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30

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李叔同故居

天数:2 天 时间:10 月 人均:800 元 和谁:一个人
玩法:摄影,人文,自由行,徒步,骑行,穷游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天津
海河
津门
李叔同故居

发表于 2020-11-04 17:45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佛学家。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 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 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 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粮店后街东侧陆家竖胡同2号,童年时随家人迁居粮店后街62号的新居。新宅沿街而建,坐西朝东,背靠海河,共有六十个房间,呈田字形排列。李叔同5岁那年,父亲病逝,二哥李文熙和母亲李王氏将李叔同抚养长大。8岁时,李叔同奉母命到常云庄家馆学习,师从常云庄,接受儒家传统教育。16岁,他考入设在城西北角文昌宫的辅仁书院,又在二嫂姚氏的引荐下进姚氏家馆,遇到名师赵元礼。此时的李叔同,已长成风流倜傥的富家才子。他饱读诗书,喜欢书法绘画、篆书治印,常与津门同辈名士交游。他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拜花脸票友刘永奎为师学演武生,还登台演出过《落马湖》《趴蜡庙》等戏,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1898年,李叔同携家眷到上海,在南洋公学读书,接受新潮思想。1905年7月李叔同母亲病故,他把母亲的棺椁运回天津,举行西式葬礼。葬礼上李叔同弹奏钢琴唱自己谱写的哀歌,到会来宾四百余人,虽然大多对葬礼形式表示不解,但都被李叔同的悲戚之情感动。料理完母亲的后世,李叔同东渡日本,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同时师从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泽浅二郎研究新剧演技。学成回国后,他到天津高等工业学校任图案教员,同年,又去了直隶模范工艺学堂任国画教员。这段时间,他一直住在粮店后街62号,在中式的宅院里布置出一间洋书房,靠窗位置摆着一架钢琴。1912年,李家遭遇变故,两家钱庄倒闭,李叔同离开天津,到上海城东女学任教,后受聘《太平洋报》,主编《太平洋报画报》,他的妻子与幼子都留在了天津。

李叔同人生上半段的成就,体现在戏剧、音乐、诗词、美术和教育等方面。他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他填词的《送别》是不朽名曲;他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上美术课的老师,他在浙江一师授课时,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画家、音乐家;他本人在西画上卓有建树,画过大量素描、水粉画和油画,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出浴》《郊野》等作品流传至今。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天津市政府重新修复李叔同故居,并建成故居纪念馆。因为拆迁和道路拓宽,粮店后街已经消失,故居在海河边易地重建。施工时又把原故居拆下的有百年历史的青砖、青瓦用于重建,保留了百年老宅原有的气韵。

仰望大师的慈祥端庄的雕像,我仿佛觉得这一曲《送别》是他向所有的来访者袒露自己多舛人生的低声倾诉。大师创作的这首流传久远的《送别》,背后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意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李叔同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一生都在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探险。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上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
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这三种文化叠加一身,互相渗透、浸染、碰撞,构成了他文化结构的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略,他更多的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我认为,李叔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的中国文人,即使是他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也是一个“儒僧”。他前半生积极入世,追求艺术。心系苍生,胸存忧患,情牵社稷,意蕴国事。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在北京出仕吏部,后辞官回家继承父业,经营盐业、开设桐达钱庄,成为津门巨富。

李鸿章题写的"进士第"匾额,彰显着李家显赫的地位与身份。

在大师故居庭院徜徉,耳旁回响着由大师作词并套曲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原调,创作的《送别》,一种悲凉哀伤的情境跃然心中。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建筑主体与室内陈设、室外人文景观遵循历史资料进行复建,以传统木结构为主,四进院落,"田"字型民居格局。重点复原的景观有桐达钱庄、佛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及部分匾额、楹联。园林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池塘、长亭及弘一大师纪念亭组成。陈列展览由室内外复原、李叔同生平图片展、李叔同生平石刻与书法篆刻仿刻室外展区,以及户外艺术营造展览等五个部分组成。

这首充满情殇和唯美的《送别》经典艺术大作,被后人传唱,也成为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我以为李叔同大师的这首《送别》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珠联璧合,相互辉映,唱尽了古往今来天下人间诸多悲欢离合。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充满 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已设计好了的,又仿佛 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便 匆匆卸装收场,留下遗憾万千。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 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已故中国 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曾撰联一幅概括李叔同一生为:“深悲 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

李叔同一生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在事业最为轰轰烈烈的时候却突然离家出走,遁入空门。李叔同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日本。闻知李叔同出家,前往杭州哭成泪人,跪地恳求其还俗,但李叔同心意已决。关于李叔同为何要出家,文化界至今仍存有争议。这更体现他的一生变的如真如幻,扑朔迷离。

在故居纪念馆中,几乎每一个房间都展示有李叔同先生的照片书法以及绘画作品,还有对先生的一些文字介绍。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主要开辟了两个展厅,李叔同先生人生有着很鲜明的界限,先生在三十九岁时选择出家成为后来名闻天下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两个展厅也是以三十九岁为分割点,第一展厅讲述前三十九年的李叔同,第二展厅讲述三十九岁后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故居是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老四合院建筑,这座呈"田"字形的清代建筑院内分南北两部分,内设花园和西式建筑风格的"洋书房",用于李叔同休息和习字作画、接待来客之用,整个院落虽不算大,但优雅清旷,令人流连。

李叔同先生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可是先生一生追随艺术追随内心,达到那样高的境界,何其不易。

在故居纪念馆中还有两个书房,一个洋书房,这是整个故居纪念馆唯一的一个西式的建筑,这里是李叔同先生的书房,里面摆设了一些实物,另外一个中书房,是李叔同先生父亲的书房,现在展出一些跟李叔同先生关系比较密切的那些老师挚友的作品和事迹,也值得细细的看上一看。

李叔同的出家并不同于一般和尚,因为他仍然是积极的。他虽然痴迷于宗教但一心向真、向善。他在出家后诸艺俱疏,唯有书法割舍不下。他将佛法禅心融入笔下,形成了清净似水、恬淡自如的独特个性。他所写的:“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但观诸法空无我等作品无不充满了智慧、忧思和悲悯。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出世后的李叔同说法传经,普渡芸芸众生。可谓用心至善。我曾看见过一张李叔同晚年的照片,他那慈祥、宽容、无所不包的面容写满了对尘世生灵的悲悯、爱和呵护。那完全是一张大师的面容。李叔同的出家绝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恰恰是一辈子的追求。李叔同的人生之路,正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思索;不断寻觅,不断扬弃;不断认识,不断升华……最后终归大彻大悟的哲人道路。李叔同的入室弟子丰子恺先生曾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来分析李叔同。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的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李叔同在上海居住期间,参加了“城南文社”,并和许幻园、袁希濂、张小楼和蔡小香结为金兰之交,是为“天涯五好友”。其中的许幻园曾经资助过大师,后来许幻园家境败落。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许幻园站在李叔同家的门外,喊李叔同说道:“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吧”。说完便挥泪告别,连李叔同的家门也没有进去。此时的李叔同,望着昔日好友缓缓而去的背影,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目送许幻园,直至好友消失在视线的尽头,李叔同才回过身,把门紧紧地关上,坐下来满含热泪一气呵成写下了《送别》。

一句话,李叔同是大师。而真正的大师无不具有爱和善的天性,无不具有博大、宽容、悲悯的情怀……有学者觉得李叔同的出家并非厌世, 更非欺世,实在是由于参透了人生,飘然出世,正所谓返璞归真。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卒后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天津4434
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李叔同故居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天津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天津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天津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天津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中国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