

要看内城南墙上的门,且听下回分解。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北京27015
看北京古城遗痕,叹山水转圜沧桑之三(明清内城门(上))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北京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北京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北京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北京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中国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