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
2019.09.11

慢游胶东半岛:青岛篇 一、青岛岛堪晴 半日绕城意未尽

编辑
天数:14 天 时间:7 月 人均:5000 元

这是一座被梁实秋捧若天堂的城市: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这是一座让康有为情有独钟的城市: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

这是一座领老舍陶醉的城市: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

还有沈从文的留恋和向往——青岛是我一生留恋的地方,也是我现在向往的地方,我一生中写作最多的就在青岛。

以及臧克家的赞美——这海滨胜地的风景是动人的,特别是夏季,绿树红楼,一尘不染。海的颜色,天的颜色,树的颜色,柏油马路的颜色,连上风的颜色,一体碧绿。

……

青岛——青青之岛,

这颇具画面感的名字,

仿佛轻轻唤一声,都叫人心驰神往。

山的灵秀和海的深邃,

在这里交融。

鸟逗船帆,晓吟星月。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奥运圣火曾在这里熊熊燃烧,

上合峰会见证她的包容与博大。

用美酒与世界干杯,

蓝色、绿色与红色更加斑澜。

这里有古典更有时尚,

随处可见的文化元素,

就是每一个时代的深深记忆。

……

寻迹百年、遍览山海,

青岛,我来了!

从住地到日照汽车东站很近,7月6日凌晨在日照第二次观日出未果,兴致索然地回酒店休养好一会,再笃悠悠步行过去,乘坐大巴赶赴青岛。

车站内没有几个候车的人,略显冷清。询问工作人员差不多时是否需要检票上车,回答是自己提前到停车场内等候。某人是个性急之人,作为先锋到停车场侦察后回来说,提前点出去即可。

到点,车准时开出。

天气渐转好,一路充满期待,忍不住用手机记录一下。

车子驶上著名的青岛海湾大桥(又称胶州湾跨海大桥)。

大桥起自青岛主城区海尔路,经红岛到黄岛,全长36.48公里,于2011年6月30日全线通车。比2008年05月01日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稍长。

这种海上立交桥却是少见,厉害了我的国!

到达四方长途汽车站。这座体现了青岛帆船之都城市形象造型的车站很气派,只是来不及细看,去酒店的公交等了片刻就来了。

信仰之美

某人先前强调到青岛一定要住在老城区。说只有在青岛老城区,才能体会到青岛原汁原味的美丽,而且青岛的很多景点也都是集中在老城区的。所以所订酒店的位置还是蛮理想的,在老城区繁华的中山路与天津路附近,步行到火车站、栈桥不超过20分钟,出行非常方便。

在酒店很快就办理了好手续,房间不大但还算整洁。可能因为青岛刚开过上合峰会迎来了旅游高峰,价格比日照贵了一倍。

看窗外蓝天白云,早已按捺不住外出的心情,简单收拾后便出门而去。

没有犹豫,决定先在老城区穿梭。老城区的很多老街并不宽,高低起伏,几乎没有笔直平坦的,因而分不清东南西北,靠导航总算找到其实就在附近的天主教堂。

圣弥厄尔教堂座落于浙江路和德县路交汇处的高坡上,地势突出,造型独特。据说一直到80年代都是青岛最高的建筑。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塔尖上竖立着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

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搭配红色的尖顶,醒目而漂亮;而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

蓝天白云下的圣弥厄尔教堂气势恢宏,古朴典雅。

圣弥厄尔教堂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购票(10元)进入天主教堂内,只能参观一层。

漂亮的拱顶、长长的走廊、奢华的吊灯、彩绘的玻璃、用来做弥撒、祷告的整齐洁静座位——

进入教堂,是一个高达18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厅内神圣庄严,安静肃穆,所有人都很自律,与教堂外的喧哗形成强烈的反差。

大堂为三廊式布局,中廊的屋顶为平屋顶,顶棚上悬有七只铜制大吊灯。东西两侧设有走廊,走廊墙壁上装有耶稣苦路彩雕14处。

主祭坛上方是半圆形穹顶,绘有圣像壁画,以及描绘有圣经故事的六幅挂像和两幅壁画,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

前门上方有唱经楼,有一架据说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原件在中被破坏,后经德国捐助重建),可分2400多音调,相当于一个乐队。运气好的话或许能遇上教堂举办的管风琴音乐会。

置身于穹顶之下,能感受到片刻的平静与安宁——大教堂的魅力不仅在于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沉淀的历史文化,更在于守护着历史的同时还在延续使用,真实地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联。

在天主教堂东侧的庭院中,竖立着一座汉白玉圣母雕塑,慈祥而充满着爱怜。

从这边看过去,很有时空的穿越感,仿佛是置身在欧陆。

教堂前的一片大广场上,好多幸福的新人在用最美的方式拍摄婚纱照。

广场左右的建筑均与天主教会有关系。

左侧是圣心修道院旧址及圣灵女修道院。

圣心修道院也称爱道院、圣神院、圣灵女修道院,位于圣弥爱尔教堂西侧,属于天主教圣方济教会。平面呈马蹄形,大拱形窗,有着典型的德国建筑风格。东南转角处大的阶梯山花和两个对称的巴洛克风格角楼,使得这个转角的立面变得丰富多彩。

东侧为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旧址。

这一天主教传教机构设立在市中心离前海最近的一片丘陵的最高处。其东北侧外墙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八角窗,顶部罩独立式锥形尖顶,体现教会建筑特有的高直风格。

暂别中国最美的十大教堂之一的圣弥厄尔教堂,继续前行寻觅新的美景。

从圣弥厄尔教堂到江苏路基督教堂,直线距离非常非常近,但由于中间隔了个观海山公园,必须走环路,岔路又不少,跟着导航沿安徽路、平原路过去。

从平原路可以看到信号山顶的三个红球。

老远处就能看到江苏路基督教堂高耸的钟楼。

基督教堂位于江苏路15号内的小山丘上。

过马路,上台阶,一气呵成。

基督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样需要购票入内,票价10元。

江苏路基督教堂原称国际礼拜堂,又称总督教堂或德国礼拜堂,俗称钟表楼。

建于1908年,借山而立、纵向延伸的格局,与周围的一切浑然一体,有着油画般的质感。

宏伟的基督教堂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绿色的塔顶、红陶瓦的屋面、黄色的墙面、缀之蘑菇石的艺术砌筑,超美!

进入教堂内,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装饰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给人以神圣之感,不愧是完美的基督教建筑艺术的佳作。礼堂的整个大厅宽敞明亮,拱形穹顶、吊灯悬挂上方,深色的实木桌椅整齐地摆放在暗红色瓷砖铺就的地上,大厅可容1000人左右。

钟楼外部三面墙上镶有机械报时钟表,楼内悬有三口钟,均为1909年原装设备。

钟楼对游客开放,凭票可以登钟楼内部参观大钟的机械结构。

这是钟楼顶窗外的景色,可看到远处的小青岛

这是零距离地观赏仍还在稳健工作着的巨型钟的内部机械结构。

{data:{has_more:true,html:

登上钟楼,适逢下午两点的准点报时,钟声清脆,回响悠长。

有人说:信仰是美的,

也有人说:美就是信仰。

这些风格各异的教堂建筑,因为信仰而建,在岁月中散发着独特的美感。

俯瞰岛城

欣赏了两处负有盛名的教堂,趁天气不错,某人决定去旁边的信号山公园爬山活络一下筋骨。信号山是俯瞰岛城,体会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最佳地点。

山腰处有一观海亭,从亭内观望,西南的青岛湾美景历历在目。

栈桥海上皇宫

琴岛、海军博物馆及隐约可见的黄岛

江苏路基督教堂和背后中山路口的现代建筑群。

红瓦绿树,分外妖娆。

五龙潭是五龙闹海的写照,信号山又名五龙山,取之于此。水潭中四条龙拱卫着一条金光灿灿的主龙喷涌水柱汇聚为潭,飞落为瀑。

踏浪观景台处则可尽收东南方汇泉湾的美景。

上图局部放大。

汇泉角、东海饭店、小鱼山和山顶的览潮阁、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和主楼依次映入眼帘。

东边,晴空下太平山和青岛电视观光塔,一览无余。

天气非常给力,风也温柔,阳光刚刚好,不燥也不热。

终于能极目远眺,赏遍岛城美景。

鳞次栉比的红顶楼,远近高低各不同,难怪有东方瑞士,欧韵之都的赞誉。

老城风韵,堪称青岛城市美学的精髓。

西北方,观象山么?这三个白球不知是什么东东?

山顶三个不同高度的红色圆顶蘑菇楼是信号山主体建筑,它寓意中国古代用于传递信号的三支红色火炬。

西边这个球体建筑现在是航海展览馆,但大门紧闭,打烊了。

高20米,共分四层的旋转观景楼很漂亮,需购票入内。

窃以为如果仅是为了观赏美景,山上的许多处观景点完全可以满足了。

沿着西边的一处小道下山,山路曲折蜿蜓,很幽静。

逆光似乎给城市笼上了一层轻纱,天主教堂的一双塔尖即便失去了原先的至尊高度,却依旧俊秀挺拔!

栈桥尽情地伸展在平静的海湾。

这只雄鹰也被美色所诱,乐不思蜀啊!

山如琴,水如弦,小青岛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又因这里海浪抚岸,有琴瑟之声,故有琴岛之称,很抒情浪漫的名字。

小青岛最显眼的景致是最高处矗立的一座洁白的锥形灯塔,这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每当夜幕低垂,灯影波光形成青岛—景——琴屿飘灯。

从信号山上看到山南麓的一幢房子在万千楼宇中十分突出,应该就是著名的青岛总督楼了。面对如此漂亮的建筑,瞬间产生了一睹芳容的冲动。

马上下山!

百年名楼

出了信号山公园大门,左转沿龙山路走三分钟,就来到龙山路26号——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又称青岛迎宾馆。其背倚风景如画的信号山公园,与中国海洋大学、基督教堂等遥遥相对,地理位置突出,环境幽雅。原是德国驻胶澳(即青岛)总督的官邸,故名总督官邸,俗称提督楼。

下面这段文字原文引用自: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官网网站

德国总督楼旧址始建于1905年7月,落成于1907年7月,德国建筑师维尔纳?拉查洛维茨设计。起初,它是德占时期胶澳总督的住宅,两任总督奥斯卡?冯?特鲁伯和麦尔?瓦尔戴克曾在此居住。由于总督一职大致相当于中国明清军队中的提督,故民间曾呼之为提督楼。1932年以前,它一直是青岛军政首脑的官邸。1934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将其命名为迎宾馆,遂成青岛最高级别的接待宾馆。1957年夏,毛泽东主席曾在此下榻。199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这幢百年名楼再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设为近代建筑遗址类博物馆对外开放。

围绕大楼顺时针转一圈,先慢慢感受下什么叫气势宏伟?什么叫精美别致?什么叫造型典雅?什么叫轮廓线条优美?

西视图。

这是总督楼的正面,主入口便设在这里。高大的山墙和厚重的花岗岩奠定了这座建筑威严的基调。楼顶四面呈不对称结构,有大理石圆柱拱起的尖堡,有山崖般的大斜面造型,极富变化。

将上面照片局部放大:西立面的这块太阳石有极强的象征性,东方升起的太阳象征着德国新得到的殖民地。被称为诺曼龙的西洋龙被雕刻成船头的样子,石头雕刻的锚链、帆结除表示城市的航海属性外,还有象征德国海军的意思。14块石头光柱表示1897年11月14日德国占领青岛。

北视图。

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全楼分为四层,含一个修在地上的地下室和一个阁楼。

屋顶瓦片有多种颜色,造就了五彩缤纷的效果。100多年前的这些瓦片都出自青岛及周边地区,据记载,大多都是位于大窑沟的德国窑厂烧造。一些瓦片上还标明了公司名称,如卡普勒父子公司(青岛)。

而大量花岗岩则是从崂山开采的,这种加工质朴,风格粗犷的石材还有一个形象化的名称——蘑菇石。

东视图。

德式古堡建筑,极具欧洲皇家风范。最突出的地方是花房的外围,钢铁的支架、玻璃的花窗、岩石的墙体在此交会,构成一幅特殊的画面。

蘑菇石垒起的石柱,粗犷中不乏精美。

南视图。

主要是走廊与露天阳台。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

建造总督楼时木材大多是源自德国本土,地板多是槭木和柚木结合。走廊和屋面的木架则部分选用了美国红松。

与一层二层铺设的木地板不同,地下室使用了大量的瓷砖,这在当时是一种有创新性的装饰材料。这些瓷砖是由德国宫廷用品商提供,除了用作地板外,馆内的壁炉、洗手台等也使用了瓷砖镶嵌。而且当时从德国运来的材料都留有备份。

花园东南角有座碉堡,是1945年初日军修建的。

这把石椅名为将军椅,是世界上三座著名石椅之一,象征了总督的威严与权势。

从前面花园中仰视整幢建筑——造型典雅,装饰豪华,线条优美,色彩瑰丽,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路标、多元文化在青岛的象征。

难怪梁思成先生说:它是融合了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

欣赏完奇美无比的外观,经安检从建筑的西面主入口进入内部的一层。

因为规定不能拍照,一进门就刀枪入库,知趣、识相地混入一波旅游团队中,边听导游很专业的讲解,边用眼睛欣赏德国人的严谨和气派。后来看到有人在不停地拍照,甚至于还拿着相机,也就偷偷地用手机补拍了几幅,只是有点做贼心虚,照片也都拍虚了!当然其内部装饰之奢华自是非同一般。

实际上,由于建筑的地下室是设在地面以上的,这里其实是二层。

这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以中央大厅、餐厅(音乐厅)、大接待室(金色大厅)、小接待室组成的社交场所;二是总督书房、图书馆、吸烟室等构成的私人活动场所;三是位于最东端的一处花房。

中央大厅(舞厅)正上方悬挂着由一吨重的水晶和紫铜打造的水晶吊灯。

镶嵌在酒柜等家具门上的,不是玻璃而是水晶!

中央大厅兼做楼梯间,净高达9米,跨越了两层楼,高敞明亮,豪华气派。令人错愕的是,这里竟然没有顶灯,这是楼内唯一未装设顶灯的重要房间。

从下面的照片中还可以看到位于角落的壁炉。这个壁炉历经一百多年,依然精美绝伦,外面的瓷砖没有一片龟裂,色泽如新。

看上去如同空中楼阁的小花窗,极富装饰意味。透过花窗,总督能看到大厅里来的客人是否是他想见的,但客人却看不到窗户另一侧的总督。

这个壁灯的灯座雕像原本是一张西洋美女的笑脸,时被毁容变成了一张哭脸。为了见证那段特殊的历史,所以就保存了这个样子。

位于音乐厅一角的博兰斯勒钢琴,琴键以象牙贴面。此钢琴诞生于1876年,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博兰斯勒古钢琴之一,现为国家二级文物。这架百岁之龄的老古董之所以会经历仍完好保存至今,是因为当年江青曾坐在这里弹奏过。

导游介绍时特地强调:这可不是一般的象牙贴面,是活生生从公象嘴中敲下来的,这样的象牙贴面在夜晚看,上面泛有血红的光泽,当然现在白天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当初江青想搬走,可能运输问题没搬成。

是人类干的吗?太残忍了!亏得蹭到导游,不然真不知道。

书房局部。

里面陈列了许多青岛德国建筑的模型,还有许多老照片,讲述着青岛的百年变迁。

这是一对二十世纪初的欧洲铜烛台。

大接待室(金色大厅)局部。

大接待室(金色大厅)局部。

休息室,最初设计为专门用于吸烟和临时休息的场所,在墙角上还专门设立了用于换气的风扇,毛泽东1957年入住迎宾馆时,因不愿爬楼便将一层的此房间改成卧室。

墙壁上有毛泽东在此办公的照片。

毛主席一住就是一个月,他的《一九五七年夏季形势》在这座青岛第一楼写成,经过10次讨论修改,最终完稿印发。至今,青岛迎宾馆还保留着毛主席下榻期间房间的原貌——为毛主席专门定做的加长床铺、写字台和椅子等,几件家具朴实无华,却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最东边的花房实际上是一个钢结构玻璃暖房。

钢框架由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制造,穹顶安装了由两百余枚叶片组成的通风系统,看上去密闭的空间实际上有着良好的内外空气交流方式。

两百余枚叶片由铰链控制闭合或开启以及开启的程度。所有的钢制品,从安装至今从未生锈。

导游介绍时,游客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惊呼。

楼梯扶手的凹槽设计,把扶时非常舒服,导游让我们亲自体验一下。

走廊呈现了二层空间的大致格局,两端的天花板分别以三个半圆拱形成呼应并划分空间。

三盏五光十色的吊灯,像个平常摆设一样吊在走廊的天花板上,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些不会向天花板反射彩色光影的玻璃灯罩,不是染色玻璃或琉璃的质地,而是用各色未经雕琢的天然宝石拼成的。

由于一层的花房、中央大厅、音乐厅都直接贯通了二层,所以二层显得比一层狭窄。二层是总督家庭的生活区,私密、温馨。总督本人、他的夫人、孩子以及他的管家的起居室都设在这一层。接待过的名人中,除毛泽东外,其他譬如蒋经国、林彪、陈云、西哈努克大多是住在这一层的。

儿童房里一盏可以调节高度的吊灯,玻璃柜里还摆放着当年小主人玩过的帆船模型。

总督夫人梳妆镜的设计和摆放位置,可以让坐在这里的人看到整个房间的各个角落,没有一处死角;

总督的枪支存放在一个没有任何开合把手的枪柜里,若是不知道转动左右两侧的螺旋状的木柱或者力气不够,是打不开的。导游说主要是防止总督的小孩去玩弄枪支。

卧室另有一门通走廊,走廊上的立柱为纵向双立柱,据说可以防备从外边射来的冷枪。

二层北面一间房屋内,展示有一些陶瓷。注意,这些可不是花瓶哦,那是当时的净水器。100多年前青岛的饮用水非常难喝,德国人从德国专门带来了净水设备。

位于西北角的管家房间,属于半下沉式,低三下四实则是在提醒房间内的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其装修和布置也比主人的房间简单、朴素得多。但因林彪元帅住过而变得有名。

出来时发现东北角的几幢别墅也很漂亮,走过去却发现游客止步提示。

难得这么清静,找一个座位休息一下。

大楼沐浴在午后的阳光里,很是安详,仿佛正以独有的魅力,诠释着青岛走过的岁月。

误入“套路”

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半,而这一带的看点实在太多,大学路、福山路、中国海洋大学、小鱼山历史文化名人街……因此,某人建议:反正今天也来不及全走到了,干脆下次打包一起看。到了青岛大半天,还没有接触大海呢,要不换个主题、去海边玩玩?

大海是本人的大爱,此建议正合吾意,准了!沿龙山路、龙江路向海滨出发。

走到黄县路口时,某人眼尖,看到有指示牌提示老舍故居就在旁边。虽说可能已经下班关门但还是决定过去碰碰运气。

搞笑的是明明查好故居位置是黄县路12号,可走到这里(17号)也没发现它的踪迹。

当然,黄县路17号这所二层小楼,不乏豪华气派,花岗岩筑基,灰墙红顶,有资料显示这里曾是毛紫石宅。

门牌下的北岛·在老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北岛在这里住过?

找不到12号,问讯路人,回指我们过来的方向,就在那边。虽说仍是一脸的茫然,但除了说声谢谢也只好原路返回。

直到走回这里,才恍然大悟!

什么叫套路?这就是套路,原来黄县路是路中有路啊!只怪自己只走大道,不看小路。

不出所料,大门紧闭,已经下班。

既来之,就得好好感受下整条街上散发出的一种久违的文化氛围。

1934年,老舍举家从泉城济南移居青岛,在国立山东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任教,曾在此居住,1937年夏天离开。1936年,他在此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写就了上世纪30年代的人文传奇。

橱窗内的都是分布在周围的名人故居介绍,真可谓群星璀璨!

荒岛书店,一个以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为主题的书店,开在老舍故居一隅,黄灰色的外墙、红褐色的门窗、简易的实木招牌,低调而不乏文艺气质。走进书店,上世纪30年代的实木老家具映入眼帘,老舍、肖红等人的肖像陈列在书架上,有着数80多年历史的《生死坊》和《八月的乡村》作为镇店之宝摆放在书店的显眼位置。

临近大学路的一面墙上有许多涂鸦,许多店铺看上去也富有小资情调,很受年轻人的喜欢。

看到一家青岛本地饺子馆,才想起一路南征北战,能量消耗很大。是时候休息一下,补充点东西。

闹中取静。店内环境布置得很素雅,点心也不错。这次点了当地又一特色饺子——墨鱼饺子,还有居然十五元这么一小蝶的冷盘,好像叫瑶柱丝,都是第一次吃。

吃完了才随口一问:墨鱼饺子是否只是用墨鱼汁和面,馅是肉的?

不得不说店家态度相当好,笑着解释:有墨鱼肉啊,共三种料呢!还有韭菜和五花肉。并补充道:别人一开始就先看有哪些馅的。

难道我已饥不择食了?也许吧。

滨海揽胜

出来后有意加快步点赶往海边,沿路的几处地标均是匆匆一瞥。

大学路、鱼山路口的青岛市艺术博物馆原是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旧址所在地,建筑很有特色。

太平路口的青岛市人民会堂。1960年在原总兵衙门旧址上的建起的一幢地标建筑,如今,每逢周末都有交响乐团演出。

莱阳路8号的海军博物馆是由海军创建,中国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国海军发展的军事博物馆。此刻已闭馆。

鲁迅公园时一下子被右侧的海景所震撼,竟然过门而不入,沿琴屿路寻觅芳踪要紧,当然芳踪还包括小青岛。

海边这些饱经沧桑的红礁石,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并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红色。

晚霞铺洒在退潮后的红礁石上,与辽阔的碧海蓝天相衬,给美丽的海滨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礁石突兀,悬崖断岸,海浪搏击,蔚为壮观。

在漂亮的红礁石前留个影。

这片红礁石把天空与大海衬托得更加湛蓝。

山穷路断疑断崖,临岸回折又一景。

礁石嶙峋,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勾画出一幅浓墨重彩。

临海观海,自有一种意境。

浪花舒卷,起伏迭宕,潮涌过后,涛声寂然,波光水色,别有情趣。

独特的青岛红——青岛的地质多为花岗岩,造就了红色礁石这一独特的漂亮景观。资料上说,这样大规模分布的红色礁石在我国并不多见,除青岛外,只有中国香港的礁石也是多呈现这种红色。

原本可由琴屿路经大堤上小青岛观光,但小青岛因整修关闭,琴屿路的通道被人为堵住了。沿海滨徘徊了一会儿,想到鲁迅公园作为青岛汇泉景区第一景点,还是有必要走一走的,便从就近的门口进入。当然,这个不是正门。公园正门靠近青岛水族馆,还要往东走一段路。正门入口处为中国古典式石牌坊,前眉刻有鲁迅公园四个金字,是集鲁迅先生手迹,很气派的,只是后来路过时匆忙间忘了拍下。

关于鲁迅公园的题词,又有一说,是郭沫若的手笔。郭与鲁之间的个人恩怨路人皆知,因而郭在题写时动了手脚,从右往左念是鲁迅公园这四个字,从左往右念便成了周公是鬼,既显露出其的才华,又表达出不同思想观念的文人之间的明争暗斗。

想来都是些无聊之人或者别有用心之人搞出来的,一笑过去就是。

网上下载一张,《呐喊》手稿真迹集字而已!

大楼前的这片红礁石就是刚才心情玩耍的地方。

公园于1929年由我国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借其抱岸环海的自然环境,依势造型,辟建而成。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而易名。鲁迅公园沿狭长基岩海岸东西伸展,东临青岛水族馆第一海水浴场,全长连绵2公里。

海湾夕阳

下午六点半出鲁迅公园,计划去栈桥看一会儿青岛湾夜景。

出莱西路时路过一工地,虽然围着铁栏,却挡不住军威凛凛!

海军博物馆内停泊的潜艇和战舰。

也有许多游艇停泊着。

蓝天碧海映衬下的琴岛更显妩媚。

傍晚,唯美的天际线出现在青岛湾!

天道酬勤啊,来到青岛栈桥广场时,恰好看一场落日盛景。

追逐夕阳的轨迹,记录美妙的瞬间!——粼粼的波光倒影着橙红而被拉长的落日,水中的霞光与天上的落日交相辉映,如命运交响曲般,弹奏着大自然最美妙的音符。

夕阳、彩霞,

高楼、栈桥,

海湾、小舟,

如此和谐,如此动人!

如同一幅新绘的油画——夕阳西下,唯美而寂静。

以后我会对人说:去青岛而不看栈桥之夕阳,乃人生一大憾事也。

栈桥夜色

照片所示的位置其实是一个重要的路口,南面就是海军博物馆、小青岛、鲁迅公园并可一直前往八大关;往西就是栈桥、中山路、火车站;沿江苏路北上的话,又进入下午转悠的地方。附近有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德华银行旧址青岛栈桥王子饭店等看点,因为时间已晚,一一作罢。

栈桥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岗岩垒砌,高出海面近十米,也很宽阔,行走其上,似有外滩的感觉。堤下也有红礁石分布,很多人在其中淘着宝贝。

栈桥作为老青岛的地标,亘古不变地见证青岛的岁岁年年。

从这个角度看,几百米长的栈桥如一支箭,射入大海深处,回澜阁与琴岛灯塔遥相呼应。

西边这个沙滩应该是第六海水浴场吧,这边的海浪明显比东边厉害,人也更多。

踏上栈桥。回望中山路口的高楼,指针指向7点整。

桥身长401.45米,南端是著名的回澜阁

脚下这一段曾因暴风雨坍塌,是2014年新修的。

北望,彩霞满天。

回澜阁周围挤满了人。游人伫立阁旁,欣赏层层巨浪涌来,飞阁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回澜阁三字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写。

这位仁兄,视旁边此处禁止游泳警示而不见,估计是老吃老做的惯犯了。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夜幕下的蓝色天空与云霞交织,一派神秘景象。

本来早上赶看日出起了个大早,某人想回去歇着了,可我看着天色不想动,还想看个夜景。

栈桥中端,有个看上去年过六十的老太太还在做着摄影的生意,真心不容易,乘她忙着时,一屁股坐在她的小凳上,吹风,看海,听涛。

打探一下,几时亮灯:请问几点钟景光灯打起来啊?

七点半!她非常肯定。看她忙完,赶紧站起。

看手机,约再过一刻钟左右,决定等亮灯。

景光灯何时开始有的?只要有时间,我就喜欢和当地人攀。

峰会前一会儿,以前没有的。看来峰会对青岛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那你生意越来越好喔。真心话,毕竟辛苦所得。我们难得过来看,风景这边独好,天天风吹日晒的就不一样了。

谢谢一边道谢,一边抱怨:现在都手机拍了,生意难做了。

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弱弱地附应:是啊……

亮灯了!

灯光主要集中在中山路一带和海上皇宫附近,范围不是很大。

但光线还是富有变化。

那边几幢(指西边海关大楼等)平时也不亮吧?再次问旁边的老太太。

有时亮,有时不亮。

不过,现在不亮,就不会亮了。

前不久刚整容过的回澜阁,增加了更多的彩灯,在夜幕下成为岛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青岛塔上的红灯与栈桥上的灯光在碧波上浮动,构成了一幅琴屿飘灯的美妙图画。

海风越来越大,加了防晒衣还有点凉。

等着我们的,除了晚饭,还有明天满满的行程,

挥一挥衣袖,暂别栈桥。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慢游胶东半岛:青岛篇 一、青岛岛堪晴 半日绕城意未尽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