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

浙江嘉兴乌镇古镇东栅景区游记(之一)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3 月 和谁:夫妻

2014年3月31日,中午,我与夫人一起开车从上海前往名闻遐迩的乌镇古镇。乌镇古镇,曾名乌墩、青墩,地处浙江嘉兴,是一个有着1300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有着苏州园林之美、兔耳岭草甸之奇观,虽历经上千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古建筑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是”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最重要的三条河道形成了一个显著的十字形,将乌镇分割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区域外围分别设置栅栏防备匪盗,因此得名东栅西栅南栅北栅

 

乌镇名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越王诸子争君长海上分封于此,遂为乌余氏,故曰乌墩”;一说“因土地神乌将军而名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青之名。不过在乌镇民间,人们更喜欢更带感情色彩的镇名由来传说。唐宪宗元和年间,将军乌赞为平定叛乱,牺牲在乌镇,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使百姓免遭战乱之苦的将军,在乌镇建造了一座乌将军庙,镇也以其名命之。宋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惇,为避光宗讳,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

 

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是一个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走进乌镇,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雕梁、画栋、石巷、老屋,见证着历史沧桑的风情画卷映入眼帘。东西栅是游客最常游览的区域,东栅内,东市河内乌篷船不时咿呀往返,蓝印花布随风飘荡,还有上了年岁的当铺在诉说着乌镇的故事。西栅虽缺少些生活气息,但是每晚西市河的夜景会让人心驰神往,或者只是在民宿内吃一顿地道的水乡菜也是非常舒服的享受。这个千年古镇还是个名人大家荟萃之地,从一千多年以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藏书家鲍廷博等等,共出了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

 

我们到达乌镇古镇景区后,先是办理酒店入住,然后就开始进入景区游览。走在古街上,看见有一牌坊巍然耸立,乃东栅之出口,过牌坊就是古镇的景象了。这里古今建筑衔接,仙凡敻隔,可谓历史与现实之交汇点。牌坊额曰:“乌青毓秀”,两侧柱上一副楹联颇见气势:“北去苕霅三府七县众流交会五湖烟水见泽国;西来天目四栅八隅胜景稠叠一路繁花到乌青。”乌镇是以一条南北向的市河车溪为界,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两镇合一统称乌镇。如此看来,东栅应是原先的青镇,西栅才是真正的乌镇。

 

乌镇古镇景区分为东栅、西栅两个景区,东栅景区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东栅旅游景区的游程达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组成,自东往西复往东,依次是传统作坊区、传统民居区、传统餐饮区、传统商铺区和水乡风情区,主要景点有汇源当铺皮影戏馆、翰林第、修真观古戏台访卢阁、茅盾故居、余榴梁钱币馆、木雕馆、蓝印花布染坊、公生糟坊、乌镇民俗风情馆、江南百床馆、传统作坊区、香山堂、拳船表演、林家铺子、立志书院文昌阁、皮影戏馆、竹刻工艺馆、逢源双桥等所有旅游景点。

 

我们进入东栅景区之后,最先到达的地方是财神湾高杆船就停在财神湾的水面上,外形与乌篷船差别很大,有点像个水上平台,高高的杆子几乎是船长的两倍,很远就能看见,是财神湾的标志。高竿船是与蚕乡风俗有关的一种娱乐形式,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停泊在河面的大船中央放置着一个巨型石臼,上插一根硕大的毛竹。毛竹下方有四根短毛竹从四个方向加以固定,表演时又有几名壮汉辅助控制主竿。表演者爬上竹竿梢时,毛竹便弯成九十度的弧形,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晃晃悠悠的,令观者的心也跟着颤悠。高竿船的表演者一般身着白色服装,象征蚕宝宝的形象。表演动作有金猴望月、鸽子翻身、倒竖蜻蜒、单臂吊立等,惊险精彩令人叹为观止。

 

财神湾东侧的逢源双桥是由左右两座小桥组成,所以取名双桥,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路进出关卡。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凡是古镇的桥,背后都会跟着传说,逢源双桥也不例外,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单身男女,男生走左边,女生走右边,走过双桥遇见的第一个人就是这辈子要在一起的人。另外还有“走左边升官,走右边发财”的说法,冲着这个吉祥寓意来此的游人也不在少数。

 

乌镇的药业也有很长的历史,旧时乌镇有中药铺数十家,规模较大的有东栅的香山堂、西栅的恒益堂,南栅的三多堂,北栅的人寿丰以及中市的阮恒德等。香山堂中药店座落于东栅财神湾,该店由业主陆庆余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香山”的“香”是指中药较为名贵,“山”则是形容药材堆积如山。香山堂店面座北朝南,店堂间内东壁与北壁还分设3幢药橱,名为“百眼橱”存放各种常用中药。店堂临街设一曲尺型柜台,这是药店撮药的工作台。店前,斑驳的“南北”老招牌虽已有些残破,却依旧在河风中吱呀。

 

走过香山堂,很快就到了江南百床馆,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和展览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东大街210号,当地人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现已收藏了数十张明清、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古床,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 (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如明代的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小姐床、罗汉床、双龙足雕花架子床、和双喜、如意、带镜红木雕花床、嵌骨架子床等。江南百床馆主要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陈列木架构造形式的床,第二展厅展示工艺复杂、制作精良的木雕床,第三展厅展示休闲实用型的床。

 

步入第一展厅,映入眼帘的第一张床是这个展览馆藏品中年代最久的一张,明代的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00年历史,采用木架构造形式,造型简洁、朴素,比例均衡,并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所做。

 

第二展厅陈列的有清代的拔步千工床等床,这批床材质优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代的拔步千工床被誉为“ 镇馆之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 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拔步就是指床外的那块踏板,做这一样床需要一个工匠花费整整三年时间,一千个工时才能完成,因此被称为千工床。这张婚床上面雕有一百零六个人物,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有三娘教子、天官赐福等图案。中国古代以108为吉祥的数字,雕上106个人加上里面的新婚夫妇恰好108,是吉祥之意。此床占地面积达六个多平方,共有四进深。第一进用来放裹脚布,以前的女孩要裹小脚,裹脚布又很臭,所以就挂在最外面。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放马桶,古代称为子孙桶,就是现在的卫生间。最里面的一层才是卧室。整张床配置齐全,相当于三室一厅的小套间。这张床的后面有一块小的平板,这是用来供奉床公床婆的。这床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悬挂在空中的一块木牌了,这是以前做床的木匠送给床的主人的,相当于现在的一张贺卡。据说最早的时候木匠是不做床的,做床要折寿。行话叫:宁上一根梁,不做一张床。为了既能做床挣钱又不折寿,木匠在做完床后刻上一块牌子,上面写一些吉祥如意的话,主人也不给工钱,包个红包,据说这样就不会折寿了。

 

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这一进能够看到的是三张气魄一样的床,是属于中西合璧的,在床边还有两个罗马柱是西式的,在床挂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国的现代是国花代表富贵,还有葡萄和双喜,葡萄是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双喜是中国人成婚时用的代表喜庆。也就是说这床也是当是时成婚时所用的喜床,而这床是民国初留上去的,是红木做成的。在这张床上还雕镂了蝙蝠和狮子图案,蝙蝠代表多福,威严的狮子还起到了避邪的感化。

 

接着往里走,可以看到两张小姐床。一张是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估计是以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所睡的,虽然是小姐床,但床上雕的大部门都是武将的图案,可看出这位小姑娘是不爱红妆爱武妆,属于花木兰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头可以看到有两行字,“双手要捞天边月,一石击破心底天”。另外一张是清代的小姐床,这张小姐床的颜色比较亮丽是红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银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镀金的。

 

还有一张藤榻也可以称之为“罗汉床”,它就像现在人们家里的沙发,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烟等等,它还配有床几,根据需要可拿下来也可以放上去的。在“罗汉床”的对面我们还能够看到这两张姐妹床,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姐妹床并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因为这两张床是当地同一个木匠师傅制作的,风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们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为“姐妹”床。

 

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中国人对床的要求一直是非常考究的。据说中国人最初的是时候是没有床的概念的,他们白天劳作,晚上在地上铺上一张草席就可以了,这叫席地而坐。在往后就有床了,从战国出土的木漆床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比较矮,20公分左右,而且很宽,这时床的功能其实不仅仅是睡觉,它还可以供人娱乐,以及谈论国家大事。有个成语叫促膝长谈,指的就是符坚和王猛坐站在床上膝盖碰着膝盖谈论国家大事。床真正得到很大发展是在明朝和清朝。明朝的床简单流畅讲究木架构造及纹理特点,清朝的床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注重漆功和镶嵌,显得雍容华贵。

 

这些雕工精美、历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馆里可谓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不由人不由衷地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对艺术的感悟及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

 

江南百床馆与江南民俗风情馆紧挨在一起,原来是乌镇的一方富庶金家的老宅,现在成了乌镇民俗风情馆,展示晚晴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的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风俗,一尊尊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共设有节俗、寿俗、婚俗、岁俗和衣俗五个展厅。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岁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了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岁俗厅中有一楹联曰“万事固难轻忖度,百年犹有未更尝”,出自陆游《感旧》,但落款似为汪兆铭,真伪难辩。这是当地人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一个仪式,中间桌子上摆放的都是接财神所需的供品。头桌是水果,用到的有甘庶、桔子、苹果、寓意了甜甜蜜蜜节节高高。二桌是糕点、菱角,代表了称心如意,财源广进;三桌是三牲,猪头、雄鸡、鲤鱼,整个仪式最特别的是中间吊起的这条鱼,这鱼当地人在接完财神后要放生,放生的鱼就是代表了年年有余。

 

看过了当地人接财神的展厅后,来到的是节俗厅,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中间是斋月堂,厅中有一联:“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凤凰游宿十步九寻”。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孙团圆。两边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习惯: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吃粽、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冬至祭祖、腊月小更。

 

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这个展厅比较喜庆,是乌镇人以前结婚的仪式,展示了民国年间新婚夫妻拜天地的情景。中间是个喜堂,供奉送子观音像,观音前面所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圆和荔枝,象征着早生贵子。婚俗厅喜联有:“百年佳偶今朝合,万载良缘此日成”;“玉镜人间传合壁,银河天上渡双星”。两位身着大红喜服的就是新郎新娘,新娘旁边站着的是伶牙俐齿的媒婆,新郎身后胡须长长的老先生则是主婚人司仪。坐着的两位是新郎的父母高堂,按男左女右坐在那里。民间的婚嫁风俗向来很讲究,在司仪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乃夫妻交拜。

 

行礼之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郎新娘各牵一头,新郎面对新娘倒行将新娘缓缓牵入洞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原则,先由媒人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因此二人未曾认识,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是最后入洞房后新郎所去揭开的,当然不可直接用手,得手持一杆搁在如意之上的称,挑去红盖头,喻意为“称心如意”。屋子右边所放是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嫁妆,有子孙桶、漆盒、绸盒、樟木箱、澡盆、饭篮等,对面还有以前女孩子出嫁时坐的花轿,因为传统的婚育观念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出嫁了,而且南方的姑娘长得娇小玲珑,所以花轿很小,四人抬的。另外还有三个条箱,用于放丝绵被。乌镇的女孩子出嫁时,连被子一并都要嫁入男方家的。

 

最后一个展厅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华传统。寿俗厅有一联:“福海朗照千秋月,寿域光涵万里天”。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祝寿讲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逢九做寿比较隆重,六十大寿是在五十九岁时做的。中间桌子上摆放的是做寿用到的东西,三尺三的长寿面,取其长长久久之意。还有乌镇的特色糕点定胜糕,正堂正中供奉了福禄寿三星。两边分别挂有百福、百寿和麻姑献寿等图案。

 

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朝时就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高公生糟坊门前雕刻着对联:“三碗四碟渊源百年风情;一杯两盏今逢渔家美食。”据说在明太祖朱元璋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就选中高公生糟坊的三白酒为贡品,朱元璋喝过之后大加赞扬,封为贡酒。从此三白酒的作坊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但是直到清朝同治11年(1872年),向工部申请,朝廷才颁发公文。从此,高公生糟坊正式挂牌营业。

 

走进这座始建于明朝初年的糟坊,作坊依然保留着前店后坊的格局,设施有些简陋古朴,几名店员正在热气腾腾的酒作坊蒸笼前忙碌。店堂约90平方米,四方木桌,雕刻花纹的木式椅子规矩的摆放着,长长的酒柜上放着圆酒坛,店堂内专门有原汁原味甘甜醇厚的三白酒供游客免费品尝,作坊院子里摆放着密密麻麻的酒坛。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为乌镇特产,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乌镇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乌镇“乌酒”以本地特产糯米为主要原料,以民间酿制技艺用于选米、浸泡、蒸饭、摊冷、发酵、压榨、陈酿、冷冻、过滤、灌装等多道民间传统工序。该酒具有醇真甘爽、营养丰韵之特点。

 

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日产量约200升,现主要生产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其中三白酒为主打产品。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数日后,若缸中间的小谭已积满酒浆,即可将凉开水倒入缸中,以淹没饭料为准,再封好缸盖捂实。一周后开盖,放入蒸桶进行蒸馏,如此二蒸二酿后,酒便酿成了。

 

据说,三白酒的来历与一个孝子有关。这位孝子在帮别人家做工时,雇主给了他两个粽子当点心。他舍不得一个人吃,想留给母亲吃,就将粽子藏在一个老树洞里,并顺手扯了一把草遮住洞口。后来天突然降下大雨,孝子走得匆忙,忘了取粽子,等再想起来取时,粽子已经被雨水草汁浸成软呼呼的了。也实在太穷了,孝子还把这两只软呼呼的粽子拿回家给母亲吃。没有想到外壳剥掉后,立刻散发出阵阵香气,味道出奇的好,母亲忙问究竟,儿子答说上面盖了一层草。原来这是一种能使米食发酵的酒药草。后来这种做酒方法就流传开来了。

 

宏源泰染坊离公生糟坊很近,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工序的全过程演示,对门还有一家蓝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几个老妈妈在轧棉籽、纺纱线、织棉布,一路看下来,就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织成,清新可爱的花纹是怎么印出来的。走进这扇古老的木门,时间已仿佛倒流百年,这里沿袭着前店后纺的传统。这儿是一个庭院,也是晾布匹的处所。庭院中竹竿高挑,数十匹蓝印花布经幡般垂挂,煞是壮观。这是一个蓝白相间的世界,一匹匹蓝印花布随风飘扬,此情此景这让人联想到似水年华中的浪漫,又让人想到黄飞鸿中的气势。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始于后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旧时,乌镇一带染坊遍布,最多时有十几家之多。可见当时这个印染业在乌镇是非常兴旺的。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以其价廉物美,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蓝印花布制造的第一步是织布,第二步是拷花,第三步是染色,第四步是晒干,等四步都好了就开始第五步刮浆,一条蓝印花布就这样产生了。

 

蓝印花布整个工艺流程也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制作工艺十分简单,但往往简单的东西更能显示制作者的灵气和悟性。在此作坊,可亲自观摩体验一下制作蓝印花布的艰苦和乐趣。展厅的左侧是介绍蓝印花布最早的雏形,夹匣,还有现代用的刻花工具,还有现代用的印花工具,刻花稿,涂花板,调拌原料的木桶,最后是刮浆用的刀。展厅中间的橱窗中,陈设了不少明清时的衣服,布料,蚊帐,头巾等物品,橱窗中的清明上河图和世纪上海是用现代科技丝网印刷制成,曾获全国比赛大奖及证书,与传统的手工相比,线条更加细腻。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这里还能目睹到更多明清时,和更早的制造蓝印花布的工具。比如在古书《二仪实录》里讲到的夹缬板,就是最古老的印染工具。

 

看过展厅,可以到边上这间小屋参观一下上浆和拷花工艺。这道工序是制造蓝印花布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用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上好浆的白布上,均匀地刷上调和好的石灰粉和黄豆粉。为什么要刷上这两种粉?因为石灰粉可以起防染作用,也就是说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颜色的。而黄豆粉有较强的粘性,可以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一进染坊,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在这大染窑下是用暗火烧砻糠的,使染窑保持一定的温度。制作染料是用板蓝根的叶子,根可以治感冒。在染窑中央有一根毛竹是空心的,就是烟囱。在这染坊中,柱子,烟囱上都贴着一张红纸,这就是吉祥如意纸,上面绘着梅葛二仙的画像。相传这蓝印花布是他们的发明的。所以在以前的江南,几乎每家染坊都供着葛洪与梅福画像,奉他们为行业的祖师爷。

 

把上完浆的布放在室内阴干一个星期,然后下染缸染色,染料的原料为染草,制成土腚,把染布放入染缸染色15分钟,染出的是绿色,放在空气中氧化15分钟,使他由绿变蓝,应了一句古话,青出于蓝,其中的蓝指染草,不过染色的次数很重要,一般蓝印花布要经过反复七八次之多,而温度不得低于20度。等颜色染成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再用刮浆刀刮掉黄豆粉,有浆的地方就是白颜色,而其它地方是蓝颜色,蓝印花布就这样做成了。这种蓝印花布无污染,非常的环保,原料为土布,染草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加之色彩单纯,蓝底蓝的清纯,白底白的朴实,秀气而不失明快,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片片屡屡散发着自然和亲切,这是因为蓝印花布的质朴和清纯,才使它始终在民间工艺中独领风骚。

 

走出宏源泰染坊,顺着路继续向西游览,在集贤坊旁有個乌青水龙会,其实就是东栅的消防局。由于镇内多为木结构建筑物,一家失火往往殃及整个街道、村镇。因此,乌镇自建造开始即重防火,乌青二镇各坊自集经费,人员志愿参加,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这就是乌青水龙会。水龙会是安置水龙之处,分工则有龙头、传锣、抬龙、担水等等,平时各自从业,遇灾即奔龙所,各司其职,出动扑救。在龙所内置备各式水龙和灭火器具,游客在这里可以见识一下里面古老的救火工具。

前行不远,大批的游客进出于“晴耕雨读”。原来这就是黄磊、刘若英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似水年华》里的那个书院,这里每天都迎接着山南海北的游客参观游览,游客可以在实物中体验《似水年华》的细腻情感和淡雅素净的水乡风韵。晴耕雨读门前有一副对联:“云气春霖月华炼水;清光淑景芳草远山。”二进展厅正门的左侧放着一把竹躺椅,那是在《似水年华》中朱旭扮演的齐叔休息的地方。古香古色清净悠深的砖木古宅,还有后花园繁花似锦苏州园林、再加上满屋的古籍书架和道具书、黄磊的工作服和木质的楼梯,都让游客爽心悦目流连忘返。

晴耕雨读出自南阳诸葛“乐躬耕于陇中,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一抹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淡雅与悠然,便淡淡地融入到这四字之中。晴耕雨读,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晴天耕耘雨天读书。晴雨是天气的变化,是客观条件,耕耘和读书是主观能动。你不能决定天气,但是你可以决定你的行事方式。简单的语言却概括了主客观的关系。晴天耕耘,雨天读书,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晴耕雨读,学习和实践,晴和雨,多好的辨证表述啊。学习也是实践,实践也是学习,无论天晴和下雨,都能主动把握人生,积极修行,是大智慧的境界。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嘉兴乌镇古镇东栅景区游记(之一)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