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0

浙江嘉兴乌镇古镇西栅景区游记(之一)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3 月 和谁:夫妻

2014年3月31日,下午,我与夫人一起游览了东栅景区,一路慢慢走,慢慢看,来到了西栅景区。乌镇借助水运的便利,从宋代起逐渐发展为江南贸易重镇,到明清时,其规模及繁华程度已经不亚于一个郡县。富裕的乌镇人临水构屋,房屋多为一二层,精巧宜人,或是青瓦为顶、木板为壁,或是粉墙黛瓦,简洁雅致。为增加利用空间,乌镇人将房舍的一部分架设于河上下面用圆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称为“水阁”。水阁三面临水,有的下方还可以停放小船,一眼望去,清涟的河水上水阁错落有致,一幅真正的“人家尽枕河”画卷。

 

乌镇人家马头墙依次错落,中间形成狭窄的巷弄,巷弄通向主要街道,连接着被流水分割的小镇。有些街道以黑瓦盖顶,形成廊棚,即带屋顶的街道。街道两侧商铺毗邻,人流来往、热闹非凡,形成街市,街市商家往往在一层开店纳客,二层用于坐卧起居,形成下店上宅的特殊格局。街道遇水则搭桥而过,最多时乌镇的桥梁多达120座,可谓百步一桥。它们风格各异,包括单孔拱桥、三孔拱桥、折桥、平桥。最引人瞩目的是并列而设、上覆挑廊的两座相同石桥,名为逢源双桥,喻意左右逢源。

 

乌镇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三大元素相互组合,创造出诗画美景。摇橹船儿轻舟逐浪,穿桥过岸、水声不绝。水街相依、桥屋相连、家家面水、户户枕河。于是,如同一幅水墨长卷的乌镇便建成了。它将江南水乡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素雅又不失繁华。蜿蜒的路面远远延伸,两侧木质铺面和砖质墙体交替呈现,街巷空间尺度适宜,充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一排排水阁枕水而居,数十座小桥凌波架设,古朴的街道依水前行,贴心的廊棚撒满阳光,马头墙层层叠叠,中间还点缀着绿树鲜花,药铺、当铺、染坊、酒坊各种手工作坊一应俱全,华灯初上,整个古镇沐浴在余晖中,好一片小桥、流水、人家。

 

西栅景区由12座小岛组成,7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例如,通济桥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用“和谐”来形容西栅是最确切的。其主要景点包括:安渡坊码头、草本染色作坊、昭明书院雨读桥三寸金莲馆、乌镇老邮局水上戏台、评书楼、恒益堂药店厅上厅、金银民俗馆、桥里桥(通济桥、仁济桥)、白莲塔寺、文昌庙、关帝庙、水上剧场、诗田广场、益大丝号、乌锦作坊、乌将军庙、秀水廊街、定升桥灵水居孔另境纪念馆、沈泽民纪念馆、茅盾纪念堂茅盾陵园王会悟纪念馆水上集市亦昌冶坊、叙昌酱坊、西栅城墙栅门、月老庙等。

 

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乌镇地处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交界,人烟辐辏,河港纵横,杂隶难治,易藏奸宄。明嘉靖十九年(1540),原任广东按察副使镇人施儒,奏请分立县治未果,部议添设通判一员,驻镇督理,建廨于普静寺之东,名添设馆署。隆庆二年(1568),为前官常有别项差委,不驻乌镇,实在郡城,遂指为冗员,奉议裁革。万历三年(1575),因乌镇周边盐盗猖獗,准参政朱炳如、巡抚谢鹏举、巡按萧禀的会疏,改添设总捕同知一员,钦给“督理巡盐捕盗同知”关防,常川驻箚乌镇,专一缉捕盗贼,兼管水利盐法,随便受理词讼,革除奸弊,附近府县悉听约束。由是扩建原有廨宇,称浙直分署。

 

清初沿袭明代建置,仍为添设同知,署所依旧。顺治四年(1647)奉例裁革,廨宇尽毁。康熙元年(1662),准分守道张武烈条陈,将湖州府总捕同知移驻乌镇,给以“控制江浙巡盐捕盗”关防。镇人董汉策捐西中桥左之空房为廨,名督捕同知署。十八、九年间署圮,官员回驻府城。雍正三年(1725),镇绅以盐盗不靖,吁请总捕同知仍驻乌镇,以资弹压。翌年,巡抚李卫题准,改湖州府总捕同知为乌镇捕盗同知,再无回驻郡城之虞。六年(1728)给价买西栅官人桥西之进士唐彦晖故宅,拨官银改建为廨,称江浙分府。咸丰十年(1860)兵燹,毁大堂,同治四年(1864)重葺。民国成立废同知,衙成空屋,1915年标价售与民间,署宇卸除,渐次成为民宅。2004年,江浙分府依照清同治间的旧貌原址复建,以存历史陈迹。

 

游玩西栅,一般来说都是从安渡坊码头开始,从码头出发沿河由东向西游玩,走累了去茶馆坐坐,或是坐上摇橹船细细品味小镇。首先迎接我们的的这写有“安渡坊”字样的骑门楼,其实这安渡坊除了寓示着这里是一个平安摆渡的渡口以外,其实还有一个含意,那就是这里是一个“坊”。过去江南古镇的镇区,其实也都有像这样以门楼、拱门、墙界石和桥为自然分界线的“坊”、“界”、“白场”和“居”等各自相对独立的地段,一般都是以大家族名号、区域功能定位、商业业态区分、大户人家冠名、以及该处有某些特别之处等方法进行区别。一个坊相当于农村一个生产小队,约二三十户人家,而这些坊与坊之间一般情况下,其建筑既是互相牵连的,但期间都建有这样的门楼或者拱门加于分隔,因此,本地有个规矩,凡是本坊之间的人有了婚丧喜事时,也都在本坊范围内走动来往,与所谓的五邻八舍差不多。

 

过了安渡坊,就到了西栅的真正老街上。登上这座位于西栅老街东段的通安桥,就可以初步领略到水乡的秀美,在我们的脚下,就是与整个老街平行的西栅市河,也是整个西栅居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由于它的水源来自于最西端的京杭大运河,因此,这里的水可以称的上水源充沛,水质上乘。朝东看,就可以看到西栅水城门,它就屹立在西市河的最前端,像是一名卫士守卫着这个古镇,试想有这样结实坚固的水上防御体系,所谓的太湖强盗船也只能望镇兴叹了。?

 

通安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西市河,呈南北走向,南面与酱坊相连,北面与通安客栈相接,虽然始建年代已经无从查考,但是据当地方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桥南建有“都酒务酒正”的治所,桥北堍曾有南宋尚书顾岩的宅院,该桥于清朝道光年间重修,桥全长16.4米,净跨8.8米,桥面宽3.2米,是江南水网地带典型的“水上建筑”。该桥原名通安桥,因与桥南的叙昌酱坊相连,民国时期旁边又曾经驻扎过水警,因此乡民常常称其为“坊桥”、“枫桥”和“水营桥”。值得一提的是这桥面石上的石刻图案,是一幅自中心分六道弧形向外逐渐扩展,最终呈车轮形状的“生死轮回”图,佛教宣扬的是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倡导普渡众生,劝人为善,因此,古代在桥上刻上“轮回”图案,是佛教文化的具体体现,让人们在过桥时,能经常看到“轮回”图案,记住要时时从善不作恶,以广积功德。

走过通安桥,就到了西市河南侧的叙昌酱园。乌镇人陶叙昌在清咸丰九年(1859年)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也是乌镇有记录以来最早的酱园,叙昌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也就说后面作坊生产的酱产品,就在门前的店铺销售,或者通过门前的河埠外运到其他码头。创立之初,主要经营豆瓣酱、酱油、酱菜等,所产酱品行销嘉、湖等地区,至今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叙昌酱园的酱品都是采用传统手工酿制法。每年春秋,酱园收购邻近村镇的优质黄豆、蚕豆等原料,先是把黄豆放到大缸里用水浸泡大约8—10小时,进笼蒸熟和焖炖1小时,再把黄豆、面粉和“酱曲”搅拌在一起,捏成一个一个小窝头状,放到曲房的芦席上发酵,整个过程大约需要72个小时左右,中间必须要有两次升温,两次翻摊才能完成,最后把做好的曲料放到外面大院子里的酱缸里发酵和曝晒。

 

院子黑黝黝的200多只酱缸,上面戴着的斗笠是雨天防水,里面还遮盖着一层丝绵网,主要是既能被阳光照射,又能防灰尘防苍蝇及小虫子。就这样,经过3个月左右的发酵、搅拌和曝晒,待等酱缸里师傅出阵阵香味时,这酱就算完成了。由于乌镇的豆瓣酱具有咸、甜、辣等品种及色香味齐全的特色,在清代至民国时期,一度被选为进宫的贡品和江、浙、沪民间的往来礼品。

 

在酱园有这么一句俗话“扁担扛棒不离手,一天到晚搬石头”。这就足以说明做酱油是个力气活。师傅们把外面酱缸里已经发酵好的酱醅取出来,再加入等量的盐水,养醅大约24小时后就进行压榨,压榨时将酱醅灌入丝制榨袋中,放入杠杆式的榨箱中,搬来一块块石头压在杠杆压臂上,利用重力把酱糟和酱油分离,这个就是酱油了,经过装灌后和水浴式杀菌处理,达到卫生标准才能向外出售。

 

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三年间(1861年—1864年),太平军与清军鏖战于乌镇,刚创建不久的叙昌酱园毁于战火。陶叙昌心力交瘁,撇下二个尚未成年的儿子撒手西归。同治九年(1870年),时年21岁的长子陶顺洲及18岁的次子陶云山又在原作坊址恢复祖业,产品商标取名“双桃”(陶)牌,寓意陶家兄弟合作。两兄弟苦心经营,勤俭治店,不几年营业红火,立复旧观。叙昌酱园至第三代时发展到了鼎盛,民国八年(1919年)顺洲之子陶衡夫买下西栅费公昌酱园开业,时称“西复昌”,云山之长子志诚,三子侃如至北栅烧酒行,称“北复昌”,次子清澄留守总部老坊店。这一时期,镇上又陆续成立了沈利昌、黄万丰、德泰等多家酱园,但无论就产销量,还是品质,陶家在乌镇同行中都是首屈一指的。1938年,日军进犯乌镇,大肆放火抢劫,陶家损失惨重,卖去部分田产后惨淡经营度日。时衡夫之子17岁的陶家振中学毕业后进入“西复昌”拜师学徒。他是后来陶家酱园第四代继承人。解放后,陶家作坊经历了“私私大联营”、“公私合营”及“地方国营”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路艰辛走来,但其原有的风格与品质却始终如一。

 

亦昌冶坊与叙昌酱园紧挨着,位于乌镇西栅南岸,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位湖州的铁匠来乌镇开坊经营的,亦昌冶坊是乌镇建筑独特的民间作坊,前店后厂。进门是四面围廊,院子正中一口巨大的“天下第一锅”,直径大约有5米的大锅,锅底的铸印记号是“天下第一锅,同治五年造”。现在早已歇业了,仅做众人拍照而用。亦昌冶坊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所有立柱全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当地人称”石脚屋”,这是为了防止冶炼时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险。作坊里面各种冶铁工具,有卖一些手工冶炼的风铃、拉环等小物件,很有些意思。

 

由于西栅地域位臵的独特和优越,因此,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有许多外地商户来到乌镇开张营业,当时有一位湖州的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乌镇开坊经营,这也是乌镇冶业的开始,在当时它是浙西北唯一的一家,所以生意特别兴旺。在明清时期,依靠京杭大运河的通达,坐落在乌镇西栅的这个有460多年历史的亦昌冶坊,就被朝廷定为专门冶炼进贡朝廷“膳具”的“官家冶坊”。

 

这口铸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天下第一锅,据说当时正是沈氏家族冶炼业的鼎盛时期,而且是成为朝廷贡锅称号100周年的庆典时,沈家人为了展示自家冶炼技术和他的经济实力,就冶炼这口“天下第一锅”。据传当时沈家就用这口锅煮了3?大锅粥,连续3天,施粥于当地贫民,普施善心,而且每年冬季农历年前,沈家总要砌灶安锅,为隆冬时节过年困难的贫民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暖肚粥,因此,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十分盛赞沈家冶坊的义举和谈论着这巨大无比的大铁锅,据民间传说,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乾隆爷耳中,就点头称道:“天下第一锅,普济天下人”。因此,这天下第一锅就流传至今。jQuery17107484631121843062_1632090323600?????

 

亦昌冶坊除了铁锅著名以外,所冶炼的铁质“膳具”(包括罐、瓢、盆、盘、刀、铲、勺、壶等)具有用料考究、厚薄均匀、尺寸齐全和音色洪亮等特点,特别是“龙耳炒锅”、“凤边汤锅”等,堪称江南一绝,是专门冶炼进贡朝廷的膳具和供官方礼尚往来铁制品的“官坊”。由于乌镇西栅又有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码头,与外界的联系十分频繁和通畅,因此,乌镇的“铁质膳具”也因此而吸收了许多不同地域的膳具文化,具有种类多、式样新、尺寸全和最新的冶炼技术。而且在战乱时期,该冶坊也一度生产和制造手工兵器,到了民国时期,应用上了现代武器后,该作坊又生产和制造小型铁质玩具兵器,如大刀、长矛、混元铁棍等,这些铁质玩具一直延续至今。??????

 

登上二楼的观望台,可以了解到这铁锅是怎样浇铸的,作坊中央有两个大火炉的,这是融化生铁的融炉,是整个冶锅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危险的一道工序,然后将高达1000多度的铁水,人工倒入由上模和下模合并的模具里,在把生铁水浇入锅模时,一定要恰倒好处,少了不行,锅会有漏洞,多了也不行,材料浪费不算,老百姓并不喜欢,因为热得慢。待稍作冷却后,可以揭模把铁锅从模型中取出来了,他们还要把毛坯的锅进行修补,磨光,确保铁锅的美观,最后才盖印入库。民间有句俗话,天下三大苦:浇锅、摇船、磨豆腐,因此铸锅业这项高温作业,一般在一年中有两次停工休业,即每年的立夏和春节停工。关于“炉神”的传说,据说战国时期欧冶子为齐王铸剑,三年都铸不成,正当面临被砍头的当口,他的女儿为救父亲,跳入火炉中,宝剑马上就铸成,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供为炉神。因此,在这里供奉着“炉神”。

 

西栅的水上市场人称“水市口”。清晨,晨雾还没散去,水市口就熙熙攘攘热闹起来,八方来船已挤满了河道,两边的水阁里,茶馆、肉铺、小吃店、豆腐摊也早早的卸下了门板开张了,水乡的一天拉开了序幕。傍晚,暮色笼罩了小镇,水阁窗棂间、门缝中透出了点点灯光,水市口两侧的茶座、夜宵、烧烤店又热闹起来。江南古镇,水乡泽国,乌镇地区素有沿水而行和以水兴商的说法,因此,可以看到“水”与“商”紧密结合的场面,那就是沿袭了数百年的水市口街和水上集市。水市口街,顾名思义,是以西栅的水上集市而得名,每天清晨5点左右,附近的小贩和居民便云集在这个全长457米的水上集市里,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响成一片。

 

水市口街和水上集市就是如今的农贸市场或者农产品批发市场,所不同的是,由于过去所有的交通都依靠水路,所有农产品交易和商贸往来也都是在水上进行因此,这水上集市就有运应而生。就像农民种植的蔬菜、粮食等各种农产品、还有蚕茧、粮食、桑苗、禽类等,以及从外面购进的日用品和本地生产的所有小商品等,都在这水上集市进行交易。因为西栅的富商怕外来强人的掳掠,因此在镇的四周都建起了护镇河,镇区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而郊外的农民和外来的商家也因为没有公路,必须要进入镇区,这个与其他古镇所不同的一个水上集市,水上集市由两个方型的水域交易区组成,而在南侧的交易区的最南端,有一座又低又小又狭窄的小石桥,这座桥是惟一直接通往外面的水上通道,每天清晨,所有的农船在这里鱼贯而入,停在这四方型的水域里,通过四面临河而建的水阁商铺,按照已经成为习惯的区域划分,把农产品及商品进行展示,然后在从窗口或者通过河埠进行交易。而靠北侧的四方水域交易区,则是当地小商贩与各批发商间进行交易,最后这些小商小贩通过水路或者岸路步行,把商品运往全镇各处进行销售。?

 

走过长长的女红街,前面进入灵水街,有一个景点应街名而起,叫做灵水居,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园林建筑,其大气恢弘程度,基本上可以和苏州园林媲美。园中有长廊、小桥、假山、树木与秀水交相辉映,构成一道又一道优美奇特的景观,每一处的安排,都会觉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在水乡古镇中,就能欣赏到如此精致的园林景色,真是别有一番风情。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蜿蜒的围墙,雕刻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图案,中间为“双龙戏珠”,两旁的是“梅竹仙鹤”,穿过透窗可领略到园中石山、秀水、绿树,尽得透景之妙。园内还有王会悟、孔令境、沈泽民的纪念馆。据载,此私家花园,是崇祯初年进士唐龙于此修建,唐泷,号灵水,名中有“泷”取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名“灵水仙居 ”。后因战乱损毁。现在园林是按原样修复的。整个灵水居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而幽深。占地二万平方米,是西栅最大的园林建筑景点。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这块充满灵气的地方,长眠着中国文坛上的一条蛟龙,就是茅盾,矛盾纪念堂和陵园就在灵水居东侧。四大名人纪念馆齐集灵水居,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充满了先辈为国为民奋斗的豪气,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旅游”圣地。

 

茅盾陵园设置在浙江省乌镇西栅景区灵水居内,临水依丘,墓地建造在东侧的山坡上,是西大街的最高点,居高而望,视野十分开阔,一揽先生早年生活时代原汁原味的街景,完美地展示出一种景观和人文相协调的古镇文化;陵园所处乌镇最为完整的园林区域,生态植被良好,雪松和松柏茂盛,空间宽阔,堪称“风水宝地”。茅盾先生的陵墓前是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它的原型是茅盾任文化部长时的影像。铜像前面是一个用黑色花岗岩雕刻的墓碑,形状是一册打开的手稿,书页上刻有茅盾的代表著作《子夜》章《夕阳》的手迹;铜像后的墓穴内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

 

整个陵园的造型布局采用“子”字型布局,“子”,取自于先生的代表作品《子夜》,笔划简洁、曲折流畅、经纬分明、四通八达,独辟蹊径的创意运用,于美感中见寓意。通往陵园的道路上,建造了85级台阶,寓意先生85岁的生命历程,而这85级台阶又以三种不同的造型来设置,以展示先生一生中的三个不同阶段,阐释了茅盾先生平实而又辉煌的人生。

 

在陵墓的东侧,还迁移有茅盾的母亲陈爱珠的坟墓。陈爱珠的坟墓原在乌镇东栅的乡下,是应茅盾家属的请求移迁至此的,同时这也是为了实现茅盾先生的遗愿。陵园的中坡还建有“怀思亭”,可以俯瞰整个灵水居的全貌。

 

王会悟纪念馆位于乌镇西栅灵水居,分前后两进,上下两层,众多的实物和图片展示了其不平凡的一生。陈列了王会悟的许多历史资料,唯有一尊王会悟年青女性打扮的塑像和一艘“中共一大纪念船”,更是引起游客和观众注目,也写就了王会悟为“中共一大”顺利举行保驾护航的卓越功勋。王会悟被世人称为“红色守望者”、“一大卫士”和“一大幕后功臣”不朽的人生。王会悟的一生未身居要职,只是默默地协助丈夫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见证人,也是中共“一大”唯一的女性参与者,她为党为妇女解放所作的贡献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王会悟是李达的夫人,1898年出生于乌镇,1918年到湖州湖郡女塾攻读英语,1919年结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于1920年结为夫妇。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王会悟参加了大会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会议遭法租界巡捕骚扰后,在王会悟等人的提议下,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画舫中举行,继而顺利开完各项议程。就这样,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等代表完成了“一大”最后议程,到下午6点多钟,会议结束,这一刻也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王会悟在政务院从事法制工作,后因多年劳顿,离职休养,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在北京病逝,终年96岁。

 

喜庆堂坐落在西栅老街,是一个专门展示江南民间婚姻嫁娶、喜庆礼仪的大型婚俗喜庆礼堂,馆内展览了旧时江南婚嫁用品,以及相关习俗,包括抛绣球选夫、拜堂成亲等。游客可以在馆内体验原汁原味的旧时江南婚礼,并亲身参与到这一古典婚礼中。馆内设有古装体验、快照拍摄、剪纸等游客互动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馆内体验原汁原味的旧时江南婚礼,真正领略旧时人们把结婚称之为“小登科”的个中滋味。

 

草木本色染坊是西栅景区中的手工环保印染大型工坊,和东栅宏源泰染坊一样,都是蓝印花布的作坊。草木本色染坊除了以蓝草为原料浆,染制蓝印花布工艺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彩烤的色彩丰富,颜色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的,像茶叶、桑树皮、乌桕树叶等都是提取色彩的原料,所以这个染坊在当地叫做草木本色染坊。在这里可以看到该作坊的5大工序,其一就是“刻板”,具有相当美工基础和对花板制作经验的师傅,在桑皮纸的模板上雕刻各种图案花纹,如:五蝠捧寿、金玉满堂、四季如春及各种对称型的图案。?

 

第二道是“上浆”,用黄豆粉和石灰粉掺水后调成降料,将刻好的模版放臵于需要印染的布料上,均匀涂抹,然后去烤烘。随后是印染。这里的靛蓝染色池,就是用于印染蓝印花布的,由于植物染料不容易上色,因此染色的染缸需要加温到20—30度左右,而且需要反复浸染7到8次,直到颜色满意后再出缸氧化。第四道工序是“刮灰”,把已经初步晾干的布料,用刮刀及专用架将布料表面浆料刮去,此时,这蓝印花布才露出庐山真面貌,再经过2--3次的清洗,把残留在布面上的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

 

最后一道工序可以称得上最动人心的一幕,在这个宽广的广场上,可以看到许多高高的晾架和晾竿,其实这就是染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用于晾晒已经染色的布料,而这里的晾布工是一门具有专业技术的工种,他们可以根据布匹的长短,选择晾在高竿、中竿还是低竿上,在晾晒时,可以看到把二十米左右的布匹,顶在一根竹竿头上,一声呐喊,双臂发力一挑,像是撑竿跳高的竹竿一样,奋力将布匹顶上10多米的高空的横竿上,只见双手轻轻一抖,那布匹就像是飞泻的瀑布一样凌空而落。而那些较短和客户订染的布料和衣物,都晾在旁边的这三座晾台的晾架上。据这里的老人介绍,染坊的规模、等级和知名度,都与这里的晾竿有关,谁家的晾竿多,晾架高、晾台多,谁就是大的商户人家。

 

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蓝印花布传统印染工序的演示,而且亲自体验做蓝印花布的过程。这间染坊很有江南的味道,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都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晒布场面积很大,青砖铺地,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很大,架子上挂着一排排印花的布匹,各色花布随风飘荡,静谧美好,不少游人在此驻足拍照。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主要产品有成衣、三角头巾、茶杯垫、折扇、桌布、门帘、雨伞、手机袋、钱包、背包、各式象形挂件等。

 

昭明太子萧统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相传萧统刚生下时,右手紧握不能伸直,忧心忡忡的梁武帝于是张榜招贤:谁能掰开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为师。时任尚书令的沈约去试时,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开了,梁武帝信守诺言赐封他为太子少傅。沈约是乌镇人,他父亲的墓就在乌镇河西十景塘普静寺西北隅。每年清明沈约都要回乡扫墓并守墓数月。梁武帝怕儿子荒废学业,就命太子随行读书,太子来读书,自然得有座象样的房子,于是就有这个昭明书院

 

但少年的萧统来到乌镇,便被这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美景所吸引,终日游玩不思进取。治学严谨的沈约于是给自己的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来乌镇有一个小叫化子,父母早亡,无依无靠,他白天沿街乞讨,晚上就宿在庙里。但他人穷志不穷,讨来的钱除了吃饭都用来买书,在佛殿琉璃灯下夜读。可是一年冬天的西北风夺去了他年幼的生命。当乡亲们看到他时,他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体已经冻僵,左手还拿着一本书……萧统听完很受感动,从此刻苦读书,成为有名的文学家。

 

昭明太子是南朝梁的文学家,在公元502年(天监元年)也就是他只有2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了,昭明是他死后的谥号,世人称他为昭明太子,历史上他并没有最终继承王位,但他的文名却留传后世。他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昭明文选》和后来的《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

 

昭明书院院内的石牌坊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湖州同知全廷训为纪念梁朝昭明太子同时鼓励当时的学习风气而建立的,上面题为“六朝遗胜”,龙凤板上为刑科给事中,里人沈士茂题写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字样。1981年经桐乡县人民政府加以修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块牌坊是为了纪念,也为了发扬一种传之久远的好学精神。清《乌青镇志》堪称昭明太子读书处是“实开两镇文运之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进到里院,可以看到昭明书院是一片古色古香,幽雅诗意的古建筑群,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校文台,为著述编校的地方,四周还有四个水池,主楼如今是一个图书馆,供当地居民和游客共用的书室,里面藏有文化、社会科学、艺术、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图书和杂志可供阅览,并且设有电子阅览室、讲堂、书画、教室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西栅社区。这儿还有会场设施,如果您有什么培训活动或拓展会议可以放在这儿举办。旁边的那个是拂风阁,是一个书吧,是供人们喝茶、读书、交流的场所,水池中央有明代经幢。凉风轻拂的夏夜可以坐在露天的亲水车台上品一壶茶香,闻一曲琴韵。

 

石牌坊后面是昭明书院,书院得名于曾在乌镇筑馆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他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昭明书院主楼为乌镇图书馆,收藏有文化、社会科学、艺术、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图书和杂志可供阅览,并设有电子阅览室、讲堂、书画、教室等。进了书院大门,里边很空旷,灯影下有一个石牌楼,上面一块石板上书了四个大字:“六朝遗胜”,下边一块石板上书了一行字:“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这座石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3.75米,面宽3.8米,龙凤板上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字样为刑科给事中、里人沈士茂所题,“文革”时被有心人涂上石灰得以幸存。石牌楼后边是开阔的庭园,园前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嘉兴乌镇古镇西栅景区游记(之一)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