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7

贵州梵净山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9 月 和谁:夫妻

2021年9月15日,我们一大早就乘坐旅游大巴离开镇远古城,驱车前往著名的梵净山景区游览。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中部,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我们的旅游大巴首先开到了梵净山景区的停车场,步行穿过梵净山黑湾河山门,“峨嵋天下秀,梵净天下风”。这是慧海法师的弟子通灵到梵净山后说的一句话。多年来,不少文化人说它“雄伟险峻”也好,说它“秀丽幽深”也好,似乎都不如这和尚的一个“风”字精当。

 

我们进入景区后,换乘景区内部的观光车前往索道下站。梵净山的特点是藏之深远,前往参拜实属不易,观光车需要沿着山区的盘山公路上下爬行近十公里才能到达鱼坳车站,沿途在峡谷中穿行,茂林前后相拥,溪流左右相伴,清凉浸体而暑热全消。公路很窄,有的路段只能一辆通行,惊险刺激,途中经过了龙泉寺,因为是坐在车上,只是看到了寺庙的外观,不过也很特别。从龙泉寺再往上走是观音瀑布,因形状像一幅手持玉净瓶的普降甘露的观音像而得名。

 

龙泉禅寺,是金顶古佛道场南路朝山接引殿,是梵净山南重要觉庵之一,寺后山体磅礴,古林连接天宇。该寺凭据着独特的风景名胜,以及朝谒的优越位置,吸引着许多香客和观光者前往拜觐。龙泉禅寺设有弥勒殿、观音殿、地藏殿、财神殿、大雄宝殿、玉皇殿及钟楼、鼓楼、挂单楼,其中龙泉禅寺的弥勒殿上的露天弥勒佛被称为“亚太地区第一大弥勒佛”

 

观光车抵达鱼坳车站,我们步行来到索道下站,这里是人山人海,排队乘坐索道,大约花了20分钟上到索道上站,因为今天山上雾气很大,梵净山云雾缭绕,缆车似在云中穿行,远山近景时隐时现。我们就乘索道到去梵净山顶,在缓缓上升的吊厢中,四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仿佛腾云驾雾一般,犹如飞奔在烟波浩渺的天路之上,什么都看不见,真是云在山头绕,人在云中行,可能腾云驾雾的感觉大约也就是如此了。

 

到了山顶索道站,出来沿着森林栈道缓慢向山上爬行,我们爬一段,坐下来休息一下,到达山上的第一个景点是蘑菇石。山脚下阳光明媚,不曾想山顶上却乌云密布,突然下起雨来,几乎看不到周围的风景。梵净山上最奇的还要数这蘑菇石,一方岩石屹立崖边,高10余米,顶上一斗状石堆放在一根较细的石柱上,上大下小,似连非连,稍有风吹,仿佛摇晃,犹如巨大的蘑菇,因此得名。此石大有一触即倾之势,奇险异常,然而它却顶立地,稳稳站立有10亿年以上历史,成为山岳景观中少见的平衡石,也被视为梵净山独特的标志,俨然是梵净山的一张名片。说来也巧,我们此次来到贵州旅游,第一晚在贵阳下榻的希尔顿酒店的房间就是蘑菇石。

 

梵净山除了蘑菇石,周围还有万卷经书、老鹰岩、石柱岩、狮子岩、金顶、九龙岩等悬崖峭壁,也全都是成片状的岩石,栩栩如生,堪称一绝。但较“万卷书”的书籍薄些,一如大纸张叠在一起,好佛者则将其视作是由片岩堆垒成的“佛经书”,这些片页岩更显山体的斑斓嶙峋和山势的险峻,也更显山体景观的惟妙惟肖,气势非凡。故梵净山历来受到佛界人士的青睐,纷至沓来,来此朝圣,并在那建寺造庙,膜拜修行,故梵净山历来多寺院。

 

万卷书”与蘑菇石相邻,整个山体层层叠叠,堆砌有序,势如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册齐天堆放,气势巍峨。传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时由于山高,马脚被拌了一下,从马背上掉下了几叠经书,就形成了梵净山上的峰群,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万卷书”。“万卷书”呈宝塔型排列,远远观望,书籍高楼林立,一摞紧挨一摞,而摞与摞之间又保留着天然的缝隙,就如读书人,应忙乱翻找书,没将书堆摞好,而留见书籍间的空隙。平时堆垒书,堆得不整齐,有可能倒下来。由水平状岩层叠成的书,还显示出破旧的页面,一如古旧书籍,好象是常被人翻阅,难免出现破损情况,故更给人古旧书籍感。古人有诗赞曰:“牙谶玉轴是谁储,万卷堆来混代初;遍地纵遭秦火劫,名山还有未烧书。”谁能想到这样大的一部“未烧书”,成“书”已逾亿万年。

 

梵净山老金顶山体巍峨,集雄、奇、峻、秀于一体,古称“月镜山”,因山上岩石有神秘的“月镜”现象而得名。据说,每当风清月白之夜,人们在老金顶随便取一面石板,都可以照出自己清晰的影像。亿万年的风雨侵蚀,雕琢了老金顶附近的高山石林峰群,诸如蘑菇石等,梵净山顶一块似鹰嘴的岩石,这是一方耸立在山巅的巨石,其形状像一只神情严视,展翅欲飞的天鹰,屹立于山巅。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妙趣天成,将老金顶锻造为一座奇石大观园。

 

老金顶上还有一著名景观就是“翻天印”,翻天印位于老金顶狭窄险峻的山梁上,高约3米,上大下小,顶部为2米见方平台,下部最小处仅有二人合抱大小,近看好似一朵巨型平菇,远观更如一枚朝天大印。这就是著名的奇石翻天印。关于翻天印的“身世”,当地还有这样一美妙的传说,相传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玉皇大帝逃离时,不幸遗失大印,恰巧倒立于梵净山上,玉皇大帝派人找寻,却见为倒立着,由于忌讳“翻天”,所以收了大印宝气,之后,大印便变了大石,永立梵净山头。

 

九皇洞在金顶北约1公里,为一天然石洞,宽100多平方米,传说九皇娘修炼之处,洞门为块石砌成,现保存完好,洞内有皇娘梳妆井和磨石等遗迹可见。据传,大明万历年间,朝廷出了个李太后,乐善好施,大弘佛业。举国上下,礼佛敬僧成一时之盛。至晚岁,太后常梦见自己往生修炼之地一片荒凉,常忆起往生修炼之事叫人感伤。于是她历经数月,将自己记忆的往生修炼之山、之水、之洞、之灵异诸像绘制工笔佛画若干,颁令州府官员,天下云游僧尼,悉心访查,不得虚与委蛇。后来寻得梵净山九皇洞之景观与之完全吻合,于是太后说动儿皇慈哀名山之颓,国库拨银若干,颁令四府同心协力,大兴善举,大肆修建,复鼎灵山旧日之旺盛。

 

《敕赐碑》全称《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神宗皇帝赐封而建,是梵净山最为重要的文物,也是梵净山的镇山之宝,坐落在新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故俗名敕赐碑。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碑心镶有阴镌卷草纹,碑文四周缀以卷叶花边,一看即具帝王皇家风范。文字为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碑文楷书,1349字,其中序文833字,附文516字,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沿革、佛教兴衰历史等都有着详尽描述,内容丰富,是在梵净山发现的时代最早、内容最完整、保存完好的文物。通明殿建于明代,在老金顶脚,离新金顶500米。据《铜仁府志》载:“敕赐碑在通明殿侧”,方知道殿名,仅存遗址。

 

《敕赐碑》碑文为:“伏以,四海名山,九洲巨镇,十方净土,众姓福田。故东岱、西华、南衡、北常,悉帝王封禅之所;而玄寺、缁庐、青鸳、白马,皆佛子接引之区。水上闻香,始辟漕溪法界;空中飞赐,因开潜麓化城。山以仙名,地关人杰。窃见梵净山壁立黔南之境,轴连楚蜀之间。仙洞灵台,咸棋布而卢列;奇峰古刹,俱凤翥而鸾翔。天心池、金沙池、九龙池、倒泻银河,无异临海之桂鹤;太子石、青阳石、金子石,高标玉笋,不让陈仓之鸣鸡。独红云金顶为最奇,宜白莲社之茂建。雪消六月千溪涨,洪溢江源;日转双峦万壑阴,崇山峻岭。翻经台下,时看百鸟衔花;选佛场中,更有觞安寄!宁惟游人断白苎之响;抑且景物负赤诚之霞。而请曰肆今宇内提衡方岳者,佥谓两间之巨镇,所以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者,无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隆接天下,而三十三天不为译音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十九京不为蚴鹨。虬螭结蟠,林木郁苍;剑气横天,仙梯接斗。叠经台,炼丹台,层峦耸翠;献果山,凤凰山,飞彩流丹。四时有不谢之花,缡缡然篷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炳炳兮阆苑瑶池。霞光万道笼金鼎,普天圣真如云集;紫辉千丈罩玉门,率土明神似雨临。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说,尤见此山之广大;宝藏兴,货财殖,囊括天地之万有以为储。且也,崔崔巍巍以示其险,默令进香鼎礼者履险如夷;岩岩以恶其势,阴使敬重三宝者率蒙善报。所谓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乎!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叵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诸侯莫不期以魂交黄帝而梦接安期。古来得道成真,又莫不于斯凝神,于斯蜕颖,他如仙迹所遗,标题所载,种种灿着以殚述。既自播乱之后,传闻四方,往来朝睹人希,非复旧盛,倘变佛老运数之厄使然!第此山之灵异,千载一日也。窃计世道之兴隆,佛神司命;而山岳之显爽,多自修培。幸际仁明在位,泽遍八方,恩施还定,百神是依,千载奇遇。以故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们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蒙钦命抚按、道府各衙门作兴允议,然而山连四府,当与国运俱隆。玉简金书,伫见与人又并烂山灵。谨序,赐进士第北京户部郎中李之彦谨题。”

 

山上是云山雾罩,风雨交加,我们从敕赐碑沿着山路走到普渡广场,游览千年古寺承恩寺。梵净山是著名的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与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以及浙江的普陀山齐名。在老金顶不仅有“月镜”神像,据说有缘的话还可以在这里看到佛光,再加上极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了热度经久不衰的旅游目的地。既然是佛教圣地,那一定少不了寺庙,梵净山上寺庙众多,而作为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历史悠久的承恩寺由于其位于梵净山的新老金顶之间,成为了游客们去梵净山旅游一定会去参观地方。承恩寺建筑地处梵净山绝顶,下临1000多米的深谷,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正在修建的承恩寺,上下殿宇分别为上茶殿、下茶殿。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始建于明初,后毁,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修复,康熙丙辰年重建。有正殿三间,正殿面阔13.7米,进深9米,石墙厚0.5米,残墙高2米,殿门尚完好,寺院正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建筑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是梵净山顶寺庙群的主体建筑。镇国寺原名为通明殿,因供祭通体光明的弥勒菩萨而得名,俗名下茶殿,在上茶殿下方。始建于明初,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后来因战火毁坏,占地1100平方米,有正殿、偏殿、僧寮、厨房等。现经过重修,承恩寺和原来的镇国寺(现天王殿)合在一起,成为了现在的承恩寺。

 

承恩寺赭红色的墙壁,深灰色的瓦片,圣洁的道路,镶嵌在绿意盎然的梵净山上,清新脱俗中又带着庄重。虽然现在的承恩寺还没有完全修好,可以看到一些岁月的痕迹,墙壁斑驳,石阶老旧。不过这些并不妨碍他在礼佛者们心中的地位。承恩寺的香火鼎盛,同时,承恩寺和其他梵净山的寺庙一样,都是梵净山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穿行其间,金碧辉煌的寺庙中还残留着一段沧桑浓烈的石墙,墙体由块块板岩叠造而成,石墙拱门上方,镶嵌一块石匾。移步近读,正中上书“圣旨”二字,下书“承恩殿”三字,在它们之间的左右分别书写着“敕、赐”两字,据传这与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娘有关。而在其不远的残垣断壁处,置一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宽0.98米,上刻1400余字的“梵净山茶典碑文”,描述了梵净山的兴衰历史,描绘了梵净山壮丽的景色,描写了朝觐的空前盛况。

 

我们在承恩寺前面的普渡广场找个地方坐下来,吃了一点干粮权当午餐了,稍微休息了一下,我就开始顺便沿着一条狭窄的登山小路,艰难地向梵净山红云金顶出发了。红云金顶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是梵净山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的“聚景盆”,品位高,绝世仅有,海拔高度2336米。中部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在金顶的金刀峡上,有三座飞桥相连,其中最顶上的一座称为“天仙桥”,凌空千尺,极为壮观,桥面宽1.86米,长5.41米,拱跨5米,始建的年代应当与释迦殿、弥勒殿同期,是从50公里以外运来的块块巨石砌成的拱桥。。据金顶摩崖记载清康熙八年(1669)、十八年(1679)、五十二年(1713)曾加修理。二天桥在金顶山腰,长3米,宽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这两座桥迄今保存完好。因其晨间常见红云瑞气环绕,人称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更像人类的生命图腾,根据其形而又称“天下第一峰”。

 

我慢慢向上攀爬,攀登金顶,在最陡峭之处,需由右侧沿从绝壁上凿出的狭窄石蹬,借助铁链,手脚并用才能攀援而上,四面是悬崖峭壁,倘若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道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在金顶半山凹处,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有泉水浸出,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3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4个大字。从观音洞往上为“金刀峡”“一线天”。

 

在金刀峡一劈两半的金顶绝顶,两边各建有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两殿始建于明代,建筑格局基本相同,面宽5.4米,进深5.5米。据道光《铜仁府志》载:“释迦、弥勒殿两屋面因风峭,不可瓦,冶以铁”。殿内原各有佛像一座,弥勒像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因战乱遗失,咸丰二年(1852年)又铸弥勒、观音像各一尊,后均遗失。传说释迦、弥勒曾在此传法,殿后各有巨石,左为晒经台,右为说法台。两殿中间的金刀峡壁上刻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心题记游诗一首:“梵净嵯峨净南天,崇尊五岳共巍然。古今世相生成佛,来往谁为游此山。一凤山头开玉阙,九龙池畔拥金莲,楚南迢地肯相谒,也是前身有此缘”。

 

传说金顶本为一整体,后来释迦佛与弥勒佛同时看中金顶,都到这上面打坐修行,燃灯古佛看在眼中,便手执金刀,从峰顶一刀辟下,从此一峰分二顶,释迦居左、弥勒居右。按照佛家“竖三世佛”的说法,燃灯代表过去,释迦代表现在,弥勒代表未来,这里可参拜三佛,而且弥勒佛是最后也是最高的佛,因梵净山乃弥勒佛道场。过去、现在、未来也象征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青年、老年。过去佛燃灯佛宝相苍老,预示着过去不可回归;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宝相端庄,预示着现在可以把握,未来佛弥勒佛慈眉善目,预示着未来可以期许。这对每一个人或许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过去不可忘却、现在必须把握、未来充满期许。

 

释迦殿、弥勒殿这组建筑的特点是地处梵净山绝顶,面临一千多米的深谷,从金顶远望,白云无际,浓密处如堆积的新絮;稀疏时象漂洗的轻纱。风起云涌如汹湧澎湃的万倾波涛;时隐时现的山峰,恰似大海中的小岛。云波扑面而来,四周白范茫一片,使人飘飘若仙,清人诗云相会处,凭空移步作神仙。”我想,那些佛教徒靠信仰驱使的动力太伟大了,他们居然在云朵中建造出只有神仙才可居住的所在来。站在石柱之顶,看铁瓦石墙,读风起云涌,颂春华秋实,吐日月精华,思人生哲理,确有一种乾坤满怀的感觉。

 

因为时间紧迫,我在红云金顶观赏了片刻,就匆匆下山了,回到普度广场,与夫人会合后,就开始向索道上站走去,途经万宝岩。万宝岩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却堪称梵净山的地质编年史,展现着梵净山沧海桑田的演变,万宝岩就是当时从海底抬升起来的原石,由各种鹅卵石胶结而成,内含有大量稀有金属及玉石、贝壳、古生物化石,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炫目的光泽。由于梵净山土壤丰厚,植被茂密,除山顶之外,极少有岩石出露,因此万宝岩显得格外突出而重要。

 

梵净山上的天气是时雨时晴,我们在山上的时候,山峰间依然云雾缭绕,梵净山的美景真的是如雾里看花。可当我们走上万宝岩观景台的时候,奇迹竟然出现了,刚才还云遮雾罩的天空,竟然在瞬间放晴了。抬头望去,躲在云层后面的红云金顶,露出了真容,海拔2336米的红云金顶已近在眼前,盘旋的石阶紧紧包裹着这座云中拔地而起的饭甑孤峰。梵净山的新金顶虽没有老金顶海拔高,也是孤峰高耸,直刺云天。整座山体呈柱状,上大下小,其形若甑,当地人称“饭甑山”。立足峰顶,时而千里风烟,一览无余;时而云瀑笼罩,佛光环绕,变幻万千。登临其山给人以“旷观瀛海三千界,直上黔山第一峰”之感。

 

徜徉在梵净山的顶端,我触摸其每个经典,感悟其每个细节,在这个佛光经常显现的圣地,在这个贵州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在这个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里,尽情地领略着一种纯净的状态,感受着一种季节的时态,接触着一种原始的生态。当然,这种原始生态还包括梵净山周边那些有着浓郁民族色彩的苗族、土家族等古村落。它们,也是梵净山馈赠给现代社会的珍宝。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梵净山,既是中国的佛教名山,更是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空灵之山、纯净之山。“有古佛道场曰梵净山者,则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也”是梵净山最权威的定位。而此间的林壑、云霞、山泉、蝉声更有如佛经,为人们苦痛的坚忍、欢愉的得意送达着人生的清音,在此时此地,快乐不再是一种奢侈,心怡也不只是一次祝愿,所有人生的疲惫被这云山雾海融化,心情无比放松。

 

要真正了解梵净山的价值,已经不能用我们平常看待名山大川的方式。因为它真正出众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当我们乘索道下山,再次仰望金顶时,惊讶地发现,刚才还是被云层所包裹,整座山掩没在云层中,现在已经是万里无云、清晰可见的金顶。如果说“海天佛国”是浙江普陀山,“清凉世界”是山西五台山,“仙山佛国”是四川峨眉山,“莲花佛国”是安徽九华山,那么“梵天净土”则是贵州梵净山。梵净山是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中的弥勒菩萨道场。作为“弥勒道场”的梵净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历来是黔、湘、鄂、川、桂等地信众朝拜的佛教名山。事实上,梵净山这个山名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因兴修梵宇,成一方名胜,被称为“梵天净土”,并由此得名。在佛教中,“梵天”是指“超越了时空和生死的涅槃寂静”的境界,“净土”是指“无尘无秽”。

 

行走在梵净山,郁郁葱葱的林木山石间,红墙黄瓦、摩崖石刻乃至一些古老庙宇的断垣残壁,无不透露出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让人尘心尽洗。站在金顶俯视群山,万里风光尽收眼底,坐于磐石静观风起云涌,如此梵天胜景,堪称经典。佛光是梵净山最奇特的天象奇观之一,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分,人们在与太阳相对的云雾上,经常可以看到七色光组合成的巨大光环,倏忽间飘飞而至,里面佛影端坐,庄严肃穆,其景奇异之极,其光绚丽之极。还有那云、雾、风,波诡云谲,也给梵净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俨然画中行,恍若仙山游。梵天净土,满目色彩,无限风光。弥勒信仰起源于印度,中国的弥勒信仰始于晋代。自唐代起,佛教溯乌江传入,梵净山渐渐发展成为吸引善男信女的弥勒菩萨道场。自成为弥勒道场以后,梵净山佛教大兴,创修寺庙、建制庵堂成风,作为“古佛道场”的梵净山声名远扬。历史上,梵净山数百平方千米的区域布满寺庙,仅其主峰山麓就有“四十八大脚庵”。上山的四条主路上各有一朝廷封赐的皇庵,东为天马寺,南有坎梅寺,西是护国寺,北为天庆寺,统称“四大皇庵”。

 

梵净山,只要听到这个山名就知道它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听说它本来就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说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也是因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是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梵净山,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峰,峰峰称奇、各有特色、独具神韵。登梵净山,如同看一部浑然天成的地质奇书,也像观一幅独具神韵的山水画卷,它“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身,古人因其“崔嵬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而称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云瀑、禅雾、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观,为梵净山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贵州梵净山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