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8

“翠螺湾里沐花香、牛诸江畔观人文“。又到国花盛开时,再游安徽采石矶。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4 月 人均:80 元 和谁:夫妻

       安徽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大名矶。采石矶地属安徽马鞍山市,现为国家AAAAA级景区。采石矶园内有太白楼三元洞、翠螺湾、李白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延园、万竹坞三台阁、锁溪河、采石古镇等众多人文和自然景观。

采石古镇一景。

       阳春三月,是安徽采石矶最美的时节,公园内的梅花、樱花、桃花、牡丹花等竞相开放。来此赏花观景,看长江天水一色,现已成为采石矶周边省市人们的踏春热门之地。每年春天来采石矶赏花,是我们的既定行程。又到牛年牡丹盛开时,为此,2021年4月1日,我们再次来采石矶赏花观景。

牛年再游采石矶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它位于安徽马鞍山市区以西的翠螺山麓,著名的采石古镇旁,它西临长江天险,被秀丽的锁溪河所环抱。据说,采石矶还是诗人李白的终老之地。李白一生曾多次登临采石矶,并在此留下了“醉酒捉月,骑鲸升天” 的故事。相传,诗人李白醉酒后江中捉月,溺亡于采石矶下,后被葬于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大青山。同时,采石矶地理上扼守长江要道,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发生在这里的战争有二十余次。

采石古镇一景。

        采石矶现门票80元/人,儿童和老人均有票价优惠。马鞍山高铁站可乘4路公交直达采石矶公园北门(市区可乘公交游1路/26路/118路公交到达采石古镇。

采石古镇一景。

       当天,我们乘坐4路公交在“采石公园”站下车,沿着采石古镇一路步行约300米,于上午9点时分,即到达了采石矶景区北门。

采石古镇一景。

       眼前是采石公园北门,现在游客来采石矶景区必须从北门进入(也可北门出),景区东门只作为出口。如果你乘公交从“采石”站下车(此站距离东门较近),则要沿着采石古镇一路步行约850米,才能到达景区北门。

采石矶景区内可乘坐环保电瓶车游览,起点站为公园北门,中途设东门、太白楼两站。单程20元,往返30元。

采石矶北门内一景。

      今年采石矶牡丹节举办时间为4月3日—5月5日。每年三月底到四月初,不但采石矶园内牡丹花盛开,而且,樱花、桃花也正当时。今天,我们来的正是时候。

采石矶北门水上廊道一景。

采石矶北门水上廊道一景。

采石矶北门林中廊道一景。

采石矶北门水中廊道一景。

翠螺山下看牡丹

       2021采石矶景区第四届牡丹艺术节,以“花开倾城,翠螺盛宴”为主题,要持续至5月初结束。据说,牡丹节期间园内将举办各种节庆活动。牡丹园距景区北门大约350米,入园漫步10分钟即可到达。采石矶牡丹园的面积虽不算大,但园内牡丹的品种却不算少。这里除了黑牡丹和黄牡丹,基本涵盖了我国牡丹花的全部品种。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从牡丹园里能清晰看到采石翠螺山,山顶上是著名的三台阁(山下有索道登临三台阁)。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今天,牡丹园内的游客很少,完全没有嘈杂喧嚣。游客们在此可闲庭信步,悠哉游哉,赏花的感觉真好!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矶牡丹园一景。

采石牡丹园中,我们认为,这种粉色牡丹最为夺人眼球,感觉也最为雍容华贵,给人以国色天香之美!

翠螺湾里赏春花

我们在采石牡丹园流连大约1小时,随后来到翠螺湾一带走马观花。

       由于我们多次来过采石矶景区,以一己之见:采石公园内的梅花种植面积最大,应算得上是“铺天盖地”;牡丹花种植面积次之,也能算是“自成体系”。而其它花卉,如樱花、海棠、桃花等虽谈不上“成林成园”,也能称为“花园中的点缀”吧。每当阳春三月,你在此沐浴春光,漫步于采石矶的翠螺湾,一种满满的春意和百花争艳的感觉定会油然而生哦!

采石矶樱花一景。

采石矶樱花、桃花一景。

采石矶樱花、桃花一景。

采石矶樱花、桃花一景。

采石矶樱花、桃花一景。

采石矶樱花、桃花一景。

采石矶樱花、桃花一景。

采石矶樱花、桃花一景。

采石矶翠螺湾一景。

翠螺湾赏花之后,我们一路走到景区东门。眼前石坊上的“采石矶”三个大字,那可是当年郭沫若老先生所题哦!

这里是东门交通车站。如果你来采石矶只赏花,不想去太白楼和采石矶,就此可从东门打道回府啰!

       眼前是东门交通车站旁的指路牌。我们今天赏花后的目标是观赏采石矶的延园、林散之艺术馆、李白纪念园、太白楼、三元洞等。

采石延园拜“三杰”

      从景区大门走过香雪坡(香雪坡是采石矶景区内最大的梅花种植园,牛年春节我们曾来此赏梅,至今记忆犹新),向南步行约400米。即来到了采石矶景区的延园。延园位于采石矶翠螺山东麓,周边山坳竹木浓密,小桥流水,与林散之艺术馆相邻。

       延园是一片四合院式建筑群,最初为纪念我国收藏大家、江南名士季汉章先生所建。延园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院落布局大气伸展,简洁淡雅,颇具唐代建筑风范。

        延园主要分为三部分,又称为“三杰园”。一是季汉章先生的的藏砚馆;二是牧子先生(原名吕系学,自谓“江洲牧子“,我国著名收藏家)书画藏馆;三是陈艾中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委员)的书法藏馆。

延园内一景。

牧子藏馆门前的楹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吕系学老先生十分阔爱字画,尤爱集藏名家书画。先后拜访全国数百位当代书画大家,收藏众多名人墨宝。他们中有林散之、舒同、何海霞、陆俨少、谢稚柳、启功、关山月、亚明、沈鹏、陈立夫等一代名家的作品。

       延园内陈列了吕系学先生捐赠的《签名藏卷》、《书画藏卷》、《寿星寿卷》、《龙年龙卷》四个专题和单幅书画100幅,总计218幅书画珍品。

延园内一景。

延园内一景。

季汉章先生的的藏砚馆一景。

季汉章先生的的藏砚馆一景。

季汉章先生的的藏砚馆一景。

延园周边一景。

延园周边一景。

延园周边一景。

游览延园之后,我们继续向南步行约350米,走到眼前的虞公亭,就到了我国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艺术馆。

林散之艺术馆

       林散之艺术馆与李白纪念馆相邻,设计为中式园林建筑风格,占地3800多平方米,庭院内有主馆、副馆和学术馆三个以茅草为顶,白墙红窗式仿古建筑。主馆名为“江上草堂”。草堂内藏有林散之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一百余幅,大多为草书精品(林散之先生的写生画稿及诗作手稿则保存于副馆内)。

      “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有人说,”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采石风景区内建成,了却了林散之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艺术馆坐落于采石矶的青山绿水和苍松翠柏怀抱之中,很是娴静优雅。

       值得一提的,艺术馆园内有几株史前硅化木默然伫立,正好与眼前盛开的杜鹃同沐春光。林散之先生曾以“散木”为自号,故而散木不朽。由此,可此艺术馆设计者的匠心独到了。

林散之艺术馆园内一景。

林散之艺术馆园内一景。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大家,有当代“草圣”之称。先生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自幼酷爱书画,早年受益书画大师黄宾虹。一生著有书画八百余幅,诗作二百余首。尤精于书法狂草,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誉海内外,有一代宗师之誉。

林散之艺术馆园内一景。

林散之艺术馆园内一景。

林散之艺术馆园内一景。

林散之纪念馆的江上草堂。

门匾上的”江上草堂“题字为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

江上草堂内一景。眼前是林散之老先生的塑像。

这里是林散之先生的书画和诗作手稿藏馆。

       艺术馆园内东北角,是林散之携夫人之墓。林散之先生与采石矶渊源颇深,曾几十次挥毫采石、十余次放歌采石。他一生心仪诗书先贤,素有归宿之期与诗人李白为邻之愿。然而,在他百年之后,国家为他设馆立墓于采石矶公园,以遂其愿,愿先生安眠于此。

曲径通幽万竹坞

       林散之纪念馆连着采石矶的万竹坞。万竹坞以竹类为主体,结合亭廊、水榭等建筑。坞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满目绿障,据说,这片竹林里有一百多种奇珍异竹。如果是炎热的夏天,你在这里游走一番,一定是清风拂面,绿影婆娑,清凉幽静,绝对是个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哦!

 采石矶万竹坞内一景。

 采石矶万竹坞内一景。

 采石矶万竹坞内一景。

 采石矶万竹坞内一景。破土而出的竹笋,原来它是这样长起来的,满身绒绒的可爱,感觉还是蛮新奇滴。

采石矶万竹坞内一景。不知名的竹子,还确实真没见过哦!

采石矶万竹坞内一景。

       万竹坞内游人经处,皆曲径通幽,绿影婆娑,紫藤垂挂,如行画中。春天游走于采石矶万竹坞,是别有一番情趣哦!

       万竹坞内有个粉墙黛瓦的圆梦园(小桥身后)。据说,在圆梦园回廊上有历代画家描写竹画一百幅,廊柱上刻有当代名家书写的古人咏竹佳联等。之前,我们也曾欣赏过,今天,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

       走过万竹坞的曲径通幽,就是一片开阔芳草地。采石矶的景物丰富多变,刚刚还是小桥流水,竹林幽深,此刻,视野骤然开阔豁达,顿生阳光明媚!

走过这片芳草地,就是采石矶的李白纪念馆。眼前是被鲜花簇拥的纪念馆门廊一景。

李白纪念馆

       采石矶李白纪念馆由太白楼旁的清代建筑(彭公祠)改建而来,算是太白楼的拓展和延申。馆内有清风亭、太白堂、同风阁、骑鲸轩、仙侣斋、松云居、叠翠楼、吟香馆等景点,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  

      李白纪念馆采用了传统建筑式样,其飞檐重阁,歇山屋面,造型美观,挺拔壮丽,具有典型的湖南建筑风格,整个建筑表达了诗人李白崇尚道教和喜酒嗜好。纪念馆内珍藏了国内外各种版本的《李白集》共40多套,其中善本集7套,另藏有自明代以来的各种珍贵书画(眼前是纪念馆的后花园入口)。

李白纪念馆一景。

我们今天游览纪念馆的顺序是后花园进,正门出。先赏风景、后看人文。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后花园一景。

       李白纪念馆的花园内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廊桥水榭,百花点缀,充满诗情画意、布局堪称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典范。我们以为,李白纪念馆能与苏州的任何园林相媲美,此说但不为过。

眼前是李白纪念馆后门(最高一层建筑),它粉墙黛瓦、马头墙、高门脸、雕花窗、飞檐剪,古朴而优雅。

李白纪念馆内一景。

李白纪念馆内一景。

李白纪念馆内一景。

李白纪念馆内一景。

李白纪念馆内一景。

       李白纪念馆中的《李白醉卧图》,据说为著名画家范曾所作,画面远山青淡,近松虬蟠,诗人李白头戴笠帽,宽衣广袖,依卧石上,画语简洁,写意飘逸。画上有题词:“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采石翠螺山)。可见李白与采石矶的渊源之深。

李白纪念馆正门内一景。纪念堂入口两侧是柱廊,柱廊墙壁上镶嵌着38块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李白诗文碑刻。

李白纪念馆正门内一景。

李白纪念馆正门内一景,诗人李白的石刻画像。

李白纪念馆正门内一景。

李白纪念馆正门内一景。

李白纪念馆正门外一景。

       可以说,李白纪念馆是对李白人生的诠释,是对一位千古诗人的怀念,对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写照。李白纪念馆的馆藏很丰富,细细品味也很需要时间。据说,是目前中国最大纪念诗人李白的专题博物馆。每年都会有超出30万海内外游客,来此参观拜谒。    

采石太白楼

李白纪念馆南侧连着太白楼。关于太白楼的建筑来历,门前均有详细介绍,就无需我们再说了。

     太白楼为三重飞檐木结构古建筑。左右回廊,歇山屋面,琉璃覆顶。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主楼底层为青石垒砌,二、三层系木质结构,飞檐镶以金色剪边,歇山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简瓦滴水饰物有鳌鱼走兽,造型古朴典雅。

     太白楼门额上有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门两侧蹲一对石狮,雕刻精细,形态活泼。门内两壁回廊嵌有李白生平碑刻。二、三楼阁檐下置有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字体遒劲,各具神韵,十分醒目。进入大厅,最先看到的是“李白游踪图”,图中展示了李白身世和他所游历的地方。

太白楼内一景。

太白楼一景。

太白楼一景。

       传说,太白楼曾是李白生前最爱流连之所,他常与友人在此饮酒赋诗,琴棋书画。最终也在此醉酒捞月,乘鲸飞天,化为神仙。 故而,太白楼享有“满楼风光满楼诗”,“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曾在楼中高吟:“骑鲸客去今有楼,酒魂诗魂楼上头。栏杆平落一江水,尽可与君消古愁”。

采石翠螺山

        从太白楼出来后,我们稍事休息,随即前往今天的最后一站三元洞。去三元洞必登翠螺山。前方是上山的栈道。翠螺山原名牛渚山,至明代之后被称作翠螺山。翠螺山西南有一绝壁昂首挺立江边,就是著名的采石矶。江中遥望翠螺山,“似翠螺浮于水面”,于是被称为翠螺山。翠螺山因采石矶而俊奇、采石矶因翠螺山而秀美。

       我们上山的线路是走广济寺,经采石矶,一路走到三元洞之后就返回。如果你不想攀登山顶上的三台阁,仅去采石矶旁的三元洞,这段上山栈道不算陡峭,攀登的难度系数也不算高哦!

上山不一会,就到了翠螺山的索道下站。从这里可乘缆车到山顶的三台阁,俯瞰采石古镇和远眺长江天水一色。

眼前是翠螺山腰的广济寺,今天,寺院里的香客很少,显得有些冷清。

过了广济寺,木栈道变成了石砌的台阶。坡道缓缓,曲径通幽,走起来还是蛮轻快滴!

       走过广济寺不一会,就看到一座高大且带有强烈金属质感的雕塑,这就是诗人李白的大鹏展翅雕像。相传,当年酒仙李白就是在此“醉酒捞月,乘鲸飞天,化为神仙”的。但还是那句话,信不信由你哦!

李白大鹏展翅雕像周边有两座亭子。眼前的是峨眉亭,亭子里有碑文,就不用我们再说了。

峨眉亭旁还有个联壁台,来历也尽有介绍,就不用我们多述了。

        其实,眼前的联壁台,就是采石矶的一部分,它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公元1161年,著名的"宋金采石之战";公元1356年,明朝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之战“等,均发生在这里。据说,此处不远的石壁上,还有个“大脚印”(也是采石矶一景),就是当年常遇春登采石矶时用力过猛留下的。还是那句老话,信不信由你哦!

距联壁台不远处,还有座燃犀亭,亭子旁也有介绍,不用再叙。

关于燃犀亭的介绍。

       采石翠螺山的文化积淀很丰厚,它是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从太白楼到三元洞,一路上还有采石矶头、翠螺轩、赤乌井和赤乌亭、大脚印、横江馆等许多看点。如果你对此有兴趣,来了就不要错过哦!

采石三元洞

       沿着采石矶的绝壁栈道,走过峨眉亭约100多米,就是著名的三元洞了。三元洞又称三官洞(即道教侍奉的天、地、水三官)。据《当涂县志》记载:此洞系清康熙年间,有僧人名定如在矶石的原洞穴里加以整理,并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以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后,又有一些僧人陆续来此面壁修行,集资扩建洞宇,三元洞便逐渐名声鹊起。

        清康熙1683年,名臣喻成龙自金陵过采石矶,当晚,“入夜而江声四起,奔雷挟雨交至,淅沥蓬窗”,喻成龙便避雨登采石矶,在风雨交加中探视三元洞,并听信僧人道开的建议,在三元洞旁首建“妙远阁”,供大士像一尊。后来又有僧人陆续到三元洞“凿山开道,修建庙舍,筑石栏杆,故而三元洞呈现出“履险若干,羊肠九坂,尽成练舞”的丰富人文景观。

       关于三元洞的来历,民间还有个版本,说当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船过采石矶忽遇狂风暴雨,恰于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于是三元洞的传说不胫而走,现已成为学子来采石矶的必游之处。此说,还是信不信由你。

        登翠螺山观赏三元洞,有两个看点,一是进入三元洞(上图),对三元洞内外有个身临其境的感受;二是去采石矶上的最佳观赏点(下图),从这里可远观三元洞的临江险要和它的天水一色。

远观三元洞,方知“身处险峻不知险,之缘身在险峻中”。

三元洞筑有三层,这里是三元洞正门(第三层)的入口,从眼前的楼梯可以下到三元洞的二层和底层。

       下到三元洞二层,会看到有个署名三元洞的洞穴,由洞穴拾阶而下,可通向最底层的江滩(今天洞穴不开放)。据说,眼前的洞口仍保持了三元洞的原始景况,直观地说,它就是三元洞前世今身。

       三元洞第三层是个不小的茶座,游客可在此休闲品茗,享用著名的采石矶茶干。这里一杯翠螺绿茶20元,一包采石茶干5元至10元不等,消费很平民化,可我们今天没上去哦。

       眼前的一幅题字“江天洞府灵悟三元”为当代书法家沈鹏所书。三元洞二层的看点比较丰富,在此,可面壁长江,直观感受采石矶的险要和”天、地、水“三官哦!

三元洞里观窗外:”滚滚长江掉头东,淘尽历史英雄,追忆往昔知多少,凭栏一望思无穷”。

三元洞里观长江:”往事越千年,东临采石有遗篇,一度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眼前是采石矶的临江栈道,它依山傍水,沿着翠螺山东麓的绝壁而建,全长约800多米。这里是感受长江壮美、看江上日出、日落的好去处。如果你来采石矶的时间充裕,可以沿着栈道一路走回景区北门,绝对是不虚此行哦!

       三元洞(二层大厅中端)里供奉的石矶娘娘。据说,“石矶娘娘”原名孙尚香(公元192年-222年),是东吴孙坚之女,孙权之妹,后嫁与蜀汉刘备为妻(即孙夫人)。因孙夫人在采石矶燃犀亭下有行宫,并在当地行善救难。故后人在此建庙造像,奉孙夫人为采石矶的水母娘娘。以此,佐佑采石矶的行船平安。

走到三元洞二层大厅西侧,是一处科举时代的模拟考场,再现了当年湖南三位秀才赴京会考的场景。

从三元洞二层大厅后门出来,可以看见一些历代名人为采石矶所书的碑文。

       出了三元洞,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通往翠螺山的临江栈道(上图)。一条经过眼前的三秀才塑像,即可返回山下的太白楼(下图)。

       这里是三元洞门前的三秀才塑像,当年三位秀才尽显才华,一举金榜题名,分别考中了状元、探花和榜眼。如今,这里就成了学子们热衷的打卡地,眼前的连心结寄托了学子们的无限情思哦!

       从三元洞出来,我们就结束了此行采石矶的行程。眼前是返回途中再次拍摄三元洞的画面。不是我们对三元洞情有独钟,而是我们认为,三元洞和太白楼是采石矶的精华之所在,是不可不看、不可错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是采石矶构成国家级风景名胜的主要内涵。如果你机会来采石矶,能仔细游览观赏三元洞和太白楼,定会受益匪浅哦!

返回的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从采石矶下山,有多条小路皆可返回太白楼,大可不必担心走错路哦!

采石矶幽静的山林,空气清新。据说,这里的氧离子和负离子能有一万多?还是信不信由你!

再次路过翠螺山的广济寺,下山和上山的情景就是不一样,这次是和弥来大佛来了个不期而遇哦!

       走回到太白楼交通车站,看看时间尚早,我们没有乘车返回公园北门,而是沿着著名的锁溪河,细嚼慢咽一路上的风景。

       “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眼前是采石公园内的伯牙台。这里再现了“俞伯牙采石抚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源于民间流传,并无历史实据。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伯牙绝弦》中的杜撰。传说大意是,伯牙善演奏,钟子期善欣赏,两人是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钟子期去世,伯牙就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于是,便破琴断弦,不再弹琴。如今,子期、伯牙虽已去,而“知音”却犹存!

      采石公园内的圆梦园,坐落于伯牙台的斜对面。据说,圆梦园是仿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梦溪园”而建,占地6公顷,内有竹书斋、义竹轩、竹苞松茂等十四间建筑,其雕刻精美、造型别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古建艺术信息。之前我们曾多次游览,故而此次做了个过门客。

优美的采石公园,古树参天,充满春的气息,能漫步于其中,也是一次难得!

美丽清澈的采石锁溪河,岸柳吐新,桃花绽放,可谓一步一景哦!

       返回采石矶公园北门,我们就完成了牛年之春,两度采石矶赏花看景的行程。采石矶风光绮丽,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素有“江南千古一秀”之美誉。采石矶春有众花、夏有清凉、秋有彩林、冬无严寒,是个你来了还想来的地方。在疫情散发难耐之际,采石矶以几度美好陪伴、留下回味无穷!以此,我们一定会再来采石矶!

(完)金陵乐叟 2021/04/18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翠螺湾里沐花香、牛诸江畔观人文“。又到国花盛开时,再游安徽采石矶。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